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Cu2+和SDS对裸项栉鰕虎鱼仔鱼存活率的影响,了解裸项栉鰕虎鱼的毒性敏感性。方法实验选取了五个不同日龄的仔鱼,设置了8个不同Cu2+浓度水平和7个SDS浓度水平,实验时间为96 h。结果日龄、Cu2+浓度和SDS浓度均对裸项栉鰕虎鱼仔鱼的存活率产生影响,随日龄的增加,各处理组仔鱼存活率均升高。结论实验结果表明裸项栉鰕虎鱼用于生物毒性检测,具有比同类生物更宽的适用范围、更适宜的毒性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裸项栉鰕虎鱼全人工繁殖及胚胎发育,为该鱼的实验动物化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 对胚胎和仔稚幼鱼各个发育期的连续取样,系统地观察了裸项栉鰕虎鱼各发育期的形态变化及生长特征.结果 水温25.8℃~26.5 ℃,裸项栉鰕虎鱼受精后约82h仔鱼开始出膜,初孵仔鱼全长1.42~1.73 mm,1d开口摄食,3d卵黄囊消失,23d第一背鳍形成,鳞片出现;33d全身被鳞;初孵仔鱼经97d发育成熟,繁殖周期约为36 d;雌鱼性腺成熟系数可达40%,个体相对生殖力达每克8193.5粒.结论 裸项栉鰕虎鱼具有个体小、性成熟早、生殖季节长、繁殖周期短、繁殖力强等特点,可进行室内规模化人工繁殖和培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盐度和pH突变对裸项栉鰕虎鱼仔鱼存活率的影响.方法 实验选取了五个不同日龄(2 d、4 d、6 d、8 d和10 d)的仔鱼,设置了7个不同盐度突变水平(0、10、20、30、40、50和60)和6个pH突变水平(5、6、7、8、9和10).结果 96 h的实验结果表明,日龄、盐度和pH均对裸项栉鰕虎鱼仔鱼的存活率产生影响,随日龄的增大,各处理组仔鱼存活率升高;0和60的盐度以及pH为10的各组裸项栉鰕虎鱼仔鱼死亡.结论 裸项栉鰕虎鱼仔鱼对于一定范围内盐度(10~50)和pH(5~9)的突变具有很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树鼩主要消化腺的组织学结构特征,建立树鼩正常的消化腺组织学图谱.方法 采用常规组织处理、制片、HE染色及显微镜技术对人工驯养繁殖仔一代树鼩腮腺、颌下腺、舌下腺、胰腺和肝脏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结果 (1)腮腺为纯浆液性腺泡,闰管明显,管壁由单层低立方形上皮细胞组成,官腔充满分泌物.(2)颌下腺为混合性腺体,以浆液性腺泡为主,分泌管较长.(3)舌下腺是以黏液性腺泡为主的混合腺,含有少量闰管.(4)肝脏表面为一薄层致密结缔组织被膜,肝实质为多个分界不明显的肝小叶,肝小叶中央为中央静脉.肝细胞呈多边形,核大而圆,位于细胞中央,多数为单核,少数为双核,细胞质呈红色,胞质内有空泡和小腔隙.汇管区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及小叶间胆管结构较为明显.(5)胰腺表面为一层疏松结缔组织被膜,胰腺实质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组成.外分泌部包含腺泡和导管,腺泡由浆液性腺细胞组成,导管由闰管、小叶内导管、小叶间导管、叶间导管和胰管组成.内分泌部又称为胰岛,是一些大小不等的细胞团和细胞索,不规则地散布于外分泌部的腺泡之间,胞质染色较外分泌部浅.结论 树鼩消化腺在组织形态学上接近于灵长类动物,可以为研究树鼩消化腺的功能和病变,以及建立人类相关疾病的动物模型提供组织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水通道蛋白-4(AQP4)在大鼠胰腺的表达和分布特点,为研究胰腺的分泌及调节机制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利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AQP4及其mRNA在胰腺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显示,AQP4在胰腺外分泌部腺泡细胞膜上表达较弱,而在胰岛内分泌部细胞有明显的表达,主要位于细胞膜,呈小泡状;原位杂交显示,AQP4mRNA在外分泌部腺泡细胞有较弱的表达,在胰岛的内分泌细胞胞浆中有明显的表达.结论:根据AQP4及其mRNA在胰腺的表达和分布特点,提示其参与了胰岛内分泌细胞合成和分泌激素过程中水和电解质平衡的精细调节;而AQP4可能对胰腺外分泌过程的调节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6.
