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陈玲  张桂青  胡敏  时若欢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6):1957-1960
目的 探讨眼动脱敏和再加工治疗(EMDR)与认知行为治疗(CBT)对丧亲所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疗效的优劣性。方法 将2013年1-12月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PTSD的丧亲者随机分为EMDR组与CBT组,分别于治疗前后评价两组患者PTSD症状及焦虑、抑郁情况。结果 共纳入34例患者,两组各17例。治疗前两组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平民版(PCL-C)总分及3个症状群得分、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得分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EMDR组PCL-C总分及再体验症状群、易激惹症状群得分和HAMA得分均低于CB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丧亲所致的PTSD患者,EMDR和CBT均是较为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EMDR在改善PTSD症状和焦虑情绪方面较CBT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2.
宋发友  李溥  陆耀宇  胡琨 《吉林医学》2013,34(7):1285-1288
目的:调查贵州省汉族与苗族妇女急性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病率及影响因素,并比较两组患者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择收治的急性创伤女性患者473例。按民族将其分汉族组244例和苗族组229例,采用埃森创伤问卷(ETI)、临床用PTSD诊断量表(CAPS)对急性创伤住院患者进行评估,依据DSM-IV中PTSD的诊断标准确诊PTSD患者,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急性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①两组总体发病率比较:汉族组244例,确诊PTSD25例,发病率为10.24%;苗族229例,确诊PTSD48例,发病率为20.96%。两组患者PTSD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两组ETI评分情况比较:苗族组闯入症状、回避症状、高警觉症状、分离症状及PTSD总分与汉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两组患者病程与发病率关系比较:苗族组各病程时间段PTSD发病率随病程延长无递减趋势与汉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两组PTSD发病因素比较:汉族组40~49岁年龄组发病率较其他年龄组高(P<0.01);苗族组30~39年龄组发病率较其他年龄组高(P<0.05),病程长的患者比病程短者易发病(P<0.01)。两组均为既往经历创伤事件较多者容易发病(P<0.01);⑤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民族、家庭经济情况、婚姻状况、创伤程度、病程是患者PTSD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苗族妇女急性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高于汉族,在临床诊治中应成为重点关注的对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疑似患者隔离住院期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知觉压力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PCL-5)、知觉压力量表(PSS-10)对西南地区某三甲医院住院隔离期间的新冠肺炎疑似患者进行连续抽样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对PCL-5与PSS-10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93例新冠肺炎疑似患者PCL-5平均得分(17.0±11.6)分,PSS-10平均得分(16.7±5.2)分。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CL-5得分与PSS-10得分存在正相关(r=0.722,P=0.000)。结论新冠肺炎疑似患者隔离住院期间PTSD症状发生发展与患者早期知觉压力有一定关系,提示医务人员应当在疑似患者隔离筛查期间,早期对患者知觉压力水平进行识别并给予有效干预,以更好地减少PTSD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珠江三角洲地区创伤事故后患者应激障碍(PTSD)症状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危险因素。方法于2009年4月至2010年2月抽取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州、深圳、珠海等6市7所医院住院创伤患者554例,采用PTSD平民版筛查问卷(PCL-C)及自编影响因素调查表,调查PTSD症状发生率,分析症状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 158例患者PCL-C分值大于或等于38分,PTSD症状筛查阳性率28.5%,其中重度为7.8%(分值大于或等于50分),轻、中度20.8%(分值38~49分),创伤事故后患者最主要的偏重和严重症状是:"面临相类似的情景时会非常局促不安(44.3%)"、"入睡困难或易醒(36.7%)"、"创伤经历引起的反复发生令人不安的记忆、想法或形象(31.1%)"等。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生活不能自理、丧失工作能力、缺乏友情支持、多部位伤及距事故发生时间较长与PTSD症状发生有关。结论珠江三角洲创伤事故后PTSD症状发生率较高,反复重现体验增多,需要早期识别和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自我心理弹性的关系,为早期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舟曲县的592名学生进行儿童自我心理弹性量表和创伤后应激障碍17项筛查问卷调查.结果 PTSD筛查阳性组共有45人,占总人数的7.60%,其中男生15人(占2.53%),女生30人(占5.07%);男女生在心理弹性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PTSD筛查阳性组的心理弹性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低于阴性组(P<0.05),PTSD总分与心理弹性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454,P=0.000).结论 心理弹性可作为PTSD发生率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老年患者因脑卒中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发生的可能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 方法 脑卒中住院患者(GCS评分13~15)的47例,年龄60~79岁,应用前瞻性随访方法,对致脑卒中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的因素进行临床研究。 结果 脑卒中4~5周后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率为80.9%,心理、人格水平等两组间显著差异(P<0.05);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部分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的正常人(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人格N因子和SCL-90中的精神病性因子为其早期预测脑卒中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因素(P<0.05)。 结论 老年患者脑卒中后普遍存在早期出现心理和人格变化等精神因素,应对及早给予心理辅助。  相似文献   

7.
