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口腔颌面锥体束CT(CBCT)测量成人不同倾斜度的上中切牙唇腭侧牙槽骨厚度,探讨上中切牙倾斜度与其唇腭侧牙槽骨厚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进行治疗的60例患者,摄取颌面部CBCT,按上中切牙倾斜度分为舌向倾斜组、正常倾斜组和唇向倾斜组,每组20例(40颗牙齿)。分别比较3组在釉牙骨质界根方3、6、9 mm处的唇侧牙槽骨厚度(对应B1、B2、B3)、腭侧牙槽骨厚度(对应P1、P2、P3)和唇腭侧牙槽骨总厚度(对应T1、T2、T3)。比较3组骨开窗及骨开裂发生率。结果 3组上中切牙牙槽骨厚度分别在B1、B2、B3水平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1、P2、T2水平处,唇向倾斜组牙槽骨厚度小于舌向倾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6 7)。在P3、T3水平处,正常倾斜组和唇向倾斜组牙槽骨厚度均小于舌向倾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6 7)。3组骨开窗发生率、骨开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不同倾斜度上中切牙在同一水平处腭侧牙槽骨厚度及唇腭侧牙槽骨总厚度不同。上中切牙倾斜度越大,其对应同一水平处的腭侧牙槽骨厚度及唇腭侧牙槽骨总厚度越薄。  相似文献   

2.
甘泽坤  罗震  徐迅  黄建生  徐怡馨 《广东医学》2016,(15):2261-2263
目的:通过研究健康成人上颌前牙区的牙槽骨解剖形态,为该区种植术前评估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筛选出148例符合条件的受试者,通过锥形束CT( CBCT)影像测量上前牙区牙槽嵴顶根方2 mm、牙根中点及根尖部的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对上颌前牙牙根与牙槽骨的位置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上颌中切牙唇侧牙槽嵴顶根方2 mm处、根中部、根尖部的牙槽骨厚度分别为1.01±0.37、0.77±0.29和(1.57±0.65)mm;上颌侧切牙分别为1.06±0.40、0.62±0.37和(1.46±0.64)mm;上颌尖牙分别为1.12±0.47、0.66±0.30和(1.50±0.70)mm;97.47%的牙根偏向唇侧骨皮质。结论成人上颌前牙区唇腭侧骨壁厚度存在差异,唇侧骨板较为薄弱;牙根位置多偏向唇侧骨皮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错■类型患者上前牙区牙槽骨厚度。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11例患者的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CBCT)重建资料,根据安氏分类将其分安氏Ⅰ类组(44例)、安氏Ⅱ类组(44例)、安氏Ⅲ类组(23例),使用Invivo 5.2测量上颌前牙唇腭侧的牙槽骨厚度(右上颌中切牙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分别为U1L、U1P,右上颌侧切牙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分别为U2L、U2P,右上颌尖牙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分别为U3L、U3P,右上颌中切牙阻抗中心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分别为U1Lr、U1Pr,右上颌侧切牙阻抗中心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分别为U2Lr、U2Pr,右上颌尖牙阻抗中心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分别为U3Lr、U3Pr),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安氏Ⅲ类组U1L厚于安氏Ⅱ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Ⅲ类U1Pr厚于安氏Ⅱ类组和安氏Ⅰ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安氏Ⅲ类组U2L、U3L均厚于安氏Ⅱ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安氏Ⅲ类组、Ⅱ类组U3Lr均厚于安氏Ⅰ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安氏Ⅲ类错■进行正畸治疗时,上颌前牙区唇腭向的移动范围可比安氏Ⅰ类错■与安氏Ⅱ类错■更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成人骨性Ⅱ类错患者是否适合通过内收上前牙掩饰治疗。方法 2012-01~2013-09从沈阳市口腔医院预防科筛查出正常成人61例,同时从沈阳市口腔医院正畸科求治的成人病例中选取诊断为骨性Ⅱ类错畸形的患者61例,选取左上中切牙进行测量分析。