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东北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多重可控危险因素强化干预治疗后其大血管病变发生率的变化,建立T2DM患者大血管病变一级预防有效的、规范的、成本效益比良好的干预方案。方法:筛选新发或确诊1年以内无大血管病变的T2DM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150)和强化干预组(n=150),采取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对部分可控危险因素进行2年不同程度的干预,定期检测2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臀围比(W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大血管病变即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率,并统计分析医疗费用。结果:干预随访2年后,常规治疗组患者DBP、FBG、2hPBG、HbA1c、TG、TC和HDL-c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干预随访2年后,强化干预组患者BMI、SBP、FBG、2hPBG、HbA1c、TG、TC、HDL-c和LDL-c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干预随访2年后,强化干预组患者BMI、TC和IMT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干预随访2年后,常规治疗组患者IMT明显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大于同期强化干预组(P<0.05)。干预随访2年后,强化干预组患者AS发生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2组患者医疗费用均逐年增加,强化治疗组患者2年总体医疗费用、治疗第1年和第2年的治疗费用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多重血管危险因素强化干预是防治T2DM患者大血管病变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2.
张喜婷  胡玲  王宁  陆君  江芳芳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2):1332-133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危险因素,及其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住院T2DM患者214例,根据肝脏B超检查结果分为NAFLD组和非NAFLD组,回顾性分析了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和大血管病变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结果有116例住院T2DM患者合并NAFLD(54.2%),98例未合并NAFLD(45.8%)。NAFLD组较非NAFLD组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三酰甘油(TG)、γ-谷氨酰转移酶(G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显著增高(P<0.05);且大血管病变发生率显著高于非NAFLD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SBP、TG、GGT是糖尿病发生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NAFLD、年龄、总胆固醇(TC)水平是糖尿病发生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SBP、TG、GGT是T2DM并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NAFLD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高风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吡格列酮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尿微量白蛋白(m-Alb)的变化。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将82例已合用磺脲类和双胍类药物及多因素干预的T2DM患者,根据是否加服吡格列酮分为常规治疗组(n=42)和吡格列酮组(n=40),治疗12周。结果吡格列酮组的CRP及m-Alb的下降程度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结论吡格列酮治疗T2DM,除能改善胰岛素抵抗(IR),降低血糖,还能降低CRP及m-Alb,有明显的抗炎及抗氧化作用,减缓糖尿病肾病(DN)的进程,防治糖尿病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T2DM患者189例,按照有无大血管病变分为单纯T2DM组104例?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组85例,100例无糖尿病者为正常对照组?对每位患者进行临床资料收集,常规生化指标?血清25(OH)D3水平检测;根据25(OH)D3水平由高到低按三分位法将患者分为25(OH)D3高?中?低3组,比较3组患者动脉硬化的发生情况? 结果:单纯T2DM组和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组的血清25(OH)D3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 < 0.05);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组患者血清25(OH)D3水平显著降低,与单纯T2D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按25(OH)D3水平由高到低进行分组的3组患者的大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也逐渐升高,分别为:14.29%?25.40%和48.73%,25 (OH)D3低水平组患者的大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显著高于25(OH)D3中?高水平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结论:血清25(OH)D3水平与T2DM大血管病变发生呈明显负相关,血清25(OH)D3水平降低可能增加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 )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水平变化以及观察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FGF‐21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30例健康对照组和34例初诊T2DM患者(T2DM组)、28例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血浆FGF‐21水平以及胰岛素强化治疗前后的变化,分析血浆FGF‐21水平与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血脂、血糖、空腹血浆胰岛素(FINS)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水平的关系。【结果】T2DM 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FGF‐21水平明显升高,空腹血浆FGF‐21水平与FPG、HbA1C呈明显正相关,WHR、舒张压、HbA1C是影响血浆FGF‐21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经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血浆FGF‐21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结论】血浆FGF‐21可能参与了 T2DM 及其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胰岛素强化治疗可明显降低T2DM患者血浆FGF‐21水平。  相似文献   

6.
