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了解重庆市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因素,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提供预警信息,防止钉螺的扩散与血吸虫病疫情的传播。方法在三峡库区中段万州和支流上游开县设立固定监测点和流动监测点,调查当地居民、流动人口及家畜的血吸虫感染情况;在固定危险地带和流动可疑环境开展输入性钉螺调查。采用ELISA方法检测人群血清血吸虫抗体情况。结果 2个监测点共调查当地居民2006人,血清阳性率为1.50%(30/2006),开县血清阳性率高于万州(2.29%vs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6,P<0.01)。调查流动人员1970人,血清阳性率为2.39%,返乡人员血清阳性率高于疫区来渝人员(2.92%vs0.26%)(χ2=9.54,P<0.01),万州区的流动人员阳性率高于开县(3.61%vs1.32%)(χ2=11.03,P<0.01)。监测点未发现从血吸虫病流行区引进的家畜,检测当地的牛和羊血清均为阴性。固定监测和流动监测分别调查133875、545530m2,未发现钉螺。结论重庆市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存在血吸虫病传播的危险因素,应加强潜在流行区的传染源监测和管理,防止钉螺输入潜在流行区。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三峡库区重庆段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的传播风险。方法选择三峡库区重庆段的万州区和开县作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监测点,2008、2010、2012年每个监测点随机抽取300名以上6~65岁当地常住居民。2008-2012年每年对监测县内的流动人口,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血清学筛查,血检阳性者用改良加藤法进行病原学检查。2009-2012年每年对家畜开展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同时对危险地带和可疑环境开展钉螺监测。结果共调查当地常住居民2 807人,血清阳性率为1.28%。共调查流动人口3 518人,阳性率为2.42%,阳性率波动在1.38%~4.11%之间,血清阳性者经粪检未检测出血吸虫卵。调查家畜485头,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的家畜。固定监测点、流动监测点、可疑漂浮物分别调查358 565 m2、525 821 m2、13 050 kg,未发现钉螺。结论三峡库区重庆段未发现血吸虫病扩散和钉螺输入,但存在血吸虫病扩散风险,应加强钉螺输入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影响血吸虫病流行因素监测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 监测三峡库区钉螺和血吸虫病传染源输入因素,为制定库区血吸虫病防控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万州区和市园林局从血吸虫病疫区引进造纸原料及花草树木情况.在库区万州、丰都、渝北3区县流动人口进行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同时采用IHA作血清学检查,对重庆往返武汉列车的旅客进行血吸虫病问卷调查,调查万州区耕牛等牲畜引进情况、三峡中心医院和重庆市相关医院血吸虫病病例等.结果 三峡库区存在从血吸虫病疫区引进造纸原料和花草树木,在血吸虫病疫区流动人员372人中,血清学抗体阳性率为1.34%,曾患血吸虫病者占3.76%;疫区返乡流动人员133人,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5%;1989~2004年经医院诊治的血吸虫病病例10例;库区未发现从疫区引进的耕牛.结论 三峡成库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存在血吸虫病流行的因素,应加强监测与预防.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清远市血吸虫病防治监测数据,掌握全市血防工作动态,为今后制定血吸虫病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5-2019年清远市血吸虫病原流行区的监测资料,包括对3 268名来自疫区的流动人口和2 025名有螺区本地村民开展血清学检测,血清学阳性者再开展病原学检测。对原流行区开展从其他血吸虫病流行区引进的牛、羊、猪、马、狗等家畜的血吸虫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监测点监测、常规监测调查钉螺孳生和感染情况。结果 2015-2019年全市共来自疫区的流动人口和有螺区本地居民血清学阳性率分别为0.34%和0.25%,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与本地居民血检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4,P=0.564)。对418头大型家畜开展血清学调查,结果均为阴性,未发现有新感染的血吸虫病病人和病畜。