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孙男男  刘瑛  高晓玲 《黑龙江医学》2023,47(9):1093-1096
目的:探讨双能量CT虚拟平扫与定量CT (QCT)测定腰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6月赤峰市宁城县中心医院接受QCT检查,并于1 d内行双源CT腰椎检查的58例患者,分别测量L2~L4椎体轴位及冠状位上骨髓CT值、钙的CT值、混合能量图像(混合比0.5)的CT值、钙浓度和脂肪含量百分比与QCT所测得L2~L4椎体的骨密度(BMD)值。以BMD值为标准,将骨密度分为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使用Pearson检验对双能量各测量值与QCT所测得BMD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74个椎体中,骨质疏松46个,骨量减少52个,骨量正常76个,除骨髓CT值与脂肪含量百分比,钙的CT值、混合能量图像CT值、钙浓度测量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60、156.64、202.89,170.63、218.83、131.79,P<0.05),各椎体的轴位及冠状位测量钙的CT值、混合能量图像CT值、钙浓度与相应椎体的BMD呈显著正相关(r=0.543、0.545、0.531、0.549、0.553、0.516,P<0.05),同一椎体的轴位及冠状位测量钙的CT...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定量CT在腰椎各椎体间骨密度测量中的差异性,探讨骨密度测量有效措施。方法:选择我科收治的286例临床需要进行BMD测量患者,对其进行DXA和QCT测量,比较与分析两种测量方法的有效性。结果:QCT测量男、女L2、3、4椎体的BMD含量不等,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论男性、女性,各椎体间BMD含量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DXA测量男、女L2、3、4椎体的BMD含量不等,但各椎体间BMD含量具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椎体的增加,BMD含量呈现增加的趋势。结论:相较于DXA而言,QCT能更准确地进行骨密度测量,更适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长春地区359例正常男性骨密度定量CT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正常男性骨密度(BMD)变化规律,为骨质疏松症(OP)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QCT法测量腰椎和股骨颈BMD值,结果腰椎L2-4和股骨颈的BMD最高值均见于20-29岁组,40岁以后BMD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各部位骨量细积丢失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股骨颈骨量累积丢失率高于腰椎,男性腰椎和股骨颈BMD的总体相关系数r=0.66。结论:腰椎BMD可以反映股骨颈BMD,但不能准确评价后者BMD水平,对于腰椎BMD正常。有骨质疏松临床症状者,应参考股骨颈BMD方能作出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定量CT测量腰椎和股骨近端骨矿含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椎体和股骨近端松质骨骨密度(BMD)变化的规律,为骨质疏松(OP)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436例20~74岁正常人的第2~4腰椎和股骨近端的松质骨做定量CT(QCT)测量,测量结果按5岁1个年龄组进行统计学相关性分析。结果:男性及女性腰椎、股骨近端BMD随年龄增加而降低,与年龄呈负相关,男性BMD与年龄的直线相关方程:腰椎BMD=218.61-1.53×年龄(r=-0.6109,P<0.001), 股骨近端 BMD=236.0-1.99×年龄(r=-0.5967, P<0.001);女性BMD与年龄的直线相关方程: 腰椎BMD=269.5-2.77×年龄(r=-.7085,P<0.001) ,股骨近端BMD=259.9-2.46×年龄 (r=-0.6289,P<0.001)。男性BMD下降较平缓,女性45岁之后腰椎BMD下降加速,统计学结果低于男性(P<0.001);男性股骨近端累积丢失率、OP检出 率均大于腰椎,而女性腰椎骨累积丢失率、OP检出率大于股骨近端。结论:男性应注重测量髋部BMD,女性特别是绝经后妇女腰椎BMD的测量对OP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温州市区健康成人腰椎和髋部骨密度(BMD)的变化规律,建立本地区BMD正常参考值,为临床骨质疏松症(OP)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量791例温州市区健康成人腰椎前后位(L1、L2、L3、L4、L1-4)和髋部BMD值,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女性腰椎各部位和髋部BMD峰值在20~29岁,男性腰椎各部位和髋部BMD峰值在30~39岁,达峰后随着年龄增大BMD值开始降低,年龄越大BMD值越低。