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支架置入治疗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的初步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支架置入治疗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HAS)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肝移植术后经肝动脉造影证实、并行肝动脉支架置入(12例)或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1例)的HA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支架置入技术要点。结果 13例患者中,11例成功置入支架,1例PTA加支架置入失败,1例单纯PTA治疗成功。支架术后随访9—227d,平均97d,无一例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诊疗时距在2周内的7例患者,1例支架置入术后9d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6例术后血清转氨酶和(或)胆红素恢复正常;而诊疗时距大于2周的4例患者,1例死于胆道感染引起的败血症和肝功能衰竭,3例血清胆红素仍高于正常、反复出现胆道感染,经抗感染和(或)胆道引流病情好转。结论 支架治疗肝移植术后HAS是可行的,指引导管或长鞘技术和冠状动脉支架的应用可提高支架置入技术的成功率。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影响支架置入疗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导致缺血型胆管损伤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11例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导致胆管损伤,接受肝动脉支架成形联合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和(或)经皮经肝胆管引流(PTCD)处理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成功植入12枚冠脉支架,5例单独采用胆道ERCP引流,3例采用PTCD,3例ERCP疗效欠佳后改用PTCD.随访4个月至4年,6例死于感染,其中5例1年内死亡,3例再次接受移植,2例生存至今.结论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导致缺血型胆管损伤总体疗效欠佳.肝动脉支架联合胆道长期引流可延长移植物存活期,为再次肝移植提供机会.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患者的预后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肝移植术后发牛肝动脉并发症,并接受肝动脉溶栓、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或)肝动脉支架置入术等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移植肝脏预后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较好组,比较2组胆道并发症、肝动脉再狭窄、早期并发症或是晚期并发症等15项变量,采用二值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 筛选出影响介入治疗疗效的因素.结果 21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436 d,中位随访时问464 d(3~1037 d).其中预后不良组11例(5例再次肝移植,6例死亡),平均存活时间191 d,中位存活时问为73 d(3~616 d);预后较好组10例,移植肝平均存活时间706 d,中位存活时间692 d(245~1037 d).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胆道并发症、血总胆红素水平以及间接胆红素水平;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主要危险因素是胆道并发症(P=0.027,OR=22.818). .结论 伴有胆道并发症,是影响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患者介入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介入技术对肝移植术后假性动脉瘤的治疗价值。 方法收集5例行介入治疗的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瘤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随访资料、介入治疗并发症、预后等情况进行观察和回顾。 结果5例肝动脉假性动脉瘤中发生于肝内肝动脉2例,肝外肝动脉主干3例。3例行介入栓塞治疗,2例行覆膜支架治疗。介入治疗全部取得成功,无相关并发症发生。 结论血管内介入技术是治疗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假性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早期血栓形成的介入放射学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血栓形成的介入处理经验。方法我院502例肝移植术后临床上疑有肝动脉并发症的32例患者行肝动脉造影检查,证实肝动脉主干内血栓形成(HAT)20例。对该20例患者采用经肝动脉内导管持续性尿激酶溶柃治疗及PTA和内支架植入术。结果本组HAT发生率为3.98%(20/502),发生存术后2~19d,中位时间为4.5d,20例血栓形成部位均化于肝动脉吻合口处,其中5例溶栓过程中使用球囊扩张,3例使用支架,2例出现吻合口出血而使用弹簧圈作栓塞和带膜内支架。20例均经介入溶栓治疗后获肝动脉再通。溶栓疗程2~11d,平均2.5d。结论经肝动脉内尿激酶持续性溶栓及PTA和内支架治疗效果良好,可作为肝移植术后HAT的重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经桡动脉置入冠脉支架治疗肝移植术后迂曲型肝动脉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经左侧桡动脉置入冠状动脉(冠脉)支架治疗肝移植术后迂曲型肝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2006年6月至2008年4月我科收治的6例肝移植术后迂曲型肝动脉狭窄患者.狭窄发病于肝移植术后6~110 d,平均47 d.2例患者因右侧股动脉入路置入支架失败改用左侧桡动脉入路,4例患者参考术前CTA直接经左侧桡动脉入路置入支架.合并肝动脉血栓的1例患者置入支架前使用尿激酶50万u溶栓治疗.合并肝内胆道扩张的2例患者同时行胆道穿刺引流术.结果 6例患者支架置入均成功,1例合并肝动脉血栓患者溶栓成功,2例合并肝内胆道扩张患者胆道穿刺引流成功.术后随访36~148 d,中位时间76 d.随访期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未见支架狭窄,6例置入支架均通畅,各项肝功能指标好转.结论 经桡动脉置入冠脉支架能够有效治疗肝移植术后迂曲型肝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小儿肝移植术后流出道梗阻(HVOO)血管内治疗的效果.方法 搜集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肝移植术后小儿流出道梗阻患儿10例,均经下腔静脉及肝静脉造影证实,并行经皮血管成形术(PTA)和(或)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肝静脉流出道梗阻发生时间为术后10~ 455 d,根据梗阻发生时间分为早发型(肝移植术后1个月内)和迟发型(肝移植术后1个月以上),分析10例患儿血管内治疗的效果.结果 10例共进行21次血管内治疗,1次治疗无效,技术成功率为95.2%(20/21),首次治疗临床成功率为70.0%(7/10).早发型3例,1例扩张无效行手术治疗成功,1例反复流出道梗阻复发,最后植入支架,1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死亡.迟发型7例,经球囊扩张或内支架治疗成功.结论 PTA和支架成形术治疗小儿肝移植术后HVOO,结果是安全有效的.早发型或肝静脉合并下腔静脉流出道梗阻应尽早植入支架,迟发型流出道梗阻和单纯肝静脉狭窄球囊扩张可获得较好结果.  相似文献   

