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8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以多种药物及联合手术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伤后1年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1分(死亡)5例,2分(植物生存)4例,3分(重残)9例,4分(中残)5例,5分(恢复良好)5例。结论:动态CT或MR I检查可尽早发现外伤性脑梗死;对外伤性脑梗死的治疗以多种药物联合、必要时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邓坚强 《中外医疗》2011,30(13):16-17
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开展23例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期间,我院23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法,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分析,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采用Microsoft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根据患者的梗死面积及颅内压情况,确定治疗方法。13例患者接收非手术治疗,10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有9例梗死面积较大的患者,保守治疗无效,之后采用大骨瓣减压手术。患者出院时,参照GOS评估其预后情况,其中恢复良好16例(69.57%),中残3例(13.04%),重残1例(4.35%),植物生存1例(4.35%),死亡2例(8.70%)。结论外伤性脑梗死是多因素、多途径参与的病理过程,发病机制复杂,临床治疗要根据患者病情采取最有利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诊断、预防及治疗方法,以期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方法 对蓬莱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2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经CT证实的外伤性脑梗死患者4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按GOS评定标准评定疗效,非手术治疗26例,手术治疗23例,患者出院时恢复良好25例,中残13例,重残7例,死亡4例.结论 外伤性脑梗死发生机制较复杂,预后差,临床上应充分运用影像学检查,早期诊断及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葛根素与纳络酮合用治疗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葛根素与纳络酮合用治疗的外伤性脑梗死患者28例(单纯外伤性脑梗死9例,合并脑挫伤、颅内出血的外伤性脑梗死19例)的疗效。并与采用常规治疗的24例(单纯外伤性脑梗死7例,合并脑挫伤、颅内出血的外伤性脑梗死17例)的疗效(有效率、生活能力)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2χ=4.18,P<0.05),治疗组中,单纯外伤性脑梗死的疗效优于合并脑挫伤、颅内出血的外伤性脑梗死(2χ=4.30,P<0.05)。结论:葛根素与纳络酮合用治疗外伤性脑梗死可提高疗效,对单纯外伤性脑梗死的疗效优于合并脑挫伤、颅内出血的外伤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5.
颅脑损伤后脑梗死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传兵  陶小虎  王贵春 《安徽医学》2010,31(12):1482-1483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2例颅脑损伤后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院时按GOS评定预后,本组22例,7例恢复良好,中残7例,重残3例,植物状态1例,死亡4例。结论外伤性脑梗死机制复杂、并发症多,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将有助于提高外伤性脑梗死的治愈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池京洋  杨帆  张昕 《中外医疗》2009,28(29):70-71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病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按GOS恢复标准评定治疗结果:恢复良好22例,中残10例,重残12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6例。结论外伤性脑梗死与脑血管机械受压、脑血管内膜断裂、脑血管痉挛、基础疾病等因素有关。积极治疗原发伤,维持正常血容量,应用钙离子拮抗剂,必要时手术治疗对治疗外伤性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外伤性脑梗死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0例中,治愈21例,中残12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2例。结论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并根据病情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对外伤性脑梗死的认识。方法:总结62例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影像学表现、治疗结果和预后。结果:外伤性脑梗死好发于儿童,常发生在基底节区。治疗效果较好,随访6个月83.9%痊愈。结论:提高认识,及时诊断和合理治疗有利于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康复和生存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唐亮 《吉林医学》2011,32(15):3052-3052
目的:对CT诊断在外伤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诊疗中的应用及效果进行讨论和分析。方法:以进行治疗的24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CT诊断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文中所述的标准和方法进行CT诊断。结果:检测结果如文中所述,需要注意的是,在本组5例患儿中,脑梗死的发生部位均在基底节区。结论:CT检测对外伤性脑梗死患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应注意对其的临床应用,从而最大程度的避免对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误诊或漏诊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程飞 《吉林医学》2011,(36):7742-7742
目的:讨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梗死的发病原因,总结其临床诊断以及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梗死7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判断标准评估患者的预后恢复的结果。结果:根据随机原则将治疗分为两组,其中钙拮抗剂组的脑梗死出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出院时用格拉斯哥预后标准评判,有26例恢复良好,有23例中度伤残,有16例重度伤残,有5例以植物状态生存,2例无效死亡。结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的治疗,早期应用钙拮抗剂能够阻止脑血管发生痉挛,进一步保护脑组织以及功能,有助于预后,在临床治疗中降低脑细胞组织的继发性伤害是预防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梗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方伟  郑兆华  邓家秀 《医学综述》2013,19(12):2292-2294
目的探讨外伤性颅内血肿后脑梗死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1年5月在深圳市宝安区西乡人民医院就治的50例外伤性颅内血肿后脑梗死患者的CT表现等临床资料,总结外伤性颅内血肿后脑梗死的CT表现。结果 50例患者入院后首次CT检查除4例阴性外,均出现不同性质及程度的颅内血肿;24 h内复查CT,颅内血肿范围不同程度增大,13例出现脑梗死,36例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或血肿清除术;72 h复查,37例出现脑梗死。结论外伤性颅内血肿后脑梗死CT表现有一定特点,螺旋CT检查方便、快捷,分辨率高,对外伤性颅内血肿后脑梗死的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颅脑外伤后并发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经过,愈后采用GOS评分。结果:48例患者经过手术、药物高压氧等综合治疗,其愈后GOS评分:良好29例,轻残9例,重残4例,植物状态2例,死亡4例。结论: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及早的诊断及正确的处理可以提高其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并发创伤性脑梗死(TCI)的风险因素,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金华市中心医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神经外科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277例,所有患者均行开颅手术,根据术后是否并发有创伤性脑梗死,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6例、对照组251例,应用单因素分析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是否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入院时高血糖、有无合并伤、有无脑梗死病史、手术方式、颅脑损伤类型、脑梗死类型、GCS评分、是否合并脑疝及是否合并恶性脑水肿,并进一步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并发创伤性脑梗死的风险因素。 结果 共有26例患者术后并发脑梗死,发生率为9.4%,术前高血糖、硬膜下血肿、行大骨瓣减压术、GCS小于8分、合并脑疝及恶性脑肿胀与颅脑损伤术后发生相关(P<0.05),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脑损伤术后发生创伤性脑梗死风险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高血糖、GCS小于8分、合并脑疝及合并恶性脑肿胀可增加颅脑损伤术后发生创伤性脑梗死的风险(P<0.05)。 结论 术前高血糖、GCS小于8分、合并脑疝及合并恶性脑肿胀可增加颅脑损伤术后发生TCI的独立风险因素,在颅脑损伤后的TCI防治中应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14.