查出有螺面积105 649 m~2,查获活钉螺6 937只,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结论 2015-2019年清远市消除血吸虫病防治成果得以巩固,但残存钉螺和传染源等传播风险仍然存在。今后血吸虫病监测工作应进一步加强螺情和传染源监测力度,适时开展风险评估,进一步巩固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三峡库区万州段血吸虫病及其潜在流行因素,为制定库区血吸虫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要求,在2005-2007年问选择重庆市万州区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区域内,开展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及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因素钉螺与家畜感染输入情况的监测.结果 本地居民无血吸虫病例报告,居民血吸虫病血清抗体阳性检出率为0.78%,外出疫区返乡人员血清抗体阳性检出率为2.10%,疫区来万州人员血清抗体阳性检出率为1.97%.在万州段港口码头、船坞、沟壑、洲滩以及水生动植物的饲养繁殖场所开展钉螺输入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库区存在钉螺输入因素,但暂未发现有钉螺输入.库区117份牛血清IHA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重庆三峡库区万州段存在着潜在血吸虫病输入传染源和血吸虫病流行的相关因素,三峡成库后的生态环境变化及居民生产生活习惯为血吸虫病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提示应重点加强监测与防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喀斯特地形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疫情监测措施,以利巩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方法采取螺情监测,及时处理残存的螺点,阻断传播途径,继续对疫区人群及动物宿主查病和对流动人口开展监测。结果1989~2008年20年中每年坚持查螺,其中巩固监测阶段1989—2000年累计在疫区查螺面积10259772m^2,发现残存螺点面积4300m^2,疫区小学生皮试阳性率0.57%,居民粪检795人全部阴性,动物鼠、犬、牛查病全部阴性;非疫区查螺面积13740434m^2,采发现钉螺,学生皮试阳性率为零,居民粪检无阳性。净化阶段2001-2008年,疫区累计查螺面积4066843m^2,居民血清抗体检测1959人,抗体阳性率0.25%,抗体阳性者粪检结果阴性,对鼠、犬、牛调查无阳性;非疫区居民抗体检测1230人,阳性率为0.16%,阳性者粪检结果均为阴性;外来流动人口血学检查334人,阳性率2.1%,对抗体阳性者粪检未发现血吸虫虫卵。结论喀斯特地形血吸虫流行区由于地形复杂,容易残留钉螺,坚持反复查螺查病是巩固防治成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流动人口血吸虫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三峡库区流动人口血吸虫血清学特征,为制定三峡库区血吸虫病防治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8年,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在三峡库区调查流动人口的血吸虫血清感染情况.结果 调查流动人口1 416人,其血清学阳性率为3.04%,返乡人员阳性率(4.04%)高于疫区来渝人员(1.76%)(χ2=6.15,P<0.05);区县阳性率以云阳、万州、开县为最高,超过4%.血清阳性率以50岁以上组最高,为5.38%.来自非流行省未发现阳性,传播阻断省血清阳性率(1.33%)低于流行省(3.60%)(χ2=4.05,P<0.05).流动人员主要来自湖北、湖南、四川,分别占33.40%、17.44%、10.52%;血清阳性率以江西、江苏、湖北最高,均超过4%.结论 三峡库区流动人口存在血吸虫感染情况,主要来自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应加强外来流动人员的血吸虫病监测,防止传染源的输入.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金湖县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所涉区域血吸虫病疫情变化,做好监测预警工作.方法 每年春季,采用机械抽样结合环境抽样设框法对金宝航道及其一级支流、高邮湖区和新三河的部分滩地开展钉螺调查.每年6-9月份,采用网捞法和稻草帘诱螺法在金宝航道退水闸段开展钉螺监测;采用淘洗法在金湖站对清污机打捞的漂浮物进行钉螺检测.采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对金宝航道和高邮湖区域的流行村居民、渔船民和门诊病人进行血吸虫病筛查,阳性者用Kato-katz法(1粪3检)进行检测.同时开展钉螺控制、病人治疗及阳性者化疗、健康教育、粪便管理等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调查.结果 2006-2015年累计调查河道面积443.84 hm2,结果未发现钉螺;调查湖滩面积2 568.19 hm2,结果新发现有螺条块2个,有螺面积20.23 hm2.