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隔离共培养条件下,软骨细胞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并形成软骨组织的能力。方法分别提取并培养兔BMSCs和耳软骨细胞,以5.0×10^7/ml的终浓度接种于聚羟基乙酸/聚乳酸(PGA/PLA)支架上并置于Transwell室内。实验组Transwell下方为贴壁软骨细胞,对照组Transwell下方为DMEM培养液(含10%胎牛血清)。两组BMSCs-支架复合物体外培养8周后植入裸鼠皮下,继续培养6周后取材。通过大体观察、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等相关检测对新生组织进行评价。结果体外培养期间,实验组和对照组BMSCs在支架上黏附良好并能分泌细胞外基质,RT-PCR检测示实验组Ⅱ型胶原和蛋白聚糖有较强的表达,而对照组两者的表达较低或检测不到。裸鼠皮下培养6周,实验组BMSCs-支架复合物能基本保持原形,组织学染色及免疫组织染色显示新生组织有明显的软骨陷窝形成并表达软骨特异性细胞外基质。对照组BMSCs-支架复合物逐渐皱缩变形,未见形成软骨样组织。结论采用Transwell隔离共培养的方法,软骨细胞能够诱导B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hVEGF165)基因的骨髓基质细胞(BMSCs)与胶原膜BME‐10X复合的相容性及该复合物移植在体内的成骨情况,为其能否修复牙周骨质缺损提供依据。方法在体外将hVEGF165基因转染的SD大鼠BM SCs种植于胶原膜BM E‐10X复合膜上,使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及组织学方法进行观察,并将该复合物植入裸鼠皮下,于4、8周处死裸鼠取材制成组织切片,H‐E染色后观察异位体内成骨和血管生成的情况。结果复合物培养24 h后见目的细胞在胶原膜中贴附、伸展,各层BM E‐10X胶原膜上均有数量不等的细胞附着。转染细胞在胶原膜表面复层生长,并进入内部间隙中。复合物植入裸鼠皮下后,可见新生胶原纤维、类骨质样结构和新生血管的形成。结论 hVEGF165基因转染 BMSCs 在胶原膜BM E‐10X上生长良好,细胞‐胶原复合物在裸鼠体内具有异位成骨及促进新生血管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作为人牙髓细胞(dental pulp cells, DPCs)组织工程学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并探讨PRP促进DPCs矿化的作用。方法:应用经典的两步离心法制取PRP;分离培养DPCs,并经细胞角蛋白、波形蛋白染色鉴定细胞来源。实验分为4组,将PRP和第4代DPCs复合激活后,植入8只5周龄雌性裸鼠背部皮下作为实验组,将单独植入DPCs或PRP做为对照组,将单纯手术组做为空白对照。分别于植入术后4周、8周处死动物,将生成物制成组织学切片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植入4周、8周后,DPCs复合PRP组在裸鼠皮下均可见白色生成物,单独植入DPCs或PRP组未见生成物。DPCs复合PRP组HE染色可见矿化组织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骨桥蛋白(OPN)、骨钙素(OC)和Ⅰ型胶原(COL Ⅰ)阳性表达。结论:富血小板血浆与人牙髓细胞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并对人牙髓细胞有诱导矿化作用,提示富血小板血浆可以作为盖髓治疗的支架应用。  相似文献   

4.
