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徐怡琼  严俊  陶磊  郭茜  史霆  罗艳 《中华全科医学》2020,18(10):1741-1745
目的 气道管理是每个住院医师在工作中都会遭遇到的问题,也是住院医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目前住院医生所接受的气道管理培训相当有限,多局限于气管插管等技术培训,不能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为了让住院医师更好地掌握气道管理的技能,更多地积累气道管理的经验,本研究在既往培训中引入情景模拟培训,并评价教学效果。 方法 本研究中纳入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员64名,培训中将学员分为2组,21名学员参与听讲案例(传统教学组),43名学员参与情景模拟(情景模拟组),2组学员培训前后均完成课程问卷、理论考试以及气道管理信心自评,培训后所有学员还参与了气管插管操作模拟考核。本研究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培训后,有93.8%的学员认为气道管理课程对他们的医学生涯有帮助,操作模拟考核中有96.9%的学员能在2 min之内完成气管插管。所有学员培训后总体的理论考试成绩(t=-4.663,P<0.001)和气道管理信心自评(t=-11.015,P<0.001)都有显著提高。传统教学组和情景模拟组的学员在气管插管完成时间、理论考试成绩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但情景模拟组学员的气道管理信心自评分较传统教学组更高(t=-2.193,P=0.032)。 结论 本研究表明,在气道管理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引入情景模拟培训可以帮助学员积累气道管理的经验、树立气道管理的信心,此种教学方式值得在气道管理教学中推广,但需要积累更多情景模拟教学和评估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气道管理模拟训练使低年资医务人员掌握基础气道管理的知识,熟练运用各类气道处理工具,拥有正确处置困难气道的能力。方法挑选资深医学模拟训练导师,组建气道管理模拟培训项目团队;开发气道管理模拟医学培训课程;通过视频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模拟教学形式,对219名学员进行基于模拟教学的气道管理培训;并通过柯氏评估模型对采集的描述性资料进行效果分析。结果成功开发"东方气道模拟训练"课程,交付完整课程包,包含双语版气道管理学员教材、气道管理模拟训练导师手册、标准化教学视频等。经过模拟训练,学员较好地掌握了气道管理技能,超过90.86%的学员技能考核成绩在80分以上。学员对课程整体满意度达97%以上,99%的学员表示培训帮助自己提升了临床处理的信心,98%的学员表示应该在医务人员中推广该培训。结论气道模拟训练课程将气道技术训练、正确的临床决策及实境模拟三者合一,显著提升了低年资医护人员基础气道管理技能,增强了诊治患者的自信心,提高了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规范化临床实训教学考评体系中,学员主观评估对于促进课程体系发展、教学软硬件建设的作用。方法以课前预评估及课后反馈评估的方式由学员对课程内容、时间安排、教师讲解能力、态度、对学员关注度、学员收益度及自信心等各方面因素进行主观评估,两组数据分类统计并比较。结果近八成学员未参与过相关临床技能模拟实训,并对课程的效用持积极的主观预期,提高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及临床应对能力为主要的参课目的。测血压、血糖、处方医嘱的开具等病房基础(22.0%)及创伤、急救类操作(22.0%)是最受学员期待的课程项目。51.3%的学员认为了解学员的培训需求是预评估的主要目的。目前50%经临床见习阶段的学员见过的基本操作项目不足40.0%,有实际操作经历的仅15.0%。另外,预评估与反馈评估在学员对课程项目的期待及偏好度方面有较好的一致性,反馈评估对课程内容、软硬件及开放性意见方面可获得较完善的主观意见及建议。结论学员主观评估是规范化临床实训教学考评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实训课程发展及其软硬件设施建设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此外,加强医学生实训教学并推进实训教学课程建设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胜任力导向的医学教育(competency-based medical education,CBME)是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但是在实施层面仍然存在问题。本文以急诊医学为例、以置信职业行为(entrustable professional activities,EPA)为基础,构建了胜任力导向的急诊住院医师培训课程。该培训课程以信任决定为核心,参考美国医学教育专家David E Kern提出的课程开发六步法,从评估课程可行性和目标学员需求出发,筛选急诊专业核心EPA,确定教学目的及具体教学目标,基于知识、技能和态度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评估方法,通过学习档案电子化、定期反馈和授权认证等确保课程实施并从课程和学员两方面评估教学效果等。本文详细阐述了该课程的准备和实施过程,以弥合住院医师抽象的胜任力能力评估与真实的临床工作之间的裂隙,提供了基于EPA的急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课程设计的具体模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急诊病例巡诊教学在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可行性及效果,完善神经内科住院医师急诊轮转教学方法及体系。方法 融合以问题为基础(PBL)、以案例为基础(CBL)、以团队为基础(TBL)、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理念及模式,在处于急诊轮转阶段的神经内科住院医师中开展急诊病例巡诊教学课程。课后通过问卷反馈形式进行教学评价。结果18名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完成了每月1次的急诊教学巡诊课程学习,共6次,其中8名住院医师参与了巡诊讲课。课程总体满意度达到100%,住院医师在基础知识、急诊病例诊疗思路、急诊病例医疗风险评估等不同能力方面得到提高。所有住院医师均反馈课程对急诊轮转有益,应继续长期开展该课程。结论 急诊病例巡诊的初步实践证实了急诊教学新形式的可行性及良好的教学效果,该课程可以提升住院医师的多种核心能力,值得后续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气道处理流程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宁夏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4314例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患者的气道管理资料。结果:0.53%(23/4314)采取了清醒插管,1.74%(75/4312)采取了慢诱导,97.73%(4214/4312)采取了快诱导。结论:应用困难气道管理流程的理念指导麻醉诱导喉气管插管,可以使气道管理的思路更加清晰。  相似文献   

7.
