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总结肝移植病人围手术期凝血功能障碍变化的规律,摸索调控措施的时机和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实施的37例肝移植患者,依据PT和PA将凝血功能障碍分为轻、中、重度,对轻度障碍术前不予以纠正;对中、重度患者术前应用血浆置换及术前、术中补充凝血因子等方法进行干预。术后早期低凝状态,无活动出血不予处理。对高凝状态常规应用肝素抗凝。结果37例患者均无术后移植物血管内血栓形成。结论(1)依据PT和PA评估肝移植病人围手术期凝血障碍程度有重要的参考意义。(2)对中、重度凝血障碍患者,术前积极干预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3)术中对新肝初期凝血功能短时间恶化,若创面渗血不明显可不予纠正。(4)术后低凝状态一般持续12~72h后逐渐转向高凝,及时合理地抗凝治疗是预防血栓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Sonoclot分析仪在27例原位肝移植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移植患者由于肝功能衰竭,在围手术期易发生凝血功能严重紊乱,麻醉过程中监测凝血功能状态,不但可以纠正术中凝血功能紊乱,为手术创造条件,也为术后提供凝血功能状况,减少术后并发症。Sonoclot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Sonoclot analyzer,SCA)是一种快速、敏感的检测系统,我们总结了SCA在27例原位肝移植术中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76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41例十二指肠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8例行手术治疗,17例(44.74%)病人发生术后并发症。围术期死亡5例(病亡率12.2%),其中术中死亡2例,分别为严重颅脑损伤和大血管损伤、凝血功能障碍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术后死亡3例,2例为休克无法纠正、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另1例死于十二指肠瘘并发症。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探查和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是降低十二指肠损伤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处理7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76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选取2002年6月—2005年6月行瓣膜置换术76例,均为风湿性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病变,分别行单瓣或双瓣置换术。其中二尖瓣置换术5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1例,二尖瓣与主动脉瓣联合置换12例。浅低温不停跳手术22例,中低温停跳手术51例。结果73例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术后早期死亡3例,占3.96%。死亡原因主要为多脏器功能衰竭,术后并发症主要为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恶性心律失常、呼吸功能或肾功能严重损害,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重视围手术期处理:调整全身及心功能达到最佳状态,术中良好心肌保护、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或采用浅低温不停跳技术,同时纠正三尖瓣病变,术后积极防治低心排血量、室性心律失常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肝脏移植围麻醉期凝血功能的监测与调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原位肝脏移植围麻醉期凝血功能的变化规律和检验治疗效果。方法 对 10名患者围麻醉期不同阶段的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 (FIB)、血小板 (PLT)、血红蛋白(Hb)、凝血和血小板功能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围麻醉期在充分补充新鲜冰冻血浆的基础上 ,根据检测结果有选择性地应用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止血剂 ,至手术结束时患者的凝血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与术前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1) ,但仍在正常低限 ,全部患者无一例因出血和血栓再次手术。结论 手术中应对凝血功能进行适时监测与调控 ,围麻醉期要处理好新肝吻合口局部的高凝与全身低凝的关系 ,预防术后出血、肝动脉和 (或)门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心外科围术期应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治疗术后渗血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应用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治疗解放军总医院心外科2006年1月至2009年5月期间32例心外科手术后渗血患者,记录给药方法、剂量,观察心包纵膈引流量及凝血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平均剂量67.4μg·kg^-1(30.8~90.9μg·kg^-1),给药后28例达到止血效果,1例开胸探查,2例术后出现精神障碍,2例死亡。