但男性在60岁后腰椎各部位BMD值有反弹现象。结论:温州市区健康成人腰椎和髋部BMD数据对本地区OP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双能X线骨密度仪与定量CT测量骨密度准确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与定量CT(QCT)测量骨密度的准确性。方法用DXA(前后位扫描)与QCT测量5具猪腰段脊柱中20个椎骨,将各自得到的骨密度与对应灰重密度比较(DXA骨密度对应椎骨灰重密度,QCT骨密度对应椎体灰重密度)。结果QCT骨密度与灰重密度线性相关性较好(松质r=0.80,皮质r=0.79,P<0.01),DXA骨密度较差(r=0.41,P>0.05)。结论QCT测量骨密度较DXA准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DM)患者身体成分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BMD)检测仪对125例Ⅱ型DM患者进行腰椎(L1~L4)正位、左髋和全身BMD检测及身体成分检测,按体重指数(BMI)将DM患者分为非肥胖(BMI〈25 kg/m2)组(DMNO组)和肥胖(BMI≥25 kg/m2)组(DMO组),分析各组身体成分与BMD的相关性。结果①DMO组所测部位BMD和身体成分质量及脂肪量百分比均显著高于DMNO组,但其所测部位肌肉量百分比显著低于DMNO组。②在DMNO组,左大腿肌肉质量分别与左髋各部(Wards三角除外)BMD,L1、L2、L3BMD等呈显著正相关。全身肌肉质量分别与股骨颈、股骨干、股骨全部、L2 BMD等呈显著正相关。躯干肌肉质量分别与大粗隆和L2 BMD等呈显著正相关。仅全身和躯干脂肪质量均分别与L1 BMD呈显著正相关。③在DMO组,左大腿肌肉质量分别与股骨颈、股骨干和股骨全部BMD等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腰椎BMD无显著正相关。全身脂肪质量分别与L3BMD和L4BMD呈显著正相关,躯干脂肪质量仅与L4BMD呈显著正相关。余无显著相关关系。结论在男性2型DM患者,无论肥胖与否,肌肉质量主要与髋部BMD有明显相关性,脂肪质量只与腰椎BMD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围绝经期妇女中腰椎体骨密度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探讨骨质疏松对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影响。材料和方法收集年龄为45-55岁的围绝经期妇女,进行常规腰椎体CT螺旋扫描及定量CT(QCT)骨密度检查,重组腰椎间盘矢状位及轴位图像,同时使用骨密度测量软件测量腰椎体平均BMD值及平均T值。结果纳入研究对象348例,平均年龄48.6岁,平均SMD值为127.4,平均T值-1.18;腰椎体骨密度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有相关性(X2=34.72,r=0.28,P0.05)。腰椎体骨密度与发生退变腰椎间盘个数有相关性(X2=49.15,r=0.35,P0.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腰椎体骨质疏松可以促进腰椎间盘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测定健康人群腰椎骨密度值(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变化规律,确定正常腰椎BMD参考值?方法: 应用CT扫描机,采用固体体模QCT 法对527 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腰椎骨密度测定,对受检者BMD值与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相关性进行分析?男女各按10 岁一个年龄段进行分组,观察各组BMD平均值变化规律?结果: 腰椎BMD与年龄(r=-0.531,P < 0.01)?体重(r=-0.098,P < 0.05)?BMI(r=-0.142,P < 0.01)呈负相关;但回归分析表明只有年龄是BMD值的影响因素(r=-1.836,P < 0.001),而体重(P > 0.05)和BMI(P > 0.05)不是腰椎BMD的影响因素?男性腰椎BMD峰值出现在21~30岁年龄组,峰值为(186.50 ± 23.96)mg/cm3;女性腰椎BMD峰值出现在>30~40岁年龄组,峰值为(194.77 ± 31.77)mg/cm3?女性在40岁后腰椎骨质密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在50岁以后,骨密度平均值小于男性?结论:腰椎BMD值与年龄密切相关;女性40岁后(绝经后)骨质流失明显增加,需要监测腰椎骨质密度,防止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同时也需要重视老年男性的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0.
