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介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支具治疗,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22例骨骼发育未成熟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进行Milwaukee支具或Boston支具矫正,其中男6例,女16例;年龄10~15岁,平均13.2岁.胸腰双主弯7例,单胸弯9例,单胸腰弯或腰弯6例.Risser征0度10例,Ⅰ度5例,Ⅱ度4例,Ⅲ度3例.原发弯Cobb角20°~52°,平均32.9°,20°~35°者10例,大于35°者12例.每3~6个月定期复查,摄片,测量初次就诊及末次随诊时Cobb角、顶椎旋转度及Risser征.结果 全部病例随诊3~5年,32.3%的病例出现脊柱侧凸进展,不同类型脊柱侧凸中胸腰双主弯进展率最低,Risser征越小,初步支具矫正率越大,测凸进展越高.结论 不同类型脊柱侧凸中胸腰双主弯的支具治疗失败率最低,原发弯Cobb角越大,测凸进展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3月至2009年4月,连续收治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21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3例;年龄10-19岁,平均14.9岁;所有患者均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术后胸腰支具保护3个月;术前术后行脊柱X线片测量冠状位胸弯与腰弯Cobb角,并测量C7中点垂线与骶骨中垂线(CSVL)的平均距离(C7-CSVL),术前按Lenke法进行分型,Nash-Moe法对椎体旋转程度进行分级.结果:患者术前胸弯Cobb角平均52.4°,术后为12.3°,矫正率为76.5%,末次随访14.6°,矫正率为72.1%,平均丢失2.3°;术前腰弯Cobb角平均43.7°,术后为10.8°,矫正率为75.3%,末次随访12.1%,矫正率72.3%,平均丢失1.3°;C7-CSVL由术前平均6.3 cm矫正为1.8 cm.术后随访24-48个月,平均32个月,未发现假关节形成,无明显畸形丢失.结论:使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可获得良好的矫正率,且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选择适当的支具佩戴对特发性脊柱侧凸青少年患者的临床效果及预后。 方法 选取温州医科大学附属黄岩医院骨科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间的18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2组,每组9人,研究组佩戴适当的支具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电刺激疗法,9个月后进行随访,分析整理Risser征级别和Cobb角对矫正结果的影响,通过对比2组的治疗总有效和生活质量满意度评分,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预后生活质量差异进行评价。 结果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为66.67%(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各有1例(11.11%)和3例(33.33%)并发症发生,并发症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isser征级越低,初诊矫正率、侧凸进展率越高,顶锥旋转矫正率并未表现出规律,不同Risser征级下初诊矫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侧凸进展率和顶锥旋转矫正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在功能/活动度、疼痛、精神健康和治疗满意度上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佩戴合适的支具可有效地降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侧凸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轻中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探讨支具治疗用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为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提供借鉴。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5月‐2016年4月收治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给予支具方法进行治疗,对比患者在治疗前后Cobb角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1年后不同类型脊柱侧凸治疗疗效情况。结果治疗1年后所有患者经过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射线片复查显示,Cobb角在10~19°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20~29°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30~40°的治疗有效率为37.5%,Cobb角度在10~19°的患者治疗疗效最好,Cobb角度在30~40°的患者治疗疗效较差;治疗1年后,胸和腰双凸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单胸凸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双胸凸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42.86%、胸腰段或腰凸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6.67%,胸和腰双凸与单胸凸患者治疗疗效较佳;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不同类型脊柱侧凸类型、年龄和性别是影响患者治疗疗效的因素。