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的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耳鼻喉科1999年3月-2011年3月住院的28例气管切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组(察组)传统定时气道灌注湿化法组(照组)给予两种不同的气道湿化和相同的综合护理.结论 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符合气道持续丢失水分的生理需求,而且患者痰液稀薄易咳出,减少患者术后早期吸痰的次数从而减少了感染的机会,患者自述舒适感增加,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定时气道灌注湿化法,在临床上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氧气吸入法,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护理技术及抢救手段。吸氧有多种方法,如鼻导管法、面罩法、鼻塞法、氧气枕等等。但无论采用何种吸氧法,为避免呼吸道粘膜被干气体所刺激,均应用湿化瓶在氧气流入时,加以湿润。目前,临床上湿化瓶用水多为室温下的生理盐水。而许多护理专著如《护理常规》、《传染病护理》中均提到氧气湿化瓶内的水温应达60℃左右,以保证湿化效果。那么不同水温下的湿化效果究竟如何呢?为此我们做了两组实验,以探讨不同水温的湿化效果。材料与方法1.材料:第一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使用同一普通湿化瓶(双管式),第二…  相似文献   

3.
4.
气管切开气道湿化患者湿化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气管切开不同气道湿化量对患者的影响。方法:将4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分别采用常规湿化量(对照组)和先评估痰液性质后给予相应的湿化量(观察组)进行持续气道湿化,比较两组患者湿化效果。结果:观察组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刺激性咳嗽及气道黏膜出血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P<0.05),观察组平均每例每天吸痰次数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先评估痰液性质后给予相应的湿化量合理、安全,且可减少吸痰次数,减轻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5.
吸氧湿化瓶内不同湿化液污染的临床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吸氧湿化瓶由不同湿化液微生物污染的情况。方法 在临床应用中观察湿化瓶用不同湿化液时在不同时间的微生物检出率。结果 自来水组4h,白开水组6h蒸馏水组12h,生理盐水组12h细菌培养为阳性,自来水组8h,白开水组12h,蒸馏水组28h,生理盐水组28h,细菌培养阳性率达100%。结论 降低湿化瓶内微生物污染最低的湿化液为蒸馏水和生理盐水,其次为白开水,最差为自来水。  相似文献   

6.
丁芳  毛宗福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4):703-704
氧气是医院治疗、急诊、急救患者必备的医疗物品之一,而氧气湿化瓶及湿化液是急救吸氧装置不可缺少的元素。由于氧气湿化瓶及湿化液的污染是医院感染潜在的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为了减少用氧患者呼吸道感染的机会,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输液泵持续恒温湿化与间断气道滴入两种气道湿化方式对气道湿化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ICU自2009年3月-2010年1之间收治的40例气管切开患者,根据气道湿化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20例采用输液泵气道内持续恒温湿化;对照组20例,采用气道内间断滴入法进行气道湿化。结果:观察组的人工气道湿化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输液泵持续恒温气道湿化可有效降低痰液粘稠度,气道湿化效果良好,且操作方便,易于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输液泵持续恒温湿化与间断气道滴入两种气道湿化方式对气道湿化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ICU自2009年3月-2010年1之间收治的40例气管切开患者,根据气道湿化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20例采用输液泵气道内持续恒温湿化;对照组20例,采用气道内间断滴入法进行气道湿化。结果:观察组的人工气道湿化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输液泵持续恒温气道湿化可有效降低痰液粘稠度,气道湿化效果良好,且操作方便,易于控制。  相似文献   

10.
人工气道的湿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建立人工气道后,对其管理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而湿化是人工气道管理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如何根据病人选择合适的湿化装置、温度及湿度,如何评估湿化效果?这些都是人工气道湿化中应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同行针对此类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现就建立人工气道患的湿化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四种不同湿化液对人工气道湿化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湿化液对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对60例建立人工气道且痰液粘稠患者,选择不同的湿化液进行气道湿化,分别为A组用0.9%氯化钠,B组用0.45%氯化钠,C组用灭菌注射用水,D组用1.25%碳酸氢钠溶液,于每次吸痰前注入湿化液2~4ml。结果:①一般情况下,选用0.45%氯化钠溶液。②对于分泌物多且粘稠的患者,选用灭菌注射用水。③对于痰痂、血痂形成的患者,用1.25%碳酸氢钠溶液。结论:各种湿化液各有优缺点,应根据不同患者的个体情况,尤其是其痰液性状,选用更安全有效的湿化液促进呼吸道湿化。  相似文献   

