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结合支架植入术对股腘动脉TASCⅡ-C、D级病变的技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8年9月~2010年5月对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TASCⅡ-C、D级病变的52例患者(60条肢体),采用顺行或逆行股动脉穿刺途径,通过常规技术或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通过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进行球囊扩张成形,部分患者行支架植入,分析介入治疗技术、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情况。结果:56条肢体获得技术成功,成功率为93.3%(56/60),无围手术期死亡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67%(4/60),主要有导丝穿破血管壁及穿刺点血肿等,根据情况给予相应处理。术后第1周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42±0.11增至术后7d的0.85±0.18(t=15.79P<0.001),术后随访45例患者(51条肢体)6~22个月(平均10.7个月),术后6个月、12个月肢体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4.1%(48/51)和73.7%(28/38)。术后12个月肢体保全率和存活率分别为100%(38/38)和89.5%(34/38)。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TASCⅡ-C、D级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救肢率高,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期效果确切,其长期疗效尚须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效果及影响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0月介入治疗的137例下肢ASO患者(184条患肢)临床资料,术后随访18个月,分期观察患者术后血管通畅性及影响复发的因素.结果 介入技术成功率在髂动脉、股腘动脉、膝下动脉病变分别为97.4%、92.5%、88.6%,在TASCⅡA型、B型、C型、D型病变分别为97.4%、96.1%、89.7%、87.0%.术后随访发现膝下动脉病变血管通畅率较髂动脉及股腘动脉病变降低(P<0.05),TASCⅡC、D型病变再狭窄率高于A、B型病变(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提示糖尿病、吸烟、高血脂是影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介入治疗下肢ASO安全、有效,术后再狭窄率与病变血管解剖位置及分型相关,有效控制血糖、戒烟、降脂有助于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正1.有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治疗,下列哪些正确()A.应参照泛大西洋协作组织第2版指南(TASCⅡ)进行分级分型,以利制订适宜的治疗方案B.分级分型的主要依据包括狭窄或闭塞病变的数量、长度、部位及严重程度C.根据TASCⅡ指南,可将主-髂动脉和股-腘动脉病变分别分为A~D级D.根据TASCⅡ指南,A~C级病变首选血管腔内介入治疗E. D级病变存在手术禁忌时可选择腔内治疗2.下肢ASO患者存在下列哪些情况,应列为介入诊疗的禁  相似文献   

4.
介入治疗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技术与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根据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ASO)复杂病变的影像特征进行个体化介入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下肢动脉ASO复杂病变患者的临床、影像和随访资料.68例为泛大西洋学会共识(TASC)ⅡC或D级病变,10例为影像特征较复杂的TASCⅡB级病变;共103处病变.临床表现Fontaine stageⅢ、Ⅳ型和较重的Ⅱ型.在具有较好的流出道血管及适用的穿刺入路基本条件下,将长段闭塞、平齐闭塞、多发闭塞、腘动脉闭塞、膝以下动脉闭塞以及主髂动脉闭塞等复杂病变均视为适应证,针对病变影像特点灵活选择穿刺入路,应用内膜下再通技术顺行开通或双向开通闭塞段.对术后踝臂指数(ABI)行t检验.结果 73例患者再通治疗获技术成功,未发生重要并发症.再通后肢体缺血症状立即减轻,平均ABI由术前0.45±0.07增加至0.76±0.11(t=- 19.78,P< 0.01).5例再通失败者未导致症状恶化.47例随访6~12个月,22例未见肢体缺血症状复发.结论 根据影像特征指导选择介入治疗方法能避免TASC分型指导适应证选择的局限性,使更多ASO病变通过非手术方法得到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股胭动脉TASCⅡC、D型病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的48例以股胭动脉病变为主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8例患者中,技术成功38例,临床症状改善40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1—21个月),临床症状消失和缓解的患者中有6例术后2—6个月症状复发,行第2次介入治疗,其余患者症状均无加重或复发。结论内膜下成形术治疗粥样硬化导致的股胭动脉段TASCⅡC、D型病变完全可行,近期疗效确切,其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微球囊与长支架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1年11月行介入治疗的71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86条患肢的临床资料.