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安徽省芜湖市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动态变化,为制订符合当地实际的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5—2019年在芜湖市设立国家级和省级血吸虫病监测点,每年对监测点内人畜病情、螺情及野粪污染情况开展监测,对逐年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9年芜湖市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人群血吸虫病血清学检查82 932人次,血检阳性率为1.12%~3.29%,本地居民血检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趋势= 218.218,P<0.01);血检阳性者均接受了病原学检测,未发现阳性。2015—2019年芜湖市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流动人群血清学筛查9 534人次,各年血检阳性率为0.54%~4.86%,呈逐年下降趋势(χ2趋势= 94.286,P<0.01);所有血检阳性者均接受了病原学检测,仅2015年发现1例阳性。2015—2019年芜湖市血吸虫病监测点逐年查出的有螺面积为438.17~671.27 hm2,平均活螺框出现率为19.48%、活螺平均密度为0.72只/0.1 m2,压碎镜检法和LAMP法检测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15—2019年在芜湖市血吸虫病监测点共捡获野粪907份,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野粪。结论 芜湖市血吸虫病疫情已呈现低度流行态势,但全市血吸虫病传播的流行因素依然存在。要继续强化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加强家畜传染源管控,提高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监测,不断完善血吸虫病监测预警和响应体系,推进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监测清远市血吸虫病防治(下简称血防)中钉螺螺情变化,掌握清远市近年来血防工作的落实情况。方法按照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要求,清远市2002-2009年开展血吸虫病钉螺螺情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结果通过8年的监测,在原血吸虫流行区共查荒地2712017.9秆,水沟112661m,螺框244211框;设假螺点查可疑地区103618m2,设标记螺点3359框,查获2312框,标记螺点查获率为68.83%;放标记螺15083粒,查获8240粒,标记钉螺查获率为54.63%;水下诱螺对34526m,可疑水沟投放稻草框3736框,回收3156框,回收率为84.48%,回收杂螺78105粒,平均24.75粒/框。以上监测均未发现活钉螺。结论清远市在原疫区未发现有残存的活钉螺及新感染的血吸虫病人,显示清远市消灭血吸虫病的成果巩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山丘型喀斯特地貌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有效防控措施,以利巩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方法分步实施控制措施:①消除传染源期(1983-1988年)重点采取查找病人病牛和查灭钉螺,有效阻断血吸虫病传播。②监测巩固期(1989-2000年)在前期措施基础上,增加居民血清学监测,强化有螺点的处理。③净化期(2001-2009年)对原疫区和毗邻的非疫区查螺由常规方案的有阳性钉螺的地区每年查螺1~2次、连续5年无发现钉螺的地方每3年查螺1次改为即使没有发现钉螺都坚持每年查螺1次以上,通过增加查螺次数加大钉螺发现率;查螺框距由常规的一般环境10~20m一框改为5~10m一框,复杂环境框距由常规的5~10m改为3m,缩短查螺框距保证查螺质量;一旦发现钉螺,把常规药物灭螺连续3年改为连续灭螺5年。结果在1983-2009年26年中根据不同的防治阶段特点,每年坚持查螺查病。其中消除传染源期(1983-1988年)总计查螺面积13684583m2(其中疫区5048541m2,非疫区查螺面积8636042m2),确定有螺面积425773m2,累计查出血吸虫感染551人,耕牛感染415头,野鼠阳性率6.71%,家犬阳性率11.76%,灭螺面积累计为2846877m2。巩固监测期(1989-2000年)疫区累计查螺面积10259772m2,其中1989年发现残存螺点60m2,钉螺平均密度14.3只/市尺2,经解剖无阳性;2000年发现残存螺点面积4240m2,钉螺密度4~5只/市尺2,解剖无阳性。对发现的2个残存螺点累计灭螺8次,对学生进行皮试阳性率0.57%,居民粪检795人全部阴性,动物查病全部阴性。非疫区查螺面积13740434m2,未发现钉螺。学生皮试阳性率为0%,居民粪检无阳性。净化期(2001-2009年)对疫区和非疫区反复查螺12次,其中疫区累计查螺面积4492616m2,未发现钉螺,非疫区累计查螺面积6508223m2,未发现钉螺,疫区居民血检2179人,抗体阳性率0.32%,阳性者粪检全部为阴性,对鼠、犬、牛调查无阳性,对非疫区居民血检1312人,阳性率0.23%,对阳性者粪检全部阴性,对流动人口血检407人,抗体阳性率1.72%,对抗体阳性者粪检未发现血吸虫卵。