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 目的 探讨肺开放策略对外科严重脓毒症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管外肺水指数(extravascular lung water index EVLWI)的影响。方法 选择30例外科严重脓毒症引起的ARDS患者,入院后均行早期目标治疗(early goal-directed therapy EGDT),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小潮气量保护性肺通气治疗,治疗组采用小潮气量保护性肺通气结合肺开放治疗(每6小时肺开放一次),其余治疗两组相同。记录患者的基础资料及观察肺开放对患者呼吸力学、氧合、血流动力学及EVLWI的变化,采用Evita XL监测呼吸力学,脉搏指标剂连续心排量(Pulse index continuous carciac output PiCCo) 热稀释法测定EVLWI,美国飞利浦多功能监护仪监测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1) 肺开放后患者气道峰压(PIP)、平台压(Pplat)下降,肺静态顺应性(Cst )升高,在肺开放后1h、2h、4h、6h两组PIP、Pplat、Cst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2) 实验后两组氧合(PO2/FiO2)均有升高趋势,EVLWI均有下降趋势,且在6h、12h、24h、48h同时间点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 心排血指数(CI)、中心静脉压(CVP)、胸内血容量指数(ITBV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在6h、12h、24h、48h同时间点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肺开放可以早期改善外科严重脓毒症引起的ARDS患者的肺顺应性、提高氧合、减少血管外肺水指数,且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肺开放对外科严重脓毒症引起的ARDS患者氧输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要] 目的 研究肺开放策略对外科严重脓毒症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氧输送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30例外科严重脓毒症引起的ARDS患者,入院后均行早期目标治疗(EGDT),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小潮气量保护性肺通气治疗,治疗组采用小潮气量保护性肺通气结合肺开放治疗,采用脉搏指标剂连续心排量 ( PiCCo ) 监测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观察肺开放对患者呼吸力学及氧输送的影响。结果 (1)肺开放后患者气道峰压(PIP)、平台压(Pplat)下降,肺静态顺应性(Cst )升高,在1、2、4、6 h两组PIP、Pplat、Cst比较差异有显著性;(2)患者氧输送在肺开放1、2、4 h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但肺开放结束6 h后,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结论 肺开放可以使外科严重脓毒症引起的ARDS患者肺泡复张,改善肺顺应性、增加氧输送,对外科严重脓毒症引起的ARDS患者行肺开放时间间隔不宜超过6 h。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控制性肺膨胀(SI)和压力控制(PCV)两种肺复张模式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肺氧合功能、呼吸力学、呼出气冷凝液炎症因子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45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SI组和PCV组。对照组使用保护性肺通气治疗;S I组在保护性肺通气基础上使用控制性肺膨胀治疗;PC V组联合压控法肺复张治疗。每12 h重复1次RM ,连续3 d。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2、24、48、72 h各时间点氧合指数(PaO2/FiO2)、气道峰压(PIP )、气道平台压(Pplat)、静态肺顺应性(Cst)。检测治疗前、治疗24、72 h呼出气冷凝液(EBC)中 TNF‐α、IL‐6、IL‐10水平,监测SI组与PCV组RM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①三组患者治疗12、24、48、72 h各时间点PaO2/FiO2、Cst均呈上升趋势,PIP、Pplat呈下降趋势,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间点RM组(SI组和PCV组)PaO2/FiO2、Cst高于对照组,PIP、Pplat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但上述指标SI组与PCV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②SI组与PCV组患者治疗后呼出气冷凝液(EBC )中TNF‐α、IL‐6、IL‐10水平均呈下降趋势,在治疗后24、72 h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但SI组与PCV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SI组与PCV组在肺复张时MAP下降,HR、CVP升高,与复张前比较差异显著,PCV组上述指标波动幅度及持续时间均低于SI组,在肺复张时、复张后60、120、300 s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I与 PCV两种肺复张均能改善ARDS患者肺氧合功能、增加肺顺应性,降低平台压,减轻肺部炎症反应;PCV肺复张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低于SI。  相似文献   

4.