采用酶标凝集素结合PAS和AB的方法,研究小鼠消化管上皮内糖蛋白的分布。结果显示食道和胃的上皮含中性糖蛋白,小肠和大肠含有中性和酸性糖蛋白。凝集素结合特征为食道中间层细胞、胃与十二指肠的上皮细胞与3种凝集素呈阳性反应,胃底腺的主细胞能与PNA和ConA反应,而壁细胞主要与DBA反应。十二指肠绒毛下部的纹状缘和杯状细胞与凝集素的反应强于绒毛上部。大肠上皮不与凝集素反应,只有腺体的杯状细胞和腺上皮与凝集素呈现不同的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7.
豚鼠胰腺5—羟色胺免疫细胞化学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远强  黄荫乔 《医学争鸣》1989,10(5):290-294
作者利用自制的5-羟色胺(5-HT)抗血清,成功地对豚鼠胰腺进行了免疫细胞化学定位。结果表明,应用PAP-GDN和PAP染色技术,观察到在豚鼠胰腺的内、外分泌部均有5-HT免疫反应细胞分布。在胰腺内分泌部(胰岛)5-HT免疫反应细胞分布均匀,形态多样,大小不等。在外分泌部,5-HT免疫反应细胞呈单个分散或聚集分布,主要位于腺上皮或导管上皮之间,或位于腺泡之间或导管旁的结缔组织之中。作者对其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离及鉴定感染实验用鰕虎鱼的病原菌。方法 将病料分离培养,纯化培养后,用16s rRNA及生理生化方法鉴定病原菌。结果 分离到了革兰阴性弧菌,命名为:GDLAMI-1210株,显微镜下观察为逗点样形态,电镜下可看到菌的一端钝圆,一端长杆弯曲的鞭毛,生理生化鉴定结果与弧菌一致,16s rRNA测序结果与创伤弧菌标准菌株(ATCC27562T)等聚为一类菌,回归实验证实该菌对裸项栉鰕虎鱼有一定的致病性。结论 裸项栉鰕虎鱼感染创伤弧菌初报。  相似文献   

9.
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电镜观察,探讨胰腺肿瘤的组织来源。结果表明,来自胰腺外分泌部腺泡上皮抗α_1-抗糜蛋白酶(a_1-antichymotrypsin,AACT)阳性,导管上皮抗角质蛋白AE_1、AE_3阳性,内分泌部的胰岛细胞抗嗜铭颗粒蛋白(Chromogranin)和抗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enolase,NSE)阳性。该方法对胰腺肿瘤的鉴别诊断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发育中小鼠胰腺生长抑素免疫反应细胞(D细胞)的个体发生、分布及形态。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结果胚胎第14天,小鼠胰腺中出现D细胞。胚胎期D细胞散在分布于外分泌部腺泡之间或胰岛内;出生后直至发育成熟,D细胞多分布于胰岛周边,也有单个细胞镶嵌于外分泌部导管的上皮细胞之间。D细胞形态多样,可见免疫反应阳性的细胞突起伸至其他细胞之间。结论小鼠胰腺中的D细胞不仅分布于胰岛内,还可见于外分泌部的腺泡及导管上皮细胞之间。D细胞分泌的生长抑素可能对胚胎期胰腺的形态发生、发育及胰腺的外分泌和内分泌功能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