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心室肥厚(LVH)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方法 检测80例EH患者的左心室各有关指数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根据LVMI,将EH患者分为LVH组和非左室肥厚(NLVH)组.结果 EH伴LVH组,颈动脉IMT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NL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EH患者IMT与LVMI呈显著正相关(γ=0.302,P<0.05).结论 EH患者左心室肥厚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郭龙枝  梁金文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5):1791-1792
目的:研究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原发性高血压 (EH )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证实有左室肥厚患者 68例 ,给予缬沙坦 80 mg/d或 160 mg/d ,服药 8个月监测血压并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行自身对照.结果:EH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及舒张压显著降低(P<0.01),左心室舒张末径 (LVI Pd )、室间隔厚度 (IVSTd )、左室后壁厚度 (LVPWT)、左室重量指数 (LVMI)显著下降(P<0.01).结论:缬沙坦有确切的降压效果 ,并可改变EH的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 (EH )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证实有左室肥厚患者 5 1例 ,给予缬沙坦 80mg d或 160mg d ,服药 6个月监测血压并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行自身对照。结果 EH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及舒张压显著降低P <0 .0 1,左心室舒张末径 (LVDD)及左室重量 (LVM )明显下降P<0 .0 5。室间隔厚度 (IVST)、左室后壁厚度 (LVPWT)、左室重量指数 (LVMI)显著下降P <0 .0 1。结论 缬沙坦有确切的降压效果 ,并可改变EH的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4.
符晓华  张娜  张勇  于才红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7):1069-1070,1073
目的观察高血压并代谢综合征患者左室重构的发生情况及其特点.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并代谢综合征(HMS)患者42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56例和对照组30例.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Dd),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T),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并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及左室相对厚度.同时对入选者检测空腹血糖(FSG)和血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EH组和HMS组LVPWT、IVST、LVM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HMS组明显高于EH组,且RLVT与EH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HMS组血浆胰岛素(FSI)显著高于其余2组(P<0.01),而ISI显著低于其余2组(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并代谢综合征患者其左室肥厚程度更严重于单纯高血压病患者,且向心性肥厚明显;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是引起左室肥厚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左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EH组)和32例正常人(对照组),应用二维超声检查心脏及颈动脉,分别测量左室质量指数(LVMI)、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H组LVMI、IMT、斑块检出率均明显增高,EH组LVMI增高者以上指标又均高于LVMI正常者。两组的LVMI与IMT呈显著正相关(r=0.79,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IMT增加,与左室肥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左室心肌和颈动脉重构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 对63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与30例正常者,分别测定室间隔心肌背向散射积分(IBS)、IBS周期变异幅度(CVIB)、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及颈总动脉干内-中膜厚度(CCA-IMT)、分叉处内-中膜厚度(BIMT)及斑块.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胰岛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比较2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异同.结果 (1) EH组LVMI、IBS、 CCA-IMT、BIMT和斑块检出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ISI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2) EH组LVMI与IMT、BIMT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36和0.506,P<0.05);ISI与IMT、BIMT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52和-0.498,P<0.05).结论 LVMI、IMT、BIMT与ISI密切相关,IR可能是参与高血压左室心肌与颈动脉重构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和糖尿病对老年人心血管病变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和糖尿病(DM)对老年人心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 根据血压、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 h血糖(PG 2 h)检测结果,172名老年人分为4组:健康对照组、DM组、EH组和EH伴DM组.颈动脉超声测量颈总动脉(CCA)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内动脉(ICA)IMT、颈动脉最大血流速度(PSV)、颈动脉阻力指数(RI)等指标.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重量指数(LVMI)、相对室壁厚度(RWT)、peak E/A、左室短轴缩短率(FS).测量FPG、PG 2 h、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和餐后2 h血清胰岛素(INS 2 h),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DM组和EH伴DM组的PG 2 h、FINS、INS 2 h和HOMA-IR均显著升高(P<0.01),EH组、DM组和EH伴DM组的CCA-IMT和ICA-IMT显著增大(P<0.01或P<0.05),EH组及EH伴DM组的IVST、LVPW、LVMI和RWT显著增大(P<0.01或P<0.05),peak E/A显著减小(P<0.05).与DM组比较,EH组和EH伴DM组的CCA-IMT和ICA-IMT显著增大(P<0.05).结论 EH能明显改变老年人颈动脉IMT、左室室壁厚度及舒张功能;而DM能增加老年人颈动脉IMT,但对心脏结构和功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糖耐量低减(IGT)和原发性高血压(EH)对老年人心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方法 根据血压、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 h血糖(PG2h)检测结果,160名老年人分为4组:健康对照组、IGT组、EH组、 EH伴IGT组.