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布鲁菌病的流行特征、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诊断,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2012年收治的布鲁菌病病人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数据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0例临床表现均有发热、多汗、乏力、布鲁杆菌凝集试验阳性,20例静脉血或穿刺液培养阳性,经细菌学鉴定为布鲁杆菌。其他伴随症状和体征有咳嗽、咳痰、头痛、心悸、关节疼痛或肿胀、肝脾肿大、肝肾功能异常等。患者初诊科室除发热门诊外,还有呼吸科、骨科、心内科、神经内科、血液科、肾病科、风湿科等。结论布鲁菌病临床表现多样,首诊于不同科室,非牧区城市医院各临床科室及检验医师均应高度重视布鲁菌病,对不明原因发热者应及早进行血培养和布鲁杆菌凝集试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布鲁菌病误诊的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28例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 28例多为不典型病例,波状热、睾丸痛少见,均为非牧区散发病例,仅6例来自农村,17例有牲畜、畜肉、生乳等接触史,最终通过细菌学检查确诊为布鲁菌病.结论 对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应注意询问个人史中有关的流行病学资料.警惕本病,必要时行布鲁杆菌凝集试验以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布鲁氏菌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及实验室检查,加强对该病的了解和掌握,为非疫区该病的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的流行病学和临床数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2016年确诊的5例布鲁氏菌病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疗经过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5例患者均有羊接触史;临床表现5例均有发热,4例有腰骶部疼痛;所有患者血白细胞及降钙素原水平均不高,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降低,均通过血或骨髓培养阳性确诊,经本院治疗均痊愈,随访半年无复发.结论 布鲁氏菌病临床表现多样化,多以发热关节痛就诊,感染性检查指标不高,易误诊为结缔组织疾病,羊等牲畜接触史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4.
5例布鲁氏菌急性菌血症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布鲁氏菌病的流行、诊断及血培养布鲁氏菌的微生物检验特性,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经血培养阳性确诊的5例布鲁氏菌病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资料、实验室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3例患者为广州市人,1例为中山市人,1例为顺德市人;2例与猪、牛有接触史,1例疑为实验室感染,2例无明显的接触史.5例患者均以急性布鲁氏菌菌血症引起的布氏病中毒症状为主,临床症状及体征各有不同,但均有长期不规则低热.结论 广州地区存在分散的点状流行.布氏病急性期临床表现变化多样性,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不足易误诊,因此对发热病人应重视血培养的检查,对散发的布鲁氏菌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有重要意义,增强高危人群防护意识,防止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布鲁氏菌的培养特性,提高该病的临床防治和检测水平。方法对本院2011-2013年收治的8例确诊布鲁氏菌病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资料、分离株培养特性进行系统分析。结果8例布鲁氏菌病患者来自广东省珠三角、粤东和粤西等地区,职业分布多样,均无明显的接触史: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各有不同,以乏力、身体单一或多部位疼痛及淋巴系统受累为主,且大多数患者具有长期不规则发热的病史:血培养在48—72h内阳性。24h培养后在血平板上可见针状无色透明小菌落,48h可见湿润、细砂状小菌落,生长缓慢;分离菌株经鉴定均为羊种3型。结论8例患者无明显地域相关性,呈分散点状分布,临床表现多样,以长期发热为主;分离菌株具有典型的布鲁氏菌培养特征,均为羊种3型,应加强布鲁氏菌的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布鲁菌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的21例布鲁菌病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以农村居民为主,占90%(19例),城镇居民占10%(2例);饲养家畜发病占43%(9例),生喝牛羊奶占38%(8例),从事屠宰业者占10%(2例),家养狗猫占5%(1例),未有明显接触史者占5%(1例)。临床症状多有长期发热并多为波浪热,多汗、大关节游走性疼痛,部分有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结论布鲁菌病患者以农村居民及饲养家畜长期接触病畜为主;大部分人卫生习惯差;人们对布鲁菌病的预防不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布鲁氏菌感染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血培养的微生物培养检验特性,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对4例经血培养阳性确诊的布鲁氏菌感染患者的微生物培养特性、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1)流行病学及临床:4例患者中,2例女患者为退休广州市人,无明显的接触史。2例男患者从事屠宰牲畜,非广州本地人。患者入院时临床症状及体征各有不同。(2)实验室检查及治疗:4例患者白细胞总数为(4.24~8.53)×109 ·L-1,肝、肾功能正常,血培养在78~96 h报阳性,转种血琼脂平板生长缓慢,48h才可见细小菌落。4菌株经梅里埃VITEK-2微生物鉴定仪检定为马尔他布鲁氏菌,符合率都为99.9%,并血清学试验阳性;4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结论 布氏病临床表现变化多样性,广州地区存在分散的点状流行。应提高对布鲁氏菌感染及其流行病学的认识,对发热患者应重视血培养的检查,必要时进行血清学抗体检测,以减少误诊、漏诊及传播。  相似文献   

8.