肺复张对ARDS患者肺氧合及呼吸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肺复张(RM)策略结合肺保护性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肺氧合和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7年1月-2008年8月30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RM组和non-RM组.RM组(n=15):采用肺复张结合小潮气量保护性肺通气治疗.non-RM组(n=15):采用小潮气量保护性肺通气治疗,不使用肺复张.观察2组患者血气指标、呼吸力学及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的变化;脉搏指标剂连续心排量(PiCCo)监测RM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1)RM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改善,在24、48、72 h同时间点2组PaO2、PaO2/FiO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2)RM组气道峰压(PIP)、平台压(Pplat)下降,肺静态顺应性(Cst)升高,在24、48、72 h同时间点2组PIP、Pplat、Cst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3)RM时有一过性血流动力学变化,与RM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但RM结束后120 s差异无显著性(P>0.05).(4)血清SP-A与Cst和PaO2/FiO2呈负相关(r=-0.362,P<0.05;r=-0.394,P<0.05),在72 h时2组患者血清SP-A灰度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RM可以使ARDS患者肺泡复张,增加肺气体交换、改善氧合及肺顺应性、降低血清SP-A,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短暂,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控制性肺膨胀(SI)对两种不同病因急性肺损伤(ALI/ARDS)患者的影响。方法:60例ALI/ARDS患者按病因不同分为两组,每组30例。组:肺部疾患导致AALI/ARDS。组:肺外疾患导致ALI/ARDS。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实行肺保护性通气,如指氧饱和度(SpO2)低于90%,予控制性肺膨胀治疗,于治疗前后监测潮气量(VT)、气道平台压(Pplat)、吸入峰值压(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呼吸系统顺应性(Crs)、气道阻力(R)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组和组比较,PaO2、SpO2的改善组明显优于组。在VT、Pplat、Ppeak、Pmean、R方面组明显优于组。结论:肺外源性的LI/ARDS对SI的反应优于肺内源性的ALI/ARDS。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压力控制性肺膨胀(SI)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吸痰后肺复张的影响。方法选取重庆三峡医院急救ICU科2012年9月~2014年1月的ARDS患者40例,随机分为P0、P1、P2、P3、P4组,每组各8例,分别采用0、30、35、40、45 cm H2O(1 cm H2O=0.098 kPa)压力进行肺复张。记录患者吸痰后SI肺复张的呼吸力学指标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①P1、P2、P3、P4组肺复张后肺容积、肺动态顺应性(Cd)值明显高于P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1、P2、P3、P4组肺复张后肺复张后气道峰压(PIP)、气道平均压(Pm)、气道平台压(Pplat)明显低于P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1~P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P1、P2、P3、P4组实施SI后其平均动脉血压(MAP)、平均肺动脉压(PAP)、中心静脉压(CVP)与P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3、P4组心率(HR)分别与P1、P2、P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0、35 cm H2O为实施SI治疗ARDS患者的适合压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联合肺泡复张法治疗非肺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行乌司他丁联合肺泡复张法治疗的42例非肺源性ARDS患者为试验组,同期仅行肺泡复张法治疗的45例非肺源性ARDS患者为对照组.采用血气分析仪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桡动脉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氧合指数(OI),呼吸机监测患者的吸气峰压(PIP)、气道平台压(Pplat)、肺静态顺应性(Cs)和肺动态顺应性(Cd),ELISA检测患者血清IL-6、TNF-α和IL-10的含量.结果 试验组患者在治疗后第2、3、5、6、7天的桡动脉PaO2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1、3、5、7天的PaCO2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6、7天的OI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PIP、Pplat均下降(P<0.05),Cs、Cd均上升(P<0.05);但试验组患者治疗后PIP、Pplat、Cs和Cd的改变更加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与试验组患者治疗后IL-6、TNF-α含量均下降(P<0.05),IL-10含量增加(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IL-6、TNF-α和IL-10含量较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纯肺泡复张法治疗相比,乌司他丁联合肺泡复张法可更为有效地改善ARDS患者的肺损伤和肺通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7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患者,对照组35例采用容量控制通气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35例采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联合药物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后对患儿进行血气分析,并记录患者治疗情况以及吸气峰压(PIP)。结果:观察组可完全治愈35例新生儿,而对照组则可治愈20例患儿,从血气分析可知:观察组低氧血症得到明显改善,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有效治愈疾病,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气管内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疗效及动脉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7年6月郏县人民医院治疗的NRDS患儿74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采用CPAP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气管内注入PS治疗。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2 h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合指数(PaO_2/FiO_2)、pH值]变化,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PaO_2、PaCO_2、PaO_2/FiO_2、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12 h两组患者上述指标优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PaO_2、PaO_2/FiO_2、pH值高于对照组,PaCO_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89%)高于对照组(7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41%)低于对照组(27.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内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动脉血气指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戴景存 《疑难病杂志》2011,10(10):741-743
