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射频导管消融(RFCA)致心肌损伤程度的决定因素.方法对每位行RFCA的病人,记录靶点数、放电次数、每次放电功率、每次放电时间、放电总时间、放电总能量及手术时间,应用心肌肌钙蛋白T(cTnT)检测所造成的心肌损伤,分析RFCA致心肌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消融后cTnT峰值与靶点数、放电次数、放电总时间及手术时间四因素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在诸消融因素中,靶点数、放电次数、放电总时间是RFCA所致心肌损伤的三项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对大鼠膈肌放电的影响。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大潮气量组(10 m L/kg)、小潮气量组(5 m L/kg)和对照组。大潮气量组和小潮气量组大鼠进行不同潮气量的容量控制通气4 h,对照组麻醉后进行自主呼吸。在0、2、4 h分别测定大鼠膈肌放电情况,并监测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Sp O_2)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 CO_2),分析大鼠膈肌放电在不同潮气量和通气时长下的变化趋势以及Sp O_2、Pet CO_2与膈肌放电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大潮气量组膈肌放电频率降低,膈肌放电面积增大,膈肌放电振幅×膈肌放电频率(A×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小潮气量组膈肌放电频率及膈肌放电面积无显著差异,仅膈肌放电振幅×膈肌放电频率(A×R)明显升高。Sp O_2在对照组及大潮气量组有所下降,Pet CO_2在大潮气量组也有所下降,其余各指标没有显著变化。结论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对大鼠膈肌放电的影响不同,小潮气量机械通气可以兴奋呼吸中枢,增强膈肌放电,而大潮气量则表现为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3.
帕金森病与肌张力障碍患者内苍白球放电活动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和肌张力障碍患者内苍白球神经元电活动特点,揭示其病理生理基础.方法 时间对象为13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和8例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在接受立体定向手术的同时应用微电极记录技术采集内苍白球神经元电活动和肢体EMG.应用单细胞、峰间隔(ISI)、ISI变异系数(CV)等方法探讨神经元放电频率和模式.结果 在帕金森病患者内苍白球中共甄别出108个神经元,除19.4%为与震颤相关的神经元放电活动外,55.6%为紧张性放电活动,平均放电频率为(103.7±25.5)Hz;25.0%为不规则放电活动,平均放电频率为(63.4±16.1)Hz.在肌张力障碍患者内苍白球中甄别出45个神经元,37.8%为紧张性放电活动,平均放电频率为(50.2±19.1)Hz.62.2%为不规则放电活动,平均放电频率为(28.5±10.5)Hz.方差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内苍白球紧张性、不规则性神经元平均放电频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帕金森病患者内苍白球放电频率明显高于肌张力障碍患者(均P<0.05).结论 内苍白球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增加与帕金森病相关,而内苍白球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减少与肌张力障碍相关,支持运动障碍病病理生理假说.  相似文献   

4.
段建红  杨瑞华  胡三觉 《医学争鸣》2005,26(13):1153-1156
目的:研究钠通道失活门抑制剂乌头碱(aconitine)对受损背根节(DRG)神经元不同模式的背景放电的作用.方法:在大鼠DRG慢性压迫模型上记录A类单纤维自发放电,观察和分析乌头碱作用下动作电位峰峰间期序列(isi)的变化及特征.结果:在大鼠L5DRG浸浴乌头碱(10~200μmol/L)后,80%簇放电(bursting)和70%不规则放电(irregular)逐渐转化为持续的周期放电;91%周期放电(period)只表现为放电频率的不断增加,并没有发生放电模式的转化.对于静息的神经元,乌头碱则不能引发放电.结论:在阻断钠通道失活门之后,受损DRG神经元的自发放电可以发生模式转化,并且乌头碱对DRG神经元的作用具有活动依赖性.  相似文献   