杨沛  唐静  舒意  程巍  李真林   《四川医学》2021,42(11):1143-1149
目的采用定量CT(QCT)探讨骨密度(BMD)和体质成分的增龄性改变及两者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7月至2020年11月于我院行腰椎QCT的BMD检查的患者224例,将原始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采用Mindways QCT Pro6.1软件测量L1~L3椎体的BMD及L2椎体和L3椎体的各体质成分,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探讨其与BMD的相关性。结果腹部总脂肪、腹腔内脂肪、肌间隙脂肪含量(面积)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骨密度却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60岁以下皮下脂肪含量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6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而腹腔内脂肪与皮下脂肪之比(腹脂比)则与之相反。男女的腹脂比和年龄、女性的腹腔内脂肪、椎旁肌的肌间隙脂肪含量与BMD均呈负相关(男性腹脂比r=-0.349,P=0.030;女性r=-0.259,P=0.000;男性年龄r=-0.633,P=0.000;女r=-0.577,P=0.000;女性腹腔内脂肪r=-0.177,P=0.016;右侧肌间隙脂肪r=-0.349,P=0.000;左侧肌间隙脂肪r=-0.363,P=0.000)。结论各体质成分随着年龄的变化发生改变,年龄与骨密度呈负相关,60岁以上男性腹腔内脂肪与BMD呈正相关,女性椎旁肌的肌间隙脂肪与BMD呈负相关,说明在60岁以上女性椎旁肌的肌间隙脂肪含量、男性腹腔内脂肪含量可能是引起骨质疏松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绝经后妇女血清脂联素、瘦素水平与骨密度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瘦素(leptin)水平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363名40~80岁健康绝经后女性血清脂联素、雌二醇、睾酮、25-羟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用双能X线骨密度扫描仪测定总体、腰椎正位、总髋部BMD以及体脂、瘦体质量;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脂联素与总体BMD、腰椎BMD、髋部总体BMD、前臂BMD均呈负相关(分别r=-0.181, r=-0.208, r=-0.228, r=-0.203, P<0.05),校正年龄和体脂后,相关性依然存在(分别r=-0.131, r=-0.140, r=-0.159, r=-0.172, P<0.05)。瘦素与髋部总体BMD、前臂BMD均呈正相关(分别r=0.162, r=0.210, P<0.05);瘦素与总体BMD、腰椎BMD不相关;校正年龄和体脂后,瘦素与前臂BMD相关性存在(r=0.157, P<0.05),而与髋部总体BMD相关性消失。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绝经年限、瘦体质量、脂联素、雌二醇是总体、髋部与前臂BMD的独立影响因素。绝经年限、瘦体质量、BMI、脂联素、雌二醇是腰椎BMD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脂联素是BMD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侯雪  王晨  张勇  王玲  程晓光 《重庆医学》2016,(30):4190-4192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椎后伸肌群肌肉面积及密度与腰椎定量CT (QCT )骨密度的关系。方法连续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该医院行腰椎QCT骨密度测量的114例女性患者,年龄55~87岁。将原始图像传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采用Mindways QCT Pro软件,分别测量L2~L4椎体骨密度。由2名诊断医师于L4椎体水平轴位CT图像上分别测量双侧椎后伸肌群横截面积(CSA)与平均CT值,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与腰椎QCT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不同侧别间腰部椎后肌群平均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腰部椎后伸肌群平均CT值与腰椎定量CT骨密度呈正相关(P<0.01);腰部椎后伸肌群横截面积与腰椎QCT骨密度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腰部椎后伸肌群肌量减少可能是腰椎骨质疏松的重要危险因素;在评价腰部椎后伸肌群变化时,测量其肌肉密度相比横截面积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血清高分子量脂联素(HMW-ADP)、总脂联素(总ADP)与骨质疏松(OP)的关系。方法选择绝经后妇女80例,分为骨质疏松组41例和骨密度正常组39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量腰椎(L2-L4)侧位和右侧股骨颈的骨密度(BMD),并以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HMW-ADP和总ADP水平,并分析ADP和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结果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组血清HMW-ADP水平、总AD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HMW-ADP和总ADP的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MW-ADP与L2、L3、L4和股骨颈的BMD均呈负相关(r=-0.436、-0.492、-0.365、-0.471,均P〈0.05)。结论绝经后妇女血清HMW-ADP水平升高可能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绝经后女性2 型糖尿病(T2DM)患者腰椎骨髓脂肪分数(FF)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 方法: 绝经后T2DM患者(T2DM组,年龄49~85岁, n=43)及正常健康对照组(年龄50~77岁, n=35)行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及磁共振波谱扫描,获取腰椎BMD及L3椎体FF。检测受试者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FINS)及血脂指标,利用稳态模型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 结果: T2DM组腰椎BMD[(1.103±0.187)g/cm2]及FF(74.1%±16.7%)与正常对照组[BMD为(1.015±0.171)g/cm2,FF为63.3%±12.9%]比较明显升高。将绝经年数、BMI、FPG、HbA1c、HOMA-IR、血脂指标及BMD作为协变量加以校正,T2DM组FF仍较正常对照组高( F=10.857, P=0.010)。偏相关分析校正上述影响因素,正常对照组FF与BMD仍存在负相关性( r=-0.430, P=0.014),而T2DM组FF与BMD存在正相关性( r=0.385, P=0.029)。 结论:绝经后T2DM患者虽具有较高的BMD值,但其骨髓脂肪含量是增高的。  相似文献   

15.