按照2007年版跨大西洋多学科共识(TASCⅡ)分型,A型18条患肢,B型39条,C型20条,D型9条;临床Fontaine Ⅰ期0条患肢,Ⅱ期35条,Ⅲ期45条,Ⅳ期6条.所有患者均接受血管腔内治疗,腘动脉及膝以下水平病变仅采用微球囊扩张成形术;股总动脉和股浅动脉病变球囊成形后根据血管情况可放置长支架.结果 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94.2%,81条患肢使用球囊及微球囊成功进行血管腔内成形术,其中58条患肢共置入66枚长支架,血液循环均得以重建和改善;5条动脉完全闭塞的患肢,未能完成血管再通.结论 应用微球囊行膝关节及以下血管腔内成形术有较好的疗效;长支架可应用于股总动脉及股浅动脉长段慢性闭塞症治疗,但不宜跨关节放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TASC(Ⅱ)D型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血管内成形术辅助置管溶栓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并对髂-股/股深动脉血管内成形术的可行性作一探索。方法 8例主髂动脉闭塞患者病变均为TASC(Ⅱ)D型,其中3例主动脉-髂总动脉-髂外动脉闭塞,主动脉闭塞长度为2~6 cm,1例腹主动脉远端重度狭窄伴右侧髂总动脉、髂外动脉闭塞,另外4例为双侧或单侧髂总动脉及髂外动脉闭塞。其中4例伴有股浅动脉长段闭塞。所有患者均采用PTA+内支架治疗,5例于血管内成形术后行辅助置管溶栓治疗。结果8例患者主髂动脉闭塞段病变均成功开通;4例伴股浅动脉长段闭塞患者仅行主/髂-股/股深动脉内支架成形术,而股浅动脉病变未予处理。技术均获成功,症状均获缓解,踝臂指数术前为0.58,术后为0.76。1例于术后出现左侧小脑小面积梗死,未发生严重后遗症。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无再狭窄发生。结论慢性广泛主髂动脉闭塞病变,血管腔内成形术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及近中期通畅率;支架植入后留置导管溶栓可以有效防止血栓形成的发生;髂-股深动脉血管内成形术可以达到改善患肢症状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内膜下成形和(或)支架植入治疗股腘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及支架植入对术后通畅率的影响。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收治下肢股腘动脉闭塞患者43例(43条肢体),其中24例(非支架组)行单纯内膜下成形术,其余19例患者(支架组)在内膜下成形后一期行支架植术。术后行CTA或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部分再狭窄或闭塞病变行再次介入治疗。术后随访1~27个月。结果术后12个月保肢率为98%(42/43),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7%(3/43),2年死亡率为7%(3/43)。随访期内22例出现再狭窄或闭塞,其中非支架组3例闭塞发生在术后1个月内;共有12条肢体行再次介入治疗。非支架组6、12和24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3.3%±7.6%、74.0%±9.2%和56.1%±13.5%;支架组分别为89.5%±7.0%、77.5%±9.9%和32.2%±16.6%。非支架组12、24个月的一期辅助通畅率分别为90.9%±6.1%和64.2%±14.7%;支架组分别为94.4%±5.4%和39.0%±15.9%);支架组和非支架组整体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端血管通畅数目、股腘动脉闭塞类型和吸烟史对内膜下成形术后2年内一期通畅率有显著影响(r=-4.417,2.502,3.115;Sχ=1.627,0.955,1.523;P=0.007,0.009,0.041)。结论内膜下成形术后不必常规行支架植入;支架植入不会改善术后2年期内的通畅率;2年期内通畅率与周围血管条件密切相关,吸烟也对预后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向内膜下成形术(SIA)在股浅动脉长段闭塞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采用股腘动脉双向内膜成形术治疗11例长段股浅动脉闭塞患者,术后复查踝肱指数并随访12个月。结果 11例患者股浅动脉闭塞段均开通,技术成功率100%,下肢缺血症状改善,复查踝肱指数0.74±0.26,与术前0.34±0.13比较明显升高(t=3.35,P<0.05);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支架通畅率分别为100%、90.9%和72.7%。结论股腘动脉双向内膜下成形术治疗长段股浅动脉闭塞成功率高,近期疗效确切,为介入治疗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血管介入治疗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探讨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其中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0年3月期间收治的5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和术后随访资料.所有患者按TASC(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分型及手术血管部位进行病例分组,观察介入治疗术前、后踝肱指数变化;治疗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的累积畅通率.