5.
僵直迟缓型帕金森病患者内苍白球放电活动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u CP  Zhuang P  Li YJ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5):1022-1026
目的 探讨与帕金森病(PD)僵直迟缓相关的内苍白球(GPi)细胞电活动特点.方法 26例以僵直迟缓为主征PD患者(僵直≥5分,迟缓≥9分)接受了立体定向GPi毁损术.术中应用微电极和肌电(EMG)记录技术采集细胞电活动和肢体EMG.应用单细胞和峰间隔(ISI)分析方法分析细胞放电模式和频率.采用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运动部分(UPDRS Ⅲ)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在记录到的237个GPi神经元中,除10.1%(n=24)为与震颤相关的细胞放电活动外,57.4%(n=136)为紧张性放电活动,32.5%(n=77)为不规则放电活动.进一步分析发现,75.7%(n=103)的紧张性放电活动的平均放电频率为(124.1±39.2)Hz,平均峰间隔(ISI)为(8.7±6.9)ms,而其余24.3%(n=33)的神经元显示出相对正常的紧张性放电活动:平均放电频率为(69.5±5.9)Hz,平均ISI间期为(14.4±13.2)ms.同时发现这些不规则的放电活动平均放电频率为(30.2±9.8)Hz,平均ISI间期为(35.6±36.8)ms.方差分析显示高频紧张性放电活动、相对正常的紧张性放电活动、不规则放电活动三者两两比较其放电频率、ISI及ISI系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UPDRS显示僵直和迟缓的改善率分别为71.9%和61.8%.结论 GPi存在大量高频紧张性和不规则放电活动提示放电频率和模式的改变可能与PD僵直迟缓的病理生理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黑质致密部 (SNc)神经元的放电型式与其对去甲肾上腺素 (NE)敏感性的关系 ,探讨“非周期敏感”现象的普遍性 .方法 在幼鼠的脑片胞外记录 SNc神经元的自发放电 .比较周期与非周期放电神经元对 NE反应的敏感性 ,对非周期放电神经元的放电进行非线性动力学分析 .结果  NE对 18个周期及 12个非周期放电神经元呈现兴奋作用 ,对 16个周期及 12个非周期放电神经元呈现抑制作用 .无论兴奋或抑制作用 ,非周期放电神经元对不同浓度 NE的反应程度均比周期放电神经元大 (P<0 .0 1) ;NE的兴奋及抑制作用可分别被酚妥拉明 (2 0μmol· L- 1 )及舒必利 (1μmol· L- 1 )阻断 ;在非周期放电神经元的放电序列中测出非稳定周期轨道 .结论  SNc的非周期放电神经元比周期放电神经元对 NE更敏感 ,这种敏感性可能与非周期放电的混沌特性有关 .  相似文献   

7.
用玻璃微电极记录大鼠丘脑束旁核痛兴奋单位(PfPE)放电。观察到下丘脑背内侧核(DMH)微量注射纳洛酮(Nx)后:(1)PfPE的自发和痛诱发放电频率增加,时程延长;(2)部份PfPE的自发放电类型由散在单脉冲变成散在间簇状或完全的簇状发放,而窟诱发放电类型由持续性发放转变为间断性暴发式放电。本实验提示:DMH局部的内源性阿片肽对PfPE放电活动有抑制性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晓宇  庄平  李勇杰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23):1607-1612
目的 探讨伴有左旋多巴诱发的异常运动(LID)的帕金森病(PD)患者基底节核团的神经元电活动特点.方法 16例原发性PD患者[其中8例患者伴有严重的LID,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Ⅳ平均评分为6.8±1.5]在接受内苍白球(GPi)毁损术(8例)或丘脑底核(STN)电极埋置术(8例)的同时采集核团细胞电活动和肢体EMG.应用单细胞和峰间隔(ISI)及其变异系数(CV)分析方法探讨不同的细胞放电模式和频率.方差分析和Bonferroni检验比较不同放电模式的神经元的ISI和CV.结果 在22个针道(GPi:8;STN:14)中共甄别出238个神经元,其中22.3%为与肢体震颤相关的放电活动,33.2%为快速的紧张性放电活动和29.0%为不规则放电活动,同时还发现8.0%高度不规则的簇状放电活动和7.6%的低频放电活动.方差分析显示不规则放电活动、高度不规则簇状放电活动和低频放电活动的ISI和C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卡方检验表明高度不规则簇状放电活动和低频放电活动主要存在于伴有LID患者的GPi和STN(P<0.05).结论 基底节GPi和STN细胞放电频率和模式的改变与LID相关.  相似文献   

9.
在人工呼吸的家兔上.观察到牵拉颈动脉窦引起动脉血压,心率和延髓内的孤束核(NTS)及其邻近脑区单位放电发生变化。单位放电的类型与另一文详细描述的正相似。牵拉颈动脉窦87例实验都显示动脉血压与心率下降。在血压与心率下降的同时,有54个单位(62%)自发放电减少,20个单位(23%)自发放电增多,而13个单位(15%)自发放电无变化。这些结果提示在孤束核及其邻近脑区内可能存在三种类型神经元:a)抑制性心血管运动神经元、b)兴奋性心血管运动神经元、c)与心血管活动无关的神经元。  相似文献   