8.
动脉窃血综合征(ASS)是肝移植术后相对少见的并发症,以脾动脉、胃左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窃血导致移植肝灌注不足为特征,可导致胆道狭窄甚至移植物失功能等并发症.加强对ASS的认识,获得早期诊断和治疗对移植肝脏功能的保护相当重要.术后常规动态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l)检查可筛选可疑病例,血管造影是诊断ASS的金标准.介入性脾动脉栓塞治疗微创、高效、并发症少,而脾动脉中段弹簧圈栓塞是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肝静脉、下腔静脉梗阻的诊断及介入治疗技术.方法 在831例原位肝移植(OLT)、26例活体肝移植(LDLT)患者中,共有11例在移植术后2~111 d经血管造影证实为肝静脉、下腔静脉梗阻并进行了介入治疗.其中肝静脉吻合口狭窄或闭塞5例、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5例、肝静脉狭窄伴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11例中,5例为成人OLT、4例为LDLT、2例为儿童减体积OLT,介入治疗前9例接受了肝脏CT、2例接受了MR增强扫描.术后随访患者肝肾功能指标、临床症状及肝静脉、下腔静脉血流状况.对11例患者的影像资料、介入治疗技术要点和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介入治疗前后梗阻两端静脉压力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11例患者,CT或MR检查均可明确显示肝脏淤血范围、肝静脉或下腔静脉梗阻部位及程度;其中4例肝静脉梗阻和5例下腔静脉梗阻者行支架植入治疗,1例肝静脉梗阻者行经皮腔内血管球囊扩张术(PTA),1例肝静脉伴下腔静脉梗阻者,行肝静脉PTA和下腔静脉支架植入,介入治疗手术均成功.术后检测梗阻两端静脉压力差为(2.9±1.7)mm Hg(1 mm Hg=0.133 kPa),较术前(16.5±4.1)mm Hg明显下降(t=11.5,P<0.01).术后10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肝肾功能恢复;1例肝功能恶化,于术后第9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术后随访9~672 d,2例肝静脉PTA治疗者术后1个月内发生血管再狭窄,支架植入治疗者未发生再狭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支架植入是治疗肝移植术后肝静脉和下腔静脉梗阻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前CT或MR对明确肝淤血范围及静脉梗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对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灌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利用单层动态CT对原位肝移植术后肝灌注与未行肝移植且无肝脏病变者进行比较。方法 :对 3 0例肝移植术后围手术期、临床无术后并发症的病例进行动态单层CT扫描 ,对照组为 2 0例无肝脏病变者。单层动态CT扫描选取肝门 (包括肝、门静脉、主动脉和脾 )的层面。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欧乃派克 40ml,注射流率3ml/s ,注入对比剂后 ,每间隔 1s扫描一层 ,共扫描 3 5层。通过每一层面选定的ROI测量CT值 ,绘制出时间 密度曲线 ,计算出肝动脉和门静脉的灌注值。同时对 12例围手术期后 ( 2~ 3个月 )、临床无术后并发症的患者也进行了动态单层CT扫描。结果 :肝移植术后围手术期患者及对照组肝动脉灌注分别为 0 .2 7和 0 .16ml/min(P <0 .0 5 ) ;门静脉灌注分别为1.3 1和 1.13ml/min(P >0 .0 5 ) ;全肝灌注分别为 1.68和 1.2 8ml/min(P <0 .0 5 ) ;平均肝动脉灌注指数为 0 .19和 0 .13(P <0 .0 5 ) ;肝移植术后围手术期后 ( 2~ 3个月 )肝动脉及门静脉灌注分别为 0 .16(P <0 .0 5 )和 1.2 1ml/min(P <0 .0 5 ) ;全肝及肝动脉灌注指数分别为 1.2 0ml/min(P >0 .0 5 )及 0 .13 (P >0 .0 5 )。结论 :肝移植术后围手术期内肝动脉灌注和全肝灌注、肝动脉灌注指数明显增加 ,但门静脉灌注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1.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行介入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为减少相关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方法 结合患者情况及介入治疗的特殊性,以移植病房20例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行介入治疗的患者为样本,从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及出院指导3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结果 20例介入治疗患者均无出血倾向及急性血栓形成,症状明显好转.结论 介入治疗对于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加强介入治疗后的护理可有效预防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的发生、巩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介入诊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介入手段在诊断和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应用,分析移植术后T管留置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患者的介入诊治资料,分析有无T管所需采取的介入治疗方式.结果 保留T管的28例患者经造影证实胆道并发症存在后需进行介入治疗的17例,仅需通过原T管引流治疗的11例,而仅需进行球囊扩张后仍以T管引流的3例,需行经皮经肝胆道引流(PTBD)治疗(和辅以球囊扩张)的14例;无T管的27例患者全部进行经皮经肝胆管造影(PTC)诊断发现梗阻病变并予以介入治疗.共发现8例同时存在血管并发症并予以相应处理.所有患者在介入治疗后黄疸均明显消退,技术成功率100%,短期(1个月)缓解率100%.结论 对于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患者,介入治疗安全、可靠,可重复性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术后留置T管可为部分患者提供针对胆道梗阻进行造影诊断与引流治疗的途径,但大部分患者仍需介入手段干预,才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介入放射学诊疗肝移植后血管并发症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评价介入放射学手在诊断和处理肝移植后血管并发症的价值。方法:对通过介入方法诊断的7例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病例进行了回顾,对该7例病例相关生化指标,血管造影的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7例中6例在操作技术上获得了成功。其中3例腔静脉狭窄者术后临床症状和肾功能改善满意,其中1例超过20个月,另2例由于其它死亡原因分别术在术后10d和29d死亡。肝动脉并 介入术后肝功能未得到明显改善,结论:血管造影对肝术后血管并发症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下腔静脉狭窄的介入处理效果令人鼓舞,介入处理移植后肝动脉并发首的受到诊时间等多种相关因素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总结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在原位肝移植后血管并发症中的作用和意义.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原位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患者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资料与随访结果. 结果 31例患者中单纯肝动脉并发症11例,门静脉并发症11例,腔静脉并发症6例,合并肝动脉与门静脉并发症1例,合并腔静脉、肝静脉、门静脉复杂并发症1例,脾动脉窃血综合征1例.均成功进行了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共置入肝动脉支架13枚,静脉支架21枚,进行肝动脉栓塞1例,部分性脾动脉栓塞2例,单纯腔静脉球囊扩张1例,1例患者肝动脉局部灌注溶栓后置入肝动脉支架,1例患者先后置入腔静脉、肝静脉与门静脉支架各1枚,1例患者同时置入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支架.所有血管腔内介入操作成功有效,技术成功率100%,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2.9%,并且并发症经处理无后继影响.随访中除1例肝动脉于支架置入后19天发生再狭窄外,其余血管至随访结束未出现明确再狭窄. 结论 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技术成功率高而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理想的微创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5.

