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22篇
外科学   75篇
综合类   61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反流误吸是一种少见却严重的全麻并发症,常造成不良后果。作为四大麻醉相关致死原因之一,误吸占麻醉相关死亡的9%[1]。造成反流误吸的风险因素有很多,如患者饱胃,肠梗阻等造成的胃内压增高,上消化道手术对胃排空的影响,麻醉方式选择不当或正压通气压力过大等。目前对患者误吸风险的判断主要依赖于禁食时间[2]。然而,即使禁食时间足够,也仍然存在饱胃现象。即使是择期手术仍有5%的饱胃发生率[3]。饱胃是反流误吸的核心因素,胃内容物的存在本身就会增加诱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与单点胸椎旁阻滞(TPVB)用于乳腺癌根治术围术期镇痛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的女性患者80例,年龄28~65岁,BMI<35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ESPB组和TPVB组,每组40例。ESPB组和TPVB组分别在麻醉诱导前行患侧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或胸椎旁阻滞,选择T5横突水平,注射0.5%罗哌卡因0.4 ml/kg。两组术毕皆采用舒芬太尼行PCIA。记录神经阻滞的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平面,术中呼吸抑制、刺破胸膜、血管损伤情况,术中瑞芬太尼的用量,术后PCA首次按压时间,24 h内PCA有效按压次数,术后2、6、12、24、48 h的疼痛NRS评分,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TPVB组比较,ESPB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缩短,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延长,阻滞平面明显扩大,术后PCA首次按压时间明显缩短,24 h内PCA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增多(P<0.05)。两组术中均未发生呼吸抑制、刺破胸膜、血管损伤等并发症。两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不同时点疼痛NRS评分、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SPB和TPVB用于乳腺癌根治术的围术期镇痛时,都能取得满意的效果,TPVB阻滞时间持久,ESPB阻滞平面范围更大,操作更简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布托啡诺超前镇痛在人工流产术的最佳剂量.方法:120例人工流产术患者,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N组),布托啡诺5μg/kg组(B5组),布托啡诺10μg/kg组(B10组),布托啡诺15 μg/kg组(B15组),每组30例.B组各组术前3 min静注不同剂量布托啡诺,4组均以芬太尼0.5μg/kg+阿托品5μg/kg+异丙酚2 mg/kg麻醉诱导,术中出现体动时静注异丙酚直至体动消失.记录围术期呼吸循环变化、苏醒时间、术中体动及异丙酚追加量、术后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B10组围术期呼吸循环较N、B5、B15组稳定;N组、B5组术中体动及异丙酚追加量、术后疼痛评分均大于B10、B15组;B5、B10组较N组、B15组苏醒快,术后不良反应少.结论:布托啡诺10μg/kg超前镇痛用于人工流产术对循环、呼吸影响较小,镇痛效果确切,术后不良反应少,是较理想的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盐酸戊乙奎醚(PHC)对粘连性肠梗阻(AIO)大鼠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60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N组)、假手术组(S组)、生理盐水组(NS组)及盐酸戊乙奎醚组(P2、P4、P8组).建立AIO模型.正常组不予处理,生理盐水组及假手术组均给予0.4 ml生理盐水,PHC组按0.2、0.4、0.8 mg/kg配成0.4 ml,于术后第7d开始连续肌注7d.ELISA法测量血清中IL-4、IL-10含量以及肠内容物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结果 与S组、NS组比较,P2、P4、P8组血清IL-4[(19.34±2.87),(23.85±2.72),(27.89±2.71) vs (6.18±1.42),(8.37±2.69) ng/L)]、IL-10[(118.93±20.78),(121.61±24.932),(127.41±22.61) vs (78.19±19.41),(42.72±21.31) ng/L]以及肠内容物中sIgA含量(0.64±0.089,0.99±0.093,1.02±0.12 vs 0.41±0.06,0.14±0.03 ng/L)均有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与P2组比较,P4、P8组IL-4与sIgA水平升高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中、高剂量PHC对AIO大鼠肠黏膜的免疫屏障有一定保护作用,且以高剂量更为显著,其机制可能与增加抗炎因子释放和抑制炎性因子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频率连续波针刺辅助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对手术引起的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将80例ASA为Ⅰ~Ⅱ级的择期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分别在不同频率连续波针刺辅助结合颈丛神经阻滞下行甲状腺手术,A.B.C三组分别选用2Hz、15Hz、100Hz连续波刺激,D组为对照组。观察各组患者术前,术中、术毕各时点的心率、血压、呼吸、SpO2的变化以及术中辅助用药的情况,并且评定术中的镇痛效果,同时检测血液中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的浓度。结果:15Hz组镇痛效果最好,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15Hz组患者在牵拉甲状腺时血浆皮质醇含量最低。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2Hz、15Hz、100Hz三组患者在牵拉甲状腺时血浆NE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5Hz连续波针刺辅助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中,麻醉效果更佳.更能抑制手术引起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6.
