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唐渊    王伟  宋昱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21,(3):247-251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手术后急性肾损伤(AKI)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96例择期行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111 例)和非AKI组(585例)。对术后患者AKI发生的可能相关危险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进行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结果:与非AKI组比较,AKI组年龄更大(t=6.020,P=0.003)、合并糖尿病的更多(χ2 =11.941,P=0.001)、术前心功能更差(t=5.911,P=0.014)、同期行搭桥手术的更多(χ2 =19.399,P=0.000)、体外循环时间更长(t=4.518,P=0.000)、主动脉阻断时间更长(t=3.115,P=0.000)、呼吸机应用时间更长(t=10.141,P=0.000)、肺炎发生率更高(χ2=76.872,P=0.000)、术后输血率更高(χ2=38.954,P=0.000)、ICU住院时间更长(t=4.577,P=0.000)、术后30 d内死亡率更高(χ2=42.520,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OR=4.338,95%CI:2.149~8.753)、呼吸机应用>72 h(OR=8.846,95%CI:4.621~16.933)、术中输血(OR=3.774,95%CI:2.024~7.040)、术后肺炎(OR=3.302,95%CI:1.152~9.467)是心脏瓣膜手术后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LVEF<40%、术中输血、术后肺炎、呼吸机应用时间延长是心脏瓣膜术后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显著增加术后30 d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及评价心脏瓣膜病行瓣膜置换手术,探讨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手术的围手术期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2年8月至2015年1月行瓣膜置换手术患者(2 696例)临床资料。所有危险因素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筛选,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最终得到与终点事件明显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当终点事件为院内死亡时,与体外循环时间〔标准偏回归系数( B’)=0.418)〕、心功能分级( B’=0.344)和肺动脉高压( B’=0.285)有关。当终点事件为术后并发症(以呼吸机带机时间延长为表征)时,心功能分级( B’=0.520)、肺动脉高压( B’=0.365)、体外循环时间( B’=0.306)、糖尿病( B’=0.129)、左室内径( B’=0.118)和肺动脉瓣关闭不全( B’=0.071)是其主要危险因素。在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中,心功能分级( B’=0.578)、肺动脉高压( B’=0.401)、体外循环时间( B’=0.305)和糖尿病( B’=0.143)则是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手术术后并发症(以呼吸机带机时间延长为表征)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左室射血分数这一常见危险因素首次报阴。结论 高心功能分级和存在肺动脉高压是患者瓣膜置换手术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是因心脏瓣膜疾病(包括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共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和相关因素。方法对385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手术后早期死亡18例,病死率4.68%。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8例,多脏器功能衰竭7例,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2例,左心室破裂1例。单变量分析提示,年龄、手术前心功能分级、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及心胸比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死亡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P〈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心功能与心胸比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多脏器功能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是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主要原因。手术前积极改善心功能,提高手术技巧,尽量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加强手术中心肌保护和手术后的监护及综合治疗措施,可望提高瓣膜置换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耿玉六  张保友  李安  王腾飞 《海南医学》2014,(21):3153-3156
目的探讨成人患者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120例成人患者行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患者手术死亡率为1.7%(2/120),并发症发生率为31.7%(38/120);(2)发生与未发生并发症两组患者在术前吸烟、伴发高血糖、体外循环时间≥2 h、主动脉阻断时间≥90 min、输血量≥2 000 ml共5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吸烟、伴发高血糖、体外循环时间≥2 h、输血量≥2 000 ml是围术期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患者术前吸烟、伴发高血糖、术中体外循环时间≥2 h以及输血量≥2 000 ml是成人行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再次心脏瓣膜手术病例并探究病因及术后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施行再次心脏瓣膜手术患者130例,年龄15~83岁,其中男性62例(47.7%),女性68例(52.3%)。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合并症、术前心功能、初次手术方式、两次手术间隔时间、再次手术原因及手术类型、主动脉阻断时间及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重症监护时间等。对再次瓣膜手术病例做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严重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再次手术前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肺动脉高压、房颤等疾病者114例(87.7%),术后死亡8例(6.2%),主要死亡原因包括心功能不全(7例)、呼吸功能不全(6例)和肾功能不全(6例)等。