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石见穿多糖SC3的化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研究从中药石见穿(Salvia chinensis)全草中得到的酸性多糖SC3的化学结构。方法利用化学方法(糖组成分析、甲基化分析、糖醛酸还原及部分酸水解)和光谱方法(IR,NMR,ESI-MS)分析其结构特征。结果SC3的分子量为7.7×104,由鼠李糖、阿拉伯糖、半乳糖和半乳糖醛酸组成,甲基化分析、部分酸水解和NMR,ESI-MS进一步分析了糖残基的连接方式和序列。结论SC3为一结构复杂的酸性杂多糖,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2.
白木通多糖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张劲松  方积年 《药学学报》1997,32(6):438-441
用碱液从白木通(Akebia trifoliate)茎中提取所得的粗多糖ATB经DEAE-Celulose及SephadexG-200柱层析后得到一多糖纯品ATBB 2,其分子量为2.3×105。糖组分分析ATBB-2中各糖残基的摩尔比为Rha∶Ara∶Xyl∶Gal∶Glc∶GalA=1.22∶1.00∶1.10∶0.85∶0.24∶0.82。经甲基化,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部分酸水解,1H和13CNMR谱的分析揭示ATBB-2是一个结构复杂的杂多糖。  相似文献   

3.
山药多糖RDPS-I的结构分析及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目的研究山药多糖的化学结构和抗肿瘤活性。方法用水提取山药块茎粗多糖,经Sevag反复脱蛋白8次,透析后经DEAE-cellulose及Sephadex G-100柱色谱纯化得山药多糖RDPS-I。经完全酸水解、部分酸水解,用PC,GC,IR,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甲基化分析,1HNMR及13CNMR等研究山药多糖的化学结构。并用小鼠移植性实体瘤研究了RDPS-I的体内抗肿瘤作用。结果RDPS-I的分子量为41 000,比旋光度为[α]20D=+188.4°(c 0.80,H2O),特性粘度为[η]=16.48×10-3(g·mL-1)。RDPS-I是由葡萄糖、甘露糖和半乳糖以1∶0.4∶0.1的摩尔比组成,以α-D-(1→3)-Glcp为主链,在6-O位有α-D-(1→2)-Manp-β-D-1)-Galp支链的杂多糖。RDPS-I对移植性黑色素B16和Lewis肺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结论RDPS-I是由葡萄糖、甘露糖和半乳糖构成的杂多糖,有很强的体内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4.
人参果胶的纯化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润秋  张翼伸 《药学学报》1984,19(10):764-768
人参果胶经分离、纯化获两种(SA、SB)酸性杂多糖。经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玻璃纤维纸电泳分别呈章一色斑。SA的组成以中性糖为主,其中半乳糖、阿拉伯糖、鼠李糖间摩尔比为4.7:2.6:1,半乳糖醛酸含量为26%。将SA先经部分酸水解,再经Smtch降解得到β-(1→3)-D-聚半乳糖。SB的组成以酸性糖为主,半乳糖醛酸含量为76%,半乳糖、阿拉伯糖、鼠李糖间的摩尔比为3.3:1.8:1。用部分酸水解方法,可从SB获得分子量小于2万的α-(1→4)-D-聚半乳糖醛酸。  相似文献   

5.
云芝子实体多糖化学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云芝子实体中多糖的化学结构。方法 应用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得一均一多糖组份B-1-3。通过完全水解、甲基化、一维和二维1H和13CNMR阐明B-1-3的化学结构。结果 经完全水解证实B-1-3主要由Glc单糖残基组成,用HPLC方法测得其分子量为3.16×105,通过对甲基化反应数据和1H和13CNMR分析发现B-1-3为由β-D-1,4-Glc和β-D-1,3-Glc残基构成主链的葡聚糖,同时在β-D-1,3,6-Glc及β-D-1,4,6-Glc残基处产生分枝。经1H和13CNMR分析表明B-1-3分子中存在β-D-Glc-1→3-β-D-Glc-β-D-Glc-1→4-β-D-Glc及β-D-Glc-1→4-β-D-Glc-β-D-Glc-1→4-β-D-Glc片段。结论 云芝子实体多糖B-1-3为由β-D-1,4-Glc,β-D-1,3-Glc和β-D-1,6-Glc残基构成主链的葡聚糖。  相似文献   

