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川崎病已逐渐代替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目前该病的发病诱因以及发
病机制尚未明确。建立川崎病的动物模型可为找到川崎病的发病诱因及研究其发病机制提供重要实验基础。
自川崎病发现以来,很多学者利用各种诱导剂,如白色念珠菌,干酪乳杆菌,牛血清,马血清等在动物中来诱导产
生川崎病动物模型,其中小鼠为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动物模型,用这些模型进一步研究川崎病的发病诱因及其
发病机制,并取得一定进展。本文将对现有川崎病动物模型及其相关的评价与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邵建波 《医学综述》2012,18(17):2749-2752
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目前研究趋势认为川崎病是在一定遗传易患性基础上,由外源性抗原触发,引起机体免疫紊乱所致。现重点对免疫因素在川崎病发生、发展中的可能发病机制进行综述,其中包括T、B细胞的异常活化,细胞因子介导的血管损伤,免疫信号转导途径的异常激活等。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是急性炎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川崎病的发病率与种族、地域有关,并具有遗传易感性,在亚裔人群,尤其是日本人中的发病率较非亚裔人群高。冠状动脉损害是川崎病的严重并发症,其与基因多态性有关。近年来,随着川崎病发病率的增高,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目前川崎病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病因。川崎病的病因尚不清楚,遗传因素在川崎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基因多态性与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可能亦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跃娥  项如莲  张园海  陈其 《医学综述》2007,13(14):1103-1105
川崎病的特征为广泛的中小血管炎症,以心血管系统的损害最为严重,可形成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但目前川崎病及其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病机制仍未明确,多种因子如一氧化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及遗传因素等可能参与其发病,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是一种全身性血管炎,以心血管系统损害最为严重,约15%-20%未经治疗的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伤,是目前儿童获得性心脏疾病的首要因素。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是风湿性疾病的一种严重危及患儿生命的并发症,而关于川崎病并发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的相关病例报道少见,其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缺乏相应的诊疗指南。本文就川崎病并发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治及预后作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6.
马慧芳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10):1167-1170
目的:阐明B7/CD28家族刺激分子在蒙古族儿童川崎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方法:通过荧光定量PCR对蒙古族儿童川崎病患者和用IVIG后ICOS和CTLA-4mRNA表达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川崎病组CTLA-4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ICOS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高,差异显著(P〈0.05)。川崎病IVIG治疗组ICOS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CTLA-4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B7/CD28家族成员中的活化及抑制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仅可以探讨川崎病的发病机制,而且可能为它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进而更好地为少数民族儿童的身体健康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杨楠 《医学综述》2009,15(4):555-557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主要累及中小动脉,特别是冠状动脉,危害性大且发病率逐年不断上升。为了控制川崎病的发生,减少冠状动脉的损害及阻止其进展,近年来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对川崎病发病机制,尤其是与冠状动脉病变密切相关的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重点介绍关于川崎病的药物治疗及外科治疗进展,包括常规的阿司匹林、丙种球蛋白以及非常规的糖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等治疗。随着对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及病理学研究的进展,其治疗手段会更加多样有效。但目前阶段内科治疗仍然是最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发病特点.方法 对1999年1月至2009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儿科收治川崎病6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川崎病发病男孩多发,无季节差异,非典型病例占20%,误诊率高.结论 早期心脏彩超检测冠状动脉内径可以早期诊断川崎病.  相似文献   

10.
川崎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冬 《医学综述》2011,17(9):1367-1369
川崎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易累及冠状动脉而造成冠状动脉损伤,甚至冠状动脉瘤,严重影响患儿预后。冠状动脉损伤是目前我国乃至全世界发达国家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之一。近年来,川崎病及其所致的冠状动脉损伤的治疗已有相对统一的标准,目前糖皮质激素、乌司他丁、英夫利昔单抗等在临床得到有限使用,但对于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及冠状动脉病变的治疗等仍存在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是一种全身血管炎症病变引发的儿童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递增,特别是难治性川崎病。随着生物医学及药学的飞速发展,临床上逐渐开始用生物制剂替代传统治疗,并已取得一定效果。该文针对英夫利昔单抗在川崎病,特别是难治性川崎病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川崎病多发于儿童,目前病因未明,易发生冠状动脉改变,临床表现多样化,目前无特异性实验室诊断指标,易被误诊。成人川崎病更少见,极易漏诊及误诊。本文对1例成人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临床医生对川崎病的认识,早期诊治,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杨希晨  王凤鸣 《医学综述》2008,14(13):1998-2001
冠状动脉病变是川崎病最严重和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相当重要。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经导管介入治疗与经影像学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主要阐述近年来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检测方法与介入治疗技术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王茂平 《吉林医学》2012,33(9):1798-1799
目的:分析川崎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川崎病的治疗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5例川崎病的资料。结果:第一观察组体温逐渐降至正常、发热症状缓慢缓解,全身体征逐渐恢复;第二观察组体温较快降至正常,热程较长达10 d左右,而体征改善明显;第三观察组发热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体温迅速降至正常,热程较短。结论:及时准确诊断,综合运用各种治疗方法对治疗川崎病是行之有效的,并且很少出现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即川崎病,自1967年日本医生首次报道以来,全世界60多个国家及地区陆续已有相关病例报告,近些年世界各国的发病率也陆续增加。川崎病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仍未明确,一般认为川崎病是一种以急性全身血管炎为主要表现的自限性疾病,主要影响中小型动脉,在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多发。目前认为川崎病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冠状动脉病变,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发达国家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随着现代医学诊疗技术的发展,大多数川崎病患儿能够及时准确诊断,再加上积极予以丙种球蛋白治疗,因此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最终仍有2%~3%的患儿可能发生冠状动脉狭窄、扩张或闭塞,严重者可导致心肌梗死。因此,如何早期识别川崎病,并在川崎病合并冠脉病变时可以及时发现和干预,从而改善患儿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已成为川崎病诊疗策略中最值得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为临床工作的儿科医生以及管理受川崎病影响儿童的社区全科医师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上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全身中小血管炎性综合征,主要累及冠状动脉,可引起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狭窄与闭塞性病变,甚至可导致心肌梗死,是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病机制对预防及治疗KD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有积极作用。本文综述近年来对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诊断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