高洁  李雁平  李彤  韩涛 《中华全科医学》2016,14(7):1227-1230
目的 探讨以需求为导向的一年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集中技能培训及考核方法。 方法 以天津市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学实践技能培训中心99名一年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学员为研究对象,根据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标准细则要求,结合全科医师职业特点,通过调查问卷分析,确定全科医师临床基本技能模拟训练与知识强化教育的需求,制定标准的培训课程,培训全科师资队伍,使用标准考核及评价方法测评培训效果,对所有学员培训前后的理论、技能掌握程度进行对比分析,评价课堂效果。 结果 学员认为培训的目的最主要是为了更好的胜任本职工作(68.69%)、完成规范化学习(58.59%)、提升临床技能(58.59%);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为临床技能操作(95.96%)和临床诊疗能力(88.89%);最喜欢的培训方式是视频、讲授与操作相结合(68.69%);最喜欢的人文课程是医患沟通(51.51%)。培训前后操作技能掌握程度及综合成绩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培训后学员成绩均有提高。 结论 以全科医师培训的需求为依据确定标准培训课程,进行规范化培训,应用科学的评价体系可显著提高临床基本技能及相关理论集中培训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分析我校海军军医全科医学培训中《实验诊断学》课程教学的应用和效果。 方法 选择2015年9月参加我校海军军医全科医学任职培训学员37人为调查对象,采用“教学反馈调查问卷”形式对实验诊断学课程的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7份,收回37份,采用EXCEL表进行统计汇总。 结果 100%(37/37)的学员认为《实验诊断学》课程的开设对于全科医学培训是有必要的。72.9%(27/37)的学员建议该课程设置为3至4学时。91.9%(34/37)的学员选择血、尿、粪常规指标解读,其次是肝肾功指标解读。推荐理论授课、病例讨论和实践操作教学方式的学员比例分别为24.3%(9/37),51.4%(19/37)和48.6%(18/37)。 结论 海军军医全科医学培训中引入《实验诊断学》课程具有积极意义。在今后工作中应根据全科医学任职培训的要求,优化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改进教学方式,更好地提高培训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仿真模拟培训对急诊医师在临床综合技能的提高作用及培训效果反馈。方法:对北京地区初、中、高级急诊医师500人进行高仿真模拟培训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有效问卷500份全部回收。>84.6%学员认为:⑴培训能够真实的模拟临床场景。⑵培训时能感到紧张和压力。⑶培训后感到愉快和成就感。⑷不会在培训后感到沮丧。⑸培训可为日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帮助。⑹愿意再次参加类似的培训。⑺对本次培训的时间安排表示满意。⑻获益最大的是提高团队抢救水平,其次是抢救中的领导能力。⑼培训应由急诊医护共同参加。结论:高仿真模拟培训在我国急诊医学教育方面效果反馈良好,并将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2010年湖南省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效果,为进一步规范下一阶段的转岗培训提供依据。方法以2010年度湖南省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操作技能考试成绩合格的学员为本调查对象,采用自制的《湖南省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学员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采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双录入核对整理数据库,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发放问卷956份,回收有效问卷893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3.4%。893名学员中,男592人(占66.3%),女301人(占33.7%);平均年龄34.3岁;平均工作年限13.7年。学员的培训需求主要为:掌握新技术652人(占73.0%);临床操作实践501人(占56.1%);基础理论408人(占45.7%)。通过本次培训,认为最大的收获依次为:提高临床诊治能力606人(占67.9%);开阔思路324人(占36.3%);纠正和规范之前的知识和技术247人(占27.7%);提高操作能力199人(占22.3%);提高理论水平188人(占21.1%);解决实际工作问题107人(占12.0%)。愿意注册全科医学专业的有862人(占96.5%);不愿注册者31人(占3.5%)。结论进一步提高全科医生培训质量需加强全科医生政策的宣传和配套措施的落实,以基层卫生工作需求为导向优化组合培训内容,加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全科医生培养评价体系,加强培训工作的督导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自研发多功能面罩辅助Bonfils纤维光导硬镜行难以预料困难气管插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37例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经一名高年资的麻醉医生使用普通咽喉镜两次插管失败后作为研究对象。测定自研发多功能面罩辅助硬镜行气管插管的成功率和插管时间,气管插管过程中监测病人的心电图(ECG)、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插管前2min和插管后即刻及各时点患者的收缩压(SP)、舒张压(DP),心率(HR)及血氧饱和度(SpO2)。同时测定判断困难气管插管的临床指标。结果 35例病人气管插管成功(成功率为95%),困难气管用时最短时间2min,最长时间12min,平均时间(5±4)min,气管插管过程中血流动力学有一定波动,SpO2维持在99%以上,术后随访所有病人均无声嘶、喉水肿等并发症。结论自研发多功能面罩辅助Bonfils纤维光导硬镜行难以预料困难气管插管的成功率高且通气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七氟烷吸入诱导在困难气道诱导插管时的应用。