不同浓度骨髓基质细胞修复大鼠牙周组织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骨髓基质细胞(BMSCs)对牙周组织再生的影响。方法将BMSCs以不同浓度(5×105,5×106,5×107mL-1)与胶原膜BME-10X复合培养后,复合物和空白胶原膜BME-10X分别植入SD大鼠牙周缺损部位,并覆盖膨体聚四氟乙烯膜(e-PTFE膜),以缺损处只覆盖e-PTFE膜为对照组,4周后取材,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再生情况。结果各实验组新生牙槽骨面积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增加(P〈0.05),5×106,5×107mL-1组的新生牙槽骨量与5×105mL-1和空白BME-10X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5×106,5×107,5×105mL-1与空白BME-10X组组间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新生牙骨质面积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SCs浓度可影响其体内成骨能力,高浓度BMSCs能有效促进牙周组织再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antagomir-30d/种子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磷酸钙骨水泥(CPC)复合物,并将该复合物植入裸鼠皮下,研究antagomir-30d促进体内骨形成的作用。方法:将转染有150 nmol/L antagomir-30d、NC的BMSCs以及未经转染的空白BMSCs转移到CPC支架进行孵育,后植入到BALB/c-nu裸鼠皮下,以此研究裸鼠异位成骨。术后2、4、8周分别取出植入体。2周时,取出植入体,提取RNA进行RT-PCR检测,分析成骨基因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以及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mRNA表达情况。此外,4周和8周的植入体分别进行苦味酸品红组织学染色和组织形态学分析新骨形成的情况。结果:植入2周RT-PCR结果显示,各成骨基因mRNA水平的表达量中转染有antagomir-30d组最高,并显著高于另外2组(P<0.05)。组织学染色结果表明,植入后4周,antagomir-30d组有少量新骨形成,而另外2组则少有新骨形成。组织形态学分析显示,新骨面积百分比antagomir-30d组为1.28%±0.19%。植入后8周,3组均可见明显新骨形成,但antagomir-30d组新骨形成量明显大于NC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各组新骨面积百分比分别为17.79%±1.15%,1.82%±0.53%,2.33%±0.52%。结论:antagomir-30d可诱导裸鼠体内异位成骨,antagomir-30d/BMSCs/CPC复合物有希望作为组织工程复合物用于颌骨骨缺损及其他类型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诱导颅神经嵴干细胞(cranial neural crest stem cell,CNCSC)后的裸鼠体内成牙本质样细胞表型分化,探讨CNCSC用于牙再生研究的可行性。方法颅神经管组织块无血清条件培养法获取CNCSC,体外经成纤维生长因子8(FGF8)、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牙本质基质非胶原蛋白等因子诱导后,与胶原-壳聚糖三维凝胶支架复合植入裸鼠背部皮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Ⅰ型胶原表达、牙本质涎磷蛋白(DSPP)表达,鉴定其成牙本质样细胞表型分化特征。结果诱导后CNCSC植入体内后1月表现为Ⅰ型胶原及DSPP阳性表达,2月后DSPP表达增强,局部区域可见极性栅栏状排列的细胞分布,并可见明显的细胞外基质形成。结论CNCSC在体内可向成牙本质样细胞表型分化,为进一步开展牙再生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聚乳酸聚乙醇酸复合物( Po ( yclactic - co - glycolic acid ), PLGA )支架作为组织工程骨支架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BMSCs),在成骨诱导荆地塞米松等的诱导下,向成骨细胞转化,并使之与修饰后PLGA支架复合,植入兔桡骨缺损模型,作为实验组。对照组a为PLGA材料对照,对照组b为空白对照,通过影像学观察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地塞米松等诱导组细胞形态向类成骨细胞转化,碱性磷酸酶表达明显增高,并表达I型胶原。应用多聚赖氨酸修饰的PLGA与成骨诱导的BMSCs复合植入骨缺损后,与对照组相比影像学显示明显促进骨缺损的愈合。结论适当浓度成骨诱导剂可成功的将免骨髓间充质细胞向成骨细胞诱导,诱导后细胞与PLGA支架联合应用可较好修复兔桡骨缺损。  相似文献   

8.
