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探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AVF)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37例患者43例次AVF栓塞,采用尿激酶局部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维持7 d治疗,观察溶栓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将所有病例例次分成溶通组和失败组进行比较,分析原发病、附壁血栓、内瘘栓塞时间、尿激酶剂量和溶栓效果的关系。结果共行溶栓治疗43例次,成功32例次(74.4%),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溶通组的血栓形成时间明显低于失败组(P〈0.05),发生栓塞24 h内即行溶栓治疗,82.9%溶栓成功,失败组糖尿病患者、附壁血栓形成明显高于溶通组(均P〈0.05),尿激酶用量在≤60万U时的32例次中87.5%溶栓成功。结论采用局部注射尿激酶溶栓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维持治疗AVF栓塞操作简便、创伤小、不良反应少,建议时机最好选择在栓塞24 h以内。  相似文献   

2.
彩超监测24例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监测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AVF)术后1年血管通道的变化情况。方法24例尿毒症患者,AVF术后2周及1年分别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头静脉内径、桡动脉内径及内中膜厚度、瘘口直径、内瘘流量。结果AVF术后1年与术后2周比较:头静脉内径明显增宽,瘘口直径增宽,流量增大,桡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P〈0.05),桡动脉内径缩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监测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血管通道的状况和流量变化对于临床血液透析方案的选择及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小武  汪莫亚  张慧 《实用全科医学》2011,9(2):300-301,F0003
目的通过对慢性血液透析患者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的彩超监测,并与常规前臂动静脉内瘘比较,以评价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的应用价值。方法51例慢性血液透析患者按内瘘术式不同分为二组,其中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组30例、前臂动静脉内痿组21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比较二者手术1年后通畅率、吻合口内径、吻合口平均血流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组与前臂动静脉内瘘组手术1年后通畅率分别为90.0%(27/30)和90.5%(19/21);吻合口内径分别为(3.10±0.11)mm和(3.40±0.12)mm;吻合口平均血流量分别为(368.4±6.2)ml/min和(381.2±6.0)mJ/min;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3/30)和23.8%(5/21)。二者比较在手术1年后通畅率、吻合口内径、吻合17平均血流量及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烟窝动静脉内瘘与前臂动静脉内瘩比较,在手术1年后通畅率、吻合口内径、吻合口平均血流量及并发症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可做为慢性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内瘘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4.
2种溶栓方法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的疗效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2种溶栓方法对动静脉内瘘血栓的疗效。方法72例桡动脉头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通过血栓形成部位的动、静脉端血管分别给予尿激酶50万U注入;对照组通过外周静脉血管给予尿激酶100万U滴注,通过观察动静脉内瘘再通率评价治疗效果并对血栓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内瘘再通率为86.1%高于对照组的6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效果与发现血栓形成时间呈负相关(均为P<0.05)。糖尿病血管病变、造瘘血管内径细小、透析后按压不当、高凝、透析后低血压、穿刺后血肿形成是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常见原因。结论早期发现内瘘血栓并及时应用尿激酶是内瘘再通的关键,尿激酶通过血栓形成部位的动、静脉端血管内注入溶栓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陕西医学杂志》2017,(2):238-240
目的:探讨两点穿刺尿激酶局部溶栓对移植血管动静脉内瘘(AVG)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方法:28例AVG血栓形成患者,行两点穿刺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选择临近AVG动、静脉吻合口两处作为穿刺点,针尖朝向吻合口,通过5000U/ml尿激酶间断、反复抽吸局部溶栓治疗,以达到AVG再通;比较治疗前、后患者AVG超声结果,血常规、凝血、生化等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AVG血栓形成患者28例共溶栓30例次,26例次溶栓成功(86.7%),平均溶栓时间(4.74±2.31)h,平均尿激酶溶栓剂量(35.5±5.5)万U;溶栓后患者血常规、凝血、生化等指标中凝血酶原、部分凝血酶活化时间较溶栓前轻度升高(P<0.05);治疗成功率与患者血栓形成时间长短及静脉端流出道状态有关。结论:两点穿刺尿激酶间断、反复抽吸局部溶栓治疗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减少临时置管与手术重建及其相关并发症,可作为AVG血栓形成溶栓处理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6.
