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针灸与核心肌群康复训练联用对脑卒中患者Vm、RI、PI及FMA评分、Barthel指数的影响。方法:将98例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门诊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单纯采取核心肌群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核心肌群训练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中医针灸辨证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Vm、RI、PI及FMA评分、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m指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RI、PI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升高与降低幅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自治疗14 d后开始,观察组生命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Ⅰ级患者少于对照组,Ⅳ级患者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采取针灸联合核心肌群康复训练的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对患者脑部血流动力学有积极的影响,同时对患者肢体肌力的恢复也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视觉反馈平衡仪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视觉反馈平衡仪进行平衡功能训练,治疗组采用头针结合视觉反馈平衡仪训练治疗。2组连续治疗5周,在治疗前后分别通过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Holden步行能力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BBS评分和Holden步行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2组BBS评分和Holden步行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且治疗组升高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头针结合视觉反馈平衡仪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行走能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后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 表法分成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采用核心肌群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电针脑三针和背俞穴治疗, 每日1次,每周5次,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简化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of motor function,FMA)、Holden步行功能分级(Holden functional ambulation classification,Holden FAC)、步行10 m所需的时间以及6 min内步行的直线距离评估患者平衡能力和步行 能力;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BBS、FMA 、MBI、Holden FAC分级、6 min内步行的直线距离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10 m步行所需的时间明显缩短 (P<0.05);治疗后观察组BBS、FMA、MBI、Holden FAC分级、6 min内步行的直线距离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 10 m步行所需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电针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能力和步行能 力,有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Bobath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和平衡能力的作用.方法:4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核心稳定性训练和Bobath疗法,共进行8周.分别使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躯干控制能力Sheikh评定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定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躯干控制能力、平衡能力和步行功能,使用卷尺测量简易腹内压.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MA评分、Sheikh评分、BBS评分、Holden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腹内压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四种评分和腹内压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核心稳定性训练和Bobath疗法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功能和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高压氧结合醒脑开窍针刺运动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高压氧及常规神经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醒脑开窍针刺运动康复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行简易Fugl-meyer(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平衡功能(BBS)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MBI评分、BBS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MBI评分、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高压氧结合醒脑开窍针刺运动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可能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探讨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步行训练的时机选择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病人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在早期肌张力不低下的条件下开始进行科学的步行训练,对照组在具备一定的条件(站立平衡等级超过3级、患肢能够支持3/4以上体质量、患肢具有主动屈/伸膝、屈/伸髋、踝关节背屈功能)后进行步行训练。2组在训练前、训练2个月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thel指数(MBI)、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评定病人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步行能力。此外,通过10 m最大步行速度测定法获得病人的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等步态参数来评价步行质量。结果:训练2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BBS、FMA、MBI以及FAC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1),且训练后观察组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步行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步行训练时机的选择,对于肌张力恢复正常的偏瘫病人来说有重要意义,尽早开始科学的步行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病人的平衡及步行能力,进而提高病人的步行质量。  相似文献   

7.
郝照辉 《当代医学》2022,28(4):133-135
目的探究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下肢FMA)评分、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评分、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下肢FMA评分、FAC评分、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下肢FMA评分、FAC评分、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偏瘫,有助于患者恢复下肢运动功能,提高肢体配合度和生活自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核心肌群训练结合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技术对脑卒中病人下肢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将72例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核心肌群训练组及VR组,每组36例。VR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配合VR训练,核心肌群训练组在VR组基础上增加核心肌群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B-PHY型平衡能力检查训练仪、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对2组病人的BBS评分、ADL评分、压力中心(COP)椭圆面积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2组病人BBS评分、COP椭圆面积、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治疗8周后,2组病人BBS评分、ADL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治疗4周后有显著改善(P<0.05~P<0.01);核心肌群组睁眼及闭眼时测定COP椭圆面积较同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均有显著改善(P<0.05);组间同时期BBS评分、COP椭圆面积及ADL评分比较,核心肌群组均显著优于VR组(P<0.05~P<0.01)。结论:核心肌群训练结合VR技术可明显改善脑卒中病人平衡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且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触发式功能性电刺激训练结合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的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人民医院康复科收治的82例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1例。两组患者给予常规临床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对照组予以常规步态训练;观察组予以触发式功能性电刺激训练结合肌内效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测量踝背伸功能(AROM)、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量表及6 min步行距离法(6MWT)结果。结果两组治疗前AROM及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AROM及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FAC、6MW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AC、6MWT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步行速度及左右步长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步行速度较治疗前下降,而左右步长差较治疗前提升;且观察组步行速度下降幅度及左右步长差提升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触发式功能性电刺激训练结合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渐进式核心肌群训练联合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后偏瘫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郑州市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接受FES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渐进式核心肌群训练。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功能,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能力,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1)。