以正常成人组为对照组,运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比较评估成人骨性Ⅱ类错上中切牙根尖区唇腭侧的牙槽骨厚度与个别正常成人上中切牙根尖区唇腭侧的牙槽骨厚度是否一致。使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成人骨性Ⅱ类错组患者上颌前牙根尖区唇侧牙槽骨厚度(P>0.05)、腭侧牙槽骨厚度(P>0.05)与正常成人上颌前牙根尖区唇腭侧牙槽骨厚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骨性Ⅱ类错成人与正常成人唇腭侧牙槽骨厚度相似,提示成人骨性Ⅱ类错允许通过内收上前牙掩饰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锥形束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牙周健康的汉族青年上颌前牙唇侧中央嵴顶上牙龈(supraosseous gingiva,SOG)的三维形态及相关解剖结构。方法: 选取25名牙周健康的汉族青年共计150颗上颌前牙纳入研究,受试者男性11名,女性14名,平均年龄(24.5±1.6)岁,佩戴含有显影剂的硅橡胶印模拍摄软组织间接显影CBCT。对影像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分析唇侧中央嵴顶上牙龈的形态,包括SOG高度、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到骨嵴顶的距离、CEJ处牙龈厚度、骨嵴顶下2 mm牙槽骨厚度等。数据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牙位参数之间的差异,分析其相互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上颌前牙唇侧中央SOG高度测量结果,中切牙为(3.54±0.67) mm、侧切牙为(3.48±0.81) mm、尖牙为(3.49±0.70) mm,各牙位SOG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前牙唇侧中央CEJ水平牙龈平均厚度测量结果,中切牙为(1.45±0.23) mm,侧切牙为(1.13±0.24) mm,尖牙为(1.14±0.22) mm,中切牙牙龈最厚,与侧切牙和尖牙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唇侧中央SOG与CEJ处牙龈厚度在所有牙位上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牙周健康的上颌前牙唇侧嵴顶上牙龈中,中切牙牙龈最厚,未发现上颌前牙区唇侧中央SOG高度与厚度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上颌前牙区各根间的近远中及唇腭侧骨质厚度进行测量分析,为确定正畸治疗植入微种植支抗的安全范围提供参考。方法:对30例成人患者上颌前牙区行CBCT扫描及三维重建,测量距上颌牙槽嵴顶4、6、8、10、12 mm水平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根间区近远中向、唇腭向的距离。结果:上中切牙牙根间至牙槽嵴顶4、6、8、10 mm近远中间距均最宽,在距牙槽嵴顶8 mm 水平,中切牙与侧切牙牙根间近远中向距离最窄;中切牙牙根间骨厚度在唇腭向距牙槽嵴顶8 mm及以上水平最薄,中切牙与侧切牙牙根间骨厚度最厚。30例中有6例前牙区各牙根长度均&gt;12 mm,其根间近远中向距离距牙槽嵴顶12 mm水平均较宽。结论:通过对扫描后颌骨影像的分析,明确了前牙区各牙根间骨量,为确定植入微种植支抗的安全范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CBCT检测不同牙周生物型牙周健康及慢性牙周病正畸患者整平排齐阶段上颌前牙牙槽骨密度变化.方法 随机抽取20例成年女性患者, 按不同牙周状况、牙周生物型, 牙移动方向进行分组, 锥形束CT测量正畸治疗前后上颌前牙牙槽骨密度变化.结果 治疗前后, 无论牙周状况健康与否骨密度均降低 (P<0.05) ;牙周病组唇向移动在根中腭侧、根尖唇侧骨密度降低比率薄龈型大于厚龈型 (P<0.05) ;薄龈型唇向移动牙周病组在根颈、中部唇侧及根尖部腭侧牙槽骨密度降低比率大于牙周健康组 (P<0.05) ;腭向移动牙周病组在根颈部唇、腭侧降低比率大于牙周健康组 (P<0.05) ;厚龈型唇向移动牙周病组在根颈部唇侧、根中、尖部腭侧牙槽骨密度降低比率大于牙周健康组 (P<0.05) ;腭向移动牙周病组在根中部唇侧降低比率大于牙周健康组 (P<0.05) .结论 正畸治疗可导致牙槽骨密度降低, 不同牙周生物型牙槽骨密度降低程度存在差异, 在正畸治疗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6,(6):700-702
