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瘦素(LEP)水平与慢性乙肝(CHB)和慢性丙肝(CHC)患者肝纤维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65例CHB、41例CHC患者血清LEP浓度,同期2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所有入选患者均经肝脏穿刺病理学检查评估肝纤维化程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HB与CHC患者LEP水平明显增高(P<0.05或0.01),CHB和CHC患者血清LEP水平在纤维化程度较高者均明显高于纤维化程度较低者(均P<0.01),且CHC组血清LEP水平显著高于相同纤维化分期CHB患者(P<0.05或0.01)。结论血清LEP水平与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程度相关,血清LEP水平可作为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糖代谢异常(空腹血糖升高与Ⅱ型糖尿病)的发生率,探讨其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luorogenic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对152例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其中54例合并丙型肝炎性肝硬化)患者与82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其中30例合并乙型肝炎性肝硬化)患者进行血清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virus,HCV)RNA和HCV基因型的检测。将肝硬化患者按child-pugh分级标准分为child A、B、C3组。比较CHC与CHB2组患者Ⅱ型糖尿病发病率的差异,探讨HCV感染易发生糖代谢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①CHC患者空腹血糖升高的发生率为24.8%,Ⅱ型糖尿病发病率为19.2%,肝硬化患者合并Ⅱ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为25.9%;childpugh A、B、C3型患者分别为17.4%,29.2%和42.9%。②CHB患者的Ⅱ型糖尿病发生率为9.7%,肝硬化患者占6.7%,childpugh A、B、C3型患者分别为0%,0%和6.7%。③CHC患者Ⅱ型糖尿病发生率高于CHB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基因1b型、年龄、高血压、肝硬化是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合并Ⅱ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CHC患者易发生糖代谢异常,是否合并Ⅱ型糖尿病与基因1b型、肝硬化、高血压和年龄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重叠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情况.方法 对45例CHC患者血清HGV-RNA采用逆转录套式聚台酶链反应进行检测,对HGV-RNA阳性和阴性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及用药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HGV-RNA阳性率为17.8%(8/45).HGV-RNA阳性和阴性患者在临床个人资料、HGV-RNA水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干扰素进行治疗的效果等因素上差异不明显(P>0.05).3例HGV-RNA阳性CHC患者在干扰素进行治疗后,HGV-RNA都转为阴性,长期随访后发现2例患者治疗停止后1年内HGV-RNA恢复至治疗前一般情况.结论 慢性丙型肝炎重叠庚型肝炎病毒感染在临床上、病毒复制和干扰素进行治疗上效果差异不明显.虽干扰素对HGV作用明显,但停止治疗后会出现复发.  相似文献   

4.
程军 《吉林医学》2005,26(4):420-420
贺普丁(Lamivuding 3TC)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我院2000年一2004年用贺普丁治疗CHB病程超过一年的24例患者,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CD3+CD4-CD8-(double negative T,DNT)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在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 C,CHC)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对92例CHC患者、93例正常健康人外周血中的DNT细胞及T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并对比分析两者的差异。结果 CHC患者DNT细胞百分比(8.57%±6.16%)高于正常对照组(6.78%±4.50%)(P<0.05),其绝对数在两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C患者CD4+%,CD4+/CD8+比值低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01),CD8+%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结论 CHC患者DNT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及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改变,可能是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鲍旭丽  郭佳  顾娜  张蕾  闾军 《北京医学》2018,(4):359-361
HBV感染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持续HBV感染易导致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2015年更新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提出,对于部分适合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viral hepatitis type B,CHB)患者应尽可能达到临床治愈[1].目前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核苷(酸)类似物(NAs)抗病毒是CHB的主要治疗策略,由于单药治疗免疫应答率较低,联合抗病毒治疗是实现临床治愈的发展方向.但联合治疗不良反应多、费用昂贵,并不适合所有CHB患者.因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经Peg-IFN与NAs联合治疗实现临床治愈的CHB患者资料,旨在为实现CHB临床治愈提供依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慢性乙型肝炎(CHB)发病率高,病程长,反复性大,特别是对HBsAg、HBeAg阳性阴转,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作者近期使用朝阳丸治疗CHB90例,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病例选自我院1994年6月至1995年10月间诊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0例。诊断与分型按1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肝炎诊断与分型标准。其中无症状携带者20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50例、中度20例;男性54例、女性36例,男女比例为1.5’1;平均年龄33.2士10.9岁(17~60岁);病程半年一5年以上。90例患者均为HBSAg、抗HBc阳性…  相似文献   

8.