结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使用支具治疗有一定的效果,尤其在治疗轻、中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治疗效果显著,极大的减少了手术治疗伤害,是非手术治疗中有效和可靠的手段之一,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CPR)技术评价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冠状面和矢状面,提出特发性脊柱侧凸柔韧度评价的新方法,确立侧凸脊柱卧位的冠状面和矢状面特征.方法 45例10~18岁特发性脊柱侧凸青少年女孩进行了术前多层螺旋CT脊柱扫描.采用曲面重建技术分别对脊柱进行了冠状面和矢状面的重建,测量了主弯、代偿弯的Cobb角等各项数值,并与患者X线影像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侧凸曲面重建后,冠状面主弯曲面重建(CPR)图像的Cobb角较主弯X线站立位像Cobb角平均小10.17°,冠状面代偿弯CPR的Cobb角较代偿弯X线站立位像Cobb角平均小6.97°.对于侧凸冠状面柔韧度的评价,Fulcrum像方法提供了最大的术前矫正程度.对于主胸弯组和主腰/胸腰弯组的对比没有发现,10~14岁年龄组和15~18岁年龄组间仅术后Cobb角有差别.对于手术矫形率和柔韧度,主胸弯组和主腰/胸腰弯组Bending像两组的柔韧度有差异.不同年龄组比较发现手术矫形率、主弯柔韧度和代偿弯的柔韧度两组比较,10~14岁柔韧度较大.矢状面上,主胸弯组和主腰/胸腰弯组CPR胸后凸(T5~T12)角和CPR上胸弯(T1~T5)角两组之间比较,主胸弯的胸后凸角度较小.按年龄分组中,CPR胸后凸(T5~T12)Cobb角两组之间有差异,10~14岁组的胸后凸Cobb角度较小.相关分析示CPR主弯的柔韧度、Bending像的柔韧度和手术矫形率相关.结论 AIS主弯的卧位CPR柔韧度、Bending像柔韧度和侧凸的手术矫形率呈正相关.10~14岁AIS患者矢状面胸后凸较15~18岁患者减小,主胸弯AIS患者矢状面的胸后凸和上胸弯较主腰/胸腰弯AIS患者减小.脊柱侧凸CT下曲面重建对侧凸类型的诊断和侧凸三维的分析很有帮助,可以在1次扫描后获得对侧凸三维等多方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出一种新的评估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柔韧性的方法——生物力学在体反应特征曲线。方法:通过利用基于姿态传感器的脊柱形态测量仪,结合纵向牵引评估Lenke 1 型主胸弯AIS患者。选取18例Lenke 1型主胸弯AIS患者,其中女性16例,男性2例;年龄10-17岁(13.78±1.83岁);初始Cobb角40°- 63°(44.50°± 6.35°)。每20N纵向牵引Lenke 1型AIS患者,2名脊柱外科医生对主胸弯冠状位 Cobb 角进行一次评估,每次评估均重复测量3 次,将3次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评估结果,从而通过相关回归统计分析获得Lenke 1型AIS患者动态柔韧指数K和生物力学在体反应特征曲线。结果:Lenke 1型AIS患者主胸弯冠状面Cobb角随着纵向的牵引力的增大而减小。基于姿态传感器的脊柱形态测量仪测量的每个AIS患者在不同纵向牵引力下的主胸弯冠状面Cobb角与纵向牵引力呈显著负相关(P均<0.05)。通过相关回归分析得出每一个AIS的K值(即动态柔韧指数)与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BMI、Risser征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而与初始Cobb角相关(P<0.05)。结论: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生物力学在体反应特征曲线是一种新的有效评估脊柱侧凸柔韧性的方法,并且能动态全面评估整体柔韧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固定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中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02年7月至2005年12月,对48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行脊柱侧凸矫形术,术中采用徒手技术置入椎弓根螺钉行侧凸矫形,术后佩戴胸腰支具3个月。结果随访6~30个月,平均15个月。切口均获得Ⅰ期愈合。患者术前Cobb角平均为63.6°,术后Cobb角为20.5°,畸形矫正率为66.4%,随访中角度丢失平均为2.8°,身高平均增加约5cm。所有病例术中术后均无脊髓神经根损伤表现,均获得满意的脊柱融合。结论椎弓根螺钉固定能提供强大的三维矫正力,效果可靠、并发症少,应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路选择性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效果。方法47例AIS患者均行后路矫形,术前均行详细的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评估,术后及随访时拍X线片,对侧凸Cobb角、顶椎旋转度、躯干偏移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术后全部患者获11—48个月随访,平均16.6个月。手术前主侧凸Cobb角平均为53.4°±10.7°,术后平均为12.5°±5.3°,平均矫正率为68.0%,终末随访矫正丢失率平均2.1%。本组患者均无躯干失平衡及断钉、断棒。结论后路选择性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正>重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是较为罕见的骨科畸形,手术治疗风险极大。现报告1例重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手术治疗情况。患者,女,16岁,发现脊柱畸形7年。查体:胸椎明显向右侧凸,腰椎向左侧凸,剃刀背畸形显著,全身皮肤感觉未见异常,下肢肌力正常。右肩比左肩高约5 cm。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未见椎体畸形,胸段Cobb角为94°,腰段Cobb角为68°。脊柱CT  相似文献   

10.
