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作者应用标准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方法,对我国南方80例肾小球肾炎所致慢性肾衰患者和580例正常人进行HLA分型,结果发现:本病与HLA-A,B抗原无显著相关,而与HLA-DR4抗原显著相关(P<0.05)。慢性肾炎肾衰患者的DR4抗原频率为48%,正常对照则为19.8%。推测我国南方慢性肾炎肾衰患者的DR4抗原高频率与该地区的原发笥IgA肾病发病率高有关,具有DR4抗原的原发性IgA肾病预后不良,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HLA-DR、DQ抗原与Graves病发病的关系。方法:检测50例Graves病患者14种HLA-DR、DQ抗原,并与50例健康献血员对照,结果:Graves病患者HLA-DR1抗原频率和相对危险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HLA-DR1抗原与Graves病呈强关联,Graves病的发病有一定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3.
Graves病与HLA—DR,DQ抗原关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HLA-DR、DQ抗原与Graves病发病的关系。方法:检测50例Graves病患者14种HLA-DR、DQ抗原,并与50健康献血员对照。结果:Graves 病患者HLA-DR;抗原频率和相对危险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HLA-DR1抗原与Graves病呈相关联,Graves病的发病有一定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4.
周汉建  余步云 《广东医学》1998,19(10):747-748
目的:探讨风心病与HLA-DR、DQ抗原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微量淋巴细胞试验方法--Terasaki标准方法,对35例无血缘关系的广东汉族人风心病患者的外周血B淋巴细胞进行HLA-DR、DQ抗原分别检测。结果:风主病患者DR4抗原频率增高,为57.1%,DR2抗原频率降低,为2.9%,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而DQ抗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疾病关联分析结果HLA-DR4抗原的异  相似文献   

5.
HLA—DR在大肠癌的表达及其与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83例不同分期的大肠癌及其正常粘膜组织和12例大肠腺瘤进行Ⅱ类抗原HLA-DR表达的研究,结果大肠癌HLA-DR表达的阳性率为47%,大肠腺瘤为16.6%,而正常粘膜未见表达,HLA-DR的表达与大肠癌的转移呈正相关,HLA-DR表达强者其转移发生率低;HLA-DR的表达与大肠癌的Duke′s分期及浸润深度有关,与细胞分化,肿瘤大小及位置无关,HLA-DR是大肠癌的一个预后指  相似文献   