12.
正常情况下,人的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具有加温、湿化、过滤清洁和保水作用.人工气道是一种通过口、鼻或直接经气管置入导管而建立的气体通道,人工气道的建立使上呼吸道丧失对吸入气体进行加温、湿化、过滤清洁和保水作用,因此,人工气道必须充分湿化保持湿润,维持分泌物的适当牯度,才能维持气道牯液一纤毛系统正常的生理功能和防御机能,防止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0.45%氯化钠溶液持续恒温氧气雾化在气道湿化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抽样90例,分别设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45例,实验组:将0.45%氯化钠溶液100ml输液器按静脉输液排气法排气后,将静脉输液管针头插入距氧管12cm处,然后将氧管放入气管套管内5~8cm,进行气道及氧气雾化.对照组:将0.9%氯化钠溶液100ml用输液器排气后,用无菌剪刀剪去静脉输液针头.然后将头皮软管插入气管套管内5~8cm,以0.2~0.3ml/min的速度持续滴注.结果 实验组患者痰液黏度、痰液活菌比例、肺部感染、刺激性呛咳、气道出血及并发症明显降低,血氧饱和度明显提高(P<0.01),实验组及对照组的操作流程比较,研究证明实验组简便了操作流程,方法 安全,保证有效的持续湿法及雾化,同时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从而证明实验组采用的方法 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氧气湿化问题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持续低流量吸氧时氧气所达到的湿化作用,使病人感觉舒适,痰液稀释,易咳出或吸出,预防呼吸道及肺部感染。方法:使湿化瓶中的水温保持在32~38℃为宜。结果:吸入湿化的氧气使病人感到舒适,痰液易咳出。结论:当湿化瓶中的水温保持在32~38℃时,氧气充分湿化,预防了呼吸道黏膜的干燥及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呼吸机加温湿化器在气管切开中进行气道湿化的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40例颅脑手术后气管切开不需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应用呼吸机加温湿化器与空气稀释面罩连接,进行持续加温湿化方法;对照组20例,应用微量泵控制湿化液持续气道滴入。比较两组湿化效果。结果观察组痰液稀释度优于对照组(P<0.01);刺激性呛咳少于对照组(P<0.01);两组痰痂形成,气道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日吸痰次数、吸痰时和吸痰后对血氧饱和度值的影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机加温湿化器在气管切开中气道湿化效果好,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16.
总结分析3种不同气道湿化方法对建立人工气道患者维持呼吸道的正常生理需求;对气道湿化的生理学和病理性改变。气道湿化的适应症和湿度、温度标准,气道湿化装置和方法等国内外的研究发展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分析;但是目前对于不同气道湿化方法临床效果的研究仅仅停留在纤毛活动功能,患者痰液的粘稠度、VAP的发生率、血氧饱和度等领域的研究,缺乏气道上皮细胞结构、基底膜的结构、细胞浆和细胞核的变性、细胞脱屑等组织学改变的生理、病理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两种湿化液湿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把沐舒坦作为人工气道湿化液,观察其对气管切开病人气道湿化效果。方法:采取医用蒸馏水50ml+沐舒坦7.5mg(实验组20例)、0.9%生理盐水50ml+庆大霉素4万单位(常规组20例)两种湿化液以5ml/h的速度分别进行持续人工气道湿化,观察病人痰液性状、痰培养结果、拔管时间、气管切开护理费用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在痰液粘稠度、痰液培养结果、拔管时间、气管切开护理费用等方面明显低于常规组。结论:沐舒坦+医用蒸馏水作为人工气道湿化液,是气管切开后人工气道理想的湿化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人工气道的湿化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2月-2009年8月行人工气道支持患者共30例,男26例,女4例,持续湿化法15例,间歇湿化法15例。结果持续湿化法效果明显优于间歇湿化法。结论持续湿化法符合人体持续气道湿化的生理需求,提高患者呼吸道的湿化效果,达到最佳的湿化疗效,确保分泌物引流通畅,有效控制感染,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维护呼吸道正常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气管切开术后两种湿化液经输液泵持续湿化对气道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选择80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0.9%生理盐水(对照组)及1.25%碳酸氢钠(实验组)注入呼吸道,观察两组患者气管内痰液黏稠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气管切开术后实验组的痰液黏稠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气管切开术后应用1.25%碳酸氢钠经输液泵持续湿化对痰液的稀释效果好,并发症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0.
气管切开是临床上解除呼吸道梗阻,救治危重病人的一项重要手段。气管切开后,患者上呼吸道完全丧失了气体的加温、加湿、过滤作用,天然保护屏障消失,防御功能减弱,呼吸道粘膜极易干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