结论喀斯特地貌血吸虫病流行区由于地形环境复杂,容易残留钉螺,坚持反复查螺查病是巩固血防成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三峡库区重庆段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的传播风险。方法选择三峡库区重庆段的万州区和开县作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监测点,2008、2010、2012年每个监测点随机抽取300名以上6~65岁当地常住居民。2008-2012年每年对监测县内的流动人口,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血清学筛查,血检阳性者用改良加藤法进行病原学检查。2009-2012年每年对家畜开展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同时对危险地带和可疑环境开展钉螺监测。结果共调查当地常住居民2 807人,血清阳性率为1.28%。共调查流动人口3 518人,阳性率为2.42%,阳性率波动在1.38%~4.11%之间,血清阳性者经粪检未检测出血吸虫卵。调查家畜485头,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的家畜。固定监测点、流动监测点、可疑漂浮物分别调查358 565 m2、525 821 m2、13 050 kg,未发现钉螺。结论三峡库区重庆段未发现血吸虫病扩散和钉螺输入,但存在血吸虫病扩散风险,应加强钉螺输入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掌握三峡库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因素的动态变化,为本市血吸虫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设立国家级监测点,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间接血凝试验(IHA)调查万州区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口的血吸虫感染状况.采用环境抽样方法进行螺情调查和监测血吸虫病其他相关因素.结果 2005和2010年,2次调查当地人群血清阳性率均在0.61%左右;调查流动人口1 530人,阳性率为1.63%,其中疫区返乡和疫区来渝人员的血清阳性率分别为1.95%与1.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监测点查螺总面积为604 051 m2,尚未发现钉螺;监测点未发现从血吸虫病流行区引进的家畜,检测当地868头牲畜,血清阳性率为零.结论 重庆市血吸虫病存在传播的危险因素,应加强本市血吸虫病传染源的监测和管理,防止钉螺输入.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江苏省溧阳市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结果,为制定巩固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2015—2019年在溧阳市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人畜血吸虫感染、螺情和野粪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9年对溧阳市本地人群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和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检测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13%和0.79%,粪检阳性率为0%;流动人群IHA和DDI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和0.90%,粪检阳性率为0%;5年监测期间,仅2018年查到钉螺。该监测点2015—2019年均未捡获到野粪。结论 溧阳市血吸虫病疫情已处于极低流行状态,但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尚未彻底消除。今后应加强输入性传染源和螺情监测,采取精准血防措施,早日彻底消除血吸虫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喀斯特地形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疫情监测措施,以利巩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方法采取螺情监测,及时处理残存的螺点,阻断传播途径,继续对疫区人群及动物宿主查病和对流动人口开展监测。结果1989~2008年20年中每年坚持查螺,其中巩固监测阶段1989—2000年累计在疫区查螺面积10259772m^2,发现残存螺点面积4300m^2,疫区小学生皮试阳性率0.57%,居民粪检795人全部阴性,动物鼠、犬、牛查病全部阴性;非疫区查螺面积13740434m^2,采发现钉螺,学生皮试阳性率为零,居民粪检无阳性。净化阶段2001-2008年,疫区累计查螺面积4066843m^2,居民血清抗体检测1959人,抗体阳性率0.25%,抗体阳性者粪检结果阴性,对鼠、犬、牛调查无阳性;非疫区居民抗体检测1230人,阳性率为0.16%,阳性者粪检结果均为阴性;外来流动人口血学检查334人,阳性率2.1%,对抗体阳性者粪检未发现血吸虫虫卵。