目的:应用锥体束CT(CBCT)评价引导骨再生技术(GBR技术)应用于上颌前牙区骨量不足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上前牙缺失骨量不足患者64例,通过CBCT对其术前唇腭向骨板厚度、术后6个月的唇腭向骨板厚度及种植体唇侧骨板和种植体周骨吸收量进行统计。结果:64例患者术后唇腭向骨板厚度增加,由术前4.17±0.74mm,增加到术后平均厚度5.72±1.37mm(P<0.05);术后唇侧骨板厚度1.71±0.37mm;边缘骨吸收量0.19±0.07mm;短期种植体保存率96.8%。结论:上颌前牙区骨量不足应用GBR技术同期植入种植体是一种效果稳定,可预期的、安全的骨增量种植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锥形术射线计算机控制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分析,研究上颌前牙区及前磨牙区各个位点的唇侧骨壁厚度,为上颌前牙与前磨牙的种植修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浙江大学附属口腔医院118例患者的CBCT资料,测量上颌前牙区和前磨牙区各受测牙在釉牙骨质界根方4 mm处(位点1)和牙根中点处(位点2)的唇侧骨壁在与牙长轴垂直方向上的厚度.结果: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的唇侧骨壁厚度大多集中在0.5 ~1.5mm,其在位点1处唇侧骨壁厚度不足1.0 mm的分别达到了44.1%、65.2%和45.8%,位点2处唇侧骨壁厚度不足1.0 mm的分别达到了56.8%、89.8%和61.0%;而第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的唇侧骨壁厚度大多在1.0 mm以上,分别达到了77.1%和94.1%(位点1),68.7%和94.1%(位点2).结论:上颌前牙区唇侧骨壁厚度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建议使用CBCT等技术手段对上颌前牙区的种植患者进行严格的术前评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从而获得理想的美学效果与远期功能.  相似文献   

10.
上颌前牙美学区种植治疗的成功主要取决于最终修复体与周围软硬组织的协调。种植位点唇侧牙槽骨经该部分的骨改建影响种植部分附近的各种组织,然后对种植方案的设计和将来可以发挥的效用和美观改变作出影响。对上颌前牙唇侧牙槽骨厚度进行分析,可作为该区种植前的审查及修复规划设计的前提基础,从而指导临床操作,规避风险。现就成人上颌前牙唇侧牙槽骨厚度的锥形束CT评估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开放式与闭合式牵引矫治上颌阻生尖牙,应用锥形束CT研究两种方法矫治前后边缘骨以及根尖部牙槽骨的变化量,为临床选择治疗上颌阻生尖牙的开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9例上颌阻生尖牙患者,以采用开放式开窗的18例患者共18颗上颌阻生尖牙为开放组,另11例患者共14颗上颌阻生尖牙采用闭合式开窗为闭合组,所有患者均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正畸牵引治疗,对牵引前后上颌阻生尖牙的边缘牙槽骨以及根尖部牙槽骨变化进行锥形束CT(CBCT)分析,采用SPSS 16.0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开放式牵引组唇、腭侧牙槽骨高度与矫治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闭合式牵引组唇、腭侧牙槽骨高度与矫治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开放式牵引组根尖部唇侧牙槽骨厚度与矫治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开放式牵引组根尖部腭侧牙槽骨厚度与矫治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闭合式牵引组根尖部唇、腭侧牙槽骨厚度与矫治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上颌阻生尖牙采用闭合式牵引后边缘骨以及根尖部牙槽骨的吸收量小于开放式牵引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成人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上颌切牙区牙槽骨体积,为正畸诊断及治疗计划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22例(双颌前突组)及个别正常牙合志愿者18例(对照组),分别拍摄头颅侧位片及锥体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利用Mimics 16.0测量上颌4颗切牙牙槽骨体积.结果 双颌前突组上颌切牙区牙槽骨体积除中切牙唇侧根尖区、侧切牙唇侧根尖区及腭侧牙槽嵴顶区外,其他均较对照组小(P <0.05).此外,双颌前突组中切牙牙槽嵴顶区、根中区、腭侧牙槽骨区、牙槽骨总体积,侧切牙唇侧牙槽骨区、腭侧牙槽骨区、牙槽骨总体积及上颌4颗切牙牙槽骨体积之和均较对照组减少(P <0.001).结论 成人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上颌切牙区牙槽骨量较少,在制定矫治计划尤其是切牙压低内收过程中应更加谨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借助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资料,对成人强支抗内收上前牙病例的牙根及牙槽骨进行形态学分析,以全面了解大范围移动上前牙后,其牙根及牙槽骨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从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的患者中选取12例成人(18~40岁)上颌前突病例,在正畸治疗前后拍摄CBCT,利用转化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通过构建治疗前后的矢状截面重叠图和三维重建图定性分析根周牙槽骨的相对变化规律,并定量测量治疗前后的牙根长度、唇腭侧不同水平牙槽骨厚度、唇腭侧及近远中牙槽骨高度。