结果:56例患者介入治疗的技术成功率为98.2%(55/56),临床成功率为94.6%,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2.7%,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踝肱指数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 <0.001).肢体术后初次累积通畅率为56%±12%,分组比较提示不同治疗部位及TASC分型对术后初次通畅率有影响.结论:下肢ASO的PTA技术有着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良好的中、短期疗效及肢体保全率;不同治疗部位及TASC分型对术后累积通畅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7月至2016年12月采用紫杉醇DCB治疗股腘动脉ISR 18例,其中男15例,女3例,平均年龄(72.7±9.8)岁;FontaineⅡB级9例,Ⅲ级8例,Ⅳ级1例;术前CTA证实ISR 3例,完全闭塞15例.所有患者开通病变后先予普通球囊预扩张,再用DCB后扩张,仍有限流性夹层或残余狭窄>50%则植入补救式支架.术后即刻造影评价血管通畅情况,术后第3日测定患肢ABI评估缺血改善情况.术后3个月随访再狭窄率、临床驱动靶病变血运重建(TLR)率、3个月内严重临床事件.结果 18例患者均成功开通病变血管,技术成功率100%.2例植入补救式支架.15例完成术后3个月随访,10例复查下肢动脉CTA或超声,靶病变再狭窄发生率为10%(1/10);临床驱动TLR率为6.67 (1/15).所有患者未发生操作相关严重临床事件.结论 紫杉醇DCB治疗腘股动脉ISR是安全、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随访球囊扩张成形术(PTA)或(及)支架植入术治疗股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中远期疗效,并评价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2007年3月-2009年3月收治56例患者共64支狭窄闭塞股浅动脉.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吸烟史者分别为84.3%(54/64)、75.0%(48/64)、73.4%(47/64)和45.3% (29/64).按照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ASC)分型,A型10支、B型20支、C型18支、D型16支.在A+B型组中,行PTA手术21例、PTA及支架植入术9例;C+D型组中行PTA手术21例、PTA及支架植入术13例.术后给予患者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压及血糖等治疗,观察治疗随访结果.进行保肢率和疗效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实际随访47例(52支患肢),失访9例(12支患肢),随访率83.9%.随访期6~36个月,平均(24±18)个月.术后1、2、3年的一期通畅率:A+B型组中,行PTA及支架植入术9例分别为87.5%、85.7%、57.1%,PTA手术21例分别为83.3%、75.0%、46.6%;C+D型组中,行PTA及支架植入术13例分别为92.3%、80.0%、55.6%,PTA手术21例分别为61.5%、41.7%、25.0%.术后保肢率为94.7%.术后共有23条患肢出现下肢缺血症状复发(1个月内~3年),其中15支为TASC C+D组病例,8支为TASC A+B组病例;而按照手术方式划分,其中14支为PTA手术组病例,9支为PTA及支架植入术组病例.在23例下肢缺血复发的患者中,13例血糖未行规律控制,而在未复发患者中仅10例.结论 球囊扩张或(及)支架植入术治疗股浅动脉狭窄闭塞病变可以获得良好的中远期疗效,TASC A+B型优于TASC C+D型.是否有效控制血糖和TASC分型可能是影响术后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慢性长段股腘动脉完全闭塞病变腔内介入治疗技术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总结56例慢性长段股腘动脉完全闭塞性病变,多种介入治疗技术如血管再通术、导管溶栓术、PTA及内支架置入术等的综合应用治疗效果。结果技术成功率92.9%(52/56)。52例开通者治疗后肢体状态改变为:+3:14例;+2:29例;+1:9例。踝/肱指数(ABI)由术前平均0.46±0.12增至术后平均0.83±0.08。随访48例,+3:11例;+2:24例;+1:6例;0:4例;-1:1例;-2:2例。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85.4%(41/48)。结论多种介入技术治疗股腘动脉完全闭塞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腘动脉逆行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ubintimal angiop lasty,SIA)治疗股浅动脉起始部长段闭塞疾病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经腘动脉穿刺逆行SIA治疗股浅动脉起始部长段慢性硬化闭塞19例,采用PTA+内支架(stent)置入。结果:全组治疗成功率100%(19/19),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9例股浅动脉闭塞经腘动脉穿刺逆行SIA后,随访3~48个月,血流仍保持通畅为94.74%(18/19),1例股浅动脉逆行SIA并支架置入12个月出现再阻塞,经局部溶栓,支架腔内血流均保持通畅。术前术后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平均0.25(0.12~0.43)和0.89(0.69~1.0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腘动脉逆行SIA是治疗股浅动脉起始部长段硬化闭塞,所致慢性严重肢体缺血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膝下血管微球囊扩张成形术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以膝下动脉闭塞为主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32例,共38条肢体,均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闭塞或严重狭窄病变。