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p53基因多态与仁术健胃颗粒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心海  单兆伟  赖仁胜  谢玲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11):1291-1292,1295
目的:探讨胃癌癌前变化患者p53基因多态与中药仁术健胃颗粒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采取血液标本检测人体p53基因的测序方法,观察了p53第6、7、8外显子内的第62位、72位和92位内含子多态性改变的胃癌癌前变化气虚血瘀热郁患者6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中药仁术健胃颗粒与胃复春片口服,治疗6个月。结果:胃癌癌前变化患者有p53基因多态者疗效优于无p53基因多态患者,尤其是仁术健胃颗粒组有p53基因多态者治疗6个月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人体p53基因多态与仁术健胃颗粒的疗效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楼建军  朱小东  曲颂  李小宇 《广东医学》2012,33(17):2621-2623
目的探讨广西南宁鼻咽癌患者p16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鼻咽癌发生的关系。方法以200例鼻咽癌患者,200例正常人群为研究对象。选取p16基因SNP rs80235406位点作为遗传标记,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和测序方法检测p16基因多态性及其基因突变分布频率。结果鼻咽癌组p16基因rs80235406突变率为26.5%(53/200),正常人群p16基因rs80235406突变率为9.0%(18/200)。rs80235406位点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在鼻咽癌人群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16基因SNP rs80235406位点多态性与鼻咽癌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李军林  舒青  郑强荪  冯蕾 《医学争鸣》2004,25(23):2124-2126
目的: 分析陕西省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汉族人群雌激素受体(ER)基因1号内含子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 方法: 研究基于PCR后Pvu II和Xba I的酶切结果,PCR模板DNA来自陕西省162例无关个体,研究对象分为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两组. 结果: ①PCR扩增ER基因的DNA片段长度为1.3 kb;②经PvuⅡ酶切,得到3种ER基因型:P/P型(1.3 kb),P/p型(1.3 kb,850和450 bp),p/p型(850和450 bp);③经Xba I酶切得到的3种1号内含子基因型为:X/X型(1.3 kb),X/x型(1.3 kb,910和390 bp)和x/x型(910和390 bp). 结论: 在陕西汉族非相关正常人群中ER基因1号内含子存在多态性,基因型分布与年龄和性别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的多态性,探讨p53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36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提取其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病理组织中的基因组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p53基因72位密码子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本研究乳腺癌患者p53基因72位密码子基因型CC、CG和GG频率分别为19.44%、52.78%和27.78%。p53基因72位密码子基因型与患者年龄,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ER、PR、c-erB-2和P53蛋白表达情况无显著相关性(P0.05),乳腺癌患者P53表达与ER、PR、c-erB-2蛋白表达之间均分别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53基因72位密码子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无显著相关性,P53蛋白与ER、PR、c-erB-2蛋白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p53基因多态性与口腔癌的关联。 方法 对149例口腔癌病例和303例对照病例采集5 mL血液样本,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RFLP法检测p53基因的多态性,利用Stata12.1软件分析p53基因的多态性与口腔癌的关联,并进行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 结果 p53基因Pro/Pro基因型携带者较Arg/Arg基因型携带者口腔癌的发病风险增加1.837倍(95%CI:1.016,3.325)。p53基因Pro/Pro基因型与饮酒有相乘交互作用(OR相乘:4.375,95%CI:1.646,11.627)。 结论 p53基因Pro/Pro基因型可能是福建地区口腔癌的易感基因,Pro/Pro基因型与饮酒具有相乘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磺脲受体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北京、沈阳两个地区汉族人群磺脲受体 (sulfonylureareceptor,SUR)基因第 2 4内含子 3t/c多态性与 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配偶对作病例 对照研究。用聚合酶链反应 长度多态性的方法检测磺脲受体基因第 2 4内含子 3t/c多态性。结果 :SUR2 4内含子 3t/c多态性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 2型糖尿病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在所筛查的北京、沈阳两地区人群中SUR基因 2 4内含子 3t/c多态性与 2型糖尿病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房利尿钠肽(ANP)C-664G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CHD)危险因素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型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分析158例CHD患者和165例非冠心病对照人群的C-664G(RsaI)基因多态性分布。结果:总研究人群中ANPC-664G的G和C两种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为2.0%和98.0%。ANPC-664G基因型分布在两组人群中未发现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分析结果提示,男性、吸烟、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家族史、血浆高胆固醇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ANPC-664G型未能进入回归方程。且这种基因多态性分布与研究人群中的性别、体重指数、血脂、高血压病家族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家族史、糖尿病史、脑卒中家族史,脑卒中病史以及冠心病家族史之间并无显著关联(P>0.05)。