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16篇
眼科学   99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3.
目的 探讨局部应用抗氧化剂VitC、VitE对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术后角膜组织的影响。方法 将24只实验免分成2组,每组12只,行双眼一5.0DPRK。一组术后左眼每日结膜下注射VitC0.1g,右眼为对照;另一组术后左眼每日结膜下注射VitE25mg,有眼为对照。于术后1、3、7、14天测定角膜组织超氧化物歧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及谷肮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peroxNe,GSH—PX)的变化,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 术后1、3天角膜SOD、GSH—Px活性小于对照组(P<0.01),MDA的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局部应用抗氧化剂组其角膜SOD、GSH—PX活性高于单纯激光组(P<0.01),MDA水平低于单纯激光组(P<0.01)。结论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后,存在着氧自由基性的组织损伤破坏,局部应用VitC、VitE能降低角膜的自由基损伤。  相似文献   
4.
丁煜  蒋正轩  陶黎明 《安徽医学》2023,44(9):1017-1020
目的 比较全域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CTA)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2月至2022年4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门诊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35例(70眼),每位患者均使用超广角彩色眼底照相(UWF CFP)检查。采用全域扫频OCTA和FFA分别检查受试者视网膜,并分析两者对视网膜微血管瘤(MA)、视网膜新生血管(RNV)、视网膜无灌注区(NPAs)、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IRMA)、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检出率差异。结果 全域扫频OCTA中MA、RNV、NPAs、IRMA、DME的检出率与FFA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域扫频OCTA与FFA对DR的筛查、诊断、分类一致性良好(Kappa值>0.75)。结论 全域扫频OCTA在DR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可作为DR无创性筛查、诊断、随访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 Acrysof Toric 人工晶体(Acrysof Toric intraocular lens,Toric IOL)在白内障患者中矫正角膜散光的效果及其旋转稳定性。方法收集术前存在规则角膜散光且散光≥1.5D 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5例(57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植入 Toric IOL。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 d、2周、3月、6月裸眼视力(UCVA)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前角膜散光、术后残余散光、IOL 旋转度。结果术后6个月53只患眼 UCVA≥0.5,30只患眼 UCVA≥0.8,BCVA≥0.8者达50只眼。术前角膜散光平均为(2.87±1.06)D,术后1 d、2周、3月、6月残余散光分别为(0.76±0.40)、(0.75±0.38)、(0.77±0.39)、(0.79±0.40)D。与术后1 d 比较,术后2周、3月、6月 Toric IOL 在囊袋里旋转的度数分别为(0.84±0.73)°、(1.18±0.87)°、(1.46±0.95)°。结论Acrysof Toric 人工晶体可以使白内障患者获得良好的裸眼远视力,减少术后残余散光,并且具有良好的囊袋内旋转稳定性,预测性较强,用于矫正白内障术前角膜散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度数近视眼黄斑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变化规律。方法 122例近视患者(239只眼),根据等效球镜度数分为低度近视组(≤-3.0 D)、中度近视组(-3.0 D~-6.0 D)、高度近视组(-6.0~-9.0 D)和超高度近视组(>-9.0 D),应用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分析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与等效球镜度数及眼轴长度的关系。结果超高近视组距黄斑中心凹颞侧、上方、下方750μm处神经上皮厚度与低度近视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高度近视组上方及下方750μm处神经上皮层厚度亦与低度近视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且超高近视组下方750μm处神经上皮厚度较中度近视组亦显著变薄(P<0.05)。黄斑中心凹部及鼻侧、颞侧、上方、下方175μm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厚度与眼轴长呈正相关,而下方750μm处神经上皮厚度与眼轴长呈负相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各方位厚度分布均是上方视网膜最厚,下方与鼻侧次之,颞侧最薄。结论黄斑部神经上皮的损害随屈光度数增高和眼轴增长而呈区域性萎缩变薄,提示可能出现早期近视性视网膜损害。OCT是为观察此种损害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王松  许育新  陶黎明 《安徽医药》2020,24(5):963-965
目的比较泪道硅胶引流管植入术与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方法选取 2017年 1月至 2017年 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断慢性泪囊炎病人 120例 120只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A、B两组,每组各 60例。 A组病人行泪道硅胶引流管植入术, B组病人行鼻内窥镜下鼻腔吻合术。观察两组病人术后疗效。结果术后随诊 6个月。治疗 3个月后, A组有效率为 83.4%,B组有效率为 9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22,P<0.05); 6个月后 A组有效率为 78.4%,B组有效率为 9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55,P<0.05)。结论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手术效果优于泪道硅胶引流管植入术,可作为慢性泪囊炎治疗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过程中肾素原受体(PRR)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2(AT2R)的表达水平及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情况,阐明 PRR 与糖尿病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建立链尿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 SD 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分别在4周、8周和12周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CD14及8-羟脱氧鸟苷分子的表达,检测糖尿病及对照组视网膜 AT2R、PRR mRNA 的表达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磷酸化 ERK1/2(p-ERK1/2)蛋白的表达。结果各病程 SD 大鼠视网膜 AT2R 和 PRR 的 mRNA 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 <0.05),随病程的延长表达量随之增多。病程越长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组织凋亡细胞数量越多,各阶段病程 CD14染色未见明显新生血管。通过相关性分析显示,PRR 和 AT2R 表达水平与神经节细胞凋亡相关。各病程大鼠视网膜 ERK1/2、p-ERK1/2蛋白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 PRR 和 AT2R 的表达与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神经节细胞凋亡相关,可能通过增加 ERK 的磷酸化水平发挥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S-OCT)所测量的晶状体矢高(CLR)与眼前节参数的关系,及CLR对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PC-ICL)术后拱高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07/2018-07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行PPC-ICL患者40例80眼,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眼的水平睫状沟直径(hSTS)及晶状体曲率(LC),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水平白到白直径(hWTW)、前房深度(ACD)及术后拱高。AS-OCT测量CLR和水平径线的两虹膜角膜夹角连线(ATA)。结果:CLR与ACD(r=-0.706,P<0.01)、术后1a的拱高(r=-0.509,P<0.01)负相关,CLR与LC正相关(r=0.667,P<0.01),与hWTW(r=0.123,P=0.275)、ATA(r=0.208,P=0.065)、hSTS(r=0.147,P=0.194)无相关性,而ACD与术后1a拱高有正相关性(r=0.680,P<0.01)。结论:CLR与ACD、LC有明显相关性,对PPC-ICL术后拱高的预测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在探索区域生长与U-Net相结合在视网膜血管分割系统中的应用,通过开发的系统自动分割视网膜血管,为医生提供视网膜血管结构变化的准确信息,提高诊断和治疗的效率。方法 结合U-Net网络和区域生长对预处理后的视网膜血管进行自动分割,并通过控件的设计将算法集成到视网膜血管分割系统中。结果 血管分割性能指标—准确率、敏感度、特异性的平均值分别为0.977 7、0.768 4和0.982 1,区域生长能够提高细微视网膜血管的分割准确率。结论 该系统具有界面简洁、操作方便的特点,实现了高精度、可视化的自动视网膜血管分割,为医师观察视网膜血管结构的变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计算机辅助诊断平台,也为医师判断病变性质提供了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