《陕西医学杂志》2016,(3):371-373
目的:调查西安市灞桥区青少年脊柱侧凸患病率,对阳性患者进行有效防治,提高脊柱侧凸防治水平。方法:采用入校普查的方法对西安市灞桥区27所医疗卫生监控点学校27890名中小学生进行脊柱侧凸调查。结果:检出脊柱侧凸(Cobb角≥10°)360例,患病率1.29%。男性146例,女性214例,女性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小学组患病率0.68%,初中组1.60%,高中组1.64%。初中组与小学组患病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高中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bb角10°~19°占总患病人数83.05%,Cobb角20°~39°占15.0%,40°以上占1.95%。特发性侧凸351例,先天性侧凸6例,神经肌肉性侧凸3例。胸腰段侧凸最为多见(39.4%),其次为胸段(32.2%)、腰段(21.1%),双弯较少见(7.2%)。结论:西安市灞桥区青少年脊柱侧凸患病率为1.29%,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初中组变化尤为明显,应重点进行监测、防治。  相似文献   

11.
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前后柱生长板的组织学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特发性脊柱侧凸(AIS)和先天性脊柱侧凸(CS)患者脊柱前后柱软骨生长板的组织形态学,了解AIS和CS患者生长板组织学特征.方法17例AIS患者,男性4例,女性13例;年龄10~17岁,平均年龄13.6岁;均有累及胸段的脊柱侧凸,术前Cobb角65~115°,平均893°;Risser分级0~3.CS患者10例,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6~12岁,平均年龄9.3岁;术前Cobb角30~75°,平均48.8°;Risser分级0~2.取材部位分别为椎体前方正中和棘突顶端软骨生长板.苏木素-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生长板软骨细胞层结构变化,同时将AIS、CS患者按Risser征分为Risser≤1和Risser>1两组,利用RY2000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分析.结果AIS前柱(终板软骨)细胞增殖活跃,肥大细胞密集且厚度较大;后柱软骨增生程度一般,肥大细胞层厚度较前柱低.图像分析:AIS组Risser≤1和Risser>1两组患者前柱软骨增殖层和肥大细胞层绝对和/或相对高度及面积大于后柱且部分参数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CS患者前后柱软骨增殖层和肥大细胞层厚度和面积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胸段AIS患者青春期脊柱前后柱软骨生长板组织形态学差异有显著性,这种差异可能与AIS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讨论后路矫形侧连续置入椎弓根螺钉矫形、结合n-HA/PA66人工骨粒植骨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AIS患者21例,其中男6例,女15例;年龄12~20岁,平均15.2岁;主弯Cobb 角为40°~63°,平均为51.4°.本组患者的Lenke分型:Ⅰ型10例,Ⅱ型5例,Ⅲ型4例,Ⅳ型1例,Ⅴ型1例.21例患者均采用经后路矫形侧连续置入椎弓根钉矫形内固定、n-HA/PA66人工骨粒结合自体骨粒植骨融合术.结果:术后侧凸Cobb 角为5°~31°,平均13°,平均矫正率为79%,21例患者植骨后可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术后近期随访以及末次随访植骨融合率为93.4%,术后矫正率无明显丢失.患者可参加一般性体育锻炼,且均未出现内植物松动、断裂及其它相关并发症.结论:对于AIS患者,后路矫形侧连续置入椎弓根钉可获得满意的畸形矫正率,n-HA/PA66人工骨粒结合自体骨粒植骨可用于AIS患者的后外侧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先天性胸腰段半椎体并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采用经后路松解楔形截骨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初步效果,并探讨其融合固定节段(LIV)的选择。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7月~2011年10月收治的先天性胸腰段半椎体并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10例临床资料,均行经后路松解楔形截骨矫形手术,以触及椎(touched vertebrae,TV)(指站立前后位像上被骶正中线触及的最近端椎体)作为融合固定下端椎。结果本组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松解3.0个椎间隙;手术时间4.5~9.4 h,平均6.3 h;术中出血量680~10 000 mL,平均985 mL;术后侧凸Cobb角6°~32°,平均18.7°,平均矫正率为27.2%;后凸Cobb角-8°~22°,平均8.3°,平均矫正率为88.6%;C7铅垂线与骶正中线距离0.1~2.3 cm,平均0.6 cm,冠状位平衡平均矫正率为78.1%。