结论:研究结果提示,ANPC-664G基因型与冠心病史并无显著相关性,可能不是冠心病的基因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p53基因第4外显子的第72密码子Arg/Pro多态性及吸烟对河南汉族人肺癌发病的影响.方法: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124例肺癌患者和128名对照(病例和对照均为河南汉族人)p53基因Arg/Pro多态性,同时调查两组人群的吸烟状况,比较基因多态性和吸烟在两组中的分布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肺癌组人群Pro/Pro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5.6%和28.2%,与携带Arg/Arg和Arg/Pro基因型者比较,携带Pro/Pro基因型个体患肺癌危险增加且其调整OR(95%CI)为2.11(1.12~3.97).以不吸烟和非Pro/Pro基因型者为参照,Pro/Pro基因型和吸烟单独作用的调整OR(95%CI)分别为0.93(0.36~2.38)和2.27(1.13~4.54),二因素共同存在时的调整OR(95%CI)为10.49(3.42~32.23),Pro/Pro基因型与吸烟存在交互作用(χ2=5.209,P=0.023).结论:吸烟、p53 Pro/Pro基因型及其二者交互作用可能是河南汉族人群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53第72密码子Arg/Pro多态、第3内含子16bp副本和第6内含子G/A多态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采用以自然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设计,对84例乳腺癌患者和以1∶2频数匹配原则获得的168例对照进行研究,p53基因3种多态的基因分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单体型分布采用EHlinkage software 1.2分析软件进行估计和比较。结果:乳腺癌患者组和对照组吸烟状况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曾经或现在吸烟的个体比例为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χ2=6.455,P=0.018),年龄、饮酒状况及一二级亲属家族恶性肿瘤史等基本特征因素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的这3种多态基因型在两组间的分布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经上述因素校正后发现,p53的3种基因多态与乳腺癌发病亦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关联(P>0.05)。应用EHlinkage software 1.2单体型分析软件显示,上述3种基因多态在对照组内存在连锁不平衡现象,Arg-A-G和Pro-A-G是最常见的2类单体型。单体型组间分布亦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53基因的上述3种多态与乳腺癌发病风险可能不存在关联,各基因多态存在连锁不平衡现象,Arg-A-G和Pro-A-G是最常见的2类单体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人类胚胎肌肉源性自发恶性转化细胞系抑癌基因的改变.方法:运用免疫组化、PCR,PCR产物直接测序研究该类细胞系抑癌基因p16,p15,MTAP(甲硫氨酸磷酸化酶)和p53基因及蛋白的改变.结果:在染色体9021处存在纯合性片段缺失,包括p16,p15及MTAP;对p53基因突变率高发的外显子7,8及内含子7测序发现存在范围较大的突变,外显子突变率高达13%,皆为点突变,而内含子变异更甚,包括小片段缺失、插入、移位及点突变,其几与正常p53序列无明显相似性,在测序的6个细胞系中(含5个不同遗传背景)突变序列具有高度一致性.结论:多种抑癌基因的变异在正常胚胎肌肉细胞自发恶性转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环氧化酶-2(COX-2)、p53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IM)、上皮内瘤变(IN)、胃癌患者各3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COX-2、p53的表达,组织学改良 Giemsa 染色联合快速尿素酶试验(HPUT)检测 Hp,分析各病变组 COX-2、p53的表达情况及其与 Hp 感染的关系。结果:各组黏膜组织中 COX-2、p53阳性表达率及 Hp 感染率差异显著(P =0.000),其中胃癌组各指标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0.05)。Hp 感染阳性组织中 COX-2、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8%、60.3%,Hp 感染阴性组织中 COX-2、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3.9%、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Hp 感染伴 COX-2和/或 p53表达阳性均为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OR =12.366,25.394,22.516,P <0.05)。结论:Hp 感染,COX-2、p53阳性表达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可能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临床可对高危人群进行相关指标的联合检测。  相似文献   

12.
肖骏  马渝  邓松柏  佘强  黄开顺 《广东医学》2012,33(15):2229-2232
目的探讨重庆地区汉族人群MEF2A基因第11外显子CAG重复序列多态性与冠心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对232例冠心病患者及240名对照者的MEF2A基因第11外显子进行PCR扩增和DNA直接测序,以检测CAG重复序列多态性,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未发现MEF2A基因11号外显子存在21碱基对的缺失突变,MEF2A基因11号外显子CAG重复序列存在多态性,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G重复序列多态性与冠心病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MEF2A基因11号外显子CAG重复序列多态性和重庆地区汉族人群中冠心病的风险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21WAF1基因多态性及其在食管癌发生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检测53例食管癌患者p21WAF1第2外显子突变,并调查其中35例临床病理特征。结果:PCR-RFLP发现,食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p21WAF1基因突变分别为28.3%(15/53)和18.9%(10/53),两组无显著性差异,但女性食管癌患者癌组织突变率高于男性患者。p21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癌的病变部位、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和有无转移无关。结论:p21WAF1基因在人食管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突变几率无显著性差异。病变部位、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和有无转移等与癌组织p21WAF1突变率无明显相关。但女性食管癌患者癌组织突变率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4.