结论喀斯特地形血吸虫流行区由于地形复杂,容易残留钉螺,坚持反复查螺查病是巩固防治成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重庆三峡库区血吸虫病防治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抽取万州、开县及云阳3个区县卫生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定性访谈。问卷调查主要研究一般情况如年龄、学历、血防工作经历、血防治知识知晓、培训等。定性访谈主要探讨血防工作中的困难、问题及建议。对卫生人员基本情况进行统计描述,对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等的卫生人员血防知识全部正确率进行χ2检验。访谈录音用定性分析软件MAXqda,运用主题框架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问卷调查180名,访谈25名卫生人员。93.33%为大专或以下学历,73.33%未从事过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没有专职人员。47.78%对基本血防知识缺乏了解,影响因素为职业和学历。75.56%在最近1年未参加过培训。流动人口及本地居民的血清学监测难以开展,钉螺监测人员不足,缺乏专业技能。对居民的健康宣传限于在开展传染源或螺情监测时发放传单,学生的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尚未开展。政府投入有限,部门间合作机制尚未形成。结论三峡库区的医疗卫生人员血防知识知晓率低,缺乏培训。传染源及钉螺监测,居民健康教育已逐步开展。需加强政府领导及投入,强化血防队伍防治能力建设,可派卫生人员到疫区学习。亟须有效完成各项监测,多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多部门合作,形成群防群控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重庆市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因素,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提供预警信息,防止钉螺的扩散与血吸虫病疫情的传播。方法在三峡库区中段万州和支流上游开县设立固定监测点和流动监测点,调查当地居民、流动人口及家畜的血吸虫感染情况;在固定危险地带和流动可疑环境开展输入性钉螺调查。采用ELISA方法检测人群血清血吸虫抗体情况。结果 2个监测点共调查当地居民2006人,血清阳性率为1.50%(30/2006),开县血清阳性率高于万州(2.29%vs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6,P<0.01)。调查流动人员1970人,血清阳性率为2.39%,返乡人员血清阳性率高于疫区来渝人员(2.92%vs0.26%)(χ2=9.54,P<0.01),万州区的流动人员阳性率高于开县(3.61%vs1.32%)(χ2=11.03,P<0.01)。监测点未发现从血吸虫病流行区引进的家畜,检测当地的牛和羊血清均为阴性。固定监测和流动监测分别调查133875、545530m2,未发现钉螺。结论重庆市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存在血吸虫病传播的危险因素,应加强潜在流行区的传染源监测和管理,防止钉螺输入潜在流行区。  相似文献   

10.
陈干先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1):56-56,62
目的了解血吸虫病流行区血吸虫感染情况。方法2008年对湖南岳阳市云溪区新港村进行居民和家畜血吸虫感染况调查。结果结果血检阳性率约10.54%,对血检阳性者用改良加腾法粪检80人,粪检阳性率3.75%,常居民感染率为0.39%,家畜耕牛粪检阳性率4.90%,菜牛粪检阳性率0,羊粪检阳性率4.08%。螺情调查垸内外均未发现感染钉螺。结论监测点人畜均有感染,应采取综合性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绵阳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后的疫情,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绵阳市2016—2019年血吸虫病疫情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全市有6个县市区、56个乡镇、359个村曾流行血吸虫病,历史累计有螺面积2 102.58 hm2、血吸虫病人96 078例、病牛28 701头,全市于201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2016—2019年累计开展人群血检678 776人次,阳性11 919人次,各年度血检阳性率1.01%~2.29%;粪检11 919人次,无阳性发现。4年间全市无急血和新发晚血报告,现存晚血病人49例。累计血检耕牛25 068头次,阳性278头次,年度阳性率0.22%~2.23%;粪检825头次,无阳性发现。2016—2019年,共计查螺16 469.2 hm2,查出钉螺面积105.14~146.98 hm2,未查见感染性钉螺。至2019年末,全市尚有437.76 hm2钉螺面积,分布于6个县市区、52个乡镇、240个村。结论 绵阳市血吸虫病疫情处于低流行状态,但存在疫情回升的风险。今后应继续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加强监测,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以巩固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12.