标准动静脉内瘘术早期吻合口血栓形成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①目的探讨标准动静脉内瘘术早期血栓形成原因及其影响因素。②方法分析256例标准动静脉内瘘手术早期吻合口血栓的形成的原因与治疗措施。③结果256例标准动静脉内瘘手术中,21例术后1~3天发生吻合口血栓,均在血栓形成的24小时内再次手术,14例二次手术后血管再通,其余7例血管彩超显示桡动脉内径〈1.5mm,其中3例行下肢管理动静脉内瘘术,4例行移植血管搭桥动静脉内瘘术。④结论标准动静脉内瘘术早期血栓形成与管理吻合技术有关,桡动脉硬化、内径〈1.5mm的患者不宜采用此种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64-MSCTA)图像融合技术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不全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2例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和4例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VG)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血管造影检查后,分别使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成像(VR)、曲面重建(CPR)及多平面重建(MPR)等技术对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采用VR技术分别重建动脉流入道、静脉流出道(对于AVG患者还包括人工血管),并使之相融合,观察动静脉内瘘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32例自体AVF中,吻合口狭窄11例,轻度、中度、重度及闭塞分别为1例、1例、8例及1例;流出静脉狭窄18例,轻度、中度、重度及闭塞分别为2例、4例、8例及4例;流入动脉狭窄5例,轻度2例、重度3例。32例自体AVF中合并附壁血栓11例,静脉瘤样扩张13例,侧支循环形成9例,吻合口及流出静脉多发钙化斑2例。4例人工血管AVG中,单纯静脉吻合口端狭窄2例,轻度及中度各1例;人工血管轻度节段性狭窄1例;吻合口及人工血管同时狭窄1例。结论:64-MSCTA图像融合技术能清楚准确地显示内瘘血管解剖空间结构并对其进行评价,对指导临床进一步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后1年血管通道的变化情况。方法 19例尿毒症患者,AVF术后2周及1年分别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头静脉内径、桡动脉内径及内中膜厚度、瘘口直径、内瘘流量。结果 AVF术后1年与术后2周比较:头静脉内径明显增宽,瘘口直径增宽,流量增大,桡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P0.05),桡动脉内径缩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监测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血管通道的状况和流量变化对于临床血液透析方案的选择及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肾病终末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瘘血流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我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64例终末期肾病患者,根据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血流量是否充足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32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行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研究影响动静脉内瘘血流量的因素。结果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年龄、桡动脉血流量、桡动脉搏动指数、桡动脉阻力指数、肱动脉血流量、肱动脉搏动指数、肱动脉阻力指数、吻合口内径、患者体质指数均是影响血液透析过程中动静脉内瘘血流量不足的因素。Logistic多因素结果分析显示,高龄患者、患者体质指数、吻合口内径、肱动脉血流量是血液透析治疗中动静脉内瘘血流量不足的高危因素。结论影响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动静脉内瘘血流量的因素众多,透析时间、吻合口内径,肱动脉血流量和患者体质指数是影响动静脉内瘘的主要因素,根据各项因素给予针对性解决措施,对提升血液透析治疗的充分性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尿激酶联合利多卡因治疗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AVF)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将本院43例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局部注射尿激酶联合利多卡因治疗,对照组单用尿激酶,观察两组再通时间、再通率及不良反应,比较其有无差异。结果:治疗组共行22次溶栓治疗,成功18例,总成功率81.8%,对照组共行21次溶栓治疗,成功13例,总成功率61.9%。结论:局部注射尿激酶联合利多卡因治疗血液透析患者AVF血栓形成较单用尿激酶溶栓成功率高,且减少了尿激酶用量,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比溶栓前后自体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的通畅情况和血流参数的变化,探讨高频彩超在自体动静脉内瘘溶栓中的监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48例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患者的超声图像,对比分析溶栓前后内瘘吻合口血管内径(D),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及内瘘血流量(BFV)。结果 溶栓成功41例,有效率85.4%,管腔内实质回声消失,血流信号充满整个管腔,7例溶栓未通,无效率4.6%;溶栓前后瘘口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溶栓前后瘘口血流参数(PSV,EDV,RI)和内瘘血流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自体动静脉内瘘溶栓有较高的有效率,溶栓成功后内瘘血流量明显增加,吻合口血流速度增快,阻力指数明显降低,高频彩超可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量化影像学信息,为其溶栓效果的评价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2.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5):496-498
目的:探讨动脉穿刺泵入尿激酶联合全身使用肝素钠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栓塞的护理技巧。方法:采用7号头皮针经动静脉内瘘吻合口上方2~3 cm处行动脉离心顺血流穿刺,用尿激酶30万U加生理盐水40 mL微泵泵入局部溶栓,同时经外周静脉滴注肝素钠12 500 U加入生理盐水100 mL进行全身抗凝治疗,治疗前对动脉搏动及穿刺点进行评估确定,治疗中密切观察局部及全身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对54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栓塞患者共进行64例次溶栓抗凝治疗,55例次溶栓成功、内瘘恢复血流,成功率85.94%,9例次溶栓无效后经手术取栓及内瘘重建治疗恢复内瘘功能;仅2例次出现原内瘘穿刺点出血、6例次出现穿刺局部肿胀的并发症。结论: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栓塞后早期采取局部尿激酶溶栓联合全身使用肝素钠抗凝治疗,操作简便,创伤小,费用低,通畅率高,而治疗前的正确评估及一针穿刺成功则是提高内瘘溶栓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尿激酶局部溶栓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病人的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对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MHD病人局部注射尿激酶40万单位进行溶栓治疗。治疗前后行内瘘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头静脉内径(CVD),血流速度(Vmn),头静脉端血流量(CVBF),测定溶栓前后的血尿素氮(BUN)、肌酐(Scr)、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并进行比较。结果10例MHD病人共行14例次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内瘘再通13例次,溶栓成功率为92.9%。治疗后CVD、Vmn、CVBF比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后MHD病人BUN、Scr、PT、Fib及血压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后所有病例未见局部血肿、出血及栓塞等并发症。结论尿激酶局部溶栓对MHD病人的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具有较好疗效,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AVF)血栓形成的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原因。方法17例维持性血液透析伴AVF血栓形成患者,将尿激酶30-40万U(加入0.154mol/L NaCl 30-50ml)在血管内瘘的动脉侧用微量泵缓慢注射,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u/d皮下注射治疗,观察血栓形成时间、血栓长度、内瘘再通时间及不良反应,同时监测肝肾功能、血细胞分析、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17例患者经治疗后12例内瘘恢复通畅,平均再通时间(15.5±11.8)h,5例治疗无效,改为手术切开取栓治疗。溶栓治疗成功者血栓形成时间明显短于未成功者,且尿激酶用量显著少于未成功者。结论尿激酶局部注射联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血液透析患者AVF血栓形成疗效好,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应作为血液透析患者AVF血栓形成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的效果。方法:对2006年1月-2010年3月来自我院的60例内瘘血栓形成患者采用尿激酶(UK)溶解血栓的治疗方法,尿激酶25万U+生理盐水20ml,在血栓的近心端用5#针头穿刺1针,10~20ml/h用微泵推注。日最大用量100万U。随机选取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6h以内溶栓患者30例为治疗组,6h以后溶栓30例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的再通率为86.7%,显著高于对照组33.3%。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6h内溶栓效果明显高于6h后。  相似文献   

16.