给药后引流量明显减少,给药后凝血功能指标明显改善。结论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对改善心外科术后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闭合性肝损伤术后出血的原因并探讨其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2016年9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收治的63例闭合性肝损伤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尤其是腹腔引流管的引流情况。按肝损伤的严重程度及术后引流管是否引流出脓液,分为轻度和严重肝损伤组,引流出脓液和未引流出组,均比较两组出血率的差异。根据肝损伤术后是否出血,分为出血与未出血组,比较两组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的差异。结果 63例闭合性肝损伤患者,23例(36.50%)发生不同程度的出血,其中20例为肝切除术后。依据肝脏手术国际研究小组(ISGLS)肝切除术后出血(PHH)标准:A级4例,B级7例,C级9例。术后发生出血的中位时间为24h,发生出血至二次手术或介入止血的中位时间为3h。非手术治疗成功12例,二次手术治疗11例,其中9例为肝切除术后出现的大出血,术后48h内腹腔引流管引流出大量鲜红色或暗红色血液。术后出血患者死亡3例,病死率13.04%(3/23);其中2例为二次手术死亡,二次手术病死率18.2%(2/11)。严重肝损伤组的出血率明显高于轻度肝损伤组(P=0.047);肝损伤术后出血组的术前PT延长时间明显长于肝损伤术后未出血组(P=0.000);肝损伤术后引流出脓液组的出血率明显高于肝损伤术后未引流出组(P=0.01);提示肝损伤术后出血主要与血管隐匿性出血、肝损伤的严重程度、凝血功能障碍、创面感染有关。结论出血是肝损伤术后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主要为PHH。肝损伤术后出血主要与血管隐匿性出血、肝损伤的严重程度、凝血功能障碍、创面感染有关。肝损伤术后早期出血,首选非手术治疗;生命体征不稳或血红蛋白持续下降者需二次手术。术后根据不同的出血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术后出血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中老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对本科2008-01~2011-04收治36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实施系统护理,对术后并发症进行临床总结和必要的分析.结果:术后髋部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结论:积极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认真及时纠正患者手术围术期出现的问题是使患者早日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42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傅世桃 《西南军医》2010,12(3):600-60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及体会。方法对我科2008年1月~2009年12月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420例进行围手术期护理。结果本组420例患者痊愈,胆漏1例经过悉心治疗护理于术后25天出院。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后正确评估和护理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护理工作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骨科围手术期多元复合镇痛效果,探讨最佳镇痛方案。方法将2008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骨伤及骨病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多元镇痛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围手术期予以多元镇痛治疗,对照组不予镇痛。对术后疼痛情况进行积分分析并观察并发症。结果积极持续的镇痛方法具有明显的镇痛效果,患者满意率及功能康复效果取得明显改善。结论骨科围手术期采用积极、持续、综合的镇痛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红细胞输注对急性颅脑创伤患者围术期脑氧供需平衡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40例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行开颅探查患者,对照组20例,输入全血;试验组20例,输入红细胞.监测患者围术期颈静脉球及桡动脉血气,评价其对脑氧供需平衡的影响.结果红细胞输入组术毕脑氧摄取率(CEO2)和动脉与颈静脉球氧含量差[C(a-jv)]O2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在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状况下,单纯红细胞输入不影响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围术期脑氧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12.