透明质酸与慢性乙型肝炎病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72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检测结果与肝组织病变的关系作了研究。提示CHB患者血清HA值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经F检验,两者有极显著差异性(P<0.001),血清HA水平对诊断CHB有重要的意义。另外,慢性活动性肝炎重型和中型,与慢性迁延型肝炎的患者血清HA值也有极显著差异性(P<0.01),同时CHB患者血清HA水平与肝组织病理学呈正相关关系(P<0.001)。故检测血清HA水平对估计CHB进展的程度和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CHB(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9月期间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诊断的16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肝组织活检结果将患者分为CHB组(肝内脂肪变细胞与小叶内肝细胞比例<5%)和CHB合并脂肪肝组(肝内脂肪变细胞与小叶内肝细胞比例>5%),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学特点。结果:168例患者中80例合并肝脂肪变(47.62%);各种临床和病理学指标中BMI(体重指数)偏高是CHB患者合并肝脂肪变的危险因素,多发于男性,CHB患者和CHB合并脂肪肝患者在血糖、胆固醇和组织炎症分级分期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CHB合并脂肪肝的发生与高体重指数有关且多发生于男性。  相似文献   

10.
周静婷  李家斌 《安徽医学》2017,38(6):681-684
目的 对不同程度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肾功能进行评估,分析正规抗病毒治疗对CHB患者肾功能的影响,分析CHB患者肾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79例CHB患者,按照CHB临床分度将患者分为轻度组(191例)、中度组(123例)、重度组(65例)3组,采用简化MDRD方程计算CHB患者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析不同程度CHB患者肾功能有无差异,正规抗病毒治疗对不同程度CHB患者肾功能的影响及年龄、性别、HBeAg、HBV DNA等对CHB患者肾功能的影响.结果 轻度组患者eGFR水平为(73.10±14.42)mL/(min·1.73m2),中度组患者eGFR水平为(65.17±11.42)mL/(min·1.73m2),重度组患者eGFR水平为(59.72±18.59) mL/(min·1.73m2),3组间eGFR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5.200,P=0.000);CHB患者肝炎病情程度和年龄是引起CHB患者出现肾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CHB患者eGFR水平与病情程度相关,轻度和中度正规抗病毒治疗的CHB患者eGFR水平较未正规抗病毒治疗者eGFR水平高,肝炎病情程度与年龄是引起CHB患者出现肾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了解急性戊肝与慢性乙肝重叠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影响散发性戊肝发病的危险因素,探讨选择合理治疗方案减少重叠感染重型肝炎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方法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诊断为急性戊肝患者115例,将慢性乙肝重叠HEV感染(简称戊乙肝)与单纯HEV感染进行对照研究。结果115例戊型肝炎均为急性起病,平均年龄(42±15)岁,其中戊乙肝44例,单纯戊肝71例;男女比例2.83:1。戊乙肝组入院时重度黄疸(总胆红素〉200μmol/L)、重度凝血功能异常(凝血酶原活动度〈40%)、低蛋白血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戊肝组(P〈0.05);戊乙肝组肝性脑病发生率为15.90%,明显高于单纯戊肝组(P〈0.05);戊乙肝组重型肝炎发生率为38.64%,病死率为35.29%,明显高于单纯戊肝组(P〈0.05);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内科综合治疗可提高重型肝炎存活率(P〈0.05)。