在金宝航道退水闸段累计打捞漂浮物5 455 kg,投放稻草帘800块,在金湖站检测漂浮物750 kg,均未发现钉螺.完成血清学(DDIA)查病21 398人,阳性407人,阳性率1.90%;门诊人群血检阳性率高于疫区居民和渔船民,渔船民血检阳性率又高于疫区居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粪检8 983人,发现血吸虫病人1例.累计环境改造面积31.24 hm2,药物喷洒灭螺36.75 hm2巩固性灭螺200.79 hm2.2014年起未再发现活钉螺.治疗病人1例,扩大化疗407例.疫区居民和渔船民血吸虫病防治知识总体知晓率为98.55%、行为正确率为98.02%;中小学生血吸虫病防治知识总体知晓率为98.95%、行为正确率为98.18%.修建无害化公厕9座.结论 金湖县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河道未发现血吸虫病疫情和钉螺扩散现象,但在毗邻湖区新发现了钉螺和输入性病人,应加强风险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峡库区流动人口血吸虫感染特征,为制定三峡库区血吸虫病防治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在三峡库区调查流动人口的血吸虫感染情况。结果调查流动人口1416人,其中返乡人员792人,疫区来渝人员624人。返乡人员流动原因以外出务工为主,疫区来渝人员以经商为主;流动人口血清学阳性率为3.04%,其中返乡人员、疫区来渝人员分别为4.04%、1.76%;来自流行省、传播阻断省分别为3.60%、1.33%,来自非流行省未发现阳性。流动人员主要来自湖北、湖南、四川,分别占33.40%、17.44%、10.52%;血清阳性率以江西、江苏、湖北最高,均超过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流动人口来源、可疑感染地区与血清学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返乡人员血清学阳性率显著高于疫区来渝人员(χ2=9.00,P<0.01),来自血吸虫病流行区的阳性率高于其它地区(χ2=6.99,P<0.01)。结论三峡库区流动人口存在血吸虫感染情况,主要来自血吸虫病流行省份,重点监测来自库区周边省份的流动人员,特别是返乡人员。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淮河入江水道上段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因素,制定监测预警方案。方法 2014—2016年的每年4月份对淮河入江水道上段内的滩地、河道采取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样法开展钉螺调查;每年6—9月份在金湖站、洪泽站采用网捞法和稻草帘诱螺法开展钉螺扩散监测;对过往船只进行钉螺吸附调查。每年对淮河入江水道上段内的渔船民、施工、种植、养殖等人员采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进行血吸虫病监测,阳性者采用Kato-katz法(1粪3检)进行病原学检查。开展经济结构调查和相关因素调查。结果 2014—2016年共调查面积1 327.90 hm~2,未发现钉螺;累计打捞漂浮1 586 kg,投放稻草帘400块,调查船只129条,共检获海蛳等螺类17 585只,均未发现钉螺。累计DDIA查病2 441人次,阳性43人,阳性率1.76%。渔船民血检阳性率高于其他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粪检33人,未发现血吸虫病人。淮河入江水道上段资源丰富,分布有油田、可种植的滩地、养殖的水面,畜牧业、航运业、旅游业发展良好。境内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带,年平均气温14.9℃,年平均降水量1 023.2 mm,年平均日照时数2 072.5 h。属季节性行洪道,具有"冬陆夏水"的特征。结论淮河入江水道上段有潜在的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应做好与血吸虫病疫区相邻的重点环境钉螺监测和南水北调金湖站、洪泽站钉螺扩散监测,加强对渔船民等流动人口的病情监测,做好生态、自然环境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云南省鹤庆县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畜感染率和钉螺的分布情况。方法收集鹤庆县血吸虫病流行的基本情况和2001~2011年查灭螺、查治病的相关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2011年全县尚有钉螺面积96.3273万m2,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为0.003%。2001~2011年鹤庆县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与钉螺面积、有螺面积百分比、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阳性钉螺面积、感染螺平均密度等6项指标无相关性,但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与钉螺自然感染率存在相关关系。2001~2011年的血吸虫病家畜感染率与钉螺面积、有螺面积百分比、有螺框出现率、钉螺自然感染率等4项指标无相关性,而血吸虫病家畜感染率与活螺平均密度、阳性钉螺面积、感染螺平均密度等3项指标有相关性。