颈动脉超声测量颈总动脉(CCA)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内动脉(ICA)IMT、颈动脉最大血流速度(PSV)、颈动脉阻力指数(RI)等指标;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重量指数(LVMI)、相对室壁厚度(RWT)、Peak E/A、左室短轴缩短率(FS);测量FPG、PG2h、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和餐后2 h血清胰岛素(INS2h),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庀赴δ苤甘?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IGT组和EH伴IGT组的PG2h、FINS、INS2h和HOMA-IR均显著升高(P<0.01),EH组、IGT组和EH伴IGT组的CCA-IMT 和ICA-IMT显著增大(P<0.01或P<0.05),EH组及EH伴IGT组的IVST、LVPW、LVMI和RWT 显著增大(P<0.01或P<0.05),Peak E/A 显著减小(P<0.05).与IGT组比较,EH组和EH伴IGT组的CCA-IMT和ICA-IMT显著增大(P<0.05). 结论 EH能明显改变老年人颈动脉IMT、左室室壁厚度及舒张功能;而IGT能增加老年人颈动脉IMT,但对心脏结构和功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耐量低减(IGT)和原发性高血压(EH)对老年人心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血压、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h血糖(PG2h)检测结果,160名老年人分为4组:健康对照组、IGT组、EH组、EH伴IGT组。颈动脉超声测量颈总动脉(CCA)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内动脉(ICA)IMT、颈动脉最大血流速度(PSV)、颈动脉阻力指数(RI)等指标;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重量指数(LVMI)、相对室壁厚度(RWT)、Peak E/A、左室短轴缩短率(FS);测量FPG、PG2h、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和餐后2 h血清胰岛素(INS2h),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IGT组和EH伴IGT组的PG2h、FINS、INS2h和HOMA-IR均显著升高(P<0.01),EH组、IGT组和EH伴IGT组的CCA-IMT和ICA-IMT显著增大(P<0.01或P<0.05),EH组及EH伴IGT组的IVST、LVPW、LVMI和RWT显著增大(P<0.01或P<0.05),Peak E/A显著减小(P<0.05)。与IGT组比较,EH组和EH伴IGT组的CCA-IMT和ICA-IMT显著增大(P<0.05)。结论EH能明显改变老年人颈动脉IMT、左室室壁厚度及舒张功能;而IGT能增加老年人颈动脉IMT,但对心脏结构和功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左室功能与心肌重量的关系.方法 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对30例EH患者的心功能进行检测,选30例血压正常,既往无心血管疾病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EH患者左室心肌重量(LVM)与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高血压组的SBp/LVEDs与SBp/LVEDs/PWs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H患者LVMI增加者,其左室作功大多正常;而LVMI正常者,其左室作功超常,即通过左室心肌的超常收缩来弥补.结论 EH患者通过心肌肥厚来使血压增高,部分患者的心肌肥厚不足以弥补血压的增高时便通过超常收缩来弥补.  相似文献   

11.
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颈动脉硬化程度与左心室肥厚(LVH)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168例高血压患者和120例健康对照者颈动脉病变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并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结果 LVH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为71.28%。随EH危险分层增加,颈动脉IMT有增厚趋势,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也明显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影响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P〈0.01)。所有颈动脉参数在左室肥厚组与无左室肥厚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颈动脉有斑块形成的患者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高于无斑块形成组(P〈0.01)。结论 EH患者颈动脉IMT增加与LVH密切相关,颈动脉硬化程度可作为预测LVH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颈动脉硬化程度与左心室肥厚(LVH)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168例高血压患者和120例健康对照者颈动脉病变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并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结果LVH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为71.28%。随EH危险分层增加,颈动脉IMT有增厚趋势,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也明显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影响颈动脉的血流动力学(P<0.01)。所有颈动脉参数在左室肥厚组与无左室肥厚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颈动脉有斑块形成的患者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高于无斑块形成组(P<0.01)。结论EH患者颈动脉IMT增加与LVH密切相关,颈动脉硬化程度可作为预测LVH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刘淑霞 《医学综述》2007,13(24):2033-203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超声的改变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对5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组行颈动脉及左心室超声检查分析。结果EH组内-中膜(IMT)、颈动脉内径和颈动脉斑块高于对照组;EH组颈总动脉顺应性(CC)和扩张性(CD)较对照组减低。颈动脉所有变化在左心室肥厚组更显著。结论EH颈动脉结构变化与左心室肥厚存在相关性,颈动脉变化早于左心室肥厚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改变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研究对象包括24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和18例健康对照者。应用高分辨力超声检测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硝酸甘油介导的肱动脉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EDD)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结果高血压病患者EDD明显低于健康对照者(P<0.001),而NEDD两组则无明显不同。颈动脉IMT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血压病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分别<0.001及<0.05)。颈动脉IMT与肱动脉EDD呈负相关(r=-0.596,P<0.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存在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减低及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减低有关。  相似文献   

15.