方法观察组20例,拟行七氟烷吸入诱导麻醉实施气管插管;并与对照组8例已在传统清醒表面麻醉下实施气管插管患者进行对比,观察2组患者插管效果、插管麻醉知晓情况及诱导前(T0)、插管前(T1)、插管后即刻(T2)、插管后1 min(T3)、插管后4 min(T4)共5个时间点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脑电双濒指数(BIS)值。结果观察组有12例患者在七氟烷吸入法后气道通畅,其中10例顺利完成气管插管,2例出现插管困难,后置入喉罩;8例患者呼吸道不通畅,后改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下完成气管插管;术后随访20例患者对整个插管和麻醉过程均无知晓。对照组有3例患者在清醒表面麻醉下完成气管插管,3例在清醒表面麻醉后因不能耐受插管刺激而使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完成插管,2例患者插管失败改用置入喉罩;术后随访8例患者对整个插管过程记忆深刻,内心恐惧,对插管后的麻醉手术过程无知晓。与诱导前相比,观察组T1 HR、MAP、BIS值均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HR、MAP、BIS值无显著改变(P>0.05)。在T2 2组患者的HR、MAP较T1均有升高(P<0.05),但对照组MAP、HR升高幅度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的BIS在T4较T1显著降低(P<0.05)。结论七氟烷吸入诱导全身麻醉用于困难气道处理是一项安全临床麻醉技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俞宁  黄秀荣  唐宇涛 《中外医疗》2010,29(36):15-16
目的探讨光纤引导技术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建立人工气道的有效方法,评价光纤引导技术在快速建立人工气道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12月在我院急诊科紧急建立人工气道的所有患者(共60例),并分为光导组(n=30),常规盲插组(n=30)比较2组患者建立人工气道的时间、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光导组及常规盲插组建立人工气道的时间有显著差异性(29.1±4.8)svs(41.8±9.9)s,P〈0.01,光导组减少相关并发症(6.7%vs20%,P〈0.05)方面显著优于常规组。2组插管成功率(90%vs83.3%,P〉0.05)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光纤引导技术应用于快速建立人工气道具有操作迅速,相关并发症少,成功率亦高的优点,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邹霞 《中国医药导报》2014,(26):149-152
目的总结低年资护士在应急及病情观察能力中存在的不足,并探讨有效的培训途径对低年资护士应急及病情观察能力的提高效果。方法随机抽取重庆市云阳县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各科室5年以内的注册护士作为评估对象,共计120例,对我院低年资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急及病情观察方面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进行统计归纳,并针对研究对象给予具体的干预培养方法。干预进行半年后,针对培训前后护士应急及病情观察能力进行评分比较,主要包括基础知识与技能、专科知识与技能、应急与沟通能力、护理程序实施能力、管理教育科研能力及患者满意度等。结果应急配合不足中抢救程序化不强比例较高,为35.0%;病情观察不足中观察要点未掌握、重点观察内容不知晓比例较高,为25.0%。经培训,120例低年资护士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专科知识与技能、应急与沟通能力、护理程序实施能力、管理教育科研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与培训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满意度也得到了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年资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应急能力及病情观察能力均存在一定的不足,给予其相应的培训干预,可明显提高护士在应急环境下的分析判断、果断决策处理及观察病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Airway management in the patients who receive transmaxillary approach for resection of giant pituitary tumor presents a clinical challenge to the anesthesiologists.Oral or nasal route for tracheal intubation can interfere with surgical procedures.This report describes submental tracheal intubation for airway management in a patient who underwent resection of recurrent giant pituitary tumor via transmaxillary approach.Submental tracheal intubation is an adaptable and safe alternative technology for airway...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Because patients with scar contracture of the neck are at a high risk of loss of the airway control after anesthesia induction, awake intubation is usually recommended. This retrospective clinical study was designed to evaluate the possibility, safety and efficacy of airway management and tracheal intubation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in such patients.
