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和D-二聚体( D-D )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将本院6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入院时、术前24h、术后24h 、72h、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分别抽取静脉血,测定两组患者血浆中hs-CRP及D-二聚体的浓度。结果:①术后24h 、术后72h的hs-CRP 及D-二聚体的浓度均高于入院时及术前24h,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第14天时hs-CRP 浓度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 P>0.05),但D-二聚体的浓度与术前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②4例患者术后72h出现感染症状,伤口局部疼痛,同期hs-CRP 浓度再次升高,与无感染症状患者比较,浓度具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经过抗感染治疗后4例患者hs-CRP 浓度有所下降,术后第14天时hs-CRP 浓度仍高于无感染症状患者。③5例患者经过彩色多普勒证实存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 ),术后第14天时仍高于无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④通过Logistic分析方法可知hs-CRP 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感染的发生具有正相关关系,D-二聚体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子。结论:hs-CRP和D-D浓度的变化为早期DVT、术后感染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评估D-二聚体动态变化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择因髋部骨折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94例。监测术前、术日、术后第1,2,3,6,9,12天血浆D-二聚体值,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第2,5天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出现D-二聚体显著升高时,即刻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无法确诊的病例,行双下肢血管造影检查。绘制ROC曲线,评估D-二聚体动态变化对DVT的预测价值。 结果 94例患者中发生DVT 20例(21.3%)。2组D-二聚体水平均呈升高再降低趋势,术后第3天达峰值,血栓组变化幅度较大,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术日至诊断DVT的中位时间为3 d。在术后第3天D-二聚体水平显示中等精度,曲线下面积为0.856(95%CI:0.740~0.971,P<0.001)。截止到最大约登指数为0.696对应cut-off值为6.23 mg/L。 结论 动态监测D-二聚体水平对预测DVT有重要意义,第3天D-二聚体水平可以作为DVT的一个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间歇性气压治疗(IPC)联合仿生物电治疗(NMES)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 选择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1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下肢DVT预防措施分为NMES+IPC组(41例)、NMES组(43例)和IPC组(42例)。比较3组凝血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流情况以及DVT发生率。结果 NMES+IPC组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股静脉血流速度明显高于NMES组和IPC组(P <0.05),D-二聚体水平、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DVT发生率明显低于NMES组和IPC组(P <0.05)。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接受NMES联合IPC治疗,有利于提高下肢血流速度,改善全身凝血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降低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4):27-30+193
目的探讨D-二聚体对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消化道肿瘤手术患者97例,分别检测术前、手术当天及术后1 d的D-二聚体水平,并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其分为DVT组(n=9)和非DVT组(n=88),同时选取我院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组内不同时间段及各组间的D-二聚体水平。结果 DVT组和非DVT组患者术前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和非DVT组患者手术当天、术后1 d 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和非DVT组患者手术当天、术后1 d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1 d D-二聚体水平预测深静脉血栓形成较手术当天更准确,最佳临界值为4.23 mg/L时,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86.6%,曲线下面积为0.92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手术当天、术后1 d D-二聚体明显升高、Wells评分1分、基础疾病呈正相关,与年龄、性别、是否腔镜手术相关性不明显。结论 D-二聚体水平对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加味补阳还五汤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中药组术后当天1次,以后每天2次服用加味补阳还五汤,连服7 d。对照组于术后当天及以后每天1次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术后48 h拔除引流管,并记录引流量;术前及术后第7天行下肢多普勒彩色超声观察股静脉血流速度,并探测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术后第7天,两组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均较术前减慢,中药组股静脉血流速度较对照组快。中药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引流量较对照组减少。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能很好地预防THR术后DVT形成,其临床效果优于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对老年患者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胡1]月就诊骨一科及骨二科的骨折患者70例,研究组以是否并发DVT分为并发DVT组及未并发DVT组,选取同期体检科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浓度。结果 70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8例并发DVT,阳性率占11.4%。并发DVT、未并发DVT术前Fbg和D-D的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DVT与未并发DVT术后Fbg和D-D的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监测凝血功能中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对老年患者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郭光远  孙夫平 《中国医疗前沿》2012,(11):44+48-44,48
目的观察气囊压力治疗预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例接受髋关节置换术且年龄〉50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辅以气囊压力治疗。对照组术后当天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000U/次),1次/d,共2周,于术后第7d检测两组患者血液D-二聚体阳性率及股静脉流速,监测患者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第7d时,发现治疗组股静脉血流峰值及平均流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有2例D-二聚体阳性(12%),l例DVT阳性(4%);对照组有3例D-聚体阳性(10%),1例DVT阳性(5%)。组间比较发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囊压力疗法能抑制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临床应用与低分子肝素作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8.