虞玲珍  张芸  金莹莹 《浙江医学》2020,42(9):944-947
目的探讨ICU患者健康赋权认知与创伤性应激障碍(PTSD)的现状,以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对ICU收治的240例患者采用PTSD检查量表平民版和中文版健康赋权量表测量个体认知改变和PTSD发生情况。结果共发放调查问卷240份,其中有效问卷224份,有效回收率为93.3%。224例患者健康赋权总得分为(38.72±7.31)分,处于中低度水平。信息维度与个体化维度得分较高,自我管理维度和决策化维度得分较低。224例患者的PCL-C总分为(43.59±13.74)分,PTSD阳性(≥50分)患者107例,占47.77%,88例患者存在一定的PTSD症状(38~49分),占39.29%。ICU患者赋权总得分与PTSD检查量表总得分呈负相关(r=-0.382,P<0.05)。结论ICU患者健康赋权认知与PTSD两者均处于中低度水平,且两者为负相关,提示ICU患者健康赋权能力较高的患者,其PTSD的严重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8.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个体经历一个或多个创伤事件后出现的一种以闯入性创伤情感记忆、高警觉性和回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除了上述临床表现外,睡眠障碍也是PTSD的核心症状之一。本文主要围绕失眠、夜间梦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及周期性肢体运动四方面探讨PTSD相关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现状。失眠是PTSD发生发展的有效预测因素,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是PTSD患者失眠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夜间梦魇是PTSD的核心症状之一,哌唑嗪及意象排演治疗是治疗创伤后梦魇的有效方法。PTSD患者中OSA共病率超过40%。初步研究表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有助于改善共病者PTSD症状。对PTSD患者进行临床诊疗的过程中,应注重首先评估PTSD患者是否罹患失眠、OSA等睡眠障碍,再进一步明确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病前有无物质依赖史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防御方式的差异性。方法对170例创伤后应激患者以不同性别进行分组,其中物质依赖组85例,非物质依赖组85例。采用半定式检查法,严格按照遗传学研究用诊断检查问卷内容询问入组患者临床症状,应用防御方式问卷(DSQ)、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分析。结果HAMD评分两组患者总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物质依赖组患者的自杀、激越、精神性焦虑、躯体性焦虑、胃肠道症状及全身症状与非物质依赖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SDS评分物质依赖组患者心跳加快、疲劳、坐立不安、生活无意义感得分与非物质依赖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DSQ评分创伤后应激患者多采用不成熟型或中间型防御方式来应对生活事件;物质依赖组患者被动攻击、幻想、投射、退缩、躯体化及因子Ⅳ(掩饰)得分与非物质依赖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运用成熟型防御方式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有物质依赖史的PTSD患者临床特征及防御方式与无物质依赖史的患者比较差异性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妇科癌症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心理健康水平与心理弹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平民版(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应对方式问卷对181例三甲医院的妇科癌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妇科癌症患者的PTSD总分为(30.75±11.28)分,PTSD总分≥38分者41例(22.65%),总分≥45分者20例(11.05%),总分≥50分者11例(6.08%)。②PTSD阳性组在心理弹性的总分上显著低于PTSD阴性组(P<0.05)。③妇科癌症患者SCL-90阳性组在心理弹性总分上显著低于SCL-90阴性组(P<0.01)。在人格(EPQ)的神经质得分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在应对方式的自责、退避、合理化因子得分上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④PTSD总分与SCL-90总分、自责、退避应对方式3个因素成正相关,与心理弹性(CD)总分、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应对方式4个因素成负相关。