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AIS-LVO)患者静脉溶栓后转诊行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卒中防治中心静脉溶栓后转至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机械取栓术的AIS-LVO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机械取栓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共41例AIS-LVO患者纳入研究,其中预后良好组16例(39.0%)。将单因素分析中变量(P<0.05)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低、卒中症状发作至卒中防治中心就诊时间(ODT)长以及卒中防治中心就诊至股动脉穿刺时间(DPT)长,均为AIS-LVO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AIS-LVO患者静脉溶栓后转诊行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术前NIHSS评分、ASPECTS、ODT、DPT是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梭形动脉瘤术中及术后24 h内,在标准双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短期应用小剂量替罗非班在降低缺血并发症方面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回顾分析我中心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颅内未破裂梭形动脉瘤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并在手术过程中及术后24 h内静脉接受替罗非班(0.1 μg/kg/min)预防血小板聚集的患者资料。记录并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动脉瘤栓塞程度及术后3个月随访时的mRS评分。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8例患者,39枚动脉瘤,动脉瘤平均直径(6.4±2.1)mm。其中,26枚动脉瘤接受了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13枚动脉瘤接受了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即刻78.9%(30/38)的动脉瘤实现完全栓塞;在26例接受脑血管造影复查的患者中,92.3%(24/26)的患者动脉瘤实现完全闭塞。围手术期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7.9%(3/38);无出血并发症发生。3个月随访的良好预后率为97.4%(37/38) (mRS评分为0~1分)。 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梭形动脉瘤术中及术后24 h内,静脉加用小剂量替罗非班未增加出血并发症。但是,由于样本量偏少,缺少对比,在降低缺血并发症方面的有效性尚需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3.
4.
【摘要】 目的 从形态学角度分析未破裂后交通动脉(PComA)动脉瘤引起动眼神经麻痹(ONP)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0月经脑血管造影确诊的71例单发未破裂PComA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症状,分为ONP组(n=31)和非ONP组(n=40)。根据动脉瘤形态学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ComA动脉瘤引起ONP的形态学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动脉瘤瘤颈宽度(P=0.046)、瘤顶指向(P=0.005)、有无子囊(P=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瘤颈宽度≤3.8 mm(OR=5.437,P=0.008)、瘤顶指向后外下(OR=5.953,P=0.003)、有子囊(OR=5.356,P=0.014)是ON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动脉瘤瘤颈宽度≤3.8 mm、瘤顶指向后外下、存在子囊,可能是PComA动脉瘤引起ONP的形态学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永久性颗粒栓塞治疗大咯血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用永久性颗粒经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3例内科治疗无效的大咯血患者进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33例患者中包括支气管扩张24例、支气管肺癌4例、支气管扩张合并肺结核2例、支气管病变2例以及外伤性毁损肺1例,栓塞材料均采用海藻酸钠微球,部分合并支气管肺循环瘘的患者同时联合使用弹簧圈进行栓塞.所...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犬不同栓塞程度急性肺栓塞(APE)模型,评价血流动力学与右心室功能影像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实验用犬9只,经股静脉注入条状自体新鲜血栓,通过控制血栓栓塞量,建立低危肺栓塞组(G1)、轻度次大面积肺栓塞组(G2)和重度次大面积肺栓塞组(G3)动物模型:评价栓塞后120 min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观察CT成像及心脏超声右心功能指标变化。