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究值夜班护士的职业倦怠感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北京解放军301医院随机选取400名值夜班护士,采用马斯勒倦怠量表(MBI)400对名夜班护士进行问卷评估,并与Maslach常模进行比较。结果:374名值夜班护士中有较高比例护士在马斯勒倦怠量表(MBI)的情感枯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3个维度上有较高得分,且在个人成就感维度的倦怠程度尤为显著,有79.12%的护士达到较高的水平。在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两个维度上,大专学历、中专学历、本科学历的护士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个人成就感维度上,护师的个人成就感与护士、主管护师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值夜班护士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感,建议医院护理部关注护士的工作倦怠感,采取适当措施缓解护士的职业倦怠感,从而也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
黄玉芳  陈淑新 《海南医学》2013,24(2):293-295
目的了解儿科病区护士工作倦怠现状,为改善护士身心健康、提高护理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护士工作倦怠量表调查某市96名儿科护士,并分析其工作倦怠水平。结果①儿科护士情感耗竭维度较常模高,而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维度较常模低(P<0.01);②合同制护士情感耗竭维度高于编内护士(P<0.05),已婚护士情感耗竭、去人格化的维度低于未婚护士,而个人成就感的维度却高于未婚护士(P<0.01);③护龄10年以下的儿科护士工作倦怠程度高于10年以上的护士(P<0.01);④三级医院个人成就感优于二级医院(P<0.01),但不同等级医院护士情感耗竭、去人格化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管理者应高度关注儿科护士群体的工作倦怠现象,给予人性化管理,以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2009年某县医院护士职业倦怠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茌平县人民医院护士职业倦怠现状。方法:采用中文版MBI量表对118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我院护士在情感衰竭和去人格化维度上分值显著高于京广两地护士分值,在成就感降低维度上低于京广两地护士分值。年龄、职称、护龄、婚姻状况等人口学变量可以影响护士的职业倦怠情况。结论:我院护士群体职业倦怠程度严重,医院领导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和减轻护士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护士职业倦怠现状及其与自我效能和工作环境的关系,为对护士职业倦怠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连云港市2所三级医院护士239名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个人资料问卷、护士职业倦怠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专业护理实践环境量表和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分别进行测量.对护士职业倦怠各维度和自我效能、专业护理实践环境、护士工作压力源的各维度进行相关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护士情感衰竭得分为(23.95±11.11)分,去人格化得分为(7.90±6.58)分,均处于中等水平,个人成就感降低采用反向计分,得分为(27.51±10.96)分,处于高度倦怠水平.自我效能和工作环境均与护士职业倦怠有关(P<0.05或P<0.01).其中,个人成就感的首要影响因素为自我效能,而情感衰竭和去人格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环境.结论 应重视提高护士的自我效能,改善护士工作环境,以更有效地降低其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实习护生职业倦怠现状,探讨实习护生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中文版职业倦怠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某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600名实习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组护生去人格化与个人成就感降低得分均高于杭州护士常模(P < 0.01),2组情感耗竭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习护生自我效能感总均分为(25.76±5.05)分,处于中等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常模的(29.46 ±5.33)分(P < 0.01)。不同性别、学历、实习时间、获得的支持程度以及有无就业压力、是否独生子女的护生间情感耗竭和人个成就感降低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不同学历、实习时间、获得的支持程度和有无就业压力、是否独生子女的护生去人格化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不同性别、学历、获得的支持程度和有无就业压力的护生间自我效能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护生的自我效能感得分与职业倦怠、情感耗竭及去人格化得分均呈明显负相关关系(r=-0.392、-0.375、-0.519,P < 0.01),与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403,P < 0.01)。结论实习护生的职业倦怠状况不容乐观,应针对相关影响因素给予护生多方面支持,采取多种途径提高护生的自我效能感,避免实习护生职业倦怠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民营医院护士的职业倦怠现状,以期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方法 采用马氏人际工作者倦怠量表,对唐山市6所民营医院中从事护理工作一年及以上的280名在岗执业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民营医院护士职业倦怠评分为61.32±22.78,情绪衰竭维度得分28.57±10.60,去人格化维度得分11.24±7.32,个人成就感维度得分21.51±9.50;与国外Maslach常模比较,民营医院护士职业倦怠水平显著高于国外常模;45~54岁护士倦怠程度最低(P<0.05);本科学历的护士个人成就感最差(P<0.05);儿科和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倦怠体验最严重(P<0.05).