结果 38条肢体中技术成功36条(94.73%)。主要并发症有动脉穿孔(1例)、痉挛(1例)及穿刺点血肿(1例)。随访6个月,临床成功率92.11%(35/38)。11例坏疽患者中,1例膝上截肢,救肢率90.91%(10/11)。结论血管微球囊扩张成形术为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接受支架植入患者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与支架断裂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随访分析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采用股浅动脉及近段腘动脉支架一期植入术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患者97例(107条患肢).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X线平片、增强CT及DSA造影等检查采集影像学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等统计分析相关资料.结果 随访期内71例患者(72条患肢)发生ISR,发生率为67.3%(72/107).支架断裂组、未断裂组ISR发生率分别为84.2%(32/38)、58.0%(40/69),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股腘动脉支架植入后支架断裂是导致ISR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TASC-D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泛大西洋协作组织共识(TASCⅡ)会议指南将主髂动脉和股腘动脉病变分为4型,建议对TASC-A型病变行腔内介入治疗,对B、C型病变参考多种因素行个体化治疗,对D型病变选择外科手术治疗。近年随着影像学及材料学研究进展、介入操作者技能提升,临床上对相对复杂的TASC-D型主髂动脉、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也越来越多地采用创伤相对小的介入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就TASC-D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介入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正4介入技术要点4.1适应证与禁忌证在适应证选择方面,应特别关注下肢缺血程度的评估,可参照泛环大西洋协作组织第2版指南(TASCⅡ)进行分级分型,以便制订适宜的治疗方案。TASCⅡ分级分型的主要依据是狭窄、闭塞病变的数量、长度、部位及严重程度,可将主-髂动脉和股-腘动脉分别分为A~D级。A~C级病变首选腔内治疗,D级病变存在手术禁忌时可选择腔内治疗,但应在有经验的中心完成。以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所致慢性下肢缺血通过髂-股动脉腔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15例患者经多排螺旋CT下肢血管造影证实为动脉硬化性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行经皮腔内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术.通过术后血管造影及临床症状改善等来评价治疗效果.PTA术后病变段血管残余狭窄<30%被认为技术成功;按照Fontaine分型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1级或1级以上被认为临床成功.结果 经同侧逆行PTA及支架植入术5例,共计6段同侧髂动脉血管.包括植入髂动脉支架3枚、3段髂动脉行VFA术;跨主动脉对侧髂.股动脉PTA及支架植入术10例,共计20支病变血管,包括植入髂动脉支架5枚、股浅动脉支架5枚、10支股动脉行PTA术.髂股动脉支架、成形术后重复血管造影证实所有病变段血管血流明显改善,技术成功率为100%,无血管夹层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临床随访2~24个月,平均11.9个月,术前及术后6个月踝臂指数测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4,P<0.01).术后6个月Fontaine分型提高1、2和3级的患者分别有7、5和3例,所有患者均未施行截肢(趾)术,随访期间临床有效率为100%.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性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腔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早改善下肢外周动脉病患者的血运状况,为中长期保肢提供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20.
加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主要累及髂动脉、股动脉和腘动脉,罹患率逐年增高.跨大西洋多学科共识(TASC)Ⅱ文件的出现,有助于规范治疗选择,使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腔内介入治疗.长球囊、长支架的应用提高了介入治疗的疗效.覆膜支架和药物洗脱支架等的出现可能会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内膜下成形术及多种新器材的问世,提高了髂股动脉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