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是指动静脉在皮下吻合建立的血管通道,常因原发疾病及技术操作等因素导致AVF闭塞.重新手术造瘘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并影响透析治疗,而应用药物溶栓可在短时间内使内瘘通畅,并减轻患者痛苦,保证透析治疗效果.我科应用尿激酶为24例AVF闭塞患者进行局部溶栓治疗,溶栓成功21例,溶栓后AVF血流量>200 ml/min,无不良反应,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陆磊  郭治宇  张浩 《浙江医学》2017,39(19):1675-1677
目的探讨侧侧吻合术建立的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因终末期肾病行首次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患者67例,将行侧侧吻合术建立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的33例患者设为观察组,行端侧吻合术建立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内瘘的3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术后6周动静脉内瘘可使用率)、2年通畅率、2年后吻合口流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2年通畅率、2年后吻合口流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6.06%vs.23.53%,P<0.05)。结论侧侧吻合术建立的鼻烟窝动静脉内瘘具有端侧吻合术建立的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内瘘相同的功效及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推荐作为血液透析患者首次动静脉内瘘手术的首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临床建立前臂动静脉内瘘较为困难的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价值。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176例终末期肾病患者血液透析通路建立前、后的超声表现,术前利用超声选择适宜吻合的动、静脉,扫查有无变异及合并症,描记其走行,确定吻合部位,检测桡动脉和头静脉的通畅程度,测量其内径、血流平均速度,造瘘术后评价动静脉内瘘,测量内瘘口血流速度、动静脉内血流情况与伴随合并症,并对部分并发血栓患者溶栓后进行监测。结果 176例终末期肾病行前臂人工动静脉内瘘患者,术前超声选择、测量并定位,评价血管情况,术后4~8周内复查,157例患者通路通畅,19例出现合并症(其中7例为2次或以上造瘘),其中12例行局部尿激酶溶栓治疗后,9例瘘管再通。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血液透析患者建立动静脉内瘘中对术前血管的选择、吻合口部位的确定以及造瘘术后评价动静脉内瘘及分析内瘘合并症、相应血管血流情况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傅建群  江峡 《黑龙江医学》2012,36(7):481-48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自体动静脉内瘘(native arteriovenous fistula,NAVF)并发症致内瘘低血流量的使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肾内科2006-06~2009-12间,AVF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54例病历资料,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AVF狭窄、血栓等并发症,以低血流量为终点事件,分析AVF并发症对低血流量的影响。结果 154例中,21例出现低血流量,发生率13.64%[1]。21例为低血流量组,133例为正常组。分析两组资料,内瘘血管狭窄、血栓、瘘口血流量及深静脉近心端血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瘘感染、静脉瘘样扩张、假性动脉瘤、静脉分支、桡动脉、吻合口、头静脉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VF血管狭窄和血栓是影响瘘口低血流量的主要因素;超声所测头静脉内瘘血流量与透析时血流量存在一定误差,通过彩色多普勒二维图像、彩色血流显像、频谱综合分析AVF血管情况,能及时发现并发症所致低血流量因素,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0.
邓勇  鲁爱华 《吉林医学》2010,31(29):5171-5171
目的:有效妨治动静脉内瘘术后吻合口栓塞,提高内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收集动静脉内瘘术患者50例,按病历号随机分为两组:A组:术中常规置留置针,经留置针维持输注罂粟碱、尿激酶。B组:造瘘术中不置留置针,术后经静脉输液管推注罂粟碱、尿激酶。结果:两组对照,A组内瘘术后观察3周全部通畅,明显优于B组。结论:内瘘术中常规置留置针能有效防治吻合口栓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