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分析小儿轮状病毒腹泻并发心肌损害的状况.方法 对2007年11月~2010年3月在桓台县人民医院院住院治疗的84例小儿腹泻病患儿进行轮状病毒检测,心电图检查,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检测,并进行相应治疗.结果 轮状病毒腹泻并心肌损害患儿中,CK-MB增高84例,占100%.肌钙蛋白异常12例,占12.3%.心电图改变79.8%.结论 RV阳性腹泻并心肌损害患儿,CK-MB升高,心电图异常率高.  相似文献   

2.
小儿病毒性腹泻与心肌受损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人类杯状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婴幼儿心肌酶及心电图的变化。方法选择卢龙县医院2006年10月—2008年3月收治的256例感染性腹泻住院患儿的粪便标本和空腹血清,检测轮状病毒、人类杯状病毒和心肌酶活性,并检查心电图。结果轮状病毒和人类杯状病毒导致的腹泻患儿谷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磷酸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的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高于病毒检测阴性的腹泻患儿(P〈0.05)。心肌酶水平增高患儿中部分心电图可有变化,极少发生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结论轮状病毒和人类杯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婴幼儿腹泻,可引发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两种病毒对心肌酶的影响无明显差异;这种病理变化是否为导致婴幼儿死亡的一种因素,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吴玉蕊  向伟 《海南医学》2005,16(9):137-138
目的 了解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特点,提高儿科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采用1999年昆明修订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对73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临床特点进行总结。结果 本病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儿童,73例患儿均有心电图异常,其中以ST-T变化(27.2%)及期前收缩(24.5%)最多见。心脏扩大(10.9%)、心功能不全(5.4%)、心源性休克(2.7%)、心脑综合征(2.7%)少见。血清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升高(53.4%),心肌钙蛋白Ⅰ阳性(10%)。均未行特异性病原学检查,血柯萨奇病毒抗体IgM阳性38%,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20%。死亡2例,死亡率2.7%,其余病例均痊愈或好转。结论 近年来轻症、不典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日益增多,除柯萨基病毒外,轮状病毒可能是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病原,心电图在心肌炎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心肌钙蛋白的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特异性病原学检查尚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并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35例腹泻患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粪便轮状病毒抗原,并做心肌酶谱(AST、LDH、CK、CK—MB)和肌钙蛋白测定、心电图检查;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粪轮状病毒抗原阳性)与对照组(粪轮状病毒抗原阴性)心肌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轮状病毒对心肌的损害主要表现为心电图和心肌酶谱的异常。其中窦性心动过速最多见,其次是ST—T波改变。结论:轮状病毒感染常合并心肌损害,出现心肌酶、肌钙蛋白和心电图改变,多属于潜在性和亚临床型心肌损害,在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时应注意观察病情。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合并肝脏、心肌及神经系统等胃肠外脏器损害的关系。方法对254例住院腹泻患儿用金标法检测粪便轮状病毒抗原并做心肌酶及肝功检测,按照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分为观察组(大便轮状病毒抗原阳性)和对照组(大便轮状病毒抗原阴性),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肝损害及心肌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肌损害及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与患儿发病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常合并心肌及肝损害,且年龄小者受损害几率较大,因此建议对轮状病毒感染患儿应常规完善心肌酶及肝功能检查,及时发现病情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胡秀珍 《当代医学》2011,17(24):54-54
目的了解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心肌酶谱、肌钙蛋白I改变及转归。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收治的58例大便轮状病毒检测阳性的患儿,进行心肌酶谱、肌钙蛋白(IcTnI)检测,对心肌酶和(或)肌钙蛋白(IcTnI)异常患儿进行营养心肌治疗10天后出院,嘱其1月后门诊复查。结果心肌酶LDH升高44例(75.9%),AST升高28例(48.3%),CK升高10例(17.2%),CK-MB升高38例(65.5%);2项及2项以上酶学异常者41例(70.7%);肌钙蛋白I(cTnI)升高5例(8.6%);心电图异常5例,58例患儿未见超声心动图异常。1月后复诊患儿50例,复查心肌酶、肌钙蛋白全部正常。结论轮状病毒肠炎大多有不同程度心肌损害,对于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应常规行心肌酶谱、肌钙蛋白(cTnI)检查,发现异常及早营养心肌治疗,以免心肌损害,加重病情。  相似文献   

7.
婴幼儿秋季腹泻主要是轮状病毒感染所致,由于病毒血症的存在,同样可以损害心肌,严重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故对于秋季腹泻患儿应注意检测心肌酶谱以了解心肌受损情况,并得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与心肌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04-2016.12在大连市儿童医院消化科住院治疗的符合急性腹泻诊断标准的123名患儿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诺如病毒阳性患儿:56例),对照组1(诺如病毒、轮状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均阴性患儿:67例),对照组2(54例同期在本院儿保科体检的健康儿童),分别检测三组儿童血清心肌酶谱、cTnI水平以及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查,观察三组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心肌酶谱水平明显高于两对照组(P0.05)、cTnI水平与两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心电图变化明显高于两对照组(P0.05),三组心脏彩超均无变化。结论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在病程中可能存在一定心肌损害(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改变),目前尚未发现cTnI、心脏彩超变化。  相似文献   