各项指标均由同一操作者重复测量3次取均值,并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12例中有6例切牙根周牙槽骨变化以唇侧骨厚度降低[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0.64±1.18) mm]、腭侧骨厚度增加[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0.93±2.00) mm]、牙根少量吸收[(-0.95±0.79) mm]为特征,另6例的切牙根周牙槽骨变化以唇侧骨厚度增加[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2.12±1.46) mm]、腭侧骨厚度降低[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2.88±0.58) mm]、牙根大量吸收[(-2.12±1.43) mm]为特征;12例尖牙治疗前后根周牙槽骨变化基本一致,唇侧骨厚度降低[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0.27±1.86) mm],腭侧骨厚度有不同程度增加[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6.40±6.00) mm],牙根少量吸收[(-1.12±1.19) mm];所有上前牙治疗后三维方向上牙槽骨高度均不同程度降低,腭侧最为显著。结论: 强支抗内收上前牙病例治疗后,切牙根尖移动量越大,牙根吸收量越大,牙根唇侧牙槽骨相对厚度增加、腭侧相对厚度减少,但整体厚度降低;治疗后上前牙牙槽骨高度普遍降低,并以腭侧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即刻骨移植方法修复外伤性上颌前牙区牙槽骨唇侧缺损的效果。方法选择10例因各种外伤引起的上颌前牙区牙槽骨唇侧部分缺损的病人,在清创缝合伤口的同时,切取大小合适的颅骨外板或颏部骨板移植到骨缺损的部位,钛钉固定,严密缝合牙龈及黏膜组织。3月后给予金属烤瓷固定义齿或种植义齿修复。结果10例病人软组织伤口均达到一期愈合,黏膜及牙龈组织形态良好,牙槽骨饱满,牙槽弓弧度满意,义齿修复后形态及功能满意。结论外伤引起的上颌前牙区牙槽骨唇侧部分缺损,在清创缝合伤口的同期进行自体骨移植,可以缩短疗程,节约病人费用,为义齿修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年轻女性骨性Ⅱ类错上前牙牙槽骨厚度的特点,及其与骨性Ⅰ类错上前牙牙槽骨厚度差异。方法 选取年轻女性骨性Ⅱ类、Ⅰ类错锥形束CT(CBCT)影像各30例,以上颌腭平面为水平基准平面,分别作右上前牙的矢状向切面,测量唇舌侧牙槽骨厚度。结果 Ⅱ类组上颌中切牙、侧切牙舌侧牙槽骨厚度在根尖、根中水平均小于Ⅰ类组(t=1.47~2.69,P<0.05);Ⅱ类组上颌尖牙舌侧牙槽骨厚度在根中水平小于Ⅰ类组(t=3.45,P<0.01)。Ⅱ类组上前牙牙槽骨最薄处均位于唇侧根中水平,最厚处均位于舌侧根尖水平。结论 骨性Ⅱ类错与骨性Ⅰ类错上前牙牙槽骨牙槽骨厚度有一定差异,且骨性Ⅱ类错内收治疗的风险更大,内收治疗时应谨慎设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外科暴露手术联合正畸牵引对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患者牙根发育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我院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患者85例(85颗)(2015年2月~2018年1月),均实施外科暴露手术联合正畸牵引治疗,并以对侧同名牙为对照牙,观察矫正效果、比较治疗前、牵引即刻、治疗后1年患牙、对照牙牙根发育情况(根管壁厚度、牙根长度、根尖孔宽度)、牵引结束即刻及治疗后1年患牙、对照牙牙槽骨发育情况(唇侧牙槽骨水平、唇侧牙槽骨厚度、腭侧牙槽骨水平、腭侧牙槽骨厚度)。结果 85例患者均治疗成功,成功率为100%;治疗前,患牙根管壁厚度较对照牙小,牙根长度较对照牙短,根尖孔宽度较对照牙宽(P<0.05);牵引即刻,患牙根管壁厚度较对照牙小,牙根长度较对照牙短,根尖孔宽度较对照牙宽(P<0.05);治疗后1年,患牙、对照牙的根管壁厚度、牙根长度、根尖孔宽度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牵引结束即刻,患牙唇侧牙槽骨水平较对照牙高,唇侧牙槽骨厚度较对照牙小(P<0.05),而两者腭侧牙槽骨水平、腭侧牙槽骨厚度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1年,患牙、对照牙唇侧牙槽骨水平、唇侧牙槽骨厚度、腭侧牙槽骨水平、腭侧牙槽骨厚度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患者接受外科暴露手术联合正畸牵引治疗,矫正效果确切,能有效保证牙根继续发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修复中Straumann种植体对牙冠美观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12月我院收治的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修复患者86例,应用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即刻种植修复,研究组在对照组的条件上联合Straumann种植体修复。