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40例符合OSAS诊断标准的患者入选试验组,40例健康人作对照组。对上述受检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观察颅内动脉血流速度,有无狭窄、闭塞、血流频谱改变。结果40例OSAS患者中,TCD检查异常33例(33/40,82.5%),其中血流速度减慢27例(67.5%),血管狭窄(17.5%)6例;40例对照组中,TCD检查发现异常7例(17.5%),OSAS患者TCD异常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Х^2=48.5,P〈0.01)。随访1年,OSAS患者6例有脑血管事件发生(15.0%),对照组中仅1例脑血管事件发生(2.5%),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SAS患者由于长期缺氧易发生动脉硬化,导致脑血流减低和/或脑动脉狭窄。OSAS程度越严重,脑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发生率也越高,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性也越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0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52例,分别给予血栓通和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在治疗前后进行经颅多普勒(TCD)测定。结果治疗组的显效率为50.9%,而对照组的显效率则为28.8%,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8%,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1.5%(P〈0.01)。在治疗后,治疗组TCD各参数均有明显改善(P〈0.05和P〈0.01),且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变化与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7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组)、2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梗组)及4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CRP浓度,计算其异常率。根据脑卒中病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标准评分。结果脑梗组CRP浓度高于腔梗组(P〈0.01),腔梗组高于对照组(P〈0.01),CRP异常率脑梗组大于腔梗组(P〈0.05);CRP高的病人NDS改善低于CRP正常组,且预后无变化及死亡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CRP浓度是临床评估脑梗死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①目的探讨葛兰心宁软胶囊治疗老年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流动力学与血脂水平的影响。②方法观察组60例患者经葛兰心宁软胶囊治疗30天后检测血流动力学和血脂指标的变化,并与60例健康老年人进行比较。③结果老年性脑梗死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较健康老年组高(P〈0.01),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较健康老年组高(P〈0.05或P〈0.01),经葛兰心宁软胶囊治疗后观察组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血脂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5或P〈0.01)。④结论老年性脑梗死患者存在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血脂水平明显异常。葛兰心宁软胶囊可改善老年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血流动力学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TCD和CUS联合使用的优点及各年龄组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管壁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特点。方法分析179例脑梗死的TCD及CUS资料,根据年龄分青年组29例(29~44岁),中年组52例(45~59岁),老年组98例(t〉60岁)。结果TCD显示:脑动脉硬化84例(46.9%),青、中年组明显低于老年组,P〈0.01;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64例(35.8%),三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颅内前循环狭窄47例(26.3%),青年组高于中、老年组,P〈0.05;提示一侧或双侧颈内动脉狭窄44例,青、中年组明显低于老年组,P〈0.01。CUS显示: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82例(45.8%),青、中年组明显低于老年组,P〈0.01;斑块检出72例(40.2%),青、中年组明显低于老年组,P〈0.01。结论各年龄组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的管壁病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存在差异,TCD与CUS联合能较全面反映其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大面积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糖基化终产物(AGEs)、β-淀粉样蛋白(Aβ)、血小板生成素(TPO)、血清游离脂肪酸(FFA)、热休克蛋白70(HSP70)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收诊的大面积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比较治疗前后两组间血清AGEs、Aβ、TPO、FFA、HSP70水平差异;比较治疗前后两组间大脑中动脉血流状态差异;比较治疗前后两组间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治疗后第1、2周观察组血清AGEs、AO、FFA、HSP70水平低于对照组,TPO水平则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收缩期峰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平均流速(Vm)快于对照组,血管搏动指数(PI)高于对照组,阻力指数(RI)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有效调节大面积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AGEs、Aβ、TPO、FFA、HSP70水平,改善大脑血流供应,从而发挥提高患者神经功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脑梗死后眩晕患者的颈动脉形态和血液动力学改变。方法: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脑梗死后眩晕患者(观察组,42例)的颈动脉形态、斑块、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并与脑梗死后无眩晕患者(对照组,40例)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颈动脉Ⅰ级狭窄者与对照组比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Ⅱ、Ⅲ级狭窄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脑血管Vm下降速度,PI和RI增高与对照组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斑块内无回声及弱回声区面积占斑块面积的百分比均值分别为(49.6±13.6)%及(22.1±7.5)%。结论:TCD可了解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改变,安全元创伤。有助于脑梗死后眩晕的诊断和防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分型和梗死面积与心电图(ECG)改变的关系。方法给2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ECG检查,按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GSP)分型和梗死面积分型,对各组患者的ECG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OCSP分型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组.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组,后循环梗死(POCI)组和腔隙性梗(LACI)组患者的ECG异常率分则是:95.5%,80.4%,62.5%和48.5%,TACI组和PACI组明显高于LACI组(P〈0.05~0.01);大中面积梗死组(83.7%)的ECG异常率明显高于小面积梗死组(60.4%)和腔隙性梗死组(53.2%)(P〈0.05~0.01);小面积梗死组的ECG异常率高于腔隙性梗死组(P〈0.05)。OCSP和梗死面积分型亚型组出现ST—T改变和心律失常的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急性脑梗死临床分型病情重和梗死面积大的患者ECG异常率高。  相似文献   

9.