王岩松  刘丹平  梅晰凡 《辽宁医学院学报》2009,30(5):400-402,409,478
目的研究聚乳酸聚乙醇酸复合物( Po ( yclactic - co - glycolic acid ), PLGA )支架作为组织工程骨支架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BMSCs),在成骨诱导荆地塞米松等的诱导下,向成骨细胞转化,并使之与修饰后PLGA支架复合,植入兔桡骨缺损模型,作为实验组。对照组a为PLGA材料对照,对照组b为空白对照,通过影像学观察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地塞米松等诱导组细胞形态向类成骨细胞转化,碱性磷酸酶表达明显增高,并表达I型胶原。应用多聚赖氨酸修饰的PLGA与成骨诱导的BMSCs复合植入骨缺损后,与对照组相比影像学显示明显促进骨缺损的愈合。结论适当浓度成骨诱导剂可成功的将免骨髓间充质细胞向成骨细胞诱导,诱导后细胞与PLGA支架联合应用可较好修复兔桡骨缺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以犬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为种子细胞、黄芪-壳聚糖/聚乳酸(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chitosan/polylactic acid,AP-C/PLA)为支架移植对水平型牙周骨缺损再生的影响。方法:分离并诱导培养自体犬BMSCs细胞,与AP-C/PLA、壳聚糖/聚乳酸(chitosan/polylac-ticacid,C/PLA)支架构建组织工程复合物随机植入10只犬双侧下颌第3,4前磨牙水平型牙周骨缺损处,共40个实验牙位,每组10个牙位,共设4组:空白对照组;AP-C/PLA 培养基对照组;C/PLA BMSCS材料对照组;AP-C/PLA BMSCS实验组。8周后分别收集牙周标本作组织检查和组织学测量。另取2只犬植入AP-C/PLA BMSCS,4周后作组织学检查。结果:体外诱导培养的BMSCs表达Ⅰ型胶原和碱性磷酸酶活性(alka linephos phatase,ALP);4周实验组缺损部位均有不规则的新骨形成;第8周时,新骨逐渐成熟,各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牙周再生:实验组牙槽骨修复高度和修复率[(2.90±0.41)mm,57.46%]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0.83±0.30)mm,15.68%]、培养基对照组[(1.46±0.55)mm,30.13%]、材料对照组[(2.67±0.26)mm,51.87%](P<0.01,P<0.01,P<0.05)。结论:黄芪多糖具有促进牙周缺损部位骨形成作用,以BMSCs为种子细胞、黄芪-壳聚糖/聚乳酸为支架的组织工程复合物修复水平型牙周骨缺损可获得部分的牙周组织再生。  相似文献   

10.
脱钙骨基质为骨组织工程支架修复骨缺损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骨组织工程原理对节段性骨缺损进行修复,探讨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方法:从兔股骨分离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经体外诱导分化、条件培养、5-溴-2′-dexyouridine,5-BrdU)标记后,接种到兔海绵状脱钙骨基质(sponge of DBM ,SDBM)支架上,然后分别植入兔背部肌肉内及兔桡骨中段10mm长的骨膜骨缺损内。对照组为缺损内单纯植入SDBM及空白组。术后观察6周。结果:经条件培养的BMSCs可在体外表达Ⅰ型胶原、碱性磷酸酶,并形成钙结节;体内异位植入组织工程骨块可形成软骨及骨组织;组织工程骨块及单纯SDBM在术后6周完全修复骨缺损(6/6);极限压缩强度测量显示,组织工程骨块植入组新生骨与正常桡骨段差异无显著性(P=0.623),单纯SDBM植入组新生骨在生物力学方面低于正常桡骨段(P=0.038)。结论:脱钙骨基质在骨组织工程中是一种有效的生物活性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负载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生物蛋白胶(FS)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内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可能性.方法体外分离扩增健康人BMSCs,以含有TGF-β1、地塞米松的特定培养基进行软骨起源的诱导.将诱导7 d的BMSCs分别与含或不含有TGF-β1的FS复合后接种于裸鼠背部,作为BMSCs FS-TGF-β1和BMSCs FS实验组,同时设只注射FS和BMSCs的对照组.12周后从裸鼠体内取出组织工程标本进行大体观察、湿重测定、蛋白聚糖含量测定,并进行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BMSCs以特定培养基诱导后可具备软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特征.