随访14~35个月,平均23.4个月,末次随访侧凸Cobb角8°~57°,平均29.7°,丢失率为7.3%;后凸Cobb角22°~38°,平均29.9°,丢失率为7.7%。结论经后路松解楔形截骨矫治先天性胸腰段半椎体并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安全有效,选择TV作为LIV可以减少融合节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CT扫描片测量正常人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胸椎椎弓根有关数据,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分析10例正常人、AIS患者侧凸凸向右侧Cobb角10°~35°之间10例及Cobb角≥35°10例,测量胸椎椎弓根的宽度、长度及椎体旋转度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AIS患者椎弓根表现出不对称,且Cobb角≥35°组较Cobb角10°~35°之间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对脊柱CT扫描,能为每一个椎体椎弓根提供精确的进钉点和方向,以提高胸椎椎弓根置钉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AIS)是青少年发育过程中常见的骨骼畸形疾病,如不能及时得到矫正容易迅速发展形成严重畸形,甚至可引发心肺功能衰竭。临床对于Cobb角度<40°一般行保守支具治疗,但研究指出其效果与初始矫正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受患者畸形程度、依从性等的影响[1]。祖国传统医学认为,AIS属于"龟背"病,中医整脊推拿手法整脊、易筋经功法训练易筋强体健骨配合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行后路脊椎全切除术(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VCR)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严重脊柱侧凸或后凸Cobb角大于100°的重度脊柱侧后畸形的患者资料;术前患者侧凸主弯冠状面Cobb角平均为(124.8±27.4)°,胸腰段矢状位后凸角平均为(95.8±30.2)°.结果 平均手术用时为(5.9 ±1.2)h,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855±1200)ml,术后未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加重的患者,且无伤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平均下床时间为(11±5)d;术后侧凸主弯冠状面Cobb角平均为(45.7±6.2)°,胸腰段后凸为(38.6±10.1)°,矫正率达到79%,患者的躯干和双肩失平衡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结论 后路全脊椎切除术可使神经充分的减压,矫正侧后凸畸形效果满意,是治疗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6):16-22
目的随访监测青少年脊柱侧凸症患儿非手术治疗效果及侧凸进展程度。方法 2013年5月~2016年2月筛查全市中小学3100名,培训脊柱侧凸检查专业人员,制作脊柱侧凸调查表。制作有关脊柱侧凸科普知识材料、视频,进行脊柱侧凸健康教育、网络随访。然后通过全面体检、X线片检查、第二性征发育情况、骨骼发育情况及脊柱平衡度检查对我市学龄期儿童及青少年实行规模性筛查工作。筛查出的脊柱侧凸病例,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中Cobb角10°~25°患儿,给予观察,做好心理护理+健康生活方式指导;Cobb角26°~45°患儿,同时予佩戴支具。实验组中Cobb角10°~25°患儿,在心理护理、健康生活方式指导的基础上,给予运动疗法+网络教育、随访;Cobb角26°~45°者,同时予规范佩戴支具治疗。每天佩戴时间为23 h,另外1 h用于皮肤护理、运动疗法等。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3、6、12个月的Cobb角,治疗前、治疗后3、6、12个月的生活质量满意度评分。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与治疗后3、6、12个月的Cobb角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3、6、12个月的生活质量满意度评分有显著差异,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网络筛查可提高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患儿的检出率,并可明确脊柱侧凸病例的病理类型与可能的进展情况,并进行早期非手术干预治疗,可减轻患儿脊柱侧凸的严重程度,有效地防止残障的发生或减轻残障的程度,避免或减少手术治疗,减轻社会和家庭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脊柱侧凸旋转与手术矫正率的关系。