滕受带  黄飞  伍业光  韦丽敏 《广西医学》2010,32(11):1350-1352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为防治脑血管病提供依据。方法应用TCD检测43例脑梗死合并心电图异常患者(A组)及33例脑梗死无心电图异常患者(B组)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并对两组患者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A组各观察动脉的PI、RI均高于B组(P〈0.05);A组各动脉血流速度加快、血流速度减慢、血管狭窄发生率均高于B组(P〈0.05)。结论伴心电图异常的脑梗死病人其脑血管受损程度较严重,需要临床医生注意防范再梗死的危险。  相似文献   

10.
滕亮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8):110-1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与病情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8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40名健康人的hsCRP含量并进行对照,分析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结果:对照组CRP浓度〈8mg/L(4.21±1.78mg/L),急性脑梗死组中51例CRP增高(30.33±2.53mg/L),异常率为57.30%;依病情程度不等,CRP的异常率及含量依次增高(均P〈0.01);急性脑梗死预后好转组CRP的异常率为41.18%,明显低于无好转组(78.95%)(X^2=12.70,P〈0.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血液中CRP浓度的增高显示病情重、预后差。早期测定CRP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脑梗死面积的关系。方法:测定59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和43名健康体检者血清Hcy和hs-CRP的含量,并分析两者与脑梗死面积的关系。结果:除腔隙性脑梗死患者(P>0.05)外,大、小面积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和hs-CRP的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并且随着脑梗死面积的增大,血清Hcy和hs-CRP含量亦明显增高(P<0.01)。结论:血清Hcy和hs-CRP与脑梗死面积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脑梗死侧支循环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96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病人(病例组),发病7d内进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并且于入院第1天及发病后90d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TCD检查结果表明:70例病人存在大脑前动脉(ACA)代偿,42例病人存在大脑后动脉(PCA)代偿,30例病人同时存在ACA代偿和PCA代偿。病例组两侧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比值(RVACA)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O.01);MCA主干脑梗死和皮层支脑梗死病人的两侧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比值显著较对照组及深穿支梗死组高(P〈O.01或〈O.05)。结论:MCA皮质软脑膜侧支吻合血管开放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侧支循环的主要途径,侧支循环状况好的病人病情较侧支循环差的病人轻,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灌注方法在深低温停循环下(DHCA)的脑保护的作用。方法实验动物选用健康白乳猪幼猪(农科院提供)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A组:单纯DHCA组;B组:DHCA+逆行性脑灌注(RCP);C组:DHCA+单侧顺行性脑灌注(U—SACP);D组:DHCA+双侧顺行性脑灌注(B—SACP)。对照分析四组组间分别于CPB前(T1)、DHCA后30min(T2)、60min(T3)、90min(T4)和复温再灌注30min(T5)氧摄取率的变化。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法)观察和测定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与A组相比,B组、C组和D组可显著减少幼猪DHCA后神经细胞凋亡数目(P〈0.05),T2、T3和T4 3个时间窗脑氧摄取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A组可见明显神经细胞凋亡改变,B组仅见中等程度神经细胞凋亡改变,C组和D两组见少量神经细胞凋亡改变,A组与B组,C组和D组、B组与C组和D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C组和D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CP与RCP脑保护作用均优于DHCA,U—SACP与B—SACP脑保护作用好于RCP,但是两者差距没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探讨西宁地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5月我科收治的21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磁敏感加权成像图像观察,将其中有微出血灶者60例作为CMBs组,154例未发现有微出血灶者作为无CMBs组,两组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合并脑微出血与高龄、高血压、脑出血病史、腔隙性脑梗死数目有相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高血压、脑出血病史、腔隙性脑梗死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合并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徐革 《河北医学》2014,(1):28-31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 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水平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93例临床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组)于入院24 h、3 d、7 d抽取空腹静脉血,分别采用ELISA法和Clause法测定DD和FDP水平。选择同期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对照组)。