结论海鲜食用史是戊肝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慢性乙肝重叠HEV急性感染易导致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加重,易发生重型肝炎,病死率高;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早期使用ALSS可明显降低重型肝炎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慢性病毒性肝病的CT及MRI的直接征象和伴随影像特征,提高影像学诊断水平,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慢性病毒性肝病患者的共41次影像学检查资料,其中,21例行CT检查,12例行MRI检查.动态增强扫描19例,其中CT增强13例,MRI增强6例.3例行MRI弥散成像.分析肝脏的形态、密度或信号变化及胆囊、脾脏改变,和动态增强扫描时肝脏的强化峰值时间.另外测量20例正常肝脏的动态增强扫描强化峰值时间.结果 肝右叶体积缩小28例,肝脏边缘欠光整15例.肝脏密度或信号轻度不均匀18例,明显不均匀见弥漫砂砾状低密度或低信号者8例,以增强扫描实质期时显著.8例可见门静脉周围轨迹征.合并胆囊炎26例,胆囊结石8例.脾脏体积增大23例,其中6例复查患者脾脏较前稍增大.另有6例合并腹水(其中1例中量,5例少量),2例少量胸腔积液,12例胸膜增厚.3例可见肝门区淋巴结肿大.13例于动态增强扫描(其中CT 9例,MRI 4例)时肝脏的强化峰值时间为9~28 s(平均14.8±8.2),20例正常肝脏的动态增强扫描强化峰值时间为5~18 s(平均6.8±4.1).2例MRI弥散成像可见肝内弥漫斑点状高信号影.结论 CT和MRI对了解慢性病毒性肝病的病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弥漫沙砾状低密度或低信号、门静脉周围轨迹征及肝脏强化峰值时间延迟等特征可协助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感染后发病的影响因素,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系统抽样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在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0名作为病例组,以1:1配对选取与病例相同性别,年龄相差3岁以内的无症状病毒携带者100名作为对照组。按照调查方案,使用统一个案调查表,对被调查者以现场询问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实验室检验结果以医院检验结果为主。调查资料用双盲法录入计算机,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无症状HBV携带者、慢性乙肝患者各100人,其中男性136例、女性64例,男女性别比为2.13:1,年龄也无统计学意义(t=1.854,P0.05)。经单因素卡方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本地户籍、文化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感觉有压力、经常在外就餐是导致感染HBV后发展为慢性乙肝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HBV感染者应加强乙肝相关知识的学习,强化自我管理,定期体检,保持愉悦的心情,减少在外就餐,从而防止或延缓感染HBV后发展为慢性乙肝。  相似文献   

15.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自然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染型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组为部分双链环状DNA,复制型的HBV基因组共价闭合环状DNA。慢性HBV感染的进展过程多变,从非活动性病毒携带到严重的活动性肝炎;其中约15%-25%的病人最终导致失代偿性肝硬化、肝细胞癌。宿主的免疫反应是导致肝脏损伤和清除病毒的主要机制。机体不能建立免疫反应或不能建立足够强的免疫反应是慢性HBV感染的主要原因,感染初期可表现为非活动性病毒携带或急性非自限性乙型肝炎。新生期和学龄前期感染的病人分别约90%和25%发展为慢性HBV感染,其自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HBeAg阳性的非活动性病毒携带、HBeAg阳性的活动性肝炎和HBeAg阴性的非活动性病毒携带;学龄期及成年期感染的病人仅约5%发展为慢性HBV感染,其自然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HBeAg阳性的活动性肝炎和HBeAg阳性的非活动性病毒携带。男性HBV感染者更易产生慢性化,男性慢性HBV感染更易出现肝炎活动。部分HBeAg阴性的慢性HBV感染仍表现为活动性肝炎,其主要原因是病毒C基因前C区1896位G转A突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中国不同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中HBV基因型及基因亚型分布特点。