2001~2011年的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与家畜感染率无相关关系。结论对血吸虫人畜感染率与螺情指标的相互关系有必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以便于指导防治工作,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2012年湖北省16个血吸虫病国家级监测点疫情变化趋势,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6个监测点人畜查病、螺情、防治工作及其监测点所在县晚期血吸虫病临床路径工作实施的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各项疫情指标及变化情况。结果湖北省16个监测点人群感染率为0.42%,耕牛感染率为0.58%,有螺地带耕牛平均敞放率为78.35%,活螺平均密度为0.196只/0.11 m2,16个监测点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15个监测点所在县已开展晚期血吸虫病临床路径工作,入径率11.33%。结论以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取得了成效,应加强钉螺控制新技术和控制耕牛这一传染源长效机制的研究;晚期血吸虫病临床路径入径率偏低,下一步要加强临床路径培训和领导重视力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三峡成库后生态环境变化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三峡库区中段和尾端江岸海拔160m和180m高度,模拟成库后灌溉区和淤积区类似条件,投放湖北肋壳钉螺和四川光壳钉螺,观察其生长繁殖1年的情况;用IHA抽样筛查来往于疫区流动人群中潜在的传染源,粪便检查血吸虫虫卵;了解耕牛等生畜引进情况;调查重庆市历史疫情报告和三峡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的血吸虫病病例;调查影响钉螺输入的因素。结果肋壳钉螺和光壳钉螺成活率仅少数月份在50%以下,多数月份在80%左右,各试验区发现钉螺交配数量较少,相对以3~6月为多,同时发现活幼螺;来往疫区流动人员血清抗体检查1075人,血吸虫抗体阳性率为1.77%,疫区返乡人员1030人,血清阳性率为1.07%;1989-2006年,发现有记载的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14例;血吸虫病区有大量造纸原料和花草树木进入库区。结论三峡成库后,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存在血吸虫病流行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分析清新县2006-2010年血吸虫病疫情,为制定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广东省血吸虫病巩固监测方案》,在原疫区对钉螺和传染源进行同步监测,对清新县2006-2010年的监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共查螺13hm2,未查获活钉螺。复查历史病人12人,未发现慢性或晚期病例。低年龄组(中、小学生)监测1122人,血清抗体阳性者10人,未查到血吸虫病人。检查流动人口2456人,抗体阳性者80人,查获血吸虫病慢性病人13例,其中虫卵阳性者2例。检查耕牛1900头,未发现血吸虫感染牛只。结论目前清新县血吸虫病防治成果巩固,今后要重点加强输入性传染源和钉螺的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四会市消灭血吸虫病后的疫情动态。方法建立血吸虫病监测系统,在原疫区对钉螺和传染源进行同步监测。结果1996~2003年共查螺182.7万m^2,均未发现活的钉螺。复查历史病人948人次;检查外来人口112人,阳性者4人(3.57%);调查低年龄组的中小学生1617人,皮试阳性者106人(6.55%)。阳性者经粪检复查均没有发现血吸虫病人。解剖野鼠339只,检查耕牛1339头次,没有发现血吸虫虫卵阳性的野鼠和牛只。结论四会市血吸虫病防治成果巩固,但仍必须加强监测,特别是输入性传染源及钉螺的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安徽省芜湖市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动态变化,为制订符合当地实际的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5—2019年在芜湖市设立国家级和省级血吸虫病监测点,每年对监测点内人畜病情、螺情及野粪污染情况开展监测,对逐年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9年芜湖市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人群血吸虫病血清学检查82 932人次,血检阳性率为1.12%~3.29%,本地居民血检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趋势= 218.218,P<0.01);血检阳性者均接受了病原学检测,未发现阳性。