治疗后,两组患者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两组患者WHOQOL-BRE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50),观察组患者WHOQOL-BRE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渐进式核心肌群训练联合FES治疗脑卒中偏瘫临床效果较好,可有效提高患者肢体功能,提高其自主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Monitored Rehab Systems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的作用及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0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采用Monitored Rehab Systems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比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8、12周后FMA、BBS、BI评分、FAC评分,同时对比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远期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治疗4、8、12周后FMA、BB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8、12周后FMA、BBS评分高于治疗4周后(P<0.05),治疗12周后FMA、BBS评分高于治疗8周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FMA、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4、8、12周后FAC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8、12周后FAC评分高于治疗4周后(P<0.05),治疗12周后FAC评分高于治疗8周后(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FA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和治疗后6个月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情况对比均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治疗后6个月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同时Barthel指数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6个月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分别低于和高于治疗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onitored Rehab Systems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且能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速牵伸训练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患者肱二头肌痉挛状态的疗效,为该方法的推广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56例脑卒中后肱二头肌痉挛状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40min/次,2次·d-1,每周6d)和慢速牵伸训练(15min/次,2次·d-1,每周6d)。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对照组给予假性体外冲击波治疗。2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2周和4周后分别采用简化的上肢Fugl-Meyer评分法(FMA)、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和改良Ashworth量表(MAS)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周后2组患者MAS评分明显降低(P<0.05),FMA和MBI评分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M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36),但FMA和MBI评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2周后比较,治疗4周后2组患者MAS评分明显降低(P<0.05),FMA和MBI评分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FMA评分和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M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慢速牵伸训练联合体外冲击波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肱二头肌痉挛状态,且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应用慢速牵伸训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头穴久留针结合在Brunnstrom不同分期的理论基础上电针不同穴位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及平衡障碍的影响。 方法 将2014年10月-2016年5月杭州市中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患者经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普通针刺配合康复治疗)和治疗组(头穴久留针结合Brunnstrom不同分期电针不同穴位配合康复治疗),每组50例。评估2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及8周后Berg平衡评分(BBS)、下肢简化Fugl-Meyer评分(SFMA)和Holden功能步行分类(Holden FAC)的变化。所有患者均住院治疗,针刺及康复疗程均为: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双休日不治疗,连续8周;患者均评估3次,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8周时。 结果 治疗4周和8周较治疗前及治疗8周较治疗4周时,2组组内BBS均有升高(均P<0.05)、SFMA亦有升高(均P<0.05)和Holden FAC的等级均提高(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及治疗8周时,均同一时点比较,治疗组BBS、SFMA和Holden FAC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头穴长时间久留针,同时依据Brunnstrom不同分期患者肢体功能的不同状态电针不同穴位,这种综合疗法能更有效地提高卒中后的偏瘫患者站立平衡的功能,同时可改善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4.
现代康复训练结合中医针刺治疗小儿脑瘫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究现代康复训练结合中医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及对肢体运动功能与脑血流的影响。方法将96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进行现代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对肢体运动功能和脑血液循环情况以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脑型同工酶(CK-BB)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评估(GMF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肌张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大脑动脉血流速度(VP)显著高于对照组,血管搏动指数(PI)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两组患儿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均P0.05);治疗后两组VEGF及CK-BB水平均显著降低,且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现代康复训练结合中医针刺治疗小儿脑瘫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改善脑细胞代谢功能,增加血流量,有效改善患儿的运动能力,增加关节的活动度,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中枢性促进(Brunnstrom)技术应用于脑卒中后患者的疗效,观察其对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营口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后行康复治疗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基础康复训练和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Brunnstrom技术,疗程均为1个月。治疗期间,对照组剔除1例,治疗组剔除2例。治疗前后,两组均接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判定疗效;接受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北京版等2项认知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和Fugl-Meyer运动功能(FMA)、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Berg平衡量表(BBS)等3项肢体功能评分;并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12%(39/41),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8.57%(33/42)(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MoCA、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MMSE、MoCA、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ARAT、BB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FMA、ARAT、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6.67%(7/42),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1.95%(9/4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Brunnstrom技术治疗脑卒中后患者,能够提高疗效,明显改善其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功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A 型肉毒毒素在脑出血后下肢肌痉挛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 年3 月-2015 年8 月于郑州大学附属医院南阳医院收治的脑出血后下肢痉挛患者104 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A 型肉毒毒素)和对照组(酒精),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功能、步行速度及关节活动度等相关指标。结果 观察 组治疗后MAS 评分低于对照组,FMA、BBS 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的10 m 步行时间和 3 m 起- 坐时间低于对照组,步速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肌表面肌电积分值低于对照组,被动 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局部注射A 型肉毒毒素治疗脑出血后下肢肌痉挛患者成效显著, 能够解除下肢肌痉挛,明显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增加关节活动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观察过程中每组均脱落2例,每组最终完成病例数均为30例。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同时,治疗组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刺疗法,对照组采用针刺疗法,每日1次,每周6次,所有患者均接受28 d的治疗。采用中医证候积分评定患者中医证候疗效,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 Meyer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FMA)评估患者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估患者平衡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BBS评分、MBI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FMA评分、BBS评分、MBI评分升高程度更显著(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针刺治疗基础上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内服可提高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芒针透刺督脉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芒针透刺督脉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共21 d。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 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icity index,CSI)评价患者肌张力情况;采用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及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价患者的活动能力。并用MAS分级评定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MAS、CS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FMA、MBI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MAS评分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FMA、MBI评分升高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芒针透刺督脉可改善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