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陈曼娜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3):105-106
目的:探讨血清肌酐增高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2007年3月AMI病人98例临床资料,分为两组。肌酐正常组(≤133mol/L)62例,高肌酐组(〉133mol/L)36例。观察并比较两组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室颤动、住院病死率、随诊1年病死率的差异。结果:高肌酐组患者年龄大、心肌梗死病史多,且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室颤动、住院病死率(33.3%:3.22%,P〈0.01)、1年病死率(44.4%:8.06%,P〈0.01)都比肌酐正常组明显增高。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血清肌酐是急性心肌梗死(AMI)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结论:AMI患者血清肌酐水平增高,住院病死率及1年病死率均明显增加;高血清肌酐是AMI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维吾尔族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严重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取136例维吾尔族AMI患者,按RDW是否〉16.0%分组。住院期间,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Killip分级、严重并发症(包括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Killip分级2~4级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和住院心源性死亡率。结果:RDW升高组的严重并发症(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心源性死亡率明显高于RDW正常组(P〈0.05),而LVEF显著降低(P〈0.05)。结论:维吾尔族AMI患者RDW升高,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心源性死亡率高,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糖化血红蛋白(HbAlc)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11年6月汤阴县人民医院心内科因急性心肌梗死(均符合WHO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住院的患者,发病时间〈12h、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72例。按糖化血红蛋白(HbAlc)控制标准分成2组,A组164例(HbAlc≥6.5%),B组106例(HbAlc〈6.5%),分析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A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病死率明高于B组(P〈0.05),发生心室颤动及室性心动过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Alc水平升高是影响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及病死率的预测因素,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严格积极地控制血糖,有助于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4.
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剑平 《华夏医学》2007,20(3):451-452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对82例非糖尿病(DM)AMI患者入院早期的血糖水平进行测定,将其分为无应激性高血糖组和应激性高血糖组,观察两组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感染及死亡情况。结果:AMI急性期应激性高血糖组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感染及病死率比无应激性高血糖组高(P〈0.05)。结论:应激性高血糖患者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感染和病死率均显著高于无应激性高血糖者(P〈0.05),应激性高血糖对AMI的预后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梗死前心绞痛对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 216例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梗死前48h内有无心绞痛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在发病6h内行溶栓或直接PCI术。动态监测血浆坏死炎症标记物的变化;住院期间观察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 结果 ①B组肌酸激酶MB同功酶(CK-MB)峰值和脑钠素、肌钙蛋白I、白介素-8峰值浓度均低于A组(p<0.05)。②B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均低于A组(p<0.05)。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通过抑制糖尿病AMI患者神经内分泌激素和细胞因子的过度激活,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高艳艳 《基层医学论坛》2014,(14):1769-1771
目的观察比较瑞替普酶与重组链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3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瑞替普酶治疗组(66例)和重组链激酶治疗组(67例),分别对2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住院期间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KillipⅢ级以上心功能、心源性休克、低血压发生率及30 d病死率和出血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溶栓后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瑞替普酶组明显高于重组链激酶组(P〈0.05),2组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低血压发生率及30 d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瑞替普酶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其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重组链激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首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前1周内心绞痛对其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87例年龄≥70岁的老年首发AMI且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按AMI前1周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心绞痛组(41例)和无心绞痛组(46例),观察其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肺感染发生率,并比较两组间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室结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冠脉病变程度。结果:心绞痛组左心室内径小于无心绞痛组,舒张末径分别为(47.50±6.17)mm及(51.88±5.96)mm(P〈0.05),但两组间LVEF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绞痛组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肺感染的发生率与无心绞痛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发作未显示对老年首发心肌梗死患者的保护作用,未能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发作与梗死范围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2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梗死前72h以上有无心绞痛病史,分为观察组(有心绞痛)48例和对照组(无心绞痛)77例,对两组的梗死面积、并发病和病死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梗死面积小(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心肌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彬 《当代医学》2014,(13):69-70