目的观察肺保护性机械通气联合早期压力控制性肺复张对肺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exp)患者的影响。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3月收治各种因肺外源性病因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30例,均需机械通气。记录肺复张前及每次肺复张后30 min的呼气未正压(PEEP)、吸氧浓度(FiO_2);监测静态肺顺应性(CLS)及动脉血气,并记录并发症。结果肺复张后第1个24h平均PaO_2、氧和指数(PaO_2/FiO_2)较复张前显著升高(P<0.05),第2个24 h进一步升高(P<0.05),但平均pH值及PaCO_2无显著变化(P>0.05);第3个24h上述指标较第2个24h无明显升高(P>0.05)。肺复张后第1个24h平均FiO_2、平台压下降及CLS上升较复张前变化明显(P<0.05),第2个24 h进一步改善(P<0.05);肺复张后第3个24h平均FiO_2、平台压及CLS较第2个24h略有改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3个24h不良事件呈增多趋势。结论肺保护性机械通气联合早期压力控制性肺复张对ARDSexp患者具有有利影响,但随着时间推移亦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李凡民 《实用全科医学》2014,(10):1596-1597
目的探讨镇痛镇静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呼吸力学改变。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3年4月期间入住本院重症医学科(ICU)确诊为ARDS需要机械通气患者51例,随机分为:常规机械通气组(A组27例),镇痛镇静组(B组24例),B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镇痛镇静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气道平台压(Pplat)、肺顺应性(Cst)、计算比较2组患者氧合指数(PaO2/FiO2)。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气道平台压(Pplat)、肺顺应性(Cst)、氧合指数(PaO2/Fi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患者气道平台压(Pplat)均呈明显下降趋势,24、48 h同时间点比较B组低于A组(t=2.225,P〈0.05;t=4.366,P〈0.01);肺顺应性(Cst)在治疗后呈明显上升趋势,24、48 h比较B组高于A组(t=2.546,P〈0.05;t=3.152,P〈0.01);治疗后2组患者PaO2/FiO2均呈上升趋势,24、48 h B组高于A组(t=2.744,P〈0.01;t=3.563,P〈0.01)。结论镇痛镇静对ARDS患者呼吸力学有正影响,改善肺氧合功能及顺应性,保护肺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压力控制通气 (PCV )和容量控制通气 (VCV )对呼吸力学和氧合作用的影响。 方法:对 2 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患者进行机械通气 (MV )治疗。A组先用 PCV,分别保持潮气量 (VT)和平均气道压(MPaw)不变 ,后改为 VCV;B组先用 VCV ,后改为 PCV,保持血氧饱和度平稳 0 .5 h后监测指标。受试者在 5 h内依次完成上述实验。 结果 :PCV时峰压 (PIP)、平台压 (Pplat)明显低于 VCV时的 PIP、Pplat(P均 <0 .0 1) ,而 MPaw明显高于 VCV时的 MPaw(P <0 .0 1) ;在保持 MPaw相同时 ,氧合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患者均无气压伤。 结论 :PCV可以有效地控制 PIP、Pplat,并保证氧合 ,实现肺保护性通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使用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PRV)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1年9月于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ARDS患者6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PRV组31例和低潮气量通气组(LTV)30例,APRV组接受APRV通气,LTV组接受LTV肺保护通气。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第3天循环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MAP)]、自主呼吸频率、动脉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合指数]、呼吸力学指标[呼吸系统顺应性(Crs)、平台压(Pplat)、平均气道压(Pmean)、吸气峰压(PIP)],以及Ramsay镇静评分。结果治疗第3天APRV组心率低于LTV组,MAP高于LTV组(t/P=3.241/0.002、2.699/0.009),自主呼吸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RV组氧合指数、PaO_(2)均高于LTV组(t/P=3.651/0.001、2.815/0.007),PaC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RV组Crs、Pmean高于LTV组,Pplat、PIP低于LTV组(t/P=3.687/0.001、5.096/<0.001、3.154/0.003、2.498/0.016);APRV组Ramsay镇静评分低于LTV组(t/P=3.396/0.002)。结论APRV对比LTV模式使ARDS患者氧合、呼吸力学指标及循环功能得到更好改善且镇静需求降低,舒适度相对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对肺外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exp)患者肺血管外肺水及氧合功能的影响。方
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31例ARDSex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CBP治疗,为血液净化组
(16例)和对照组(15例);记录治疗后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肺毛细血管通透指数(PVPI)及呼吸功能的变化。结果血液
净化组死亡率为12.5%,对照组死亡率为33.3%(P<0.05);血液净化组EVLWI、PVPI、PaO2/FiO2和呼吸功能改善时间明显早于
对照组,效果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应用CBP可改善ARDSexp患者肺血管外肺水及通透指数,改善肺氧合功能和