6.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83例不同分期的大肠癌及其正常粘膜组织和12例大肠腺瘤进行Ⅱ类抗原HLA-DR表达的研究。结果大肠癌HLA-DR表达的阳性率为47%,大肠腺瘤为16.6%,而正常粘膜未见表达;HLA-DR的表达与大肠癌的转移呈正相关,HLA-DR表达强者其转移发生率低;HLA-DR的表达与大肠癌的Duke's分期及浸润深度有关,与细胞分化、肿瘤大小及位置无关;HLA-DR是大肠癌的一个预后指标,表达阳性者其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
HLA—DR抗原在大肠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HLA-DR抗原在54例大肠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正常大肠粘膜上皮、增生性息肉及息肉状腺瘤上皮无HLA-DR抗原表达,而腺癌中出现HLA-DR的异常表达,且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与癌组织分化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卵巢癌中HLA-DR抗原表达和树突细胞浸泣的情况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对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48例)、良性上皮性肿瘤(30例)及正常卵巢(30例)的HLA-DR抗原表达及树突细胞浸润情况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正常卵巢组织中HLA-DR阴性,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中HLA-DR表达阳性率为52.08%(P〈0.01);HLA-DR表达率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P〈0.01),且与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9.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外周血免疫表型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36例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SK)患者外周血30项免疫表型的变化,并与8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显示HSK基因型与溃疡型CD8,HLA-DP,HLA-DR抗原表达阳性细胞明显高于正常人,基质型CD10也高于正常人。HSK基质型与溃疡型CD9,CD45RA抗原表达阳性细胞明显低于正常人,溃疡型HLA-ABC也低于正常人,其他抗原表达和阳性细胞两组无差异,此结果提示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高血压与HLA—DRB等位基因相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高血压患者的遗传易感性的遗传性背景。方法:采用PCR-SSP技术对病例组56例,正常对照组104例进行HLA-DRB等位基因分型。结果:HLA-DRB1*12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组,并与发病年龄密切相关,即发病年龄越早,与DRB1*12的关联强度越大。HLA-DRB1*03也出现随发病年龄的提前,而显示出明显的关联趋势。结论:HLA-DRB*12是高血压病的相关基因,与该病的遗传易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膀胱癌、肾细胞癌突变型p53蛋白的高表达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分别对40例膀胱癌和34例肾细胞癌组织标本进行p53 蛋白表达的研究。结果:膀胱癌、肾细胞癌突变型p53 基因癌蛋白的高表达阳性率为37.5% 和32.4% ,而正常肾组织及空白对照均为阴性。膀胱癌p53 阴性、阳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4.0% 、66.7% ,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肾癌p53 蛋白表达阴性、阳性患者的5 年存活率分别为69.6% 、26.6% ,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提示p53 基因高表达可能成为恶性肿瘤标志之一。突变型p53 基因表达可能与膀胱癌、肾细胞癌的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12.
谢军 《河北医学》2009,15(8):938-939
目的:探讨浅表性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卡介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1年至2006年确诊为浅表性膀胱癌的5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在手术后2周第1组给以卡介苗60mg加生理盐水40m l膀胱灌注;第2组给以卡介苗100 mg加生理盐水40m l灌注。对不良反应以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第1组2例在手术后6月出现血尿,经B超检查为肿瘤复发,无发热、尿痛、尿急、尿频等症状。第2组患者中有12例在灌注卡介苗后出现尿痛、尿急、尿频,1例发热,全部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于灌注后3d消失,在随访的2年内无复发病例。结论:采用卡介苗100 mg适当加大灌注液的量既可以达到减少肿瘤复发又可以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吸烟与男性膀胱癌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吸烟与男性膀胱癌的关系。方法:对96例膀胱癌住院病例和96例正常健康人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两组人群的吸烟状况。结果:吸烟能显著增加膀胱癌的危险性(OR=2.71),随着吸烟量、吸烟年限以及吸烟深度的增加,男性患膀胱癌的危险性加大。结论:吸烟是膀胱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可溶性α型叶酸受体(α-FR)在肾细胞癌及膀胱癌病人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经影像学及病理学确诊的肾细胞癌及膀胱癌病人分别为45例和30例,同时以23名正常人、30例泌尿系结石病人作阴性对照,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其血清可溶性α-FR水平。结果肾细胞癌及膀胱癌病人血清可溶性α-FR水平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t=9.01,P0.05),并且血清可溶性α-FR水平与肿瘤的TNM分期、病理分级显著相关(t=4.54,P0.05;t=2.45,P0.05),而与性别、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可溶性α-FR具有作为肾细胞癌及膀胱癌一种新型肿瘤标志物的潜力,可能在疾病诊断及进展监测方面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膀胱癌是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向膀胱腔内突起的肿物是临床诊断膀胱癌的重要特征。然而,皮革样膀胱癌患者(EBC)并不表现为向膀胱腔内突起,临床上容易漏诊、误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于2015年7月至2016年2月收治了4例EBC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0~77岁。临床表现均以下尿路症状为主,表现为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单次排尿量减少,伴或不伴排尿困难。影像学检查示膀胱壁弥漫增厚,均未见外突性膀胱占位。3例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膀胱最大容量41~128 ml。1例患者出现肉眼血尿,2例患者镜下血尿,1例患者无血尿膀胱壁增厚。膀胱镜检查未见肿物,最终通过反复活检或术中冰冻确诊为膀胱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Caveolin-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初发与复发之间表达的差异,探讨Caveolin-1与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的分子机理及具有的临床病理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3例初发膀胱尿路上皮癌和37例复发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Caveolin-1的表达,分析其与膀胱尿路上皮癌临床病理特征、肿瘤复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泌尿系肿瘤人端粒酶催化基团mRNA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泌尿系肿瘤中端粒酶催化基因 (hTRT)mRNA的表达与肿瘤分期和分级的关系。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对膀胱癌、肾癌标本和膀胱、肾脏正常组织进行hTRTmRNA表达检测。结果  48例膀胱癌标本中 42例hTRTmRNA阳性表达 ,hTRTmRNA阳性率为 88% ,对照组 30例中 2例正常膀胱组织黏膜阳性表达 ,两者存在明显差异 (P <0 .0 1) ,肿瘤分级与肿瘤组织hTRTmRNA表达情况无相关性。 2 9例肾癌组织hTRTmRNA阳性 2 5例 ,阳性率为 86 % ,对照组 30例中 2例肾脏正常组织hTRTmRNA阳性表达 ,两者存在明显差异 (P <0 .0 1) ,肿瘤分期与肿瘤组织hTRTmRNA表达情况无相关性。结论 hTRTmRNA在肾癌和膀胱癌中有异常阳性表达 ,但其表达情况与肿瘤的分期和分级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第2次电切对浅表性膀胱肿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淮南市新华医院自2005年起对39例初发的浅表性膀胱肿瘤进行了第2次电切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术后6h内均应用丝裂霉素20mg膀胱内灌注化疗。以后每周1次采用相同药物和剂量行膀胱内灌注直至术后4周再次入院进行第2次TUR。第2次TUR的范围包括第1次TUR以及其边缘1cm,同时行基底部和可疑膀胱黏膜处活检。进而分析第2次电切的病理标本。结果第2次TuR标本中共有5例(12.8%)患者病理证实有残存肿瘤存在;第2次TUR术后标本提示为肌层浸润性肿瘤2例。而且G3患者残存肿瘤阳性率高达50%。T1患者中也有第2次TUR阳性率增加的趋势。结论虽然第2次电切发现肿瘤残存阳性率并不高,而且只改变了少数患者的治疗计划,笔者仍然推荐对于高危险性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进行第2次电切。尤其是对于G3的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膀胱肿瘤患者常规行IVU检查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00-01~2007-10间,我院经手术病理诊断为膀胱肿瘤的622例患者的临床检查资料、病理学资料、手术治疗及预后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22例经病理证实膀胱肿瘤患者中,经IVU发现肾或输尿管异常70例,其中合并上尿路肿瘤6例(阳性率0.96%),2例表现为一侧泌尿系未显影,4例表现为肾盂积水伴输尿管扩张。70例IVU异常病例中,除4例为肾自截外,其余66例B超检查均表现为肾积水伴或不伴输尿管扩张。结论本研究发现,在膀胱肿瘤患者并发上尿路肿瘤的发病率较低,常规行IVU检查浪费医疗资源,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可以考虑在膀胱肿瘤患者先行超声检查,发现有肾盂或输尿管异常的患者行IVU检查。  相似文献   

20.
蔡秋玲  刘军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0):2420-2421
目的:探讨吡柔比星联合丝裂霉素在浅表性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4月-2011年4月术后采用吡柔比星与丝裂霉素交替灌注治疗的68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同期单纯采用丝裂霉素进行术后灌注治疗的68例膀胱癌患者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吡柔比星与丝裂霉素进行交替膀胱灌注治疗可有效降低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