王鸿燕 《中国医药导报》2013,(13):148-149,152
目的探讨超高年龄2型糖尿病患者(T2DM)并发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0月于海军总医院住院治疗的242例超高年龄老年T2DM患者,按有无AS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AS组)及非动脉粥样硬化组(NAS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收缩压(SBP)、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联素(APN)、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差异。对阳性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T2DM并发AS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超高年龄老年T2DM患者AS发生率为54.5%,AS组同NAS组患者吸烟史、糖尿病病程、BMI、PBG、FBG、HOMA—IR、TC、LDL—C、HDL—C、APN、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HOMA—IR、SBP、TC、hs—CRP是超高龄老年T2DM患者并发AS的独立危险因素,APN是超高龄老年T2DM患者并发AS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超高年龄老年T2DM患者并发AS的危险因素较多,在控制血糖过程中要注意对危险因素的控制,减少大血管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分析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淀粉样蛋白A(SAA)与老年2 型糖尿病 (T2DM)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 年6 月—2018 年8 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8 例 老年T2DM 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70 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 受试者的血清MCP-1 与SAA 水平,并应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估两组的认知功能,研究分析血 清MCP-1、SAA 水平与T2DM 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 (P <0.05)。研究组MMSE 的各维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且血清MCP-1、SAA 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 研究组MMSE 平均得分为(18.16±2.84)分,合并认知障碍发生率为26.92%,轻度、中度和重度认知障碍 组的血清MCP-1、SAA 水平较未合并组升高(P <0.05)。研究组患者的血清MCP-1、SAA 水平与MMSE 总分呈负相关(r s =-0.721 和-0.605,P <0.05)。结论 老年T2DM 患者存在严重认知缺陷,血清MCP-1、 SAA 是老年T2DM 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与认知功能呈负相关,可作为评价T2DM 患者认知功能的 非侵入性指标。  相似文献   

8.
刘红梅  孙传伯 《安徽医学》2015,36(6):646-649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脂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方法177例T2DM患者分为单纯T2DM组和T2DM+AS组,对照组为177例健康中老年人,各组分为两个年龄亚组(41~65岁组和66~85岁组)。检测各组患者血脂水平,彩超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析血脂水平、AS和IMT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T2DM+AS组与单纯T2DM组相比,血脂水平(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均明显升高(P<0.05);而单纯T2DM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T2DM+AS组IMT明显高于单纯T2DM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在66~85岁组中,T2DM+AS与单纯T2DM患者的血脂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血脂水平与IMT呈正相关。结论 T2DM患者AS发生率与血脂水平呈正相关,且随着年龄的增加,相关性愈发明显。  相似文献   

9.
脂联素基因Gly15Gly多态性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脂联素基因Gly15Gly多态性与糖尿病早期大血管病变发生的关系.方法 运用多聚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基因多态性(PCR-RFLP法)分析方法,对56例伴大血管病变和120例无大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脂联素基因GIy15Gly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大血管病变组GG基因型频率(25.0%)显著高于无血管病变组(6.2%),G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升高(P<0.05);GG基因型血浆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TT和TG基因型.结论 脂联素基因GIy15G1y多态性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有关,脂联素基因 45位点GG基因型是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易感基因型.  相似文献   

10.