结论 民营医院护士职业倦怠现象普遍存在,并且倦怠程度不容乐观,需要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改变这种现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综合医院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现状,为预防护士群体的职业倦怠提供理论上依据和具体实施缓解怠倦的方式。方法采用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人类服务版中文版调查综合性医院的287名护士进行一般基本情况和职业倦怠程度调查。结果以美国M氏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常模为对照,综合医院的护理人员在情感衰竭的分数较美国M氏常模分高(P<0.05),而个人成就感和去人性化的维度上的总分数低于美M氏常模分(P<0.05)。以上海护士职业怠倦为对照,与上海护士职业倦怠进行比较,个人成就感分数增高(P<0.01),综合医院的护理人员的情感衰竭和去人性化分数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年龄段的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去人性化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婚姻状况护士职业倦怠三个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工作护理人员的情感衰竭和去人性化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学历护士职业倦怠个人成就感以及情感衰竭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科室的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三个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监护室护士去人性化和情感衰竭和程度最高,而个人成就感最低。结论不同社会经济水平地区的医院护理人员其职业倦怠水平不同。婚姻状况、工作年限和学历水平是影响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不同科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水平相当,ICU的护理人员情感衰竭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分析二级医院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倦怠情况及解决的对策。方法:对本市两所二级综合医院的41名急诊科护士及50名普通科室的护士进行职业倦怠的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急诊科护士在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方面的评分均高于普通科室的护士,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的情况较为严重,应引起管理者的重视,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临床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银川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护士职业倦怠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彦  丁维  陈俊峰 《宁夏医学杂志》2011,33(12):1252-1253
目的 了解银川地区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护士职业倦怠状况.方法 采用国际标准的护士职业倦怠量表对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临床633名护士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医院护士情感枯竭低、中、高度检出率分别是13.2%、33.9%、52.9%;去人格化低、中、高度检出率分别是2.9%、21.3%、75.8%;个人成就感降低的低、中、高度检出率分别是1.7%、4.2%、94.1%,且3个维度的均数均高于美国Maslach常模.结论 被测医院护士群体的职业倦怠状况比较严重,医院领导层及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护士群体职业倦怠状况,采取相应措施应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工作满意度的关系。方法:采用Maslach职业倦怠评价表(中文版MBI)、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MSQ量表(明尼苏达满意度短式问卷)对130名精神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问卷的情绪耗竭因子得分为中度倦怠、去人格化因子得分为中度倦怠、个人成就感因子得分为高度倦怠;2情感衰竭、去人格化与自我效能、工作满意度方面呈负相关,个人成就感与自我效能、工作满意度方面呈正相关;3多元回归分析中,自我效能及工作满意度是主要预测因子。结论: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及工作满意度有关,充分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及工作满意度,可以作为预防和改善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一个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实施提高护士自我效能感的干预措施对降低护士职业倦怠的效果。方法:实施具体干预措施提高护士自我效能感,观察、调查和分析护士职业倦怠的改善情况。结果:实施前护士自我效能感与情绪枯竭维度呈显著负相关,护士自我效能感与个人成就感维度呈显著正相关,护士自我效能感与去人格化倾向维度无明显相关性。实施干预措施后,病房、急诊科护士一般自我效能感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房、急诊科护士情绪枯竭、去人格化倾向得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房、急诊科、ICU护士个人成就感得分均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提高临床护士自我效能感,可以稳定她们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发挥她们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其工作能力,对降低职业倦怠,促进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 近年来,随着生活和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家庭医生团队“过劳”现象屡屡出现,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家庭医生团队的职业倦怠感可能会提高隐性缺勤水平,对患者的健康安全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家庭医生服务的开展。