顺应性,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肺复张策略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接诊的6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设计试验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采用双水平正压通气+压力支持通气模式改良叹气法的肺复张策略对患者实施肺复张,B组采用压力控制法的肺复张策略对患者实施肺复张。分别检测记录两组患者肺复张(RM)前后的各项呼吸指标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并记录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RM前,两组患者的PaO2/FiO2及Cstat无显著性差异(P>0.05);RM 30,60min后,患者的PaO2/FiO2及Cstat均较RM前明显升高(P<0.05),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RM 2h后,A组患者的PaO2/FiO2及Cstat的水平明显高于B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RM前,两组患者的HR、MAP、CVP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RM 5min后,两组患者的HR、MAP、CVP水平与RM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RM 10min后,A组患者的HR、MAP、CVP水平均得到明显改善,与RM前无显著性差异,B组患者的HR、MAP、CVP水平仍与RM前有显著性差异;RM 20min后,两组患者的HR、MAP、CVP水平与RM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在肺复张后,床边正位胸片显示均未发生气胸、纵隔气肿,但A组中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有2例,B组中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有3例,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双水平正压通气+压力支持通气模式改良叹气法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实施肺复张,效果良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邓扬嘉  吴倩  杜磊 《重庆医学》2018,(4):548-550
目的 探讨不同肺复张法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顺应性和血压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该院收治的ARDS患者63例,根据不同肺复张方法将63例ARDS患者分为3组,分别以控制性肺膨胀法(A组,n=22)、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递增法(B组,n=20)、定压控制通气(PCV)法(C组,n=21)进行肺复张,观察患者肺顺应性和血压的变化.结果 A组患者静态肺顺应性值最小,PEEP水平最小;B组患者静态肺顺应性值最大;A组患者平均动脉压水平最高,中心静脉压最低;C组患者的中心静脉压最高,平均动脉压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PEEP递增法肺复张,可达到较大的肺顺应性,且对血压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取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儿1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基础治疗方法均相同,研究组加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结果:1研究组和对照组呼吸窘迫综合征分级(1级、2级、3级、4级)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PaCO_2、PaO_2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PaCO_2、PaO_2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组和对照组预后存活率分别为78%、70%,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能明显提高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INSURE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单独应用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治疗组应用INSURE技术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的PO2、PO2/FiO2值较治疗前有明显上升(P<0.05),PCO2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两组PO2、PO2/FiO2、PCO2在治疗后各个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死亡1例,对照组死亡4例,两组患者病死率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INSURE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能有效保持动脉血气的稳定,降低早产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减轻气道阻力、减轻肺水肿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氧合指数与血管外肺水指数的动态变化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48例AR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治愈组与死亡组,其中治愈组37例,死亡组11例,观察氧合指数、血管外肺水指数等相关指标。结果死亡组APACHEⅡ评分高于治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组氧合指数不断增加,EVLWI、PVPI不断降低;死亡组患者氧合指数不断降低,CI、PVPI、EVLWI指数不断增加,第3日与首日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组第3日氧合指数增加,EVLWI、CI水平下降,与死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氧合指数与EVLWI为负相关。结论氧合指数与血管外肺水指数的动态变化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预后工作开展具有显著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以跨肺压(PL)为导向的肺保护通气策略(控制PL)和传统肺保护通气策略(控制Pplat)分别在机控通气和保留自主呼吸模式下对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模型呼吸生理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18只比格犬采用静注油酸复制ARDS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A组(镇静组):充分镇静肌松,呼吸机控制通气,控制Pplat=30cmH_2O(即相当于控制吸气末PL=20cmH2O);B组(控制PL组):保留自主呼吸,控制吸气末PL=20cmH_2O;C组(控制Pplat组):保留自主呼吸,控制Pplat=30cmH_2O。观察动物基础状态(成模前)及肺保护通气前后的氧合功能、呼吸力学指标变化,胸活检取肺组织,HE染色进行病理学评分。结果:与A、B两组相比,C组动态肺顺应性(CL-dyn)、静态肺顺应性(CL-stat)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潮气量(VT)高于A组和B组(P<0.05);C组氧输送(DO_2)明显低于A组和B组,肺内分流比例(Qs/Qt)高于A组和B组(P<0.05);C组的肺损伤总分高于A组和B组(P<0.05);肺损伤分类评分中,C组中性白细胞浸润评分和间质水肿高于A组和B组(P<0.05),C组肺不张评分均低于A组和B组(P<0.05);结论:监控PL无论在自主呼吸或机控呼吸状态下,均能够有效地调控肺容量,改善肺顺应性和氧输送,减轻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在保留自主呼吸时,单纯监控Pplat不能有效的调控肺容量,可加重VIL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