采用ELISA法测定102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其中54例合并大血管病变)、45例大血管病变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免疫复合物(LDL-ICs)浓度。T2DM及大血管病变患者血LDL—ICs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者,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者高于单纯糖尿病、单纯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清LDL-ICs浓度与体重指数、血糖化血红蛋白、血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负相关,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无相关性。LDL-ICs、血压、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长期强化干预是否能逆转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分析影响IMT变化的因素。方法选取175例初诊T2DM患者,给予强化血压、血糖、血脂治疗,随访3年,定期监测,每月监测血压、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每半年监测体质量、腰围、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血尿酸;每年监测IMT。计算体质指数(BMI)、FBG变异系数(CV-FBG)、2 hPG变异系数(CV-2hP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了解初诊T2DM患者IMT增厚组与IMT正常组的临床资料间的差异。随访3年,强化干预治疗后,根据IMT的变化值分为IMT减少组和IMT增加组,分析影响IMT变化的因素。结果 (1)T2DM患者在初诊时,IMT增厚组患者年龄及有高血压病史者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IMT正常组(P<0.01)。(2)初诊时及随诊第3年,T2DM患者IMT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诊3年后,IMT减少组患者的BMI、腰围、收缩压、舒缩压、CV-2 hPG、血尿酸水平均显著低于IMT增加组(P<0.05)。(4)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CV-2 hPG、BMI与IMT变化呈正相关(P<0.05)。结论经过长期综合强化干预治疗,可以逆转初诊T2DM患者颈动脉IMT;高血压、2 hPG波动增加和超重是引起颈动脉IMT增加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2型糖尿病(T2DM)患者在通过强化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多种因素后,其髂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方法对照研究强化控制100例资料完整的新诊断T2DM患者3年前后血糖、血压、血脂等生理指标及髂总动脉IMT的变化情况。先单因素分析,再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法分别分析干预前后髂总动脉IMT的影响因素。结果通过3年的强化干预,髂总动脉IMT治疗后为(0.72±0.18)mm,较治疗前的(0.80±0.15)mm明显降低(P〈0.01);餐后2 h血糖(2h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较治疗前改善(P〈0.05),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强化干预前收缩压(SBP)、空腹血糖(FPG)、TC为髂总动脉IMT的危险因素(P〈0.05),干预后TC、体质量指数(BMI)、性别为髂总动脉IMT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新诊断T2DM患者的髂总动脉IMT可通过早期多因素强化干预而在一定程度上被逆转,其强化干预前后的影响因素分别为SBP、FPG、TC及TC、BMI、性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脂联素(ADPN)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管病变的关系以及在不同血管并发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T2DM患者80例,根据血管并发症情况分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和单纯糖尿病组。比较各组间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ADPN等水平的差别,观察血浆ADPN与上述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中BMI和HbA1c水平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中BMI、WHR及HbA1c水平均高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P<0.05);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中HbA1c水平高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ADPN水平低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和单纯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ADPN水平低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HbA1c(r=-0.446,P<0.01)和BMI(r=-0.361,P<0.05)与ADPN水平负相关;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WHR与ADPN水平负相关(r=-0.451,P<0.01);单纯糖尿病组HDL-C与ADPN水平正相关(r=0.587,P<0.01)。结论血浆ADPN水平下降可作为预测T2DM患者发生血管并发症的指标。血浆ADPN水平与HDL-C正相关,对于防治T2DM患者血管并发症发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与2型糖尿病及其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的关系。方法:将165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成A组:100例不伴血管病变的和B组:50例合并大血管病变组),另抽取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C组。ELISA测定IL-10和SAA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组IL-10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大血管病变患者IL-10与不伴大血管病变患者组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IL-10与SAA呈逆反相关(r=-0.77,P〈0.05)。结论:SAA在2型糖尿病及并发大血管病变患者中明显升高,而2型糖尿合并大血管病变组IL-10水平明显降低且与SAA负相关,在其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SAA和IL-10可能是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RBP4)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T2DM患者189例,按照有无大血管病变分为大血管病变组85例?单纯糖尿病组104例?100例非糖尿病者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RBP4浓度?体质指数(BMI)?血压?血脂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根据RBP4浓度由低到高按三分位法将189例T2DM患者分为3组,比较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情况;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别分析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用Pearson相关分析RBP4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T2DM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最显著的因素?结果:T2DM患者(AS组和非AS组)的血浆RBP4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5);RBP4上三分位组收缩压(SBP)?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高于其余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RBP4下?