Methods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included 1683 patients from January 1994 to December 2006 with scar contracture of the neck, aged 1.5--67.0 years, who were scheduled for elective plastic surgery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in Plastic Surgery Hospital,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preoperative airway assessment, the 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into group 1 (including 1375 patients with the atlanto-occipital extension of 〉20° and the Mallampatti's grade I or II) and group 2 (containing 308 patients with the atlanto-occipital extension of 〈20° and the Mallampatti's grade III or IV. In group 1, the intravenous ind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anesthesia and succinylcholine for muscle relaxation were used. The intubation was done using a modified Macintosh technique. In group 2, the 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TIVA) or the sevoflurane inhalation anesthesia was chosen and the spontaneous breathing was reserved during anesthesia. The intubation was performed by a fiberoptic stylet laryngoscope (FOSL). The number of intubation attempts, intubation time and rel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and recorded in all patients.
Results In group 1, the intubation was accomplished during the first attempt in 1279 cases (93%) and the intubation time was 〈3 minutes in 1304 cases (95%). In group 2, the intubation was completed by the first attempt in 114 patients (37%) and 123 patients had an intubation time of 〈3 minutes (40%). Tracheal intubation was successful by the second or third attempt in 96 patients in group 1 and 156 patients in group 2. Thirty-eight patien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速效药快速诱导插管,无正压通气技术在急症饱胃手术中的可行性。方法总结25例急症饱胃患者手术快速诱导插管的经验,即诱导前面罩吸入纯氧5 min后,快速输注胶体300 ml扩容,采用威利方舟TCI-Ⅲ泵于90~120 s恒速泵入预算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混合液。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静注司可林1.5 mg/kg,同时按压环状软骨,封闭食管,快速诱导期间不实施正压辅助通气。记录诱导用药前(T0)、用药毕(T1)、插管后即刻(T2)及成功5 min后(T3)的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血压、心电图(ECG),T2及T3的呼气末CO2分压(PET-CO2)。记录诱导过程中呛咳、呕吐、反流、误吸发生率。结果快速扩容提高了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预氧显著提高患者SpO2并达到了驱氮的效果。气管插管前后SpO2、BP、HR无显著变化;诱导及插管过程中无缺氧、反流和误吸发生,T2 PET-CO2升高,T3达到正常。结论对非困难气道、无严重心肺疾病的急症饱胃患者,应用速效药快速全麻诱导插管,应用预氧并无正压通气技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气道管理是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专业方向住院医师的培训要求,利用PBL教学和气道模拟操作等方法分层次培训,以面罩辅助通气为基础,延伸至各种气管内插管技术,同时提高其临床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使受训医师无论身在何处,都能熟练地管理患者的气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经鼻高流量预充氧在老年患者全麻气管插管诱导期的安全性研究。方法 56例非困难气道老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鼻高流量吸氧组(HF组)和传统面罩经口鼻吸氧组(M组),28例/组。全麻气管插管诱导给药前预充氧5 min,HF组喉镜检查期间维持给氧,M组通气持续到喉镜检查。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基本资料,预充氧前(T1)、预充氧5 min(T2)及插管成功即刻(T3)的超声下胃窦横截面积(CSA)和动脉血气分析指标:PaO2、PaCO2、cSO2,窒息安全时间,插管时间,面罩通气的次数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预充氧5 min,两组患者的PaO2和cSO2均明显升高,且HF组PaO2较M组明显(F=118.108 vs 9.511,P<0.05),插管成功后PaO2和cSO2均下降,HF组 的PaO2值较M组下降缓慢,且仍高于其T1时点,而M组的cSO2值下降显著,低于其T1时点值。HF组窒息安全时间显著高于M组(t=5.305,P<0.05),且HF组面罩通气次数少于M组(χ2=6.720,P<0.05)。两组插管后的PaCO2值均增高,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138,P>0.05),其余结果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鼻高流量吸氧是一种安全简单有效的预充氧方式,与传统的面罩预充氧相比,能提高老年患者的动脉氧分压,延长患者窒息安全时间,可保障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插管时气道管理的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