方法2005年1月~2006年12月,44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接受手术矫正治疗。术前均行全脊柱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测量以顶椎为中心9个椎体上下终板层旋转角度,计算椎体和椎间盘机械旋转,以获得脊柱的旋转顺应性;拍摄凸侧Bending位及手术前后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凸侧Bending相Cobb角及手术前后正侧位Cobb角,比较手术前后测量指标差异,计算侧凸柔韧性及矫正率。对侧凸旋转顺应性和柔韧性与手术矫正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手术前后冠状位和矢状位Cobb角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侧凸柔韧性与冠状位Cobb角呈负相关(r=-0.574,P=0.013),而与手术矫正率相关性差;旋转顺应性与冠状位Cobb角无显著相关性,与手术矫正率之间则呈显著正相关(r=0.887,P=0.000)。结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侧凸旋转顺应性与后路椎弓根螺钉去旋转矫形的手术矫正率高度相关,术前测量并计算旋转顺应性对于该类手术效果的预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比较不同手术入路(远端融合椎均位于下端椎)对青少年特发性胸腰段/腰段侧凸矫形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胸腰段/腰段侧凸患者接受前路(单棒矫形固定融合,组A)或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融合,组B)矫形固定融合手术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X线片,对侧凸Cobb角、侧凸矫形率、椎间角的变化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 组A共18例患者,组B共21例患者.胸腰弯/腰弯冠状面侧凸累及椎体节段数分别为5.0和5.4个(P=0.134),融合椎体数分别为4.7和5.4个(P=0.008).组A与组B术前、术后胸腰弯/腰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49.2°和10.3°,43.8°和5.0°,术后较术前均得到明显改善(均P=0.000),矫形率分别为78.5%和87.8%(P=0.020).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21.7°和7.7°,矫形平均丢失8.3°和2.7°(P=0.001).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椎间角组A分别为3.1°、5.6°和7.3°,组B分别为2.3°、4.2°和4.4°,术后椎间角较术前增大,组A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9),组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组A与组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1);随访时椎间角较术后增大,与术后相比,二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12,P=0.855),但组A较组B椎间角大(P=0.026).随访时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发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5).结论 对于青少年特发性胸腰段/腰段侧凸,在远端融合椎止于下端椎时,采用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融合手术侧凸冠状面矫形率、矫形丢失、椎间角的变化优于前路手术,但融合节段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DR脊柱全景技术在脊柱侧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行脊柱全景摄影的265例脊柱侧弯患者的影像表现,判定其侧弯类型、侧弯程度,测量其Cobb角、Risser征、椎体旋转程度。结果265例患者中先天性脊柱侧弯16例,特发性脊柱侧弯198例,退变性脊柱侧弯41例,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2例,强制性脊柱炎8例,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弯中半椎体13例,蝴蝶椎1例,融椎畸形2例。向右侧弯85例,向左侧弯70例,S形侧弯110例。Cobb角<10°32例,Cobb角在10°~40°之间146例,Cobb角40°87例。Risser征0~Ⅱ度65例,Risser征Ⅲ~Ⅴ度139例。结论脊柱全景摄影技术可以为临床提供高质量的全脊柱影像,有助于临床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