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4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55篇
预防医学   1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探讨轻中型颅脑损伤病人不同部位脑白质微结构改变与其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分析127例轻中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伤后10 d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评定有无认知功能障碍,并常规行头颅MRI检查,采集DTI数据,测量两侧额叶、颞叶内侧、顶叶,胼胝体膝部和压部,中脑部位的感兴趣区各向异性分数(FA值)、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与Mo CA评估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以Mo CA量表为标准评定,无认知功能障碍41例(32.28%,无认知障碍组),存在认知功能障碍86例(67.72%,认知障碍组),主要表现为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力和计算力、语言、抽象能力、延迟记忆的障碍。与无认知障碍的病人相比,认知障碍的病人两侧额叶、颞叶内侧、胼胝体膝部FA值降低,ADC值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轻中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存在显著认知功能障碍,以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力和计算力、语言、抽象能力、延迟记忆障碍为主。颅脑损伤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病人额叶、颞叶、胼胝体白质受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大鼠心脏中缝管连接蛋白的表达及连接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临床高血压心脏病的相关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Dahl盐敏感高血压大鼠于生后 5w开始喂 8%高盐饲料 ,分别于 9、1 1、1 3周龄处死 ,采用透射电镜及免疫组化方法对大鼠心肌细胞的连接结构及缝管连接蛋白 Cx43、Cx40的含量进行研究。结果 心肌细胞的连接结构闰盘似山峰样 ,台阶消失 ,缝管连接位于突起之间 ;实验组 Cx43含量较相应对照组显著减少 (9周龄 P<0 .0 5;1 1、1 3周龄 P<0 .0 1 ) ,分布紊乱 ;Cx40含量在早期 (9周龄 )时显著减少 (P<0 .0 1 ) ,随后显著增加 (P<0 .0 1 )。结论 缝管连接分布的紊乱及 Cx43含量的下降可能在高血压心脏病心律失常的发生上起了重要作用 ,而 Cx40含量增加可能是增加传导速度的一个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对脑缺血大鼠脑皮质突触密度及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组及康复训练组。根据Zea-longa等介绍的方法加以改进将脑缺血组及康复训练组大鼠制成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制模方法同前,但术中不阻断大脑中动脉血流。脑缺血组及假手术组大鼠于制模后均置于普通笼内饲养,期间自由活动、进食;康复训练组大鼠于制模后给予运动训练,包括平衡木、转棒及网屏训练等。各组大鼠于制模后第1天、第7天、第14天及第21天时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其突触密度和突触超微结构变化情况。 结果假手术组大鼠脑皮质神经毡内突触数量较多,突触前后成分境界清楚、轮廓完整,突触前终末内突触小泡数量较多,分布密集而均匀、大小均等。脑缺血组大鼠随着缺血时间延长,其神经毡内突触数量逐渐减少,突触结构也发生异常改变,如突触前、后膜模糊不清,突触前终末内突触小泡数量减少、破裂甚至融合;到制模后第21天时,可见突触小泡显著减少甚至消失,突触前、后膜被破坏,突触典型结构已不存在。康复训练组从制模后第7天开始,其突触损伤程度均明显轻于脑缺血组,可见该组大鼠神经毡内突触及突触小泡数量均显著多于脑缺血组。 结论脑缺血大鼠可见脑皮质内突触数量明显减少,突触结构也遭到一定程度破坏;康复训练有助于脑缺血大鼠神经突触恢复正常,从而加速其神经及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重庆市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手足口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下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疫情数据,描述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收集重庆市手足口病监测资料,分析死亡病例流行特征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结果 2010年报告病例19970例,重症42例,死亡26例,发病率为69.85/10万,死亡率为0.091/10万。4-5月为发病高峰,主城区比远郊区县高发,1~3岁组的散居儿童为高发人群。0~3岁男性散居儿童为手足口病死亡的高危人群,临床表现以高热、手足部出疹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呼吸、循环、消化系统症状和体征。聚集性病例多发生在学校和幼托机构。荧光PCR检测阳性率为63.26%,轻症病例以柯萨奇病毒A16型为主(39.09%),但引起死亡的均为肠道病毒71型,病毒分离率为24.30%。结论手足口病疫情的防控重点应放在及时发现重症病例,加强重症病例的临床就治,降低死亡率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真核表达质粒pEGFP-N2-BMP2转染P19细胞后能否诱导其分化为心肌样细胞.方法 实验分转染组和对照组,转染组以真核表达质粒pEGFP-N2-BMP2转染P19细胞并使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基因稳定表达,然后结合细胞聚集培养,对照组为培养的P19细胞.