胃癌组织CyclinE和p53蛋白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研究CyclinE和 p5 3蛋白在胃癌中表达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正常胃粘膜、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组织各 2 0例和 78例胃癌组织标本进行CyclinE和p5 3蛋白检测。结果 :胃癌中CyclinE和 p5 3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正常胃粘膜、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组 (P <0 .0 1) ,p5 3蛋白阳性表达高于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组 (P <0 .0 5 ) ;CyclinE、p5 3蛋白表达与胃癌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相关 (P <0 .0 5 ) ;CyclinE蛋白阳性表达率在有肝转移组高于无肝转移组 (P <0 .0 5 ) ;p5 3蛋白表达率在有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 (P <0 .0 5 )。p5 3蛋白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有关。结论 :CyclinE和p5 3蛋白异常表达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检测CyclinE和 p5 3蛋白表达作为反映胃癌病理学特点可能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look for mutations of the p53 gene in leukemic patients and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bnormalities in p53 gene and leukemogenesis. METHODS: The peripheral blood and Bone Marrow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36 patients with various leukemia types including 14 cases of lymphocytic leukemia [8 cases of 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 (ALL), 4 cases of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CLL), 2 cases of hairy cell leukemia (HCL)] and 22 cases of myelocytic leukemia [11 cases of acute nonlymphocytic leukemia (ANLL), 11 cases of 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 (CML)]. DNA structures of exon 5-8 of the p53 gene were scanned by PCR-SSCP (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analysis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roducts). The appropriate DNA fragments were amplified, Purified and sequenced directly. RESULTS: By PCR-SSCP analysis, shifts in 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of the p53 gene were detected in 3 of 14 patients with lymphocytic leukemia (2 ALL and 1 CLL), but none in 22 patients with myelocytic leukemia including one in blastic crisis. Direct nucleotide sequencing in one patient with ALL showed transition of CTG to CAG at codon 257 of exon 7, resulting in a change of its encoded amino acids from aspartic acid to valine. To our knowledge, the mutation at this codon has not been previously reported hitherto. CONCLUSIONS: The p53 gene mutations are specifically associated with lymphocytic leukemia. Alternations of the p53 gene may play a certain role in leukemogenesis in some cases of lymphocytic leukemia.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中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多态性的表达及其与HPV16、18E6表达之间的关系,以了解p58基因第72位密码子多态性是否可以作为预测宫颈癌发生的一项高危因子。方法以PCR法检测81例宫颈鳞癌(高分化13例、中分化24例、低分化44例;Ⅰb期24例、Ⅱa期15例、Ⅱb期37例、Ⅲa期5例)、18例宫颈腺癌、88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Ⅱ30例、CINⅢ58例)及6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多态性及HPV16、18E6的表达。结果p53Arg纯合子、p53Arg/Pro杂合子及p53Pro纯合子在宫颈鳞癌、腺癌和CIN(Ⅱ~Ⅲ)中分别占58.02%、30.86%、11.12%;55.55%、27.78%、16.67%I59.09%、21.59%、19.32%。各组中p53Arg纯合子明显高于p53Arg/Pro杂合子及p53Pro纯合子,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0.01)。正常宫颈组织中p53Arg纯合子、p53Arg/Pro杂合子及p53Pro纯合子分别为23.33%、40.OO%、36.67%,三者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鳞癌及腺癌)、CIN(Ⅰ~Ⅱ)组中p53Arg纯合子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中p53Arg纯合子,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鳞癌中HPVl6、18E6(+)亚组中p53Arg纯合子显著高于HPV16、18E6(-)亚组及HPVl6、18E6(+)正常对照组亚组(P〈0.05,P〈0.01)。各组中p53Arg纯合子均高于p53Pro纯合子(P〈0.05);p53Arg纯合子及等位基因均未随宫颈癌临床分期及分化程度而变化,与宫颈癌前病变程度亦无关系。结论p53Arg纯合子可作为预测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一项高危因子,与高危型HPVE6同时检测可提示宫颈病变的发展趋势;p53Arg纯合子与宫颈癌临床分期及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施义方  张岳灿 《现代实用医学》2001,13(6):268-270,T001
目的 研究突变型 p5 3、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和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胃黏膜良、恶性病变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 ,对慢性浅表性胃炎 (CSG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不典型增生 (GED)及胃癌 (GCA)共 115例胃镜活检标本进行突变型 p5 3、PCNA和幽门螺杆菌感染进行检测。 结果 突变型p5 3在CSG及CAG表达均为阴性 ,在GED表达阳性 2 4% ,在GCA表达阳性 5 5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PCNA反映细胞增殖活性 ,在CSG、CAG、GED、GCA的表达有显著递增性 (P <0 .0 5 ) ;幽门螺杆菌感染在CSG检出率为 36 %、CAG为 48% ,GED为 72、GCA为 80 % ,与 2 0例正常胃黏膜Hp检测率 2 0 %作对照 ,除了CSG外 ,其余几组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Hp感染与PCNA表达强级 (阳性细胞 >5 0 % ) ,与 p5 3阳性病例均有显著相关性 (P <0 .0 1)。  结论 突变型 p5 3、PCNA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黏膜不典型增生、胃癌的发生、发展中有一定作用 ;Hp感染对胃黏膜上皮细胞过度增殖可能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