SCL-90总分与PTSD总分、自责、幻想、退避应对方式4个因素成正相关,与CD总分、外向性、合理化应对方式3个因素成负相关。结论妇科癌症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较高,低心理弹性、低心理健康水平、消极的应对方式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明确米氮平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并发焦虑、抑郁性神经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使用焦虑、抑郁量表给疗程前后的患者评分 ,并密切观察其症状 ,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变。结果 疗程后总有效率为 95 % ,显效率为40 % ;疗后患者焦虑及抑郁评分均较疗前显著降低 (P <0 .0 1) ,首次焦虑、抑郁发作且病程小于 9个月患者的显效率明显增高 (P <0 .0 5 ) ,显效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轻重等无明显关系 (P >0 .0 5 )。疗程中部分患者出现嗜睡、疲乏、体重增加等。结论 米氮平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并发焦虑、抑郁性神经症有效 ,且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更好地了解大连市抑郁症医疗费用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如何降低抑郁症经济负担,更加合理的利用医疗资源而进行此项研究。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和回顾式调查,对大连市七院2007年至2009年期间抑郁症患者的住院医疗费用进行调查,通过医院信息中心HIS系统查找其数据,对平均住院费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数据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抑郁症患者平均住院费用均逐年增长。2.抑郁症住院费用构成中前三位分别为药费、诊疗费和床位费,分别为24.70%、21.61%和18.32%。3.抑郁症直接医疗费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平均住院日、费用类别、合并症、预后及婚姻类别(已婚)。研究显示抑郁症直接医疗费用男性高于女性;住院天数越长,住院费用越高;民政和离休治疗费用最高;合并躯体疾病的患者治疗费用要比单一治疗抑郁症费用高;痊愈患者费用最高。已婚者的平均住院费用高于其它婚姻类型。结论:大连市抑郁症医疗费用较高,且逐年增加;影响抑郁症住院费用的因素较复杂,需要探求多种治疗方式以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综合科医院内科门诊神经症的发生率,探讨神经症发生特点.方法 采用了整群分层抽样方法,2006年7~8月,连续收集了3所大连市三级甲等综合科医院门诊病人600人.经神经症筛查量表筛查出阳性者,同时行DSM-Ⅳ确立诊断,符合诊断者309名作为研究对象.结果 内科门诊神经症病人的检出率约为57.43%(309例),非神经症约为42.56%(229例);其中焦虑210例,约占神经症总数的68%;广泛性焦虑115例,约37%;惊恐障碍67例,约占神经症总数的21.7%;抑郁伴发惊恐障碍28例,约占占神经症总数的9.6%.抑郁伴发广泛性焦,约占总数的14.2%.其他神经症患者83例,约占神经症总数的26.8%.重度抑郁障碍患者占总样本的3%;神经症患者不同诊断组之间的睡眠时间、累计就诊次数、累计医疗费用和累计就诊时间等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自认病情态度和对内科医生诊断治疗的满意程度,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0).所调查的各组患者所经历的特殊检查(P=0.034)以及有无镇静止痛药物治疗均差异有显著性(P=0.000).结论 综合性医院内科门诊患者的精神障碍问题严重,其中以神经症为最常见.焦虑障碍在综合性医院内科门诊最常见.  相似文献   

14.
抗抑郁药物治疗心脏神经症效果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心脏神经症患者躯体化症状和焦虑抑郁情绪的严重程度,及抗抑郁药物在治疗心脏神经症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SS)对心脏神经症患者(病例组,n=105)和体检结果正常的健康人(对照组,n=130)进行评分,观察心脏神经症患者焦虑、抑郁和躯体化症状的严重程度。对病例组应用抗抑郁药物治疗,于治疗的2周末和6周末分别再次评分,评价焦虑、抑郁情绪和躯体化症状的改善程度。结果治疗前病例组各量表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2周末和6周末,病例组各量表得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且6周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神经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和躯体化症状均较明显,抗抑郁药物对治疗心脏神经症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5.