<正>患者,女,28岁,身高158cm,体重49kg,ASAⅠ级,拟行左乳腺纤维瘤切除术。既往体健,术前ECG、胸片、生化检查等无特殊。入室后常规监测,HR 70次/分,BP 115/76mm Hg,RR 18次/分,SpO2100%。建立静脉通路后,给予面罩吸氧,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2.5 mg、舒芬太尼15μg和丙泊酚70mg,睫毛反射消失、下颌松弛后置入3号LMA-  相似文献   
7.
高婉菱  马武华 《医学综述》2001,7(10):597-599
患者自控镇静 (patient controlledsedation,PCS)是指患者在焦虑不安时自己注射预定的小剂量药物进行镇静的方法。由于不同患者对镇静药的敏感度不同 ,对镇静程度的要求不同 ,且在长时间手术的不同阶段中 ,手术的刺激程度和产生的不适感也不同 ,应用PCS方法 ,能产生因人而异的良好的镇静效果[1 ] 。目前常用的PCS方法有利用PCA泵 ,利用目标控制输注 (target controlledinfusion ,TCI)系统 ,Hamid等[2 ] 还提出一种新型的用于PCS的仪器BaxerIntermat…  相似文献   
8.
抗胆碱能药物在临床应用历史悠久,最初被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目前,抗胆碱能药物作为重要的术前用药,其术前应用是保证临床麻醉安全实施的重要措施,在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抗胆碱能药物种类较多,作用机制不同,术前规范并合理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可防范麻醉及手术因素所致的风险,保证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提高围手术期麻醉管理质量。为进一步规范术前抗胆碱能药物使用,受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的委托,本专家共识邀请省内相关领域麻醉专家,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专家共识及指南,结合各中心术前应用抗胆碱能药物的临床实践经验,从抗胆碱能药物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及在围手术期的应用、麻醉前应用抗胆碱能药物的选择与考虑、抗胆碱能药物的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等方面,对术前应用抗胆碱能药物的要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小剂量氯胺酮复合芬太尼与丙泊酚在无痛人流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复合芬太尼与丙泊酚在无痛人流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90例ASAⅠ~Ⅱ级门诊无痛人流术患者,分为3组,即丙泊酚组(P组)、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FP组)和小剂量氯胺酮复合芬太尼与丙泊酚组(KFP组),每组30例。记录诱导前、诱导后扩张宫颈前、扩张宫颈中、宫内吸引中和术后5min各时点的HR、MAP、SpO2等。记录术中不良反应、麻醉满意度、术中知晓、术后患者满意度、丙泊酚用量、镇静起效时间、手术时间和定向力恢复的时间等。结果:KFP组患者镇静起效时间稍快,在扩张宫颈中和宫内吸引中HR、MAP、SpO2更稳定,与诱导前、扩张宫颈前和术后5min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FP组HR、MAP在扩张宫颈前、扩张宫颈中和宫内吸引中与诱导前比较,与KFP组比较,下降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P组丙泊酚用量最大,FP组次之,KFP组最少,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组和FP组静脉注射痛和术中低血压发生率较KFP组明显增高(P<0.05)。P组术中肢体扭动和呼吸抑制需托下颌的发生率较KFP组和FP组明显增高(P<0.05)。麻醉满意度和术后患者满意度,KFP组较P组和FP组明显增高(P<0.05)。3组均无术中知晓。手术时间和定向力恢复的时间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复合芬太尼与丙泊酚在无痛人流术中,镇静起效时间快,循环、呼吸更稳定;低血压、肢体扭动和呼吸抑制不良反应少,麻醉效果更完善,术中麻醉满意度高;术后患者精神愉悦,满意度高。丙泊酚用量明显减少,费用更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0.
纤维支气管镜辅助右双腔气管导管插管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对右Robertshaw双腔气管导管插管进行研究,进一步指导右侧双腔气管导管插管。方法40例病人,拟行左侧入路胸科手术。所有病人均采用右侧35F Robertshaw双腔气管导管(DLT)。插管后先用听诊法进行分隔定位,记录导管深度。随后用支气管纤维镜检查DLT位置作出分析并调整导管。调整好导管位置后,记录插管深度。病人摆好体位后,再一次纤支镜检查导管位置并调整。观察不同方法下右DLTs插管分隔的情况及体位变动对导管位置的影响。结果听诊下有8例经反复调整导管无法到位,在纤支镜下直接定位。在听诊定位后经纤支镜检查,发现导管位置不当5例,导管位置严重不当的24例,以远端错位为主21例。在纤支镜直接定位下仍有8例病人导管位置严重不当。改变体住后再检查,有14例发生了导管移位。其中8例出现严重位置不当。以近端移位为主12例。结论右Robertshaw双腔气管导管在听诊法下插管分隔成功率低,纤支镜可以有效进行分析定位。而改变体住常使导管位置改变,在体位改变后应常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