2015—2019年芜湖市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流动人群血清学筛查9 534人次,各年血检阳性率为0.54%~4.86%,呈逐年下降趋势(χ2趋势= 94.286,P<0.01);所有血检阳性者均接受了病原学检测,仅2015年发现1例阳性。2015—2019年芜湖市血吸虫病监测点逐年查出的有螺面积为438.17~671.27 hm2,平均活螺框出现率为19.48%、活螺平均密度为0.72只/0.1 m2,压碎镜检法和LAMP法检测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15—2019年在芜湖市血吸虫病监测点共捡获野粪907份,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野粪。结论 芜湖市血吸虫病疫情已呈现低度流行态势,但全市血吸虫病传播的流行因素依然存在。要继续强化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加强家畜传染源管控,提高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监测,不断完善血吸虫病监测预警和响应体系,推进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相似文献   

17.
李珊珊  陈亚林  吴成果 《热带医学杂志》2012,12(9):1127-1128,1153
目的分析2009-2011年重庆市输入性血吸虫病的监测结果,为进一步制订和调整血吸虫病防治的目标和重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重庆市2009-2011年市级血吸虫病监测点血吸虫病的流行情况;应用SWOT法分析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工作所处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措施。结果 2009-2011年共调查流动人口4591人,疫区返乡和疫区来渝人员的血清阳性率分别为2.49%(76/3048)和1.04%(16/1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6,P<0.05);不同年份间疫区返乡人员血清学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2,P<0.05)。不同年份间疫区来渝人员血清学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85,P>0.05)。重庆市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工作所面临的优势和机会分别为监测内容不断深入和政府支持,所面临的劣势和威胁分别为缺乏长期完善的监测机制和当前严峻的血防形势。结论重庆市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依然严峻,应更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不断提高血防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18.
英德市1995~2004年血吸虫病监测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英德市消灭血吸虫病后的疫情动态.方法 建立血吸虫病监测系统,在原疫区对钉螺和传染源进行同步监测.结果 1995~2004年共查钉螺地面积894 248m2,均未发现活钉螺.复查历史病人756人次;检查外来人口883人,阳性者9人(1.02%),调查7~14岁人群25 518人,皮试阳性者34人(0.13%);阳性者均粪检复查未发现血吸虫病人.检查耕牛3 408头次,未发现血吸虫虫卵阳性的牛只.结论 英德市血吸虫病防治成果巩固,但仍须加强监测,特别是输入性传染源及钉螺的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绵阳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后的疫情,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绵阳市2016—2019年血吸虫病疫情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全市有6个县市区、56个乡镇、359个村曾流行血吸虫病,历史累计有螺面积2 102.58 hm2、血吸虫病人96 078例、病牛28 701头,全市于201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2016—2019年累计开展人群血检678 776人次,阳性11 919人次,各年度血检阳性率1.01%~2.29%;粪检11 919人次,无阳性发现。4年间全市无急血和新发晚血报告,现存晚血病人49例。累计血检耕牛25 068头次,阳性278头次,年度阳性率0.22%~2.23%;粪检825头次,无阳性发现。2016—2019年,共计查螺16 469.2 hm2,查出钉螺面积105.14~146.98 hm2,未查见感染性钉螺。至2019年末,全市尚有437.76 hm2钉螺面积,分布于6个县市区、52个乡镇、240个村。结论 绵阳市血吸虫病疫情处于低流行状态,但存在疫情回升的风险。今后应继续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加强监测,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以巩固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