而再次手术的原因主要包括瓣膜赘生物、瓣周漏、三尖瓣关闭不全和大血管病变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合并肺动脉高压(P=0.039,OR=2.268)和高血压病(P=0.048,OR=7.935)是导致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剔除35例术前心功能严重减低的病例后,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术前合并肺动脉高压(P=0.040,OR=1.682)和风湿性心脏病(P=0.013,OR=4.995)与术后新发心功能不全显著相关,而单因素回归分析仅发现术前肾功能不全(P=0.048,OR=6.727)与术后新发呼吸功能不全显著相关,未行多因素分析。结论 心、肺、肾功能异常是导致再次瓣膜手术风险升高的重要因素,着重评估术前的主要器官功能并予积极保护,对提高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心脏手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行心脏手术患儿肺部感染的易感因素,并探讨护理对策。结果132例心脏手术患儿中9例(6.82%)发生术后肺部感染;体外循环转流时间≥100 min、呼吸机支持时间≥24 h、同种输血与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 P <0.01)。结论体外循环转流时间≥100 min、呼吸机支持时间≥24 h 以及同种输血是小儿心脏手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该类患儿应加强临床护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小儿心脏手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 :统计心脏手术 6 10例 ,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种类、发生率、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 ,并对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作回顾分析。结果 :本组心脏手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 2 .4 % (14 / 6 10 ) ,其中脑血管损害 4例 ,缺氧性脑部损害 6例 ,癫痫 2例 ,其他 2例 ,神经系统并发症致死亡 1例 ,占全部术后死亡 5 .0 % (1/ 2 0 ) ;与对照组相比 ,并发症组心肌血流阻断时间、体外循环转流时间、术后早期血乳酸盐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小儿心脏手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以脑血管损害为主。缩短术中心肌血流阻断和体外循环时间、早期检测血乳酸盐浓度 ,可早期诊断和减少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Bi Q  Zhang Z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4):979-980
目的:探讨心脏手术后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发生率、死亡率、临床特征、死亡原因、危险因素以及防治方法。方法:分析10 173例心脏手术后各种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总发生率,统计分析心脏手术后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发生率、死亡率和种类,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心脏手术后神经系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4%(146/10173),其中脑血管病占59.6%(87/146)。手术后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7.5%(11/146)。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组手术中心肌血流阻断时间及体外循环转机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神经系统并发症组死亡44例,其中手术后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1例中8例死亡,占死亡总数的18.2%(8/44)。结论:心脏手术后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与手术中心肌血流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转机时间过长有关,并且死亡率极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年龄、术后24h乳酸负荷与成人体外循环心脏瓣膜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生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于福建省立医院心血管外科行心脏瓣膜手术的18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出现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分为AKI组(n=91)和非AKI组(n=89)。对心脏瓣膜术后AKI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各危险因素对心脏瓣膜术后AKI的预测价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KI组患者的年龄、体外循环时间、停机乳酸、术后24h液体正平衡量、术后24h乳酸负荷均高于非AK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后24h乳酸负荷是心脏瓣膜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64、1.014,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术后24h乳酸负荷对心脏瓣膜术后AKI有预测价值,年龄和术后24h乳酸负荷联合指标对心脏瓣膜术后AKI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脏外科术后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心脏外科术后接受CRRT治疗的患者45例的临床资料,男31例,女14例,平均年龄 (63.87±12.56) 岁。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45例心脏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接受CRRT治疗患者被纳入该研究,其中26例存活,19例死亡,死亡率为42.2%。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前白蛋白水平(t=2.343,P=0.025)、术中低血压(X2=11.068,P=0.001)、输血量(t=-2.232,P=0.031)和出血量(t=-2.366,P=0.023)、体外循环时间(t=-2.128,P=0.040)、单瓣膜手术方式(X2=4.555,P=0.033)、术后第一天肌酐水平(t=2.058,P=0.046)、术后出现肺部感染(X2=8.091,P=0.004)和多脏器功能衰竭(X2=9.012,P=0.003)、CRRT持续时间(t=-2.518,P=0.016)、术后体外膜肺氧合支持(X2=6.938,P=0.008)为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术中输血量(B=0.001,OR=1.001,P=0.025),术前前白蛋白水平(B=-0.031,OR =0.969,P=0.004),单瓣膜手术方式(B=-2.231,OR =0.107,P=0.037)。