探讨D-二聚体及血栓弹力图(TEG)在预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意义。方法纳入2015 年12 月-2016 年5 月在该院关节外科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93 例,动态监测置换前及置换后1、3、5、7 和12 d的D- 二聚体,并定期检测TEG 各项指标,置换后12 d 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根据彩超结果有无血栓形成分为血栓组与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D- 二聚体及TEG 各项指标的水平。结果患者术后定期行患侧肢体血管彩超检查,术后1周内行彩超检查未发现血栓形成,术后第12 天彩超检查提示11 例患者存在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纳入血栓组;其余82 例患者未发现血栓,纳入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吸烟史,体重、手术时长及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血栓组与对照组术前及术后1、3、5、7 和12 d D- 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p <0.05),所有患者术后较术前凝血反应时间(R)缩短,血栓最大幅度(MA)升高,伴α角升高。术后第12天血栓组TEG的R时间、凝固时间、a角、MA、凝血块强度值及D-二聚体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提示髋关节置换术后D- 二聚体的动态监测及TEG、小腿肌间静脉丛彩超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血栓。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16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中50例DVT病例,经术前和术后第7天进行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多项临床因素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关系.结果 经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162例手术有50例发现DVT,全部为小腿肌间静脉血栓,DVT发生率30.8%;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高龄、高血压、糖尿病、手术中或手术后输血是并发DVT的危险因素,预防性抗凝治疗,术后功能训练是并发症DVT的保护因素.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抗血栓治疗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应将防止DVT等并发症的发生,作为术后治疗一项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有效性。方法 对120例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入院第1、7、14、21天凝血指标(D-二聚体)监测,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等的比较,观察并比较两组的DVT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D-二聚体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7、14、21天D-二聚体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0例患者共有10例发生了下肢DVT,其中实验组2例,对照组8例。结论 护理干预作为预防DVT形成的一种综合护理措施,可有效地降低下肢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预防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8月105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分为三组,每组35例,术后分别采用机械性预防、药物预防、机械和药物相结合的综合方法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检测三组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清D-二聚体浓度,并进行分析比较,同时通过彩超检测下肢深静脉发生情况。结果组间比较,三组患者术后3 d、7 d、14 d血清D-二聚体浓度平均值数据从高到低依次为机械组、药物组、综合组;三组术后患者DVT总发生率分别为31.4%、20.0%、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采取机械和药物相结合的综合预防方法比采用单一机械预防或药物预防方法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①目的探讨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②方法采用日本威士迭公司生产的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79倒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6例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测定。③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VT组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DVT组24小时~7天的DVT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④结论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存在不同程度的继发性纤溶亢进,说明D-二聚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预后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血符逐瘀汤加减方对妇科手术患者的血液流速变化指标、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的动态变化影响,评价该方预防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行全子宫切除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按常规术后处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处理的基础上,于术后第1天开始服用中药方。分别于术前1d、术后第1天(用药前)、术后第6天检测实验室各指标,术后第6天常规行双下肢静脉彩超,观察该方对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及其在预防性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结果术后第1天两组血液流速变化指标、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增高;术后第6天,实验组血液流速变化指标、D-D、FIB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妇科全子宫切除手术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府逐瘀汤加减方能明显改善血液高凝状态,调节凝血纤溶活性,从而有效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风险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羟乙基淀粉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A组)及羟乙基淀粉组(B组)各30例,A组正常术后补液,B组术后加用羟乙基淀粉,连续使用3天。术后3天B超监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凝血功能。