6.
徐长卿多糖CPB54的结构及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顺春  方积年 《药学学报》2000,35(9):675-678
目的 研究从常用中药徐长卿中获得的一种分子量为6.0×105的杂多糖CPB54的化学结构及其药理活性。 方法 运用糖组成分析、甲基化分析、部分酸水解及NMR等方法确定该多糖的结构并测定其药理活性。结果 该多糖由阿拉伯糖、鼠李糖和半乳糖以0.8∶0.5∶1.0摩尔比组成,其主链由1,4连接的半乳糖残基和1,2连接的鼠李糖残基组成,阿拉伯糖作为侧链主要位于鼠李糖残基的O-4位上,体内实验表明,其具有较强的促脾细胞和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结论 该多糖为一新结构多糖,具较强的促脾细胞和淋巴细胞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7.
麦冬多糖MDG-1的分离纯化和结构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分离纯化麦冬多糖抗心肌缺血的活性部位,得到相对分子质量均一的组分MDG-1,并进行结构分析。方法水提醇沉得麦冬粗多糖,超滤后经DEAE Sepharose FF柱和Sephadex G25柱色谱纯化后得MDG-1。经完全酸水解、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甲基化分析、1H NMR及13C NMR等研究分析MDG-1的化学结构。结果和结论 MDG-1为β-D-果聚糖,易溶于水,数均分子量(Mn)为3 400,重均分子量(Mw)为4 800,峰尖分子量(Mp)为5 000,以2→1连接的呋喃型果糖为主,平均每2.8个主链残基上有一个Fruf(2→6)Fruf(2→分支)。该多糖还含有微量葡萄糖(果糖∶葡萄糖=35∶1),可能连接在多糖的还原端。  相似文献   

8.
王赛贞  丁侃  林树钱  林志彬 《药学学报》2007,42(10):1058-1061
分离纯化赤芝多糖肽,得到具有活性部位GL-PP-3A,对其进行结构分析。水提醇沉透析得赤芝多糖肽,经分级沉淀,Bio-Gel P-10柱色谱纯化得GL-PP-3A。经HPGPC、糖基组成、甲基化分析、 1H NMR和 13C NMR等方法研究分析GL-PP-3A的结构。GL-PP-3A是以葡萄糖为主的杂多糖,含Rha、Xyl、Man、Gal、Glc糖残基和17种氨基酸。其Mw为1.7×104Mn为1.1×104Mw/Mn为1.49。Mp为1.3×104。该多糖主链由1,6-或1,3-连接的β-D-Glcp构成,二者的比例约为2∶1,在部分1,6-连接的主链葡萄糖的2或3位有分支,分支的非还原末端均主要为β-D-Glcp,少量为鼠李糖,分支内部含有1~3个1,6-连接的β-D-Galp或1,3-连接的α-D-Manp。  相似文献   

9.
魏峰  楼之岑  刘一民  缪振春   《药学学报》1994,29(7):511-518
从川续断(Dipsacus asperoides c.Y.cheng et T.M.Ai)根部的乙醇提取物中得到二个新三萜皂甙,命名为川续断皂甙(asperosaponins)F和H1。川续断皂甙F(I)是含六个糖的皂甙,川续断皂甙H1(II)是含八个糖的皂甙。运用化学方法及光谱(1HNMR,13CNMR,1H-1H COSY,——维多重接力COSY,选择性远程DEPT和三重共振NOE差谱)解析,鉴定其结构分别为3-O-[β-D-吡喃木糖(1→4)-β-D-吡哺葡萄糖(1→4)][α-L-吡喃鼠李糖(1→3)]-β-D-吡喃半乳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甙元(I)和3-0-[β-D-吡喃木糖(1→4)-β-D-吡喃葡萄糖(1→4)][α-L-吡喃鼠李糖(1→3)]-β-D-吡喃半乳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一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甙元-28-O-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甙(II)。并总结出一些光谱方面的变化规律,可用于糖的鉴定,以及构型、糖链的连接顺序和糖与甙元之间的连接位置的说明。  相似文献   

10.
伊贝母中伊贝碱甙C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吉林栽培的伊贝母(Fritillaria pallidiflora Schrenk)中分得一种新的甾体生物碱甙,命名为伊贝碱甙C(yibeinosideC)。根据红外、质谱、氢谱、碳谱、1H-1HCOSY和1H-13CCOSY谱确定其结构为22,26-环亚胺胆甾-6-酮-3-O-β-D-吡喃葡萄糖-(1→4)-β-D-吡喃半乳糖甙(1)。  相似文献   