复合物接种后两个实验组均可形成软骨样组织块,BMSCs FS-TGF-β1组与BMSCs FS组相比,可形成体积和重量更大的软骨样复合物;阿尔新兰染色显示具有更多的细胞外基质分泌;蛋白聚糖含量明显增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Ⅱ型胶原表达增强.而两个对照组无软骨样组织块形成.结论负载TGF-β1的FS支架可以促进BMSCs体内构建组织工程软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外联合应用TGF-β1、IGF-Ⅰ及地塞米松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的可行性.方法抽取8周龄猪股骨骨髓,应用贴壁法分选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后获得BMSCs,收集第2代细胞,以5 × 107/cm3的密度接种到聚羟基乙酸(PGA)制成的圆柱形三维支架材料上,7 d后联合应用TGF-β1、IGF-Ⅰ及地塞米松进行诱导和体外培养,未诱导组作为平行对照.4周和8周分别取材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体外诱导培养4周后,形成的细胞材料复合物表面光滑,质地柔韧,保持原大小形状;组织学显示有较为明显软骨陷窝,并分布有Ⅱ型胶原及聚合蛋白多糖(GAG);8周时外观灰白色,较坚硬,软骨陷窝更为明显,并连接成片,Ⅱ型胶原染色呈强阳性,有更多甲苯胺蓝异染的软骨特异性基质成分.对照组细胞材料复合物逐渐收缩,8周时直径仅约2 mm大小,组织学检测无软骨陷窝结构,Ⅱ型胶原免疫组化结果阴性.结论 TGF-β1、IGF-Ⅰ及地塞米松可以体外诱导BMSCs在三维支架上形成组织工程化软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体外联合应用TGF-β1、IGF-Ⅰ及地塞米松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的可行性。方法 抽取8周龄猪股骨骨髓,应用贴壁法分选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后获得BMSCs,收集第2代细胞,以5×107/cm3的密度接种到聚羟基乙酸(PGA)制成的圆柱形三维支架材料上,7 d后联合应用TGF-β1、IGF-Ⅰ及地塞米松进行诱导和体外培养,未诱导组作为平行对照。4周和8周分别取材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体外诱导培养4周后,形成的细胞材料复合物表面光滑,质地柔韧,保持原大小形状;组织学显示有较为明显软骨陷窝,并分布有Ⅱ型胶原及聚合蛋白多糖(GAG);8周时外观灰白色,较坚硬,软骨陷窝更为明显,并连接成片,Ⅱ型胶原染色呈强阳性,有更多甲苯胺蓝异染的软骨特异性基质成分。对照组细胞材料复合物逐渐收缩,8周时直径仅约2 mm大小,组织学检测无软骨陷窝结构,Ⅱ型胶原免疫组化结果阴性。结论TGF-β1、IGF-Ⅰ及地塞米松可以体外诱导BMSCs在三维支架上形成组织工程化软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以3‐羟基丁酸‐3‐羟基己酸共聚酯(PHBHHx)为支架材料,以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为种子细胞的复合物体内构建组织工程骨的能力。方法将hUCMSCs接种在PHBHHx上体外成骨诱导培养2周,诱导组为实验组,不滴加hUCMSCs组为对照组,植入裸鼠皮下,并分别于1、3、5个月取材行HE、Ⅰ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碱性磷酸酶染色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结果 PHBHHx表现出良好的细胞吸附性。实验组细胞大、小形态基本保持原状,成骨特异性指标检测均为阳性;对照组细胞则不能保持原状,体积逐渐缩小至完全降解,成骨特异性指标均为阴性。结论 PHBHHx复合hUCMSCs经体外成骨诱导后具有在裸鼠体内异位构建组织工程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体外联合应用TGF-β1、IGF-Ⅰ及地塞米松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的可行性.方法抽取8周龄猪股骨骨髓,应用贴壁法分选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后获得BMSCs,收集第2代细胞,以5 × 107/cm3的密度接种到聚羟基乙酸(PGA)制成的圆柱形三维支架材料上,7 d后联合应用TGF-β1、IGF-Ⅰ及地塞米松进行诱导和体外培养,未诱导组作为平行对照.4周和8周分别取材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体外诱导培养4周后,形成的细胞材料复合物表面光滑,质地柔韧,保持原大小形状;组织学显示有较为明显软骨陷窝,并分布有Ⅱ型胶原及聚合蛋白多糖(GAG);8周时外观灰白色,较坚硬,软骨陷窝更为明显,并连接成片,Ⅱ型胶原染色呈强阳性,有更多甲苯胺蓝异染的软骨特异性基质成分.对照组细胞材料复合物逐渐收缩,8周时直径仅约2 mm大小,组织学检测无软骨陷窝结构,Ⅱ型胶原免疫组化结果阴性.结论 TGF-β1、IGF-Ⅰ及地塞米松可以体外诱导BMSCs在三维支架上形成组织工程化软骨.  相似文献   

16.