Purpose

To evaluate short-term and long-term effectiveness of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for hepatic artery thrombosis (HAT).

Materials and Methods

From March 2003 to October 2015, 34 patients (32 male and 2 female; mean age, 45 y; range 7–64 y) with HAT were identified 0–21d (mean 6.5 d ± 6.0)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and underwent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s. Technical success, clinical success, complications, hepatic artery patency, and survival time were assessed.

Results

All 34 patients underwent urokinase thrombolytic treatment. The mean dosage of urokinase was 1,250,000 U ± 1,000,000 (range, 350,000–9,000,000 U). Thrombolysis treatment required 5–120 h (mean 50 h ± 31) for completion. In 21 patients, stents were also implanted during thrombolytic treatment. In 3 patients with splenic artery steal syndrome, proximal splenic artery embolization was performed during thrombolytic treatment. The technical and clinical success rate was 91% (31/34), with treatment failure in 3 children. Hemorrhage was observed in 11 cases. Local necrotic foci in the transplanted liver were found on CT in 5 patients.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 occurred in 2 patients. Patency rates of the hepatic artery at 1 y, 2 y, 3 y, and 5 y were 96%, 93%, 83%, and 83%. Overall survival rate at 1 y, 2 y, 3 y, and 5 y were 82%, 73%, 57%, and 57%.

Conclusions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can achieve satisfactory short-term and long-term effectiveness for adult HAT.  相似文献   

16.
王磊  刘福全  岳振东  赵洪伟   《放射学实践》2012,27(10):1120-1123
目的:评价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近、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行肝脏移植术术后出现肝动脉狭窄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肝动脉血栓形成3例,经肝动脉的置管尿激酶30万单位(经导管2~3小时泵入,2次/日)药物溶栓辅以肝素钠3000单位(每6小时一次静脉推注)抗凝治疗;肝动脉狭窄患者7例,其中3例行球囊扩张术,4例行动脉支架置入术。结果:10例患者经过介入治疗后肝动脉开通成功,术后患者的肝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介入治疗是有效解决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及肝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介入诊断与治疗的价值。方法 搜集本院肝移植术后因血管并发症行DSA造影检查或介入治疗的 5例患者的相关资料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操作均顺利。造影发现肝动脉血栓 (HAT) 1例、肝动脉狭窄 (HAS) 2例、门静脉狭窄并血栓形成 3例、肝静脉狭窄 1例、下腔静脉狭窄 1例、上腹腔炎症性改变 1例 ,发生肝固有动脉痉挛 1例。其中 ,HAT、门静脉狭窄并血栓形成、肝静脉狭窄各 1例行介入治疗后 2例效果明显。结论 介入技术对于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诊治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