9.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心肌损害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确诊为轮状病毒肠炎的患儿100例与同期123例非轮状病毒肠炎的患儿进行心肌酶谱、心电图检查,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轮状病毒肠炎并发心肌损害发生率达82%,心肌酶谱异常占76%,心电图异常者占52%,非轮状病毒肠炎并发心肌损害发生率达13%,心肌酶谱异常占11.3%,心电图异常者占5.7%(P〈0.005)。经大剂量维生素C和1,6-二磷酸果糖治疗心肌酶谱很快恢复正常,但心电图恢复较慢。结论轮状病毒肠炎引起的心肌损害发生率较高,主要是心肌酶谱异常,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应早期常规进行心电图,心肌酶检测,以便发现心肌损害,及早防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心肌炎患儿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检查,探讨CMR评价心肌炎患儿心肌损伤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儿科20例心肌炎患儿行CMR检查,评价心脏功能、心肌组织病理改变性质、部位;分析心脏CMR心肌组织病理改变与20例患儿心电图(ECG)、心肌酶、X线、超声心动图(ECHO)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20例心肌酶、ECG均有不同程度改变、ECHO及胸片显示心脏增大的心肌炎患儿,CMR检查结果提示左心室增大与ECHO一致;心肌损害检测敏感率100%;19例患儿CMRT2加权相时可见心肌组织水肿;1例肌钙蛋白正常,但是CMRT1延迟强化可见心外膜下小片状心肌坏死。结论相比临床诊断指标,CMR能够准确、无创的提供心肌炎患儿心肌损伤性质、程度,有助于临床诊断和判断预后;CMR显示儿童心肌炎心肌损伤部位以心外膜下为最常见。  相似文献   

11.
寨卡病毒为有包膜的RNA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成员,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寨卡森林的恒河猴中发现,此后主要在非洲、美洲、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散发流行.2015年起,寨卡病毒病疫情在中南美洲(主要是巴西)快速扩散,该病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并与新生儿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有关.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PCR检测病毒RNA和检测血清中的中和抗体IgM.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主要的预防措施是提高个人防护意识,防止蚊虫的叮咬.本文从流行病学、生物学、致病机制与检测方法等方面综述了寨卡病毒及其所致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为这种新发病原体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13.
14.
Hepatitis C virus (HCV) infection is a major cause of liver disease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orldwide, as well as the leading cause of liver transplant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As a result of similar modes of transmission, approximately 30% of HIV-infected individuals are co-infected with HCV. Among intravenous drug users, almost 90% of people infected with HIV are also infected with HCV. Because of treatment with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IV-infected individuals have improved survival and are no longer suffering from opportunistic infections and malignancy as in years past. As a result, co-infection with HCV has now become a frequent cause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HIV-infected individuals. Furthermore, liver disease secondary to HCV infection is now the leading cause of hospital deaths in HIV-infected people in the US. HIV infection accelerates the course of HCV-related liver disease and viremia. It is less clear whether HCV infection affects the clinical course of HIV; however, HCV-related liver disease can limit many individuals from receiving anti-HIV therapy. HIV/ HCV co-infection is common, and serious. Physicians caring for HIV-infected patients worldwide must now address hepatitis C virus co-infection.  相似文献   

15.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和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fever,CHIKV)都是虫媒病毒,具有相同的传播媒介、流行区域和季节分布。这两种病毒还会造成几乎相同的临床表现,特别是在感染的初始阶段,两者无任何可以鉴别的临床特征。而这两种病毒感染的治疗和临床管理策略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早期准确诊断是必要的。正确的诊断对于疾病监测、疫情控制、疫苗研究和药物开发非常重要。目前的检测技术,目标是检测病毒,病毒成分(抗原或核酸),或宿主的免疫产生的抗体。本文主要描述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检测技术的概况,以及两者诊断技术上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17.
府伟灵  黄庆  黄君富  陈斌  陈鸣  姚春艳  安静 《重庆医学》2003,32(12):1603-1604
目的 研制出可在体外杀灭RNA包膜病毒的新型仪器。方法 与亚甲蓝最大吸收波长相匹配的单波长发光二极管组成的单个或点阵式发光体为光源系统,以日本脑炎病毒和登革热病毒为RNA包膜病毒灭活效果评估的指示病毒,采用空斑法测定病毒滴度,获得不同浓度亚甲蓝工作液以及光源不同光照度、光照时间和距离等参数条件下灭活病毒的动力学参数。结果 光敏式病毒灭活仪主要由亚甲蓝喷雾器、二极管电路和发光二极管点阵组成;光照时间≥5min,光照度光照距离≤2.5m的条件下,1.0μg/ml和2.0μg/ml的MB工作液灭活病毒的效力均为100%。结论 光敏式病毒灭活仪可有效地灭活RNA包膜病毒,同时,与MB最大吸收波长相匹配的光源系统提高了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病毒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细胞培养与PCR法检测生殖器疱疹病毒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检测生殖器疱疹病毒感染的效率。方法:采用病毒培养和PCR法检测疑为生殖器疱疹病毒感染者标本60例,并用PCR作病毒分型。结果: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确诊的生殖器疱疹患者标本60例中,病毒培养法阳性36例,阳性率60%(36/60);PCR检测单纯疱疹病毒(HSV)阳性45例,阳性率75%(45/60),和病毒培养相比,差异非常显著(χ2=26.76,P<0.01);PCR分型结果显示阳性标本均为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2)。水疱和脓疱标本的病毒培养和PCR检测阳性率均较高(80.0%~93.3%),糜烂、结痂、斑丘疹标本检测中PCR阳性率(20.0%~66.7%)高于病毒培养(0~33.3%)。结论:对疑为生殖器疱疹患者作病原学诊断,采集水疱、脓疱标本进行病毒分离或PCR检测较佳。  相似文献   

19.
20.
In the late summer of 1967 an epidemic in thirty-one patients in Germany and Yugoslavia of a disease transmitted from African green monkeys occurred; seven patients died. The incubation period was from 4 to 7 days. The main clinical features were headache, high fever, diarrhoea, a very characteristic rash, severe bleeding tendency and involvement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Nearly all organs were involved and showed severe cell necroses. The aetiological agent was identified as an RNS-virus and was named Marburg virus. It was detected in the blood, urine, throat-washing and seminal flui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