10.
在乌拉坦和氯醛糖混合麻醉的Wistar系雄性大鼠上,用刺激下丘脑正中隆起逆行诱导神经元放电的方法确定结节漏斗神经元(TI神经元)后,观察了电刺激迷走神经胃前支对TI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记录了44个神经元.根据神经元放电类型分为持续性放电神经元(31个)、节律性放电神经元(5个)和无自发放电神经元(8个)三种.在有自发放电的36个神经元中26个神经元对刺激迷走神经胃前支发生兴奋性反应,占72%,10个神经元无反应.占28%,没有出现抑制性反应的细胞.提示,TI神经元接受胃的传入冲动而兴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组胺H1受体对新生大鼠延髓脑片吸气神经元放电的调制作用。方法制作新生大鼠离体延髓脑片标本,保留舌下神经根,使用改良Kreb's液(MKS)灌流延髓脑片。用吸附电极记录到舌下神经根呼吸相关节律性放电活动(RRDA)后,以细胞外记录方式在面神经后核内侧区同步记录吸气神经元放电活动。稳定记录吸气神经元放电20min后,用5μmol/L组胺灌流延髓脑片20min;使用空白MKS冲洗至RRDA和吸气神经元放电基本恢复后;再用含组胺H1受体特异拮抗剂10μmol/Lpyrilamine的MKS灌流脑片。观察组胺和pyrilamine对吸气神经元放电的呼吸周期(RC)、吸气时程(TI)、呼气时程(TE)、放电积分幅度(IA)和单位放电的峰频率(PF)等指标的作用。结果给予组胺后,吸气神经元放电的RC缩短25.86%、TE缩短27.03%,TI、IA和PF无变化;使用pyrilamine后RC延长21.46%、TE延长22.15%,TI,IA和PF无变化。结论组胺H1受体参与调节新生大鼠离体延髓脑片吸气神经元放电活动。激活H1受体对吸气神经元放电有兴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大鼠面神经核内非运动神经元的放电样式。方法 在切断面神经引起面运动神经元逆行溃变后 ,细胞外记录面神经核内非运动神经元的单位放电 ,观察其放电样式与呼吸周期的关系。结果 在 18只大鼠共记录到 142个自发放电神经元 ,其中呈非呼吸相关性放电的神经元 (NRRNs) 12 7个 (89.4% ) ;呈呼吸相关性放电的神经元 (RRNs) 15个 (10 .6 % )。结论 面神经核不仅控制面部骨骼肌的运动 ,而且还参与呼吸等功能活动的调节  相似文献   

13.
杨红军  胡三觉  段建红 《医学争鸣》2001,22(14):1253-1257
目的 研究受损背根节 (DRG)神经元的放电型式与其对高浓度钙 (Ca2 + )反应敏感性的关系 .方法 在大鼠慢性压迫 DRG模型上记录单纤维的自发放电 ,比较具有周期和非周期放电型式的神经元对 Ca2 +反应敏感性 .结果 2 1%的周期放电神经元和 83%的非周期放电神经元对 Ca2 + (5 mmol·L- 1 )有反应 (P<0 .0 1) .非周期放电神经元对不同浓度 Ca2 +的反应均比周期放电神经元大 (P<0 .0 1) .将对 Ca2 + 无反应的周期放电神经元转化为非周期放电后 ,对同一浓度的 Ca2 +出现明显的反应 .结论 非周期放电神经元比周期放电神经元对高钙反应敏感 .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揭示神经放电起步点"临界敏感"现象的方向性特征. 方法: 在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模型的放电起步点上,记录A类单纤维放电的峰峰间期(ISIs)序列. 当无钙条件下ISIs序列进入加周期分岔过程后,改变灌流液EGTA(钙离子螯合剂)浓度使其分别稳定于周期阶段、分岔前临界阶段及分岔后临界阶段,观察不同动力学阶段对电场刺激的反应. 结果: 在分岔前临界阶段,一定强度的兴奋性电场刺激可使放电频率显著增加,放电模式发生转化,而同样强度的抑制性电场刺激可使该阶段放电频率平缓减少,放电模式不变;在分岔后临界阶段,一定强度的抑制性电场刺激则使放电频率显著减少,放电模式发生转化,而同样强度的兴奋性电场刺激仅使该阶段放电频率平缓增加,放电模式不变. 结论: 神经放电起步点对电场刺激反应的"临界敏感"现象具有方向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1β(IL-1β)对室旁核神经元自发电活动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采用细胞外记录单位放电技术,在大鼠下丘脑脑片上观察IL-1β对室旁核神经元自发电活动的影响,以及氯沙坦对IL-1β诱发电活动的影响.结果 在59个PVN神经元放电单位给予IL-1β(1×10-7 mol/L)后,有46个(78%)放电单位放电频率明显增加(P<0.01);在对IL-1β(1×10-7 mol/L)呈兴奋反应的12个神经元放电单位中,用氯沙坦(1×10-6 mol/L)灌流后,除2个放电频率无明显变化外,其余10个单位放电频率显著低于灌流氯沙坦前的放电频率(P<0.05).结论 IL-1β能兴奋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自发放电,可能与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AT1R)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丘脑腹外侧核团细胞电活动与原发性震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与原发性震颤(ET)相关的丘脑腹外侧核(Vop和Vim)细胞电活动.方法 以10例ET患者和10例原发性帕金森病(PD)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实施立体定向手术的同时采集Vop/Vim细胞电活动和肢体EMG.用单细胞和峰间隔(ISI)分析不同细胞放电模式和频率.结果 发现266个神经元,包括与震颤相关的细胞放电活动(101个),紧张性放电活动(85个)和不规则放电活动(80个).在10个ET患者针道中发现131个神经元,除29.0%与震颤相关的细胞放电活动外,41.2%为紧张性放电活动,平均细胞自发放电频率(MSFR)为(55±21)Hz;29.8%为不规则放电活动,MSFR为(32±17)Hz.在PD患者10个针道中发现135个神经元,除46.7%与震颤相关的放电活动外,23.0%为紧张性放电活动,MSFR为(39±15)Hz;30.3%为不规则放电活动,MSFR为(21±8)Hz.进一步分析发现ET的紧张性和不规则放电活动的MSFR明显高于PD(t分别为2.74,2.72,均P<0.05).另外发现ET的Vop和Vim的MSFR分别为31.4 Hz和59.0 Hz,显著高于PD的Vop和Vim 16.8 Hz和34.5 Hz(t分别为4.43,4.92,均P<0.05).结论 Vim接受来自小脑的投射,Vim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增加提示ET的病理生理可能与小脑的过度活跃相关.  相似文献   