结果:术后3天发生深静脉血栓者A组6例,B组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1天与术后3天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采用羟乙基淀粉扩容能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39例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其中全髋关节置换(THA)315例325髋;全膝关节置换(TKA)24例31膝。患者入院后均常规检测凝血纤溶情况,术后1、3、5 d监测D-二聚体(D-D)。对于可疑DVT患者,均首选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必要时行静脉造影以明确诊断。全部患者均接受物理治疗和预防性抗凝治疗。结果:共诊断19例DVT(25侧肢体),其中中心型或混合型6例,周围型13例。经预防性抗凝之后,非DVT的患者的D-D值呈逐渐下降趋势;而DVT患者在监测的第1天和第3天甚至更长时间D-D仍维持在高水平状态。周围型DVT患者术后抗凝6个月,中心型或混合型DVT患者骨科手术后放置了临时腔静脉滤器,所有患者围手术期未出现肺栓塞情况。结论:对高危老年病人应做到术前充分评估,早期功能锻炼联合抗凝治疗预防DVT的发生安全有效,D-二聚体可作为老年DVT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下肢骨折病人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增强型乳胶免疫比浊法对57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进行血浆D-二聚体的定量检测,跟踪观察患者病情。结果:57例患者有7例并发深静脉血栓(DVT),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呈进行性增高。未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并发DVT组与未并发DVT组相比较:术前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3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监测对骨折术后并发血栓性疾病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更具临床价值的D-二聚体临界值及其在高龄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血栓预防中的必要性。方法对112例年龄>65岁的下肢骨折患者分别在术前第2天,术后第3、7、10天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术后第5天行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应用统计分析探讨更具临床价值的D-二聚体临界值。结果 术后D-二聚体水平较术前普遍升高。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阴性患者相比,DVT阳性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术后第3天,D-二聚体水平>3mg/L诊断DVT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37%和86.96%。统计分析显示,以3mg/L作为D-二聚体临界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最大。结论 以3mg/L作为D-二聚体临界值,在高龄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血栓预防中更具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DVT风险管理路径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为促进THR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质量提供可靠证据。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择期行THR术并符合入选标准的62例患者纳入研究,以上62例入选对象按数字分组原则分至A、B两组,进行对照试验;其中A组参照骨外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及循证处置原则,结合专家咨询、文献研究设计并执行DVT风险管理路径;B组则给予DVT常规预防性护理,记录不同组别患者术后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指标变化,比较组间相关症状积分情况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与B组比较,A组患者术后24 h时D-D、PLT值表现更优(P0.05),出院时A组患者平均症状积分显著优于B组(P0.05),术后1个月时DVT发生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DVT发生率较B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DVT风险管理路径的应用有助于临床护理风险的量化评估与跟踪监控,对预防和控制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D-二聚体在急性脑血管病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捷  单培彦 《中国全科医学》2005,8(16):1320-1321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时的临床价值。方法 测定10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入院时(A组)、发病第7—30d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其中100例患者的D-二聚体数值为B组,未并发下肢DVT的为C组,并发下肢DVT的为D组)。对其数值进行比较。结果 A、B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问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未并发下肢DVT者与并发下肢DVT者其血浆D-二聚体含量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可作为判断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下肢DVT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丹参注射液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8月到2016年8月在本院接受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的产妇188例,所有患者均为手术后3 d内发现深静脉血栓。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4例。对照组于剖宫产后第4天进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 000 IU,每日一次,连续5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注射丹参注射液;注射前和注射后第5天检测两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浓度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下肢周径、术后血流速度。结果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及丹参注射液后5 d,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浓度、D-二聚体水平、PT、下肢周径和术后血流速度均有明显变化,且与注射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项指标的变化幅度均大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丹参注射液能够有效改善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降低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