方法从我国东部(山东、江苏)、西部(新疆)、南部(广东、广西)、北部(吉林、北京)及中部(河南、河北)5个地区的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收集735份慢性HBV感染者血清样品,用本实验室建立的型特异性引物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法(nPCR)检测HBV基因型及基因亚型。结果 735份样品中,71.8%(528/735)为C型,10.3%(76/735)为B型,6.3%(46/735)为D型,11.6%(85/735)为混合型,未检测到其他基因型。528份C型样品中,C2亚型占94.0%(496/528),C1亚型占4.9%(26/528),C1+C2混合亚型占1.1%(6/528);76份B型样品中,B2亚型占90.8%(69/76),B1亚型占5.3%(4/76),B1+B2混合亚型占3.9%(3/76)。除西部新疆地区C型相对较少(31/116,26.7%)外,其他地区均以C型为主。D型主要分布在西部新疆地区,占31.9%(37/116)。混合型在各地区均有发现,但以西部和南部地区相对多见,分别占30.2%(35/116)和20.0...  相似文献   

17.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是先天性免疫系统的一种模式识别分子。该研究探讨了MBL及其基因(mb12)多态性,一221X/Y和密码子54A/B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中的作用。作征集了320例非进展期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199例进展期携带HBsAg的肝细胞癌或肝硬化患、87例HBsAg阴性、抗HBs和抗HBc阳性的自然愈合个体、以及484例未感染HBV的对照。在非进展期携带、自愈患和对照之间,血清MBL水平和mb12多态性分布无显差异。但低水平MBL基因型与患肝细胞癌或肝硬化的进展期携带呈剂量依赖性相关,低水平和极低水平MBL基因型的OR值分别为1.36和3.21(P=0.01)。低表达的启动子单倍体XA(OR1.97)和突变的单倍体YB(OR1.90)也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相关(P=0.002)。正如所料,与非进展期携带比较,进展期HBsAg携带的血清低水平MBL是低水平和极低水平MBL基因型表达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陈明春  黄樱樱  邹勇男 《中国热带医学》2009,9(9):1717-1717,1938
目的了解慢性荨麻疹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关系。方法检测15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病例组)HBV感染状况。并与100名正常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伴有HBV感染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表现特点。结果HBsAg阳性率病例组为19.3%、对照组为10.0%,病例组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earsonX2=3.970,P〈0.05);病例组中HBsAg阳性者与阴性者之间病程、风团大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发病与HBV感染有一定关系。慢性荨麻疹伴有HBV感染者临床上病程较长、风团面积较大。  相似文献   

19.
20.
输血传播病毒(TTV)感染的慢性肝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海舰 《广西医学》2002,24(6):785-787
目的:研究慢性肝病输血传播病毒(TTV)感染的临床意义和TTV的致病性。方法:采用TTV套式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183例慢性肝病的TTV感染,分析其肝功生化结果。结果:慢性乙型肝炎(CHB)患TTVDNA阳性48例,其中并有肝硬化12例,占25%(12/48);重型肝炎18例,占37.5%(18/48)。病死12例,病死率为25%(12/48);TTVDNA阴性90例,其中肝硬化6例,占6.7%(6/90),重型肝炎6例,占6.7%(6/90),病死3例,病死率3.3%(3/90)。非甲非乙型慢性肝炎有18例TTVDNA阳性,其中TTV阳性的病例无一例并发肝硬化和重型肝炎。HBV+TTV混合感染的慢性肝炎组的总胆红质和ALT水平均高于CHB组和单纯TTV感染的慢性肝炎组,白蛋白和PTA水平均低于后两组,有显性差异。结论:TTV套式PCR是检测TTV感染的可靠手段之一。HBV和TTV混合感染可以加重病情,容易并发肝炎后肝硬化和形成重型肝炎,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