CONTEXT: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ETI) is widely used for airway management of children in the out-of-hospital setting, despite a lack of controlled trials demonstrating a positive effect on survival or neurological outcome.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survival and neurological outcomes of pediatric patients treated with bag-valve-mask ventilation (BVM) with those of patients treated with BVM followed by ETI. DESIGN: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in which patients were assigned to interventions by calendar day from March 15, 1994, through January 1, 1997. SETTING: Two large, urban, rapid-transport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EMS) systems. PARTICIPANTS: A total of 830 consecutive patients aged 12 years or younger or estimated to weigh less than 40 kg who required airway management; 820 were available for follow-up. INTERVENTIONS: Patients were assigned to receive either BVM (odd days; n = 410) or BVM followed by ETI (even days; n = 420). MAIN OUTCOME MEASURES: Survival to hospital discharge and neurological status at discharge from an acute care hospital compared by treatment group.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urvival between the BVM group (123/404 [30%]) and the ETI group (110/416 [26%]) (odds ratio [OR], 0.82;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0.61-1.11) or in the rate of achieving a good neurological outcome (BVM, 92/404 [23%] vs ETI, 85/416 [20%]) (OR, 0.87; 95% CI, 0.62-1.22). 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ddition of out-of-hospital ETI to a paramedic scope of practice that already includes BVM did not improve survival or neurological outcome of pediatric patients treated in an urban EMS system.  相似文献   

16.
张强  王长远  李一凡 《安徽医学》2023,44(3):257-261
目的 研究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21年6月到2022年6月在北京市大兴区林校社区卫生中心就诊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504例,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可支配收入、居住方式、慢性病种类、慢性病支出情况等一般资料。应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504例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评分,分析不同性别、可支配收入、文化程度、慢性病数量和居住方式等患者SAS和SDS评分的差别,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因素对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结果 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的焦虑发生率为49.80%,抑郁发生率为51.58%,同时伴有焦虑抑郁状态的发生率46.62%。可支配收入、文化程度、慢性病种类和居住方式不同的老年慢性病患者SAS和SD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可支配收入高(OR=0.457,95%CI:0.331~0.630)是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焦虑的保护性因素,独居(OR=1.799,95%CI:1.494~2.16...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能否改善心血管神经官能症患者的抑郁状态,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60例心血管神经官能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通心络胶囊口服,每天3次,每次4粒,连用4周,对照组给予谷维素,两组均不应用抗抑郁药物,随访6个月.使用Zung抑郁量表(SDS)于治疗前后以及6个月随访时分别进行评分比较.治疗前后使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结果治疗组4周后以及6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无不良反应,总有效率为83.3%.SD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或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P<0.01).治疗后ACTH和皮质醇浓度均降低(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可以改善心血管神经官能症患者的抑郁状态,可能与降低ACTH和皮质醇有关.  相似文献   

18.
综合医院心理科住院病人疾病谱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现代综合医院心理科住院病人疾病谱分布情况。方法:对1999-2000年心理科的住院病人的疾病分类、年龄分布和性别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综合医院心理科住院病人以神经症、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为主。精神分裂症组患者的住院年龄显著低于神经症、心境障碍、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住院年龄(P<0.001)。神经症和心境障碍以女性为主,而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则以男性为主(P<0.005)。结论:加强青少年心理卫生教育以减少精神分裂症的发生率。平稳渡过围绝经期是减少神经症和抑郁症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社区老年神经症患与躯体疾病的共病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抽样163例社区老年神经症患以及用性别、年龄配对的163例老年人调查他们躯体疾病的发生情况。结果:老年神经症与躯体疾病共病率为91.41%。神经症组患一种躯体疾病与对照组无显差异,而患两种及以上的躯体疾病神经症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在躯体疾病中,高血压、冠心病、慢阻肺、中风、肿瘤等神经症组高于对照组。结论:老年神经症可能与躯体疾病共病。多种慢性躯体疾病可视为为诱发神经症的高危因素。在开展老年神经症干预时,应重视对慢性躯体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20.
伴抑郁或焦虑症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性别及心律失常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伴抑郁或焦虑症老年心血管病(CVD)患者的性别差异及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探讨不同心理状态下各指标有无差别。方法:收集伴抑郁或焦虑症老年CVD患者(A组)、不伴抑郁或焦虑症的老年CVD患者(B组)的性别及动态心电图(DCG)资料,分析各组性别、心律失常发生种类和数量以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差异。结果:A组中伴抑郁的老年女性CVD患者的评分与男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olter监测显示,A组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缺血性ST—T改变以及HRV减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抑郁症老年女性CVD患者的程度较重,焦虑症在男女性别上无明显差异。伴抑郁痒或焦虑痒老年心血管疾病者易发牛窜件和房性心律失常,且HRV明显减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