规则肝切除治疗严重肝外伤37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规则肝切除在肝创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昆士兰肝胆中心13年间(1983-1996年)287例肝外伤中行规则肝切除的37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7例无术中死亡,术后死亡3例(8.1%),主要死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多脏器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肝肾联合移植术后患者并发电风暴的临床特征,揭示此类急症在器官移植围术期的危险性及诊疗措施.方法 解放军309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09年3月收治1例肝肾联合移植患者,对其围术期并发电风暴的诊治体会进行分析并查阅文献.患者术前诊断为“肝功能衰竭、尿毒症”,心脏超声提示“左房、右心轻度增大,二尖瓣、三尖瓣轻度反流”,左室射血分数62%,既往无心律失常病史.患者术中及术后24h内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室性纤维性颤动(室颤),利多卡因效果不佳,需较大剂量升压药维持血压.换用盐酸艾司洛尔联合胺碘酮静脉持续泵入,并根据血压和心律调节用量.结果 患者术后第2天发生3次室扑,每次立即给予盐酸艾司洛尔100mg弹丸式静脉推注后恢复窦性心律,术后第3天起未再出现心律失常.患者术后4d停用盐酸艾司洛尔,术后2周停用胺碘酮,术后42d出院,生命体征稳定,移植物功能正常.结论 肝肾联合移植围术期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是引起心室电风暴的重要因索.重视β-受体阻断剂在治疗中的积极作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改善脏器功能,是器官移植围术期电风暴的重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成人间活体肝移植围手术期处理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07年12月30例成人间活体肝脏移植的围手术期处理情况,其中包含肝中静脉(MHV)右半肝供肝26例,不包含MHV右半肝2例,辅助性肝移植(包含MHV左半肝)1例,包含MHV右半肝加左外叶双供体1例。受体原发病包括慢性重症肝炎8例,原发性肝癌9例,暴发性肝衰5例,终末期肝硬化5例,肝脏紫癜病1例,肝脏血管肉瘤1例,肝豆状核变性1例。Child-Pugh分级A级5例,B级9例,C级16例,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6.8~45.6分,平均27.7分。供体常规行三维CT计算全肝体积及右半肝体积,对供、受体进行完备的术前评估。结果供体平均住院时间11(9~15)d,平均手术失血量341(160~1200)ml,仅1例术中出血1200ml,输注浓缩红细胞600ml。供体未出现任何严重的并发症,均痊愈出院。受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6.7%(5/30),其中胆漏2例,肺部感染2例,弥漫性曲霉菌感染1例。受体存活率为90%(27/30),死亡3例,死亡原因包括严重肺部感染2例、弥漫性曲霉菌感染1例。结论充分的术前供、受体评估和精湛的肝移植技术是成人间活体肝脏移植成功的关键,而完善的围手术期处理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缺血再灌注期间供肝以能量代谢的特点及其对供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供体兔均分为三组,分别作相应处理:A组(n=7)术前禁食24小时;B组(n=7)正常喂食;C组(n=7)正常喂食+葡萄糖补充。利用自创的兔肝保存——再灌注模型,测定缺血再灌注期间肝糖原水平、肝功酶学水平(AST,ALT,AKP)、ATP及能量负荷(EC)的变化,并在先镜下观察肝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 经冷存6小时后,各组肝糖原水平ATP及EC水平均显著下降,于复温末降至最低点,经再灌注24小时,B、C组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而A组无变化。于再灌注15′,B、C组肝功能酶学水平均升至最高,而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A组酶学水平进行性升高。于缺血再灌注期间,B、C组组织结构改变较A组明显为轻。结论 供肝糖原水平高,其在缺血—再灌注期间肝功能损伤及肝组织结构损伤则较轻。能量物质的缺乏可能是造成禁食后供肝在冷保存——再灌注期间受损加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赵怡雯  姚桂玲  丁琪  王海燕 《武警医学》2011,22(1):12-13,16