非疫区布鲁氏菌病21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非疫区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2012年收治的布鲁氏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病例纳入研究,其中男18例,女3例.11例患者有牛羊等接触史,6例有进食牛羊肉史,4例感染途径不明.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关节疼痛及乏力,淋巴结肿大是较突出的体征.实验室常规检查无特异性,布鲁氏菌血清凝集试验阳性率为80.9%,血培养阳性率为53.8%.误诊率为52.4%.9例病例经利福平和多西环素联合、长疗程治疗,均无复发.结论:布鲁氏菌病临床表现及感染途径的多样化需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临床特点、治疗和转归,提高临床医师对布鲁氏菌病的认识,避免误诊、漏诊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09年我院肾病风湿科收治并转至感染科治疗的6例布鲁氏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做文献复习.结果 6例患者临床表现均有发热、多汗、乏力、体重下降,其中4例伴有关节痛、脾大,2例有肾脏累及,1例有心内膜炎.血培养阳性5例,骨髓培养阳性4例,血清凝集阳性6例.6例患者经确诊后转入感染科治疗,均治愈.结论 布鲁氏菌病临床症状不典型,极易漏诊、误诊,多西环素联合链霉素、庆大霉素或利福平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布鲁菌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到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布鲁菌病患者196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就诊经历、临床表现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诊断与治疗情况。结果 (1)布鲁菌病的发病不具有性别差异,多集中于19-60岁人群,多数患者患病前有明确的接触史;(2)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多汗、关节疼痛为主,同时随着患病时间延长患者出现关节损害、肺部疾病、肝脏损害等并发症;(3)多数患者就诊经历复杂而漫长;(4)细菌学培养是布鲁菌病诊断的重要标准;(5)患者坚持规范用药,布鲁菌病的治愈率很高。结论研究布鲁菌病的临床特点能够提高临床医生能够提高对布鲁菌病的认识,拓宽诊断思路,降低该疾病的误诊率,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1.
背景 布鲁菌病属于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的法定乙类传染病,其发病率高,分布范围广,病程较长、临床表现复杂。因此,临床诊断困难,误诊率、复发率、致残率高,需要临床医生早期诊断、正确选择抗生素种类和疗程。目的 调查承德地区布鲁菌病患者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资料、抗生素使用情况和预后及复发情况等临床资料,为布鲁菌病的防治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承德市第三医院2010年1月-2018年8月就诊的340例布鲁菌病患者,收集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血液样品100份作为对照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人口学和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以及预后情况等资料。结果 340例患者中有布鲁菌病明确接触史322例(94.7%),无明确接触史18例(5.3%),其中以饲养牛羊、流产或病死牛羊接触者和屠宰、皮毛加工者感染率较高,分别为59.2%、20.5%和5.1%;主要症状和体征以发热(81.5%)、乏力(71.5%)和关节痛、腰腿痛(65.3%)为主要表现。布鲁菌病患者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RU)低于对照者,淋巴细胞计数(LYM)、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高于对照者(P<0.05)。布鲁菌病治疗共可采用7种治疗方案,其中方案1为157例,方案2为141例,方案3为36例,方案4为3例,方案5为2例,方案6为1例,方案7为0例。340例患者总痊愈率为94.7%(322/340)。其中,方案1痊愈率为96.2%(151/157),肝损伤、胃肠道反应及粒细胞缺乏症发生率分别为5.1%(8/157)、7.6%(12/157)和1.3%(2/157);方案2痊愈率为95.0%(134/141),肝损伤、胃肠道反应及粒细胞缺乏症发生率分别为3.5%(5/141)、4.3%(6/141)和0.7%(1/141);方案3痊愈率为86.1%(31/36),肝损伤、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6%(2/36)和8.3%(3/36)。