结论 术中输血量是心脏术后CRRT 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需加强术中管理。术前前白蛋白水平及单瓣膜手术方式是保护因素,前白蛋白水平越高,手术方式越简单,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并分析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根治术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来自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375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采用笔者查阅大量参考文献后编制的自编问卷收集分化型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根治术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根治术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40%(54/375),以手术部位感染、喉返神经损伤和低钙血症为多见。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高龄(OR=6.22,P=0.000)、淋巴结远处转移(OR=6.41,P=0.000)、营养不良(OR=16.83,P=0.000)、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OR=18.79,P=0.000)、基础疾病种类〉3种(OR:4.88,P=0.000)和侵入性操作〉3种(OR=4.58,P=0.000)是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出现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高龄(OR=6.92,P=0.000)、营养不良(OR=10.04,P=0.000)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OR=12.87,P=0.000)是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出现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以手术部位感染、喉返神经损伤和低钙血症为多见,其发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该强化医务人员患者营养支持重要性,优化血糖控制方案,有效控制血糖,尤其是针对高危人群,减少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影响冠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延迟撤机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早期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该院行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入住重症外科(SICU)患者共152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分为延迟撤机组(机械通气≥24h)和早期撤机组(机械通气时间<24 h),对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早期共31项指标作为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对象,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再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提示,心功能(NYHA)分级、体外及非体外循环(ON/OFFPUMP)、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瓣膜置换、搭桥数目、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总量、术中输液总量、术中出入量平衡、术后血白蛋白及肌酐、术后8h胸液量、术后8h输血量等14项指标在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NYHA分级(P=0.035,OR=1.5)、体外循环时间(P =0.000,OR=4.53)、搭桥数目(P=0.041,OR=0.683)、术中出血量(P =0.001,OR=2.25)及术后8h胸液量(P =0.005,OR=1.75)5项指标是冠脉旁路移植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术前心功能水平、术中体外循环时间、搭桥数目、术中及术后早期的出血量是影响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呼吸机早期撤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接受中医药干预的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状况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接受中医药干预持续3个月及以上的老年(年龄≥65岁)晚期(ⅢB或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SPSS 16.0统计软件COX回归模型分析年龄、性别、病理、临床分期、合并症、治疗方法、中医药干预持续时间等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主要手段之一,主要手术方式包括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ABG,ONCABG)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OPCABG).本文拟通过回顾性分析1 650例男性患者施行OPCABG和不停跳ONCABG临床资料进行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 采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麻醉科2007年至2009年CABG数据库的有关数据.比较OPCABG组和不停跳ONCABG组近期疗效,并分别以术后死亡和术后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reatment,CRRT)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危险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OPCABG组搭桥时间和总手术时间均小于ONCABG组(P〈0.01).OPCABG组搭桥数大于3的病例明显多于ONCABG组(20.9% vs 13.3%) (P〈0.01),应用CRRT(1.33% vs 3.98%)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3.23% vs 6.63%)患者的比例较ONCABG组显著减少(P≤0.01),两组术后院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BG术后发生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40%(P=0.000,OR=8.321)、年龄〉70岁(P=0.003,OR=4.870)和术后应用CRRT(P=0.000,OR=45.500).术后应用CRRT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前高血压病史(P=0.049,OR=2.665)、术前肾功能异常(P=0.045,OR=3.598),OPCABG可以减少2/3的术后CRRT的使用率(P=0.008,OR=0.333).结论 OPCABG可以降低术后CRRT和IABP的使用率,缩短手术时间.因此在年龄〉70岁,术前肾脏功能下降,心功能差等患者施行OPCABG手术对早期恢复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5.