目的探析高血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3例患者无高血压史为AMI组,47例患者有高血压史为高血压AMI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征,包括病死率、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脉压变化、心功能分级构成等情况。结果高血压AMI组患者病死率为14.89%,明显高于AMI组的6.98%;高血压AMI组并发症心律失常46.8%、心肌再梗死14.89%、心力衰竭42.55%、心源性休克21.27%,明显高于AMI组患者的25.58%、4.65%、23.25%、9.30%;高血压AMI患者脉压(68.8±14.8)mmHg,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9±13.4)mmHg,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构成分级方面,高血压AMI组Ⅰ级患者例数明显比对照组少,Ⅲ级以上患者例数明显比对照组多,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会加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死亡率,是影响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因此积极控制患者血压可以减少AMI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樊冬梅  薛莉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1):6-8,F000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AMI)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核因子-kappaB(NF-κB)活化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分泌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0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AMI组),25例体检正常人为健康对照组,两组PBMCs的NF-κB表达应用细胞免疫化学染色检测,血浆细胞因子TNF-α、IL-1β由放射免疫法测定。对两组指标进行t检验及相关性分析。结果①AMI组血浆外周血PBMCs的NF-κB核染色阳性百分率、TNF-α、IL-1β分泌表达均显著增加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②AMI患者外周血PBMCs的NF-κB核染色阳性百分率与TNF-α、IL-1β表达均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AMI患者外周血PBMCs的NF-κB活性增高,可以通过促进细胞因子(TNF-α、IL-1β)的分泌来参与AMI的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和心室重塑等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入院即刻血糖水平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住院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作者所在医院行急诊PCI治疗的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其中,男性98例,女性22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68.1岁±4.3岁。按入院即刻血糖(SG)水平分为3组:SG≥6.1mmol/L为A组(强化治疗组)44例,SG≥11.1mmol/L为B组(常规治疗组)31例,血糖正常为C组45例,分别对3组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心脏性死亡、急性心力衰竭、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等方面,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C组;而A、C组未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CE发生率分别为C组8.9%,B组38.6%,A组29.0%,3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入院即刻血糖升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PCI治疗后,院内死亡率及总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2.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预后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中的意义。方法比较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有高度AVB组(39例)和不伴有高度AVB组(137例)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其住院期间和1年随访中的病死率、不良事件(低血压休克、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相比,伴有高度AVB组患者年龄大,女性比例多,糖尿病患病率更高,CK峰值大,左心室射血分数低,更多累及右心室,2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2组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12.8%比3.6%,P=0.029)、心力衰竭(33.3%比18.2%,P=0.043)和低血压休克(20.5%比8.8%,P=0.041)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意义,但存活患者长期随访中的病死率(5.9%比3.8%,P=0.588)和心力衰竭发生率(35.3%比19.7%,P=0.054)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高度AVB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其住院期间病死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增高,但对远期预后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贫血的临床特点与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虹  王东琦  李红兵  牛印会  张占霞 《西部医学》2009,21(12):2120-2122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贫血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早期防治的意义。方法对162例AMI患者,据入院时血红蛋白(Hb)水平分为贫血组56例(轻度32例,中度18例,重度6例),非贫血组106例,比较两组的相关临床特点及预后指标。