两组细胞聚集培养4d,形成聚集体后贴壁培养,于贴壁培养的4d、8d、12d、16d,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心肌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T (cTnT)和心肌肌动蛋白α;半定量RT-PCR检测心脏早期转录因子GATA-4和NKx2.5基因的表达.结果 转染组心肌肌钙蛋白T和心肌肌动蛋白α两种蛋白形成聚集体贴壁4d时无表达,8d、12d、16d出现表达,其表达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强.取材各时间点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在转染诱导后4d时GATA-4、NKx2.5两个基因即出现弱的表达,随着时间延长,8d、12d、16d两个基因的表达逐渐增强.取材各时间点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未发现心肌肌钙蛋白T和心肌肌动蛋白α两种蛋白的表达,亦未发现GATA-4、NKx2.5两个基因的表达.结论稳定表达BMP2基因的P19细胞可以分化为心肌样细胞,BMP2可能通过调控转录因子GATA-4、NKx2.5进而影响心肌肌钙蛋白T和心肌肌动蛋白α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重庆市2008-2011年急性驰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运转情况.方法 按照《脊灰病毒检验手册》操作规程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由国家脊灰实验室用PCR-RFLP法和ELISA法对分离到的脊灰病毒株进行型内鉴定.结果 从307例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脊灰病毒(PV)10株,分离率为3.26%,其中脊灰Ⅱ型5株,Ⅲ型3株,PV混合2株,Ⅱ型为我市的主要型别占50.00%,其次是Ⅲ型、PV混合型分别占30.00%、20.00%.所有PV经国家脊灰实验室进行型内鉴定,有9株为疫苗相关株,另外有1株Ⅱ型有6个核苷酸序列变异,鉴定为疫苗高变异株.分离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 26株,分离率为8.47%.结论重庆市2008-2011年急性驰缓性麻痹病例中未发现脊灰野病毒,维持了无脊灰状态.在实现无脊灰目标后,仍应加强AFP病例的病毒学监测工作,以确保最终实现全球消灭脊灰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麻疹减毒活疫苗(MV)和脊灰疫苗(OPV)的效价在我市冷链系统各环节中的变化,评价我市计免冷链系统及麻疹疫苗和脊灰疫苗管理质量. [方法]于2003~2007年对MV和OPV效价进行常规跟踪监测,在冷链不同环节共检测麻疹疫苗65份,脊灰疫苗64份. [结果]麻疹疫苗效价均值为(3.51±0.53)logTCID50/0.1 ml,脊灰疫苗效价均值为(6.06±0.30)log TCID50/ml,麻疹疫苗质量总合格率达96.92%(合格滴度为t≥2.5log TCID50/0.1ml),脊灰疫苗质量总合格率为96.88%(合格滴度为≥15.7 log TCID50/ml),本中心冷库麻疹疫苗、脊灰疫苗平均滴度与各级监测点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459,P=0.108;χ2=1.898,P=0.387). [结论]我市在麻疹疫苗和脊灰疫苗贮存、运输、接种等各环节冷链系统管理总体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理论指导下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在肿瘤术后病人PICC置管中的应用。[方法]将180例肿瘤术后PICC置管病人按入院单双日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整体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常规整体护理上采用CNP护理模式,在循证护理理论下提出PICC置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查找实证,评价证据,找出有效解决的方法,制定CNP表格并监督实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病人满意度高、PICC相关知识掌握程度高。[结论]以循证护理为基础的临床护理路径在肿瘤术后病人PICC置管中的应用,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1999~2003年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流行的H,基因型麻疹野病毒代表株血溶素蛋白(Fusion Protein,F)基因的分子特征。方法从1999~2003年中国分离的麻疹野病毒株中,选取13株H1基因型代表株,包括H1a基因亚型麻疹野病毒8株和H1b基因亚型麻疹野病毒5株。使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病毒的F基因全长,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同时与中国疫苗株及其它国家的A、D2、D6、D7、E基因型参考株进行序列比对及基因亲缘性关系分析。结果1999~2003年13株中国流行麻疹野病毒代表株中,核苷酸同源性为98.1%~99.0%,氨基酸同源性为98.1%~100.0%,与中国疫苗株沪191相比,其核苷酸同源性为95.7%~96.2%,氨基酸同源性为96.9%~97.2%;而与其它基因型相比,核苷酸同源性为94.4%~96.2%。F基因3个糖基化位点(第32、64、70位氨基酸)、对病毒融合功能起着重要作用的第112位精氨酸、第195位亮氨酸未发生改变。结论1999~2003年中国流行的H1基因型麻疹野病毒的F基因无明显差异,F蛋白上已知的重要功能位点未发生变异,推测中国流行的麻疹野病毒F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未发生较大改变,但由于F蛋白是重要的功能蛋白,对F蛋白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变异规律进行常规监测,对了解麻疹野病毒流行特点及其遗传变异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月见草油的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