结果:急性脑梗死组24 h、3 d 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P<0.05),7 d时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急性脑梗死组24 h FDP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3 d及7 d时FD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P<0.05)。中、重型组DD、FDP水平分别显著高于轻型组( P<0.05、P<0.01),而重型组DD、FDP水平显著高于中型组( P<0.05)。中梗死灶、大梗死灶DD、FDP水平分别显著高于小梗死灶(P<0.05、P<0.01),而大梗死灶DD、FDP 水平显著高于中梗死灶(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DD水平与FD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1,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和FDP水平呈不同程度的增高,动态监测患者血浆DD和FDP水平对于判断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和梗死病灶大小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在急性脑血管病24h的变化情况,研究缺血修饰白蛋白对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164例,按照起病至就诊抽血的时间分为6h组(t≤6h。48例)、12h组(6h〈t≤12h,48例)和24h组(12h〈t≤24h,68例)。运用白蛋白钴结合试验(ACB)以比色法测定IMA水平,对比三组中急性脑出血和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IMA水平。结果:ACB法测得值,在6h组中,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明显低于脑出血患者[(52.36±2.41)U,ml vs(71.75±1.78)U/m]](P〈0.01);在12h组中,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明显低于脑出血患者[(53.49±1.37)U/ml vs(68.36±1.73)U/ml](P〈0.01);在24h组中,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与急性脑出血患者ABC值比较[(59.57±2.02)U/ml vs(62.48±3.05)U/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IMA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进行超早期诊断,与现有的检查手段结合可以更准确地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糖尿病性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1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合并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72h内)142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颅MRI检查明确诊断。根据入院后检测的HbA1c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Ⅰ组:HbA1c〉9.0%:Ⅱ组:7.0%〈HbA1c≤9.0%;Ⅲ组:HbA1c≤7.0%。所有患者于人院后24h内及出院3个月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IHSS)评定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用Barthel生活指数(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定患者的病残程度。结果入院后3组患者的NIHSS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随访结果示3组NIHSS评分均较入院时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预后不良率为37.5%(18/48),Ⅱ组为31.4%(16/51),Ⅲ组为20.9%(9/43),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性急性脑梗死患者的HbA1c水平能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8.
徐超  庞晓 《当代医学》2013,(25):80-8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入组的122名高血压病人行头颅CT或MRI,根据有无腔隙性脑梗死分为单纯高血压组(A组)60例和腔隙性脑梗死组(B组)62例,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对两组24h、日间、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异性进行分析。结果 B组24h、日间收缩压变异性均高于A组(P<0.05);B组与A组夜间收缩压比较差异(P>0.05);A组、B组之间24h、日间、夜间舒张压变异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变异性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9.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以及叶酸、VitB12干预的作用。方法:14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Hcy;其中脑梗死组筛选出高Hcy血症患者85例,再随机分为叶酸、VitB12治疗组43例及常规治疗组42例作对照研究,观察其干预效果。结果:脑梗死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高Hcy在脑梗死患者所占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叶酸、VitB12干预后治疗组血浆Hcy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干预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血浆Hcy升高是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重要危险因素,叶酸、VitB12治疗可降低血浆Hcy水平,对预防和治疗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青年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44例中青年脑梗死患者,依据有无颈动脉硬化分为脑梗死动脉硬化组与非动脉硬化组;同时选取非脑部疾病患者40例为对照组。采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法(MEIA)检测血清Hcy水平。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颈动脉硬化组患者血清Hcy水平均高于非动脉硬化组(P<0.05)和对照组(P<0.01)。结论:血清Hcy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相关,是中青年脑梗死患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