比较两组患者修复效果、6月骨吸收水平、种植体长度、种植体直径、根部突度与牙龈色质、远中龈乳头、唇侧牙龈高度、近中龈乳头、唇侧牙龈曲线等美观状况、边缘骨高度变化。结果 研究组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6月骨吸收水平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种植体长度、种植体直径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根部突度与牙龈色质、远中龈乳头、唇侧牙龈高度、近中龈乳头、唇侧牙龈曲线等美观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边缘骨高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 论 在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修复过程中,应用Straumann种植体,其美观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分析腭侧游离龈瓣修复上颌前牙区牙龈瘤切除术后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近两年入院接受腭侧游离龈瓣修复上颌前牙区牙龈瘤切除术后缺损的患者31例,对患者的修复后的牙龈采用改良出血指数、龈乳头指数、龈缘形态评价标准等对腭侧游离龈瓣修复上颌前牙区牙龈瘤切除术后缺损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进行手术后,龈缘形态基本对称,修复效果显著,同时,在手术一年后,患者的龈缘形态对称情况基本稳定,腭侧游离龈瓣修复上颌前牙区牙龈瘤切除术后缺损的临床效果显著。结论腭侧游离龈瓣修复上颌前牙区牙龈瘤切除术后缺损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何科  任嫒姝  戴红卫 《重庆医学》2012,41(14):1361-1363
目的比较研究不同垂直面型AngleⅡ1错切牙区颌骨形态结构特征。方法随机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本院正畸科收治的恒牙初期AngleⅡ1错患者121例,测量比较不同垂直面型组治疗前的头颅定位侧位片,包括线距、角度、面积、比值等。结果 (1)线距:低角者前牙区牙槽骨与基骨厚、颌骨高度低,中切牙根尖点到唇舌(腭)侧骨皮质板的距离较远;高角则相反。(2)角度:上颌相对于前颅底平面及腭平面、下颌相对于下颌平面,低角者前牙区牙槽骨及切牙比高角者更唇倾。(3)面积:不同垂直面型,上下颌切牙区颌骨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比值:某一垂直面型上下颌切牙区颌骨高度的代偿方向一致,但代偿量不同,上颌大于下颌。结论不同垂直面型颌骨形态结构不同,治疗方法、预后及注意事项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成年骨性Ⅱ类及Ⅲ类高角错牙合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的差异。方法:从2015年10月至2017年8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就诊并且拍摄了CBCT的患者中筛选出骨性Ⅱ类及Ⅲ类高角错牙合患者各31名,对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的高度、牙槽骨面积及牙槽骨厚度进行测量,并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两组相比,骨性Ⅲ类组患者的下切牙牙槽骨唇侧根尖区的牙槽骨面积及唇侧总牙槽骨面积均低于骨性Ⅱ类组患者,下切牙唇侧根尖处的牙槽骨厚度也低于骨性Ⅱ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Ⅲ类组患者下切牙牙槽骨舌侧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下6 mm处牙槽骨面积、舌侧根尖区及舌侧总牙槽骨面积均低于骨性Ⅱ类组患者。在下切牙牙槽骨舌侧CEJ下4 mm、6 mm以及舌侧根尖处的牙槽骨厚度,骨性Ⅲ类组患者也低于骨性Ⅱ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性Ⅲ类高角错牙合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的面积及厚度在唇舌侧根尖区明显小于骨性Ⅱ类高角错牙合患者,在对其进行前牙的唇舌向移动时尤其要注意转矩的控制,以防止根吸收及骨开窗、骨开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