软骨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构建软骨的体内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Liu X  Zhou GD  Lü XJ  Liu TY  Zhang WJ  Liu W  Cao YL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7):1929-1933
目的探讨软骨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BMSC)共培养体外构建复合物体内植入形成成熟软骨组织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培养扩增猪BMSC,经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转染标记后,与猪关节软骨细胞按1:1比例混合,以5.0×10^7/ml的细胞终浓度接种于聚羟基乙酸/聚乳酸(PGA/PLA)材料支架作为共培养组,以相同终浓度的单纯软骨细胞和单纯BMSC分别接种PGA/PLA作为阳性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各组标本均于体外培养2周后植于裸鼠皮下,8周后取材,通过大体观察、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糖胺聚糖含量测定、生物力学、组织学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对新生软骨组织进行全面评价。结果各组细胞均与材料黏附良好。体内植入8周后,共培养组及阳性对照组标本基本保持植入前的大小和形状,外观类似软骨组织,组织学显示两组均有连续的软骨陷窝样结构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有大量Ⅱ型胶原沉积。定量测定结果显示,共培养组的糖胺聚糖含量和弹性模量均达到软骨细胞构建软骨组织的80%以上。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可见EGFP标记细胞形成了软骨陷窝。阴性对照组标本的体积较植入前明显缩小,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均未见软骨样组织形成。结论软骨细胞与BMSC共培养构建的复合物植入体内后能继续形成成熟软骨组织,这表明植入体内后软骨细胞仍能保持对BMSC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构建新西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庆大霉素-藻酸钙三维缓释培养体系,研究BMSCs的生长和分化情况。方法分别构建BMSCs-藻酸钙三维培养体系(W组)及BMSCs-庆大霉素-藻酸钙三维缓释培养体系(U组),在37℃、饱和湿度、5%CO2培养箱内培养,培养液为高糖DMEM(含15%胎牛血清、10ng/mL转化生长因子β1),隔日换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及凝珠形态变化。第2、4、6周对凝珠进行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及Ⅱ型胶原染色。结果两组三维凝珠培养第10天局部有细胞团簇形成;第21天可见大量细胞团簇形成,BMSCs多保持圆球形或类球形。两组细胞增殖及生长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2周,两组凝珠甲苯胺蓝染色均呈阳性,但无明显细胞外基质形成,Ⅱ型胶原抗体染色均呈弱阳性;培养4周,两组凝珠甲苯胺蓝染色均显示位于细胞团块外周的细胞呈蓝色,中央的细胞染色不明显,细胞团外周蓝色染色物质较少,中央有较多紫红色物质,Ⅱ型胶原抗体染色均呈强阳性。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及Ⅱ型胶原抗体染色均未发现两组BMSCs的转化生长有差异,增殖数量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适量的庆大霉素局部缓释并未明显影响BMSCs的生长及转化,又可达到最小抑菌浓度;庆大霉素对BMSCs及软骨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黄芪-壳聚糖/聚乳酸、壳聚糖/聚乳酸多孔支架复合材料对犬骨髓基质细胞(BMSCs)的黏附、生长及分化的影响,寻找较合适的牙周骨组织工程复合物支架材料。