方案1痊愈率高于方案3(χ2=4.92,P=0.026);方案1与方案2、方案2与方案3痊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8、3.09,P=0.53、0.08)。方案1、方案2、方案3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2,P=0.14)。方案4、5、6痊愈率为100%,仅1例发生不良反应,由于病例数较少,未进行统计学处理。结论 布鲁菌病的诊断需要依赖牛羊接触史等流行病学资料、复杂多样的临床表现和特异性实验室检查,但由于缺乏临床特异性,涉及各器官系统且并发症多,需要临床医生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布鲁菌病的治疗共可采用7种治疗方案,可依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以持续性中、高热为首发症状的痛风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诊治方法,以提高临床医生对以持续性中、高热为首要表现的痛风急性发作的认识。方法:收集1例不明原因发热老年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患者以"持续性发热4d"入院,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胸部CT示左肺下叶炎症,给予积极抗感染治疗10 d,患者发热症状无明显缓解,白细胞计数仍明显高于正常水平,全面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均未见引起发热的阳性结果。患者查体见双足痛风结节,血尿酸水平明显升高,结合患者既往痛风病史,给予试验性抗痛风治疗;治疗2周后,患者发热症状逐渐缓解,白细胞计数和尿酸水平逐渐恢复正常,考虑发热原因为痛风急性发作。结论:对于不明原因发热,尤其是中、高度热型患者,如系统抗感染治疗效果不好,应考虑痛风急性发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患儿年龄分布以1~3岁居多,占71.67%;发热时间以5~10 d为主,占68.33%;确诊时间以>5 d为主,占65.00%;症状及体征中,发热时间>5 d、眼结膜充血及口腔粘膜改变发生率最高,依次为98.33%、91.67%、81.67%;入院时实验室检查项目中血沉( ESR)增快、白细胞( WBC)升高、C反应蛋白( CRP)升高、血红蛋白( Hb)降低、白蛋白降低、血小板(PLT)升高、血钠降低、血钾降低阳性率分别为88.33%、85.00%、81.67%、80.00%、56.67%、48.33%、43.33%、25.00%。结论不典型川崎病早期临床症状及体征缺乏特征性,原因不明的发热患儿应及早行实验室检查,根据其阳性项目结合症状及体征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综合分析某三甲医院1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住院病例资料的疾病特征,为其防护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方法从电子病历系统导出2020年1月23日-2020年3月23日1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住院病例资料,搜集患者一般资料情况、疾病相关情况、流行病学特点、实验室检查数据及胸部CT等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轻型/普通型7例,重型/危重型5例,入院前症状平均持续时间分别4.29天、8.20天,平均住院费用23 564.24元、62 932.64元。12例患者首发症状以发热、干咳、咳嗽、乏力为主。4例患者白细胞计数降低,8例淋巴细胞计数下降,与轻型/普通型患者相比,重型/危重型患者白细胞计数、乳酸脱氢酶和C反应蛋白均显著上升(P<0.05),胸部CT显示的病灶范围更广,且胸部CT全部表现为多发片状和高密度影。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50岁~60岁年龄段患者居多,重型/危重型患者住院费用、症状持续时间高于轻型/普通型患者,且两者实验室检查数据和影像学均呈不同程度特点,应尽早发现,及时隔离,阻断疫情传播。  相似文献   

15.
对北京协和医院1984年至2010年66例布鲁菌病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情况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34例(51.5%)有牛羊等动物密切接触史,8例(12.1%)发病前有食用涮、烤牛羊肉史,3例(4.5%)发病前接触污染乳制品,21例(31.8%)传播途径不明.从发病到确诊的平均时间为19.2周,发热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占97.0%(64/66),其次是乏力、纳差(93.9%,62/66)、肌肉关节疼痛(54.5%,36/66)、多汗(47.0%,31/66)、肝脾肿大(37.9%,25/66).红细胞沉降率(62.1%,41/66)、C反应蛋白(65.4%,34/52)升高也很常见.66例患者布鲁菌凝集试验结果 均呈阳性,28例(42.4%)血培养或骨髓培养阳性.65例患者经规范化的联合抗菌药物治疗,总有效率100.0%,4例患者治疗中曾出现轻度肝功能损伤,停药及更换治疗方案后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