徐红梅 《中国热带医学》2006,6(11):1971-1972,1997
目的了解上海南汇地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的监测情况和疫情动态,为做好今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建立血吸虫病监测系统,进行螺情和病情的同步监测。结果1996—2005年10年中共查螺5921027万m^2,发现钉螺面积270m^2,捕捉活螺270只,经解剖没有发现阳性钉螺;检查外来流动人员129877人,阳性205人,阳性率为0.16%;检查外来定居外出(返沪)人员3257人,阳性率为0.18%.7—14岁学生调查14547人,皮试阳性92人,阳性率为0,63%,经环试追踪,没有发现阳性病人;调查耕乳牛38683头,没有发现血吸虫病牛;但通过被动监测,在2005年发现1例输入血吸虫病例。结论南汇区的血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血防成果得到了巩固,但需要加强输入钉螺和输入传染源的监测。才能防止血吸虫病的再流行。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原为全国血吸虫病重度流行省份之一,经过积极防治,199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简称达标)。1996年转入监测巩固阶段,至今未发现本地急性感染、新感染病人(畜)和感染性钉螺,血防成果巩固,但钉螺面积居高不下,输入性传染源时有出现,血防形势依然严峻。为了解我省当前血吸虫病疫情,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2006年全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金湖县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所涉区域血吸虫病疫情变化,做好监测预警工作.方法 每年春季,采用机械抽样结合环境抽样设框法对金宝航道及其一级支流、高邮湖区和新三河的部分滩地开展钉螺调查.每年6-9月份,采用网捞法和稻草帘诱螺法在金宝航道退水闸段开展钉螺监测;采用淘洗法在金湖站对清污机打捞的漂浮物进行钉螺检测.采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对金宝航道和高邮湖区域的流行村居民、渔船民和门诊病人进行血吸虫病筛查,阳性者用Kato-katz法(1粪3检)进行检测.同时开展钉螺控制、病人治疗及阳性者化疗、健康教育、粪便管理等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调查.结果 2006-2015年累计调查河道面积443.84 hm2,结果未发现钉螺;调查湖滩面积2 568.19 hm2,结果新发现有螺条块2个,有螺面积20.23 hm2.在金宝航道退水闸段累计打捞漂浮物5 455 kg,投放稻草帘800块,在金湖站检测漂浮物750 kg,均未发现钉螺.完成血清学(DDIA)查病21 398人,阳性407人,阳性率1.90%;门诊人群血检阳性率高于疫区居民和渔船民,渔船民血检阳性率又高于疫区居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粪检8 983人,发现血吸虫病人1例.累计环境改造面积31.24 hm2,药物喷洒灭螺36.75 hm2巩固性灭螺200.79 hm2.2014年起未再发现活钉螺.治疗病人1例,扩大化疗407例.疫区居民和渔船民血吸虫病防治知识总体知晓率为98.55%、行为正确率为98.02%;中小学生血吸虫病防治知识总体知晓率为98.95%、行为正确率为98.18%.修建无害化公厕9座.结论 金湖县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河道未发现血吸虫病疫情和钉螺扩散现象,但在毗邻湖区新发现了钉螺和输入性病人,应加强风险监测.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于199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1996年转入巩固监测阶段,迄今已连续12年未发现本地新感染病人(畜)、急感病人(畜)及感染性钉螺,血防成果巩固,但有螺面积一直居高不下,近年来在历史无螺区也查到大面积钉螺;周边省份如江苏、安徽、江西的血防形势十分严峻。输入性传染源时有发生,对我省血防工作构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6.