婴幼儿体外循环手术后呼吸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婴幼儿体外循环(CPB)手术后呼吸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04年1月至2008年10月间完成的512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按术后有无呼吸功能衰竭分为两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呼吸功能衰竭定义为术后机械通气48 h以上或全麻拔管后6 h再次插管行机械通气。结果术后发生呼吸功能衰竭50例(9.8%),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重度肺动脉高压、心功能分级、血浆白蛋白浓度、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二次CPB支持、术后氧和指数、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与术后发生呼吸功能衰竭有关。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PB时间超过150 m in、二次CPB支持、术后氧和指数低于300 mmHg、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为婴幼儿CPB手术后发生呼吸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结论临床上可根据CPB时间、术中是否二次CPB支持、术后氧和指数、术后是否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预测术后呼吸功能衰竭,亦可预先采取措施预防,以减少呼吸功能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深低温停循环(DHCA)下主动脉手术后发生中枢神经系统(CNS)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对70例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患者在DHCA下行手术治疗,根据术后有无CNS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26例)和对照组(44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术后CNS并发症26例(37.14%),其中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18例,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7例,截瘫1例;死亡1例。术前合并高血压(P=0.001)、发病72h内急症手术(P=0.009)、体外循环时间(P=0.015)、术中脑灌注流量(P=0.005)、术中血液稀释度(P=0.001)、术中及术后24h内红细胞(P=0.033)及血浆输注总量(P=0.034)、术后4h内氧合指数<200mmHg(P=0.043)、术后24h血压波动〉80mmHg(P=0.037)、术后24h内血钠峰值(P=0.001)、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评分(P=0.008)为术后CNS损伤的危险因素。术前高血压病史(P=0.017)、发病后72h内急症手术(P=0.048)、术中脑灌注流量(P=0.015)、术后24h血钠>150mmol/L(P=0.008)是术后CNS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充分评估病情,加强血压控制,术中选择合适的脑灌注方法和流量,合理控制血液稀释度,术后加强电解质监测及高钠血症及时防治,可望减少DHCA主动脉手术后CNS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Thymectomy is considered the most effective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myasthenia gravis.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predictors of postoperative myasthenic crisis in patients with myasthenia gravis after thymectomy.
Methods  Clinical records of 243 patients with myasthenia gravis who underwent thymectomy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 The following factors were analyzed in relation to the occurrence of myasthenic crisis after thymectomy: gender, age, duration of symptoms, Osserman stage, history of myasthenic crisis, concomitant diseases, preoperative pyridostigmine dose, preoperative steroid therapy, operation approach, operation time, presence of thymoma, major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Results  Forty-four patients experienced postoperative myasthenic crisis during the first month after thymectomy. Univariat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Osserman stage (RR=0.0976, P=0.000), history of myasthenic crisis (RR=0.2309, P=0.012), preoperative pyridostigmine dose (RR=0.4349, P=0.016), thymoma (RR=0.0606, P=0.000), and major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RR=0.1094, P=0.000)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postoperative myasthenic crisis.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Osserman stage (IIb+III+IV) (RR=0.0953, P=0.000), thymoma (RR=0.0294, P=0.000), and major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RR=0.0424, P=0.000) independently predict postoperative myasthenic crisis.
Conclusion  Osserman stage (IIb+IIIb+IV), thymoma and major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r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postoperative myasthenic crisis in patients with myasthenia gravis who underwent thymectomy.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发生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8例在我院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术后83例出现胃排空延迟,发生率为39.90%,其中A级31例(14.90%),B级27例(12.98%),C级25例(12.02%)。保留幽门、Child法重建消化道、术中出血量≥1000 mL、手术时间≥360 min、术后腹部并发症术后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更高(P<0.05),其中Child法、术中出血量、术后腹部并发症是胃排空延迟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年龄≥60岁、保留幽门、手术时间≥360 min、术后腹部并发症术后胃排空延迟病情更严重(P<0.05),其中年龄、术后腹部并发症是胃排空延迟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发生率高,采用改进型消化道重建方式、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腹部并发症有助于降低发生率;高龄和合并术后腹部并发症的患者发生胃排空延迟的严重程度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