如何避免其高隐性缺勤的发生,预防和控制职业倦怠是关键所在。目的 探讨重庆市家庭医生团队职业倦怠与隐性缺勤之间的关系。方法 2020年5-7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从重庆市8 171支家庭医生团队中随机选取593支团队的全部成员作为调查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马斯勒职业倦怠调查量表(MBI-GS)和斯坦福隐性缺勤中文版(SPS-6)量表对其进行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14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 433份,回收率为95.95%。家庭医生团队职业倦怠各条目均分为(2.55±1.17)分,情感衰竭维度为(2.48±1.49)分,去人性化维度为(1.89±1.53)分,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为(2.47±1.64)分。职业倦怠阳性检出率为78.93%(10 603/13 433),高隐性缺勤发生率为46.30%(6 219/13 433)。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月收入、最高学历、所在机构、平均上下班路上的时间、择业主要原因、情感衰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和职业倦怠的团队成员隐性缺勤高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情感衰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是隐性缺勤的影响因素 (P<0.01)。在控制了人口学特征和职业等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职业倦怠与隐性缺勤的关联关系依然存在,且OR值相对稳定。结论 家庭医生团队的职业倦怠和隐性缺勤存在密切关联,即职业倦怠对隐性缺勤有一定的正向影响,职业倦怠程度越高,隐性缺勤发生率越高,且这种关联不会因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因素及职业因素的改变而不同或消失。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不同层次护理学专业实习学生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护士职业倦怠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227名不同教育层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层次实习学生在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总分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支持利用度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层次实习学生在职业倦怠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情绪衰竭方面本科学生明显高于专科和中专学生,而在个人成就感降低方面本科和专科学生明显高于中专学生.本科和专科学生在情绪衰竭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降低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实习学生的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具有相关性.学校和医院应当为学生的工作和学习生活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减轻学生职业倦怠的心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以医生集体效能为团体调节变量来探讨医生应对效能与职业倦怠的关系.方法 采用应对效能量表、集体效能信念量表和中国职业倦怠问卷对11所医院的461名医生进行调查,对变量进行相关分析与多层分析.结果 1.医生职业倦怠轻、中、重度的比率分别为20.17%、21.47%、25.60%;2.应对效能与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之间均呈显著的负相关(r==0.607.r=-0.539,r=-0.785,P<0.01);3.应对效能显著负向预测情感耗竭、人格解体与成就感降低(β=-0.394,β=-0.479,β=-0.572,P<0.01);集体效能对应对效能与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之间关系的正向预测作用极其显著(β=-0.045,β=-0.062,P<0.01).结论 应对效能对职业倦怠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集体效能会调节应对效能对职业倦怠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魏雪梅  胡定伟  何剑 《中国病案》2012,(12):45-47,2
目的了解临床护理教师职业倦怠感现状及不同人口学特征职业倦怠感差异情况,为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对职业倦怠感量表重新修订,采用此量表对南充市535名临床护理教师进行调查。结果临床护理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水平较低;年龄、教龄、转班方式与个人成就感、去人格化有差异性存在(P〈0.05);年龄、教龄、职称、学历与情感耗竭有差异性存在(P〈0.05)。结论临床护理教师职业倦怠感干预应具有针对性,以有效降低职业倦怠感对临床护理教师身心所造成的伤害,从而提高护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ICU护士职业倦怠、离职意愿情况,探讨职业倦怠、离职影响因素,分析岗位管理对职业倦怠、离职意愿的影响,提出干预措施,缓解ICU护士工作倦怠,降低离职意愿,稳定ICU护理队伍,为护理管理人员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153名ICU护士发放问卷调查并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所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岗位管理模式组离职的可能性明显低于常规管理模式组(P<0.01)。岗位管理模式组与常规管理模式组执业倦怠比较,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情感衰竭两组无差异(P=0.09)。结论岗位管理组护士辞职的可能性明显低于常规管理组。  相似文献   

17.
