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活血化瘀治法理论有“祛瘀血”和“生新”2个层面,其中“祛瘀血”层面包含“活血、行血、祛瘀、通络”4个方面,“生新”层面包含“生新血、生新物、生新脉、化旧生新”4个方面.分析了“祛瘀血”之后疾病好转、痊愈的内在原因,阐述了“生新”层面在“新物生,腐物消,机能复”的作用机制,对全面完善活血化瘀治法理论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瘀血证与活血化瘀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说的“恶血”、“凝血”、“留血”,及“血实宜决之”的治则;《伤寒杂病论》盼“瘀血”篇,都是论述瘀血的证治。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微循环障碍的发展,对瘀血证与活血化瘀法的研究和运用也有新的进展。目前,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的疾病已达百种以上,展示了活血化  相似文献   

3.
随着近代医药界对于“瘀血”病机与“活血化瘀”治则研究的兴起,现代医家也在更深入地对张仲景所论“瘀血”进行研究探讨。收录近10年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张仲景对“瘀血”病因病机的认识很是复杂,与气滞、水停等有关;辨证治疗具有鲜明特点,不独治停滞之血;后世对涉及方剂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颇多,其良好疗效得到肯定,且治疗范围在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4.
该文就《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蕴含的"治未病"思想进行了探讨,认为《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以"性、命"双修的疾病预防观为特色,视人体正气充足为保持健康的内因,重视形神合一;并从"道、法、术数"等层面概述了如何预防早衰,进而揭示了"治未病"的思想,希望能从心、身、社会三个方面入手提高疾病的预防。  相似文献   

5.
中医认为,"离经之血便是瘀血""瘀血不去,则出血不止,新血不生",应用活血化瘀药治疗出血性脑卒中体现"宁血"之法。水蛭作为主要的活血化瘀药之一,有"破瘀血而不伤新血"之功,药理研究表明,水蛭可抗凝血酶活性、减轻脑水肿、改善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促进神经细胞功能恢复,治疗出血性脑卒中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谈《金匮要略》致瘀十三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对瘀血证治论述极为丰富,创立了许多著名活血化瘀方药,如大黄Zhe虫丸、抵当汤、下瘀血汤、温经汤等。近年学者对《金匮》瘀血证治等内容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对致瘀之因谈及很少。本文结合《金匮》原文精神对致瘀原因从十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试图进一步阐明瘀血的发病原因与机理,以及相应的立法组方用药。  相似文献   

7.
活血化瘀是针对瘀血证的一种治疗方法。对于瘀血证的病因病机、辨证及药物治疗早就在《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等著作中有详尽论述,尤其到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把瘀血证的成因,六治及分型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创制出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府逐瘀汤和补阳还五汤等著名方剂。近十几年来,活血化瘀更是倍受广大医生的推崇,把活血化瘀法推向更宽领域,给活血化瘀法理论赋予了新的内容,进一步促进其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瘀血”及“活血化瘀”研究,已广泛引起国内、外的重视。当前研究的趋向,除扩大临床验证外,主要从微循环、血液流变学、血液动力学等方面,探讨“活血化瘀”的原理及其物质基础,已取得很大的成绩。“瘀血”在祖国医学中含义非常广泛,凡是由于某种或某些原因所导致“血液停滞”、“血脉不通”或“血行失度”、“瘀结不散”均形成“瘀血”。由于“瘀血”而导致的疾病及应用“活血化瘀”治疗有效的若干疾病,即称为“瘀血症”。而现代医学认为“瘀血”是指一切血液运行改变和血液物化性质的改变。其“瘀血症”是由于血液  相似文献   

9.
张金生 《中医学报》2021,36(4):721-724
瘀血在演变过程中呈现两种状态,即显性瘀血状态和隐性瘀血状态。显性瘀血状态包括不通而瘀和离经而瘀;隐性瘀血状态包括不畅而瘀和不荣而瘀。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瘀血骤然形成,血管闭塞,继而引发全身血流紊乱,治疗应以峻攻、破瘀、通络、开窍之品活血化瘀攻邪;脑梗死亚急性期患者病机由"不通而瘀"转变为"不畅而瘀"合并"不荣而瘀",或表现为三者并行的状态,治疗应以活血化瘀注射剂为主,辅以口服剂效果明显;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活血化瘀药物的使用多依赖其生新功能,正是生新功能推动着病情好转和机体康复。  相似文献   

10.
活血化瘀法是祖国医学治疗瘀血证的独特的方法。近几年来 ,随着中西医结合的开展 ,此法应用更为广泛。应用有调畅血行 ,祛除瘀滞的药物 ,以解除由血滞、血瘀所导的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 ,称为活血化瘀法。其用药途径主要是内服 ,也有使用外治的方法 ,现在又增加了注射用的针剂。因活血化瘀药具有活血行气、祛瘀生新、畅通脏腑经络的作用 ,所以除用于瘀血所造成的疼痛、发热、咳喘、心悸、症忡、发黄、症积包块、青紫红肿 ,赤弥缕纹、月经不调、二便及舌脉有瘀象的疾病外 ,还往往把它作为一种治疗手段 ,来治疗某些症状迁延 ,顽固的慢性疾病。1…  相似文献   