中?上三分位组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也逐渐升高,分别为14.5%?21.4%和48.2%,RBP4上三分位组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其余2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T2DM患者的大血管动脉硬化与年龄?病程?RBP4?HbA1c?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T2DM患者RBP4浓度与BMI?SBP?血糖?FINS?HOMA-IR呈正相关?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2DM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血浆RBP4?年龄?病程?LDL-C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浆RBP4呈正相关关系,高血浆RBP4可能是T2DM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血清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与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2011年6月~2012年5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78例,分为两组:一组为合并大血管病变组,39例;另一组为无大血管病变组,39例。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脂蛋白α(Lp-α),采用高效色谱法测定血浆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以ISI作为胰岛素敏感指数。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及处理,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生化指标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合并大血管病变组血清SHBG水平明显低于无大血管病变组(P0.05)。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清SHBG与其它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与FINS、FBG、HDL-C呈负相关(r=-0.046、-0.159、-0.056);与ISI、HBc、TC、TG、LDL-C、Lp-α呈正相关(r=0.061、0.076、0.184、0.184、0.111、0.010)。多元素逐步回归分析,SHBG对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有预测价值。结论血清SHBG含量的降低,可能是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武汉地区汉族人2型糖尿病及动脉粥样硬化(AS)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C161→T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172例武汉汉族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动脉内膜厚度超声波检测分为AS组71例,非AS组101例)及138例正常健康人PPARγC161→T基因多态性,并测定相关生化指标,综合分析基因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及不同基因型与临床资料、生化指标的关系。结果:①糖尿病组与正常人组C、T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在2型糖尿病AS组和非AS组C、T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亦无显著差异。②2型糖尿病组中CC基因型患者的甘油三酯明显高于T等位基因携带者(P<0.05)。结论:PPARγC161→T基因多态性与武汉地区汉族人2型糖尿病的发生及其AS的发生无明显相关,但T等位基因携带者与低甘油三酯相关联可能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级预防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是否可以预防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AS).方法 140例T2DM患者分为二甲双胍组(75例)和非二甲双胍组(65例),进行强化血糖、血压、血脂控制100周,记录强化治疗前后随访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以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C-IMT)为AS观测指标.结果 经过100周强化代谢控制后,两组舒张压(DBP)、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P<0.05)均明显下降;二甲双胍组的体重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CC-IMT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有所升高(P<0.05);100周时二甲双胍组的BMI[(23.1±0.98)kg/m2、HOMA-IR(1.68±0.20)及CC-IMT(0.55±0.13)mm]均较非二甲双胍组低[(24.1±0.05)kg/m2,(2.03±1.38),(0.70±0.15)mm,P<0.05].CC-IMT与BMI(r=0.489,P<0.05)、TC(r=0.429,P<0.05)、LDL-C(r=0.426,P<0.05)、HOMA-IR(r=0.428,P<0.05)呈正相关.结论 二甲双胍可以降低T2DM患者的CC-IMT,对T2DM患者发生AS具有一级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脑钠素(BN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血压升高程度的关系。方法将73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正常血压组(DM组,37例)和糖尿病高血压组(DM HT组,36例),将35例高血压未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HT组,2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C组.测定BNP等指标。结果DM HT组的BNP水平为(18.1±7.5)pg/mL,显著高于HT组的(13.9±6.8)pg/mL和DM组的(12.5±6.1)pg/mL(P值均< 0.01),DM HT组和HT组均显著高于C组的(10.1±3.6)pg/mL(P值均<0.01)。BNP与收缩压、舒张压均呈正相关(r=0.4513和0.314 2,P值均<0.05)。DM HT组中Ⅰ、Ⅱ、Ⅲ级高血压者的BNP水平分别为(13.1±5.1)、(14.3±4.9)和(23.7±10.3)pg/mL,均显著高于DM组(P值均<0.01)。结论高血糖可加重高血压患者心室功能异常。检测BNP水平有利于早期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脏负荷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社区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干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社区401名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n=216)和对照组(n=185),进行为期3年干预。对干预组给予综合干预、控制达标、规范随防。对照组则给予常规治疗措施。结果中老年2型糖尿病人群血压、血脂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血糖水平随年龄呈现U形曲线。干预组干预前后比较,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糖负荷2h血糖(2hPG)、甘油三酯(T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不同程度下降,并发症发生率上升8.4%,其中大血管病变上升3.8%。而对照组则各代谢指标较实验前升高,其中FPG、TG升高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上升12.8%,其中大血管病变上升6.3%。干预组糖尿病知识认知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①综合干预使中老年患者血压水平控制理想,但血糖、血脂控制较其他糖尿病患者更为困难。②即使代谢指标未能全部达标,但代谢水平的降低对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仍存在益处。③综合干预对部分糖尿病知识认知水平提高的作用显著,坚持糖尿病知识宣传教育是有必要及有成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