11.
酸性菟丝子多糖的化学特征和免疫活性(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从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 Lam)中提取分离的酸性纯多糖CHC-1的结构特征及免疫活性.方法:利用化学方法和NMR光谱分析方法对CHC-1的结构特征进行了解析,并研究了CHC-1对小鼠抗体生成以及对淋巴细胞增殖率的影响.结果:CHC-1的分子量大于1.0×10~6.糖组份分析结果显示CHC-1是由Rha,Ara,Gal和GalA组成,比例为:0.8:1.0:1.5:0.3.甲基化结果和~1H,~(13)C NMR分析进一步确定了CHC-1中各残基的连接方式.CHC-10.1 g/L能在体外明显升高T,B细胞的增殖率,CHC-125,50 mg/kg显著增加小鼠的脾重,淋巴细胞的增殖率以及促进抗体生成.结论:CHC-1为一种多分支的杂多糖,并具有免疫增强活性.  相似文献   

12.
糙苏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分离鉴定糙苏(Phlomis umbrosa Turcz)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95%工业EtOH浸提,经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用IR,MS,UV,1HNMR,13CNMR等方法确定化学结构。结果:分得3个化合物,分别为糙苏苷(umbroside),4-羟甲基-2-糠醛(4-hydroxymethyl-2-furaldehyde)和一已知B-seco-贝壳杉烯二萜化合物黄花香茶菜素A(sculponeatin A)。结论:糙苏苷(umbroside),4-羟甲基-2-糠醛(4-hydroxymethyl-2-furaldehyde)为两个新化合物,黄花香茶菜素A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并首次系统归属其1H和13CNMR谱信号。  相似文献   

13.
甘草葡聚糖的分离纯化与化学结构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刘丙灿  方积年 《药学学报》1991,26(9):672-675
从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稀碱提取液中得到的甘草葡聚糖GBW,是经脱蛋白、透析和沉淀、再经Cellex-D和Sephadex G-100相继柱层析得到的均一组分.它是由单一葡萄糖残基组成,分子量4000,[α]D28+120°(c0.1,H2O)。全水解,甲基化反应,过碘酸氧化,Smith降解,部分酸水解,KI—I2反应,和IR,13CNMR揭示了其化学结构为直链的α-D-(1→4)葡聚糖(6)。  相似文献   

14.
吴茱萸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奇志  梁敬钰 《药学学报》2004,39(8):605-608
目的研究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溶剂法、硅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吴茱萸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鉴定出其中的10个化合物,分别为吴茱萸宁碱(evodianinine, 1)、吴茱萸次碱(rutaecarpine, 2)、 吴茱萸碱(evodiamine, 3)、吴茱萸酰胺I(wuchuyuamide I, 4)、羟基吴茱萸碱(hydroxyevodiamine, 5)、柠檬苦味素(limonin, 6)、胡萝卜苷(daucosterol, 7)、三十碳酸(triacontanoic acid, 8)、二十九烷(nonacosane, 9)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 10)。结论通过UV,IR,ESI-MS,HREIMS,1HNMR,13CNMR,HMQC,HMBC和NOESY分析,鉴定化合物1是新化合物,命名为吴茱萸宁碱。  相似文献   

15.
徐长卿中阿拉伯半乳聚糖CPB64的化学结构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顺春  金丽伟  方积年 《药学学报》1999,34(10):755-758
目的:研究从常用中药徐长卿Cynanchum paniculatum(Bunge)中获得的一种多糖CPB64 的结构。方法:采用HPLC、甲基化分析、部分及全水解和13CNMR 等方法测定了CPB64 的糖组成、连接方式、主链、侧链及分枝点。结果:该多糖分子量为53 万,由阿拉伯糖和半乳糖以4∶5 比例组成。阿拉伯糖含有端基和1,5 两种连接方式,半乳糖含有端基,1 ,3 ;1,3,6 和1 ,6 等4 种连接方式。主链为半乳聚糖,侧链为端基阿拉伯糖,端基半乳糖和阿拉伯寡糖,分枝位于半乳糖残基的O 3 上。结论:CPB64 为一种新的阿拉伯半乳聚糖,有一定的促脾细胞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16.
原伊鲁烷(Protoilludane)型倍半萜芳香酸酯类化合物是近十年来自人工发酵的真菌培养的菌丝中分离得到的一类新型天然产物。作者等自蜜环菌(Armillariamellea)菌丝体中分离得到17个该类型化合物,研究这些新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对其全去偶碳谱、偏共振谱或 INEPT 谱、~(13)C-~1HCOSY 谱和远程~(13)~1HCOSY 谱详细地进行分析研究,指出每个化合物各碳的归属,讨论了其碳谱的特征,将其应用于有关化合物的结构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