结果栓塞后120 min,所有实验动物平均肺动脉压(MPAP)均较基线水平显著升高,并随栓塞程度增加呈上升趋势(G1:18.0±3.6比28.7±3.5,P0.05;G2:12.3±3.1比36.0±2.0,P0.05;G3:15.3±4.0比45.3±2.5,P0.05)。肺动脉/主动脉直径(PA/AA)较基线水平均显著升高,且PA/AA值对早期肺动脉压上升表现的较为敏感。心脏超声与CT成像均显示右心室/左心室横径(RV/LV)比值随栓塞程度增加呈上升趋势,但对低危肺栓塞组超声测量数据未见显著差异。虽然在3个实验组均观察到右心室面积变化率(FAC)数值降低,但仅G3组的改变具有显著性(57.1±1.9%比41.6±0.9%,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了犬不同栓塞程度APE模型,其血流动力学和右心室功能指标指标的相关性可为相关实验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一种制作简单、可重复性高的急性肺栓塞(APE)伴有右心功能不全(RVD)的动物模型。方法采用实验用新西兰白兔12只,利用明胶海绵可压缩特性经股静脉注入5mm×5mm×10mm明胶海绵条2条,随血流栓塞肺动脉。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行CT肺血管成像(CTPA)及肺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所有明胶海绵条均恒定栓塞于双侧下肺动脉。建模前平均肺动脉压(mPAP)[(9.75±1.75)mmHg]与建模后即刻mPAP[(20.58±5.86)mmHg]、建模后1h的mPAP[(18.78±4.80)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建模前后体循环收缩压(sBP)变化不显著(P=0.640)。建模前右心室/左心室横径比(RV/LV)为0.67±0.09,建模后45min复查为1.90±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兔伴有RVD的APE动物模型制作简单,可重复性高,适用于APE诊治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研肝癌肝外动脉供血的特殊规律及可能形成机制,旨在提高介入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516例肝癌介入栓塞前常规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的病例,对癌灶临近膈肌的121例加做选择性膈下、右肾上腺、右肋间或双侧内乳动脉造影,分析肝癌肝外动脉供血特征.结果 196例肝外动脉供血来源于膈下及右肾上腺动脉68例(34.7%),胃十二指肠及网膜动脉51例(26.0%),胃左动脉42例(21.4%),胰十二 指肠动脉弓24例(12.2% ),结肠右动脉2例(1.0%),内乳动脉供 血5例(2.6%),肋间动脉供血3例(1.5%)以及胰背动脉供血1例(0.5%).58例为栓塞或外科肝动脉结扎后肝动脉闭塞所致的肝外侧枝循环(29.6% ),其余为原发性肝外动脉供血.肝外动脉供血与癌灶的原发部位和大小密切相关,统计表明,右膈下或肾上腺动脉主要供养VII、VIII段肝癌,胃十二指肠及网膜动脉主要供养IV、V、VI段癌灶,左膈下或胃左动脉主要供养II、III、IV段肝癌等.肝外供血支的插管成功率为92.7 %(182例).结论 熟悉肝癌肝外动脉供血的特点并掌握其规律对临床准确、彻底阻断肝癌多动脉供血,提高肝癌患者的介入治疗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肝移植术后肝静脉、腔静脉梗阻的发生率很低,术后急性发生常与手术技术因素有关,较晚发生常因为吻合口内膜增生与纤维组织瘢痕生成所致.一般临床表现包括移植肝失功能、肝淤血、腹水、腹痛等.腔内球囊扩张术与支架植入安全、有效,可以获得长期的血管开通.球囊成形术技术成功率高,但容易再狭窄,对于成人或肝静脉具有成人腔径的儿童患者,支架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多型支架介入治疗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应用多种类型支架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探讨扩大介入治疗适应证的可行性.方法 回颐性分析2004年5月-2009年12月,18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介入性腔内修复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CTA和DSA结果,个体化选择合适覆膜支架,透视下将覆膜支架经股动脉导入封闭夹层破口.术后CTA随访观察内漏、支架移位、假腔变化等.结果 18例中2例放置分体式主动脉覆膜支架、1例放置分支型覆膜支架、2例放置预留孔型主动脉覆膜支架,13例放置普通主动脉覆膜支架.1例封堵左锁骨下动脉、2例不全封堵左锁骨下动脉均未出现左上肢和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1例因解剖变异右锁骨下动脉起自主动脉弓而行旁路手术.术后发生8例(44.4%)即刻I型内漏,其中1例腔内修复术后持续I型内漏再次放置支架后进展为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瘤而行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其余CTA随访内漏逐渐消失;所有患者均无支架移位、断裂、塌陷以及术后截瘫及脑血管意外发生.结论 采取不同方法延长近端锚定区的距离、应用分体式主动脉支架可扩大介入治疗Standflord B 型主动脉夹层的适应证,且近期疗效好,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