王健平 《当代医学》2014,(27):64-65
目的:分析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造成外伤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自2011年1月~2013年6月在湖南省武冈县人民医院进行重型、特重型颅脑的外伤患者100例,对其进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50)。观察组为外伤性的脑梗死患者,对照组无外伤性的脑梗死,分别对其进行Logistic分析,其主要的分析项目为年龄、合并糖尿病、GCS(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价、脑疝、感染、脱水药过量、低血压休克以及活血药等。结果2组患者在年龄、GCS评分、手术、低钠血症、脑疝、感染、糖尿病、低钠血症、颅底骨折、脱水药及活血药应用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脑疝、GCS评分、合并糖尿病、感染、低血压休克、脱水药大量使用、活血药应用,均与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具有相关性。结论造成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外伤性脑梗死的主要相关性的因素主要是治疗药物的过量,而且在使用活血药的时候能够为临床的诊治提供很好的。  相似文献   

15.
张豫 《中外医疗》2014,(16):60-61
目的探讨分析螺旋CT在外伤性脑疝术后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择取该院收治的37例外伤性脑疝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术后CT检查在诊断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术后24 h复查检出脑梗死6例,24-48 h检出13例,3-6 d检出18例,大面积梗死21例,小灶性梗死16例;5例患者强化CT结果显示为大脑动脉或分支动脉狭窄、闭塞,后期复查出现梗死灶;预后良好率62.16%。结论豆状核轮廓模糊、脑动脉致密血管征、岛带及基底核消失征等CT征象是早期脑梗死的重要指标,临床重视CT影像早期改变,提高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延迟性脑梗死的诊断、治疗措施及预后。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0例颅脑损伤合并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好11例,中残3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2例。结论了解发病机理、警惕脑梗死的出现、及早做出诊断、进行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质量、减少医患纠纷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外伤性脑梗塞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生  李文华  魏东  徐蔚 《昆明医学院学报》2010,31(2):110-112,115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期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a来收治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震荡伤2例、脑干损伤2例、脑挫裂伤6例、颅内血肿14例、脑疝3例;开颅手术19例,内科治疗8例.结果随访25例,随访时间3个月~5a,随访率92.6%.按GOS评定标准评定疗效:恢复良好14例,中残8例,重残2例,死亡1例.结论外伤性脑梗塞发生机制较复杂,预后差,临床上应充分运用影像学检查,早期诊断及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并发脑梗死的诊断与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42例颅脑损伤后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按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随访3个月至1年,预后良好12例(28.6%),中残12例(28.6%),重残10例(23.8%),植物生存者3例(7.1%),死亡5例(11.9%),存活37例。结论对于颅脑损伤后并发脑梗死的患者,给予积极预防、早期诊断及治疗,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39例颅脑外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靳清 《重庆医学》2008,37(16):1802-1803
目的 分析颅脑外伤后并发脑梗死的发生机制,探讨早期预防、救治的措施.方法 总结自1997年1月至2003年1月收治颅脑外伤并发脑梗死39例临床经验.结果 按格拉斯哥(GCS)结果分级判断预后的标准,治愈17例,中残5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9例.结论 作者认为提高对颅脑外伤并发大面积脑梗死的认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保证,及时手术、术中、术后进行正确预防和治疗,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和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Qiu TL  Jin GL  Wang XM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1):1500-1502
目的 探讨外伤后脑浅表大静脉梗死的相关因素和治疗措施.方法 从2003年1月至2008年10月对74例脑浅表大静脉损伤按术中发现分为3组:1组:脑浅表大静脉损伤合并局部脑挫伤和脑内血肿、急性硬模下血肿.2组:脑浅表大静脉损伤合并局部脑挫伤和脑内血肿、急性硬模下血肿、损伤区颅骨骨折.3组脑浅表大静脉损伤合并损伤区颅骨骨折、急性硬模下血肿,无明显脑挫伤、脑内血肿,并按性别、年龄、术前GCS评分、脑疝情况分组.结果 1组28例,2组39例,3组7例,各组的损伤静脉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组和2组有37例患者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脑梗死,3组有2例发生脑梗死.脑梗死与性别、年龄、术前GCS评分、脑疝均无关.结论 脑浅表大静脉损伤主要南局部颅骨骨折或对冲伤、剪切伤所致,合并有脑挫伤时脑梗死多见,术中应注意保护受损腩浅表大静脉及周围的静脉网,及时清除颅内血肿,必要时大骨瓣充分减压,降低颅高压,术后注意稀释血液,防止受损静脉栓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