结果AMI合并贫血组的患者既往心绞痛史、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比例及肌酸磷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显著高于非贫血组(P〈0.05),Hb水平、射血分数(LVEF)显著低于非贫血组(P〈0.01)。AMI合并贫血组的患者发生快速心律失常、killipⅡ以上泵衰竭、梗死后心绞痛的比例及住院病死率均显著高于非贫血组(P〈0.05)。贫血组住院期间重要临床事件亚组分析:killipⅡ以上泵衰竭、梗死后心绞痛、住院病死率随贫血程度增加而升高(P〈0.05)。结论AMI合并贫血的高危患者多,急性期重要临床事件发生率高,早期积极预防及纠正贫血可能对改善预后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源性休克(CS)患者临床特征和院内病情转归。方法:对12年来收治的1733例AM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CS患者转归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2年来共收治CS患者118例,占总AMI患者6.8%,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15例,存活13例,死亡2例。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期行PCI治疗是影响CS转归的保护因子(P〈0.05),可以降低AMI后CS患者的死亡率。患者女性、陈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高血压、糖尿病、广泛前壁梗死为AMI后CS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AMI后CS患者有上述相关危险因素者,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增高,而早期行PCI治疗可以降低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52例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患者运用传统药物治疗的效果。结果显效55.7%,有效5.4%,死亡28.8%,死于心功能衰竭者8例,死于肾功能衰竭和呼吸衰竭者7例。3例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者全部死亡,出现急性呼吸功能衰竭15例(28.8%),死亡4例。结论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是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致死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女性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与男性的临床差异。方法连续收集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2006年1月-2008年1月期间因STEMI并行PCI治疗的患者240例,将其分为女性组(n=59,24.6%)和男性组(n=181,75.4%),回顾性分析两组的危险因素、就诊时间、急诊PCI比例、冠状动脉病变、心力衰竭和住院死亡率情况。结果与男性组相比,女性组发病年龄明显较大[(72.4±8.7岁)比(64.8±11.3岁),P〈0.001],合并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的比例高(分别为40.7%比27.1%和57.6%比39.8%,P〈0.05)。女性组就诊时间比男性组要迟(女性组均值为42.2h,中值为16.0h,四分位数间距为62.0h;男性组均值为27.9h,中值为7.0h,四分位数间距为21.0h,P〈0.01),急诊PCI比例比男性组少(35.6%比58.0%,P〈0.01)。在冠状动脉病变上两组差异无显著性。而在心力衰竭和住院死亡率上,女性组也比男组性高,但差异无显著性(分别为23.7%比13.9%和13.4%比7.2%);经调整年龄、就诊时间、糖尿病、高脂血症和急诊PCI比例后等因素后,住院死亡率性别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和男性相比,女性STEMI患者年龄大、危险因素多、就诊时间晚及急诊PCI比率低,心力衰竭和住院死亡率高。但就性别而言,住院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P=0.280)。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期康复的远期疗效。方法随访时限分为早期(3个月~3年)、中期(3~5年)和长期(5~10年)。对每个时期实际人数按原来分组(康复组和对照组)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患者出院后的病情、生活质量等。结果早期、中期随访结果提示心绞痛、房颤、室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衰发生率和病死率对照组较康复组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功能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50%,康复组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LVEF〈40%,对照组较康复组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5);生活质量康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期康复安全、有效,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与阴离子间隙(AG)的关系。方法:对352例AMI患者和2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初始AG的差异;将AMI组按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分为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HFrEF),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HFmrEF)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3个亚组,观察AG与AMI患者院内心力衰竭程度的关系。结果:与UA组相比,AMI组AG明显升高(P<0.001),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明显降低(P<0.001)。AMI亚组分析发现初始AG水平与院内心力衰竭程度呈正相关,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AMI院内心力衰竭程度与初始AG水平有关(OR=1.156,P=0.004,95%CI:1.047~1.275)。结论:初始AG水平可作为AMI的临床状态和危重度的评估,也是AMI患者发生心功能损害轻重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s, H - F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心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入选2011年4月-2013年3月我科确诊AMI患者74例并记录患者临床资料,于确诊时即采集静脉血测定H—FABP水平。根据其测定值将患者分为二组,A组:H—FABP〈65ng/ml;B组:H—FABP≥65ng/m1。比较二组间临床资料及确诊后30d、180d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心衰超声指数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二组问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确诊后30d及180d时LVEF均比B组高而LVEDD、LVESD及心衰超声指数均比B组低,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确诊后30d及180d时,A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B组(P〈0.05)。其中A组严重心力衰竭发生率低于B组(P〈0.05);A组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再发心肌梗死及靶病变血管重建的发生率低于B组,但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ABP的测定为评价AMI患者的短期及长期心功能提供了客观的信息,具有广阔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