11.
根据痰瘀互结同病的原理,痰浊必致瘀血,瘀血多夹痰浊,痰瘀阻塞是导致痛证的重要病理因素。吴立文教授善用化痰逐瘀治疗由痰瘀互结所致之痛证,治痰兼顾化瘀,治瘀不忘化痰,使邪祛络通,通则不痛,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活血化瘀法、理气活血法和益气活血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癌前病变大鼠早期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幽门弹簧插入配合高盐热糊灌胃法复制CAG癌前病变模型,用双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癌前病变大鼠早期细胞凋亡。结果益气活血法、活血化瘀法和理气活血法干预12周后,自然恢复组大鼠早期凋亡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各干预组早期细胞凋亡率均有降低,其中活血化瘀组、理气活血组与自然恢复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益气活血组显示出降低早期细胞凋亡的趋势,但与自然恢复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7)。结论益气活血法、活血化瘀法和理气活血法对CAG癌前病变大鼠早期细胞凋亡均有抑制作用,这可能是益气活血法、活血化瘀法和理气活血法改善或逆转大鼠CAG癌前病变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活血化瘀类方药运用方面阐述了活血化瘀法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认为活血化瘀类方药运用是把“双刃剑”,应针对疾病病因病机与病理生理特点及病程阶段状况和西药抗凝治疗情况,将中医辨证与西医诊断分型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中药传统药性与中药现代药理相结合,采用中西医序贯疗法,科学合理地应用活血化瘀类方药,有利于不断提高中医活血化瘀类方药治疗疾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坏疽性脓皮病的临床资料,避免其误诊误治。方法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敏感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以自拟四叶宣解汤宣化清解、活血散结,兼祛风寒湿邪。结果 7例坏疽性脓皮病患者中,5例疮口愈合,2例死亡,其中1例确诊为白血病,1例未确诊原发疾病者转外院治疗后死亡。结论坏疽性脓皮病常合并其他疾病,皮损程度较重,病程长,经年不愈,易被误诊。在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基础上,服用解毒化瘀散结、祛风寒湿邪中药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前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以"瘀"为出发点,认为"瘀"贯穿肺纤维化始终,揭示肺纤维化因瘀致病机制,并提出活血化瘀在肺纤维化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活血化瘀法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活血化瘀法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疗效机理.方法 60例患者分两组,治疗组(30例30耳)口服耳聋合剂,同时静脉点滴丹参注射液,对照组(30例30耳)予静脉点滴丹参注射液.以临床症状、纯音测听、声阻抗为主要观察指标,采用公认的疗效评定标准,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愈显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3.33%,76.67%,53.33%,66.67%.经Ridit分析,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对舌质的改善明显(P<0.001).结论 活血化瘀法治疗突发性耳聋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7.
肺血瘀证古之记载罕见,现行规划教材中亦弃而不载,然收集先哲所论,参以现代临床及实验研究,认为临床中肺病从瘀论治并不少见,肺血瘀证有其形成的生理基础、病理机制,临床多表现为咳痰喘伴有血瘀证,如咯血、胸痛有定处、口唇指甲紫绀,舌紫有瘀斑等。现代医学普遍认为,血黏度增高、肺间质纤维化、肺动脉高压为瘀血的病理表现,药理研究证实中药活血化瘀药可改善上述情况,亦证明肺血瘀证的客观存在。但肺血瘀证常兼见他证,易于被掩盖,肺血瘀证应得到复兴。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冠心病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患之一。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肾虚痰瘀互结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论述现代社会肾虚是冠心病的重要始动因素,肾虚导致痰浊瘀血内生,进而痰瘀互结,痹阻心脉是冠心病的重要病理环节,在冠心病的治疗上提出在固护元气,培补肾精的基础上痰瘀并治的治疗方法,论述了临床使用补肾培元、化痰祛瘀法治疗冠心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证明补肾化痰祛瘀法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病因病理及演变规律,对肝豆状核变性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进行探讨,提出其病因病机为禀赋不足、铜毒内生,铜浊邪毒、酿生湿热,火热燔灼、引动肝风,痰瘀互结、形成癥积。临床治疗当谨守病机,辨证论治,如湿热内蕴型治以清热化湿、通腑利尿,用大黄、黄连、半枝莲等组成的肝豆汤治疗;痰瘀互结型治以祛痰化瘀、活血散结,用郁金、姜黄、莪术、丹参等组成的肝豆灵片治疗。  相似文献   

20.
"以通为补"理论是具有中医特色的治则治法。"通"是指祛邪、攻下等治法;"补"是指补益或恢复脏腑功能,使脏腑阴阳平衡。"以通为补"即在治疗某类疾病时使用"通"法以达到恢复脏腑机能的效果。血府逐瘀汤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有"祛瘀生新"的疗效。"祛瘀"即"通";"生新"即"补"。血府逐瘀汤通过"祛瘀生新"体现了"以通为补"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