朱秀兰 《西部医学》2012,24(7):1334-1336
目的观察螺内酯对心室及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选取伴左心室肥厚(LVH)及颈动脉内中膜(IMT)增厚患者106例,在经两周药物洗脱期后,平分为观察组(53例)与对照组(53倒)。观察组给予硝笨地平控释片(拜新同)30mg/d,螺内酯10-20mg/d,倍他乐克12.5-25mg/d;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30mg/d,氢氯噻嗪12.5-25mg/d,倍他乐克12.5-25mg/d;所有对象治疗前后均测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T),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射血分数(EF),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内径,颈动脉内中膜/血管内径(IMT/R),使用EpiData(中文版)进行数据管理并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各指标有明显差异(P〈0.05),IMT、IMT/R的变化值与LVMI呈正相关,与EF的变化值呈负相关。结论IMT、颈动脉内径、IMT/R的变化值水平可反映左室重构和左心功能。螺内酯对血管重构抑制和逆转一心室,改善心功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左室构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心功能和颈动脉结构的变化。方法7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超声左室构型分为四组:正常构型组(n=34)、向心性重构组(n=18)、向心性肥厚组(n=11)和离心性肥厚组(n=15)。测定与比较各组24 h动态血压、左室功能、颈动脉内径、血流参数和斑块发生率。结果向心性肥厚组24 h平均收缩压高于正常构型及向心性重构组(P<0.01)。离心性肥厚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正常构型组(P<0.05),Tei指数高于正常构型组(P<0.05)。向心性肥厚和离心性肥厚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均高于正常构型组(P<0.05),且向心性肥厚组颈动脉分叉处IMT高于其他三组(P<0.01)。向心性肥厚组斑块检出率(54.55%)较高,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在老年高血压人群中,不同左室构型左心功能和颈动脉结构变化不同,离心性肥厚者心功能受损最明显,心室肥厚者颈动脉重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脉压差(PP)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检测的意义。方法应用超声方法对49例老年EH患者(合并脑梗死)及35例老年EH患者(排除合并脑梗死)检测其IMT。结合患者血压及脉压差(PP)情况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结果老年EH患者合并脑梗死组颈动脉IMT及PP显著高于非脑梗死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IMT随PP增加而增加,IMT与PP呈显著正相关,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IMT与PP相关系数分别为0.791,0.554,所有患者IMT与PP之间相关系数为0.721。结论脑梗死患者IMT显著增加,与PP呈显著正相关。同时应用超声检测颈动脉IMT和PP监测老年EH患者有助于了解疾病的不同状态。便于判断病程及顸后。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构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室构型(LVG)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之间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106例,按Ganau分类法分为4型:正常构型(Ⅰ组)28例、向心性重构(Ⅱ组)32例、向心性肥厚(Ⅲ组)26例及离心性肥厚(Ⅳ组)20例;正常对照组30例。采用美国超声协会推荐的方法测量室间隔(I VS)、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同时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 MT)、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从而判断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结果:颈总动脉的I MT在Ⅰ组、Ⅱ组、Ⅲ组、Ⅳ组呈递增趋势,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Ⅲ组、Ⅳ组显著高于Ⅰ组、Ⅱ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Ⅱ组与Ⅰ组及正常对照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高血压各组CAS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变化与颈总动脉I MT基本一致;同时高血压病患者LVM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间有显著正相关(r=0.55,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原发性高血压左室构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180例,以是否伴有缺血性脑卒中(IS)包括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EH +IS,n=106)和单纯高血压组(EH,n=74),超声检查两组颈动脉斑块有无、斑块部位、斑块性质、数量及颈动脉内膜中层(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有无增厚,并进行比较;同时,以是否存在颈动脉斑块和是否发生脑卒中作为因变量,选择性别、年龄、尿酸、总胆固醇、血糖、HDL-C、CRP、叶酸、维生素B12、同型半胱氨酸、收缩压、舒张压作为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EH+ IS组与EH组比较,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72.6%比43.2%,P=0.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发生的部位、形态、数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IMT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β=0.068,OR=1.071,95% CI=1.030 ~1.113,P=0.001);颈动脉斑块增加缺血性脑卒中风险(OR=5.225,95% CI =2.293 ~11.907,P=0.001).结论: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于无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是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