张勤  李力  谭燮文  冯柳娴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0):3695-3697
目的:测量正常人群股骨颈上部1/2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值,分析其各性别年龄组BMD值的分布规律,并与腰椎、双侧股骨上端测量值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DualenergyX-rayabsorp-tiometry,DXA)测量285例正常汉族人群的正位腰椎(L2~L4)、双侧股骨近端以及股骨颈中段上部1/2的骨密度BMD值,统计出各年龄组BMD值,比较股骨颈上部1/2区域与传统的测量部位相关性差异。结果:股骨颈上部区域BMD峰值男、女均出现在21岁~29岁年龄组,女性55岁、男性70岁以后BMD值随年龄的增加而显著下降。结论:股骨颈上部区域与腰椎正位、双侧股骨近端的BMD值有良好的相关性,及良好的年龄相关性,股骨颈上部区域BMD的测量研究,是对OP筛查的新的敏感方法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6.
外源性脂肪对DXA测量骨密度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外源性脂肪对DXA(Hologic QDR4500A型)测量腰椎模型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结果的影响。方法:准备不同厚度的猪脂肪(猪油和炼油各2块,5 cm和10 cm厚),放置在腰椎模型上,测量放置前后的BMD。结果:放置不同厚度猪油后只有L1的BMD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5 cm厚炼油时BMD,骨量(BMC),骨面积(BA)大都显著下降,放置10 cm厚炼油时3项指标的下降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外源性脂肪可以使Hologic QDR4500A型DXA测量腰椎模型BMD测量结果显著下降,这种影响可能会造成肥胖者BMD结果失真进而影响骨质疏松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正常男性骨密度 ( BMD)变化规律 ,为骨质疏松症 ( OP)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 QCT法测量腰椎和股骨颈 BMD值。结果 :腰椎 L2~ 4 和股骨颈的 BMD最高值均见于 2 0~ 2 9岁组 ,4 0岁以后 BMD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各部位骨量累积丢失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股骨颈骨量累积丢失率高于腰椎。男性腰椎和股骨颈 BMD的总体相关系数 r=0 .66。结论 :腰椎 BMD可以反映股骨颈 BMD,但不能准确评价后者 BMD水平。对于腰椎 BMD正常 ,有骨质疏松临床症状者 ,应参考股骨颈BMD方能作出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李东  薛延  李红  鲍杰  王芊  邓丽丽 《中国全科医学》2005,8(15):1235-1237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指骨骨密度(BMD)改变并与正常人群比较。方法 采用Metriscan骨密度仪检测指骨BMD。结果 (1)指骨BMD与腰椎(L2-4)和股骨颈BMD呈正相关(r=0.737,0.715,P〈0.05);(2)正常女性峰值骨量为31~40岁;(3)糖尿病组指骨BMD与正常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绝经后T2DM妇女指骨BMD与正常组、T2DM组绝经前的妇女及男性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指骨BMD与腰椎及股骨颈BMD有明显相关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量丢失的规律与正常人相近,而LDM患者指骨BMD明显低于正常人。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16~80岁正常成年男性超声骨密度状况;探讨成年男性超声骨密度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及与身高、体重、体重指数的关系。方法选择16~80岁深圳居住的正常319例男性为检测对象,以每五岁分组共分为13组,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QUS)测定受检者足跟部骨密度(BMD)值,同时测量受检者体重、身高、体重指数。结果16~80岁健康男性BMD值随年龄增长变化,超声骨密度值逐渐减低,骨峰值年龄出现第2组(即21~25岁)和第3组(即26~30岁),除了第2组与6、7、8、11、12、13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第3组与11、12、13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第13组与1、2、3、4、5、10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外,其它各组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年龄与BMD呈负相关(r=-0.223),身高与BMD呈正相关(r=0.112),体重、体重指数和BMD变化无相关性(分别r=0.076,P〉0.05;r=0.030,P〉0.05)。结论深圳地区成年男性超声骨密度值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本研究获得的BMD值将为确定我国成年男性超声骨密度的正常参考值和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寻找血生化免疫指标中与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密度(BMD)相关的参数。 方法 选择32例绝经后女性RA患者,测定其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碱性磷酸酶(ALP)、钠(Na+)、钙(Ca2+)、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补体(C3,C4)值;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检测仪测量患者的腰椎(L1~L4)及髋部BMD。 结果 绝经后女性RA患者腰椎和髋部BMD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腰椎r=-0.505,P<0.01;右髋部r=-0.424,P<0.05;左髋部r=-0.487,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髋部BMD与ALP、RF及Na+关系密切,前两者与BMD呈负相关,后者与BMD呈正相关。 结论 绝经后女性RA患者的BMD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ALP、RF及Na+与髋部BMD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