17.
痫样放电的脑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①目的 了解具有痫样放电的脑电图特点。②方法 回顾分析600例显示有痫样放电的脑电图记录。③结果 痫样放电广泛性分布者168例(28.0%),涉及额、前颞、颞中央者321例(53.5%),涉及其他部位者111例(18.5%);两半球痫样放电不对称者302例,其中左半球痫样放电者181例(59.9%),右半球痫样放电者121例(40.1%)。睡眠描记79例中,痫样放电出现非快速眼动睡眠Ⅰ、Ⅱ期66例(83.5%)。④结论 脑电图痫样放电对癫痫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施放射频能量后出现连续性交界性逸搏心律时行间歇右心房起搏下放电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132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患者接受慢径消融治疗 ,其中 2 6例在放电后出现连续性交界性逸搏心律 (频率 65~ 97bpm ,持续时间 >10s) ;射频消融 (RFCA)在间歇性右心房起搏 (频率较交界性心率快 2 0bpm )下进行 ,出现AV延长或AV分离则立即停止放电。另 10 6例RFCA时出现交界性早搏或短阵性交界节律 (<10s) ,故采用“滴定法”放电。结果 ① 132例AVNRT均消融成功 ;②右房起搏组放电次数及手术时间较滴定法放电组减少 (P <0 .0 1) ;③起搏下放电组无Ⅲ°房室传导阻滞 (Ⅲ°AVB)等并发症 ,滴定放电组 3例出现一过性Ⅱ°Ⅱ型伴Ⅲ°AVB。结论 对放电后出现持续交界性逸搏心律者在间歇性右心房起搏下放电较安全可靠 ,并不增加房室传导系统的损伤  相似文献   

19.
阚明晴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2):1617-1618,1627
目的:探讨自然睡眠诱发脑电图(EEG)对癫痫(EP)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2例临床诊断为EP的患者发作间期行常规清醒EEG和自然睡眠EEG检查,并对两次检查结果的异常率和癫痫放电检出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常规EEG有30.36%出现痫样放电,而自然睡眠诱发EEG有75.89%出现痫样放电,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痫样放电检出率与患者年龄、睡眠周期有关,痫样放电检出率在睡眠的入睡期及浅睡期(NREM~期)最高,少儿较成年人检出率高,各发作类型之间的睡眠EEG中痫样放电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自然睡眠诱发EEG可显著提高痫样放电的检出率,对EP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乙酰胆碱(ACh)对大鼠慢性压迫背根节(DRG)神经元放电的影响。方法采用单纤维记录神经元自发放电的方法,在DRG慢性压迫模型上观察ACh对受损DRG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结果受损DRG神经元有丰富的自发放电,77.9%有自发放电的受损DRG神经元对ACh有反应,其中反应类型有单纯兴奋和先兴奋后抑制两种形式,而且反应的幅度随ACh浓度的延长而逐渐增大。结论在慢性压迫DRG神经元有大量的自发放电,ACh可明显影响受损DRG神经元的自发放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