宋海红  李旭  叶平 《中国热带医学》2006,6(8):1388-1389,1378
目的了解与评价南汇区血吸虫病防治和监测的效果,为今后的血吸虫病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建立血吸虫病监测系统,对钉螺和传染源进行同步监测。结果结果显示,经过30多年的查灭螺和查治病,南汇区在1985年宣布消灭血吸虫病,随后进入巩固监测阶段;在传播阻断的20年间,监测过程中数次有小面积残存钉螺的发现及发现1例血吸虫病输入病例,但没有发现阳性钉螺及内源性病人。结论南汇区的血防成果得到了巩固,得益于政府的重视和防治队伍的努力;但血吸虫病流行的危险因素依然存在,仍需做好监测工作,特别是输入传染源及输入钉螺的监测。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曾是全国血吸虫病重度流行省份之一,经过积极防治,199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简称达标)。达标至今未发现本地急性感染、新感染病人(畜)和感染性钉螺,血防成果巩固,但钉螺面积居高不下,输入性传染源时有出现,血防形势依然严峻,仍有重新流行的威胁,因此必须继续加大血吸虫病防控工作力度,现将2007年我省血吸虫病监测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宁波市于1921年发现首例血吸虫病人,此后陆续有病人发现。建国初1950年由浙江省和宁波市组成的血吸虫病防治队在各县(市)区的乡村,开展查治病和疫情的调查工作悼。,揭开了宁波市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序幕。50多年来,宁波市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在历届党政领导的重视下,依靠和发动群众,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作用,注重科学,讲究方法,在不同的时期采取了各种防治对策,取得了显著成绩,于1992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达标后坚持“清内防外”策略,经过“八五”、“九五”、“十五”3个5年规划的螺情和病情监测,无阳性钉螺、无新感染病人(畜),说明血防成果是巩固的。但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速,流动人口增多,给血防监测和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为了及时发现外来传染源,预防和控制本地血吸虫病的发生,从1995年起,本市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重点放在对流动人口的监测中,使得血吸虫病防治成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鹤庆县血吸虫病防治实践回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炳桂  李文豹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10):1208-1210
目的总结鹤庆县血吸虫病的防治实践与经验,为今后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鹤庆县1954-2010年血吸虫病流行和防治资料,评价不同时期开展工作的对策、措施及取得的效果。结果1954-1957年,为流行病学摸底调查阶段,1954年发现了血吸虫病病人并找到了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全县开展了血吸虫病普查和钉螺面积的初步调查。1958-1969年为全面防治阶段,全县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性防治,为今后血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1970-1991年为深入发展及反复防治阶段,坚持以查、治、灭、管等综合措施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开展了大范围和大规模的以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为主的药物灭螺项目。到1985年,全县55个血吸虫病流行的村委会中,有37个村委会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1989年有9个村委会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1992-2000年针对全县螺情大幅度回升,部分村病情明显回升的实际,采用了以扩大化疗为重点辅以部分易感环境消灭钉螺的防治策略。在2004年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阶段,全县55个血吸虫病流行村(居)委会中有36个村(居)委会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19个村委会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结论鹤庆县血吸虫病防治经历摸底调查、全面防治、深入发展和反复斗争、世行贷款和新世纪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治理五个阶段。各阶段血防工作均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防治经验表明血防工作不能出现停顿,今后应继续加强对血防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血吸虫病防治长效机制,坚持做好疫情监测巩固工作,严防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近十年广西新发现的残存钉螺的分布特点及流动人口血吸虫病感染情况,为血吸虫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查到残存钉螺年份长短将广西原血吸虫病钉螺孳生地分成三类,针对不同螺区分类,对原螺区及毗邻地区采用不同的监测方案。结合血清学方法及粪便检查方法,抽样检查当地居地、原血吸虫病人及流动人口的监测检查工作,对监测结果进行考核。结果近十年来,广西发现5处残存螺点,分别位于玉林、靖西、宜州、横县等地,其中隶属南宁市辖区的横县发现残存钉螺2处。广西未发现本地血吸虫病人,流动人口监测过程中发现输入性病例23例,病人分别来自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4省,除2例为女性外,其余均为男性。职业则以干部、商人、民工(农民)、学生及武警新兵为主。结论广西虽然保持阻断传播标准的成果,但由于不断新发现残存钉螺及输入性血吸虫病例,广西仍然面临血吸虫病的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