戴杰  杜望朔  严齐会  李松英 《浙江医学》2010,32(7):1036-1039
目的 了解口腔医生的工作倦怠现状.方法 采用MBI-HSS法对131名口腔医生进行工作倦怠度调查.结果 38.9%的被试者有一定程度的情绪衰竭现象;42.7%的被试者有一定程度的情感疏远现象;87.8%的被试者个人成就感较低;工龄在6~25年间的被试者的情绪衰竭程度显著高于工龄≤5年的被试者;学历为大专程度的被试者的情绪衰竭程度显著低于中专学历和本科学历的被试者;民营医院的被试者在个人成就感方方面显著高于公立医院的被试者;对收入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被试者的情感疏远程度显著低于对收入不满意的被试者(均P〈0.05).结论 口腔医生存在较严重的工作倦怠情况,在预防和矫治工作倦怠时,应注意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中医院校医学实习生职业倦怠的现状,从情绪能力自我效能感的视角尝试分析该群体职业倦怠的成因。方法利用中国工作倦怠量表 CMBI 对328名医学专业及非医学专业学生进行测试,回收后进行检查,剔除不合格问卷后保留有效问卷289份,问卷中情感耗竭和人格解体2个分量表采用正向计分法,而个人成就感降低分量表则采用负向计分法,以耗竭分数≥25、人格解体分数≥11、成就感降低分数≥16作为临界值进行统计。结果1)受试者中70.9%的实习生具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2)受试男生与女生出现职业倦怠的比例无明显差异;3)非医学专业实习生与医学专业的实习生发生职业倦怠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学生职业倦怠发生率较高;4)实习时长>6个月者发生职业倦怠的比例明显增高。结论医学实习生是一个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特殊群体,其工作倦怠问题不容忽视,学校及教学医院应给予足够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干预。  相似文献   

19.
段明君  汪善勇  黄智  李慧 《四川医学》2010,31(11):1579-1581
目的了解精神科医生的职业倦怠程度,了解精神科医生的防御方式以及职业倦怠与防御方式的相关性,为精神科医生职业倦怠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四川省成都市某医院75名精神科医生的职业倦怠状况和防御方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情绪衰竭与被动攻击、潜意显现呈正相关。玩世不恭与投射、被动攻击、隔离和消耗倾向呈正相关。成就感低与投射、被动攻击和同一化呈负相关(P〈0.05)。结论临床精神科医生的职业倦怠与个体的特定防御方式有关,可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Burnout is a triad of emotional exhaustion, depersonalization, and 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resulting from job stress. Although with distinct region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burnout among anesthesiologists in the Tibet has not been described.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prevalence of burnout among anesthesiologists in Tibet and its associated factors. 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Tibet, China, with an anonymous questionnaire. Social-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work status, three dimensions of burnout assessed by 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Human Service Survey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Results A total of 133 individuals from 17 hospitals completed the survey from March to June 2018. The prevalence of moderate- to high-level of emotional exhaustion, depersonalization, and burnout in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was 65.4% (95%CI, 57.0%–72.9%), 66.9% (95%CI, 58.5%–74.3%), and 83.5% (95%CI, 76.2%–88.8%), respectively. An annual caseload ≥500, frequent overtime work and fair to poor sleep quality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level of emotional exhaustion (P<0.001, P=0.001, and P<0.0001, respectively). 5–9 years in anesthesiology experience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a high level of emotional exhaustion and depersonalization (P=0.002 and P=0.003,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More than half of anesthesiologists working in Tibet experience a moderate- to high- level of burnout in at least one dimensional scale. Anesthesiologists having 5–9 years of experience are more prone to emotional exhaustion and depersonalization. Efforts to decrease burnout through reducing the working load and raising the social recognition of anesthesiologists in Tibet should b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