方法:将诱导分化的犬BMSCs分别与黄芪-壳聚糖/聚乳酸、壳聚糖/聚乳酸支架体外培养。第5天取材,测定2种材料的吸附率,用扫描电镜观察超微结构,以免疫组织化学检测I型胶原,放射免疫法检测骨钙素的分泌情况。结果:BMSCs与2组材料均能形成良好贴附,黄芪-壳聚糖/聚乳酸复合材料上贴附的细胞吸附率、Ⅰ型胶原及骨钙素的分泌量高于壳聚糖/聚乳酸组。结论:黄芪-壳聚糖/聚乳酸能促进BMSCs生长、分化及基质分泌,是一应用前景良好的组织工程骨构建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组织病理学方法评价3D打印技术制备的羟基磷灰石-明胶(HAP-GEL)支架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修复兔颅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3D打印HAP-GEL支架与BMSCs和HUVECs细胞联合培养,构建组织工程骨。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HAP-GEL材料组及BMSCs+HUVECs+HAP-GEL支架共培养组,每组6只,于缺损区随机植入3D打印HAP-GEL支架、HAP-GEL支架+BMSCs和HUVECs细胞,自体颅骨设为阳性对照组,空白缺损设为空白对照组。分别于模型复制后4周和12周通过组织学观察骨愈合情况。结果?镜下各组均未见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术后4周,HE染色显示空白对照组仅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生成;HAP-GEL材料组有少量新骨生成;BMSCs+HUVECs+HAP-GEL支架共培养组可见部分新骨开始彼此融合,新生骨量与阳性对照组相似;术后12周,HE染色显示空白对照组新生骨量少;HAP-GEL材料组新生骨呈较大面积的板层状;BMSCs+HUVECs+HAP-GEL支架共培养组缺损区几乎全部被新生骨充填,新生骨量较前两组明显增多,且与阳性对照组相似。术后4周,Masson染色显示空白对照组仅有少量纤维组织;HAP-GEL材料组内有蓝染新骨、少量红染成熟骨形成,但着色均较浅;BMSCs+HUVECs+HAP-GEL支架共培养组红染成熟骨面积较HAP-GEL材料组大,修复效果与阳性对照组相似。术后12周,Masson染色显示空白对照组出现蓝染新骨;HAP-GEL材料组成熟骨面积进一步扩大,支架被分割包裹、吸收;BMSCs+HUVECs+HAP-GEL支架共培养组可见大片红染成熟骨生成,夹杂少量蓝染新生骨,支架残存少量,成骨效果与阳性对照组相似,优于HAP-GEL材料组与空白对照组。结论?3D打印HAP-GEL支架联合BMSCs和HUVECs对兔颅骨缺损有较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rhBMP2/TGF-β对β-磷酸三钙与骨髓基质细胞在自体皮下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应用矿化条件培养液体外培养成年新西兰兔的骨髓基质细胞,收集细胞并以5×106,·mL-1浓度分成4组,A组加入rhBMP2(15 μg)/TGF-β(30 ng) ,B组加入rhBMP2(15 μg),C组不加因子作为对照,然后将细胞接种在β-磷酸三钙上,体外培养3 d,D组细胞不接种材料上,继续体外培养。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碱性磷酸酶。将复合物埋植于新西兰兔自体皮下。5周后常规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进行图像分析,观察Ⅰ型胶原、骨形成蛋白合成情况。结果:A、B组的碱性磷酸酶平均A值显著高于C、D组(P<0.01);复合物植入皮下5周时HE染色见各组均有条索状骨基质形成, A、B组Ⅰ型胶原平均灰度值明显低于C组(P<0.01),各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图像分析显示骨形成蛋白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β-磷酸三钙与骨髓基质细胞在自体皮下能够形成骨组织,rhBMP2/TGF -β较rhBMP2有更强的促进骨形成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