 目的 探讨肝移植患者围术期血小板及其参数的变化规律和肝移植术后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监测血小板参数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检测我院实施肝移植患者200例术前1 d及术后1、2、4、6、8、10、12、15 d的PLT、MPV、PDW、P-LCR四项参数.以术后15 d内PLT尚未恢复正常的44例(未恢复组)与恢复正常的156例(恢复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未恢复组术前PLT明显低于恢复组(P<0.01),PDW、MPV、P-LCR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未恢复组和术前比较,术后第4天PLT为最低,而后略有回升,但直至第15天仍未恢复正常.恢复组和术前比较,术后第6天PLT最低,而后逐渐回升,直至15天基本恢复正常.从术前至术后15天,恢复组PLT均高于未恢复组(P<0.05).PDW两组术后亦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未恢复组随着PLT的降低,MPV、P-LCR进一步降低,恢复组随着PLT的降低而MPV、P-LCR却升高,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P-LCR、MPV对判断肝移植术后血小板减少原因是重要的指标之一.血小板及其参数的监测对肝移植术后病情变化的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黄超  张坤  江艺 《创伤外科杂志》2017,(12):904-910
目的探讨血清钾、钠联合肝转氨酶在钝性肝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2016年4月福州总医院收治的202例钝性肝脾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存在肝损伤分为肝损伤组101例,无肝损伤组即脾损伤组101例;按肝损伤程度分为轻度肝损伤组53例,严重肝损伤组48例。检测两组血清钾(K~+)、血清钠(N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值,通过Logistic回归建立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以评价单独及联合指标检测的诊断价值。通过ROC曲线确定ALT、AST在肝损伤中的最佳阈值及血清K~+、Na~+、ALT、AST在严重肝损伤中的最佳阈值。结果肝损伤与无肝损伤组血清K~+、Na~+、ALT、AST水平四种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与严重肝损伤组四种指标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判断闭合性腹部损伤是否合并肝损伤,联合指标检测的AUC大于单独检测的AUC,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T单独和联合检测对肝损伤和非肝损伤的预测率分别为89.1%、94.1%;ALT单独判断肝损伤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1%、93.1%,而联合检测则分别为93.1%、93.1%。对于判断钝性肝损伤是否为严重肝损伤,联合检测的AUC大于单独检测的AUC,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ALT单独检测对轻度肝损伤和严重肝损伤的预测率分别为79.2%、58.3%,而联合则分别为81.1%、70.8%;ALT单独检测判断严重肝损伤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3%、54.7%,而联合则分别为66.7%、94.3%。通过ROC曲线评估得出ALT、AST在肝损伤中的最佳阈值分别为57.55U/L、59.2U/L;血清K~+、Na~+、ALT、AST在严重肝损伤中的最佳阈值分别为3.685mmol/L、142.55mmol/L、171.50U/L、364.00U/L。血清K~+和Na~+水平在轻度和严重肝损伤组呈负相关(P=0.005,r=-0.382;P=0.001,r=-0.494),且在严重肝损伤中最为明显。结论肝转氨酶升高与肝损伤密切相关;肝功能联合电解质检测对临床鉴别钝性肝损伤是否为严重肝损伤有较高的准确性、预测性和特异度,可作为临床早期鉴别的一种初步有效的手段之一,从而为其治疗提供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盆髋臼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笔者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骨盆髋臼骨折手术患者18例,依据有无感染性并发症分为正常组14例(N组)及并发症组4例(C组),分别测定术前1d,术后即时,术后1、2、4、7d的IL-6、CRP、PCT以及体温、心率、呼吸、白细胞计数(WBC)。结果 (1)N组患者围手术期体温、呼吸、心率及白细胞计数均无统计学差异,C组患者围手术期体温、呼吸、心率变化不明显,WBC计数呈逐渐上升趋势。(2)N组患者IL-6水平术后即出现升高(较术前P0.05),术后1d时IL-6水平升高最为明显(P0.01);CRP水平术后即时与术前水平无显著差异,术后1d时CRP水平高于术前(P0.05),在术后2d时CRP水平升高最为明显(P0.01);PCT水平在术后均与术前水平无显著差异。C组2例患者术后早期IL-6、CRP、PCT水平变化趋势与N组相似,但三者均在术后7d再次出现显著升高。结论围手术期监测患者IL-6、CRP、PCT水平变化,有助于评估患者术后机体炎症反应状态、判断有无术后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地震伤严重伤员的早期救治方法.方法 对286例严重地震伤员实施早期救治,单部位伤189例(66.1%),AIS评分平均3.8分;多发伤97例(33.9%),ISS评分平均27.7分.紧急手术65例:其中肝破裂修补12例,脾破裂行脾切除13例,肠系膜血管损伤修补3例,腹部多脏器损伤修补6例,膈肌破裂修补4例,颅内血肿清除术12例,大量血气胸行开胸手术9例(肺破裂修补4例,肺及支气管部分切除5例),心脏压塞行心包切开1例,连枷胸行肋骨内固定5例.早期手术72例:清创加骨折外固定支架固定57例,截肢术15例.结果 59例治愈出院,196例经初期治疗后转院,28例接受后期康复治疗,死亡3例.结论 分级救治可保证严重伤员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危重伤员及伴有严重心肺等基础疾病的伤员应实施损害控制;做好反复检诊是防止延误诊治的有效方法;加强多专业合作对提高危重病人救治成功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