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环境的改善,当今社会中各种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肾脏病上疗效显著,且方法种类较多。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二者相互影响,关系密切,本文主要就从脾胃入手论治肾病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2.
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患病率以及患者知晓率迅速上升。微RNA(microRNA)是真核生物中长度在22 nt左右(19~25 nt)的内源性非编码RNA,它参与基因转录而发挥生物学调节功能。目前对microRNA在慢性肾衰竭肾间质纤维化中的研究日益深入,对microRNA在中医药防治肾间质纤维化方面有现实意义,该文从microRNA在肾脏中的表达,以及慢性肾脏病中医病因、病机、证候、诊断及中医药防治方面论述microRNA在中医药防治肾间质纤维化中的应用。microRNA在慢性肾脏病肾间质纤维化发展的过程中起到明显的作用,为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脏病肾间质纤维化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表观遗传学不涉及DNA序列的改变,仅基因修饰的改变导致了基因表型的可遗传变化,具有可遗传性、可逆性等特性,并受到后天环境、营养等因素的影响。中医理论则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中精气的盛衰影响着子代的先天禀赋与生长发育,与遗传物质关系密切;而脾之精气来源于水谷精微,其功能易受环境、饮食影响,且先天之本的肾与后天之本的脾存在“先天促后天,后天养先天”的可逆关系,该理论包含了表观遗传学相关内容。从表观遗传学相关理论机制去探讨中医“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理论本质,将促进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为深入研究肾与脾的本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脾肾相关"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在临床中对脾系、肾系、骨科等多种疾病的防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脾主肌肉,脾为后天之本;肾主骨,肾为先天之本,二者在生理上相互资助,病理上相互影响。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在肌肉骨骼中的作用突出,对肌肉骨骼的生长发育影响显著。从"脾肾相关"理论来探讨TGF-β信号转导通路与肌肉骨骼的关系,突出了中西医结合的理念,为肌肉骨骼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指导,在现代西医学研究上亦有切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肾纤维化相关研究的信号转导通路包括TGF-β1/Smad通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mTOR信号通路、Sonic Hedgehog通路、ERK1/2通路、P38 MAPK信号通路和HGF/c-met信号通路等.大量实验研究表明,中医方药可通过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调节相关信号通路的表达,干预肾纤维化进程.基于此,本文就中医药干预肾纤维化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药防治肾纤维化疾病提供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6.
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是肾间质纤维化发生的关键,研究其发病机制对延缓肾衰竭进展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瘦素在肾脏纤维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JAK/STAT通路是瘦素的主要信号转导通路;NF-κB作为炎症效应的主要调控和启动因子,导致肾小管EMT及肾间质纤维化进展;现已证实,JAK/STAT和NF-κB两条信号通路之间存在串话机制。单味中药、中药复方及中成药可以通过干预JAK/STAT信号通路,揭示其抗肾脏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从而发挥保护肾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肾纤维化是肾实质逐渐瘢痕化,肾功能逐渐丧失的病理过程。作为各种肾脏疾病的后期改变,肾纤维化严重影响着患者的预后。因此,延缓及逆转肾纤维化的进展是慢性肾脏病(CKD)的重要治疗目标。腺苷是细胞外的一种小分子核苷,近年来发现CKD患者肾组织间隙腺苷浓度与纤维化程度相一致,提示腺苷信号通路在肾纤维化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细胞膜上主要有4种腺苷受体亚型,A1AR、A2AAR、A2BAR与A3AR。这4种腺苷受体在肾组织的分布以及相应的生物学效应有很大的差异,不同的腺苷受体可以促进或抑制肾纤维化的病变进展。并且,腺苷信号通路在肾组织内与其他信号通路相互联系,共同调控肾损伤修复以及CKD患者肾纤维化的进展。因此,腺苷信号通路可能成为治疗肾纤维化的重要靶点,但是其具体信号作用及下游通路仍有待更多的研究。此外,中医药对腺苷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也是中医药治疗CKD的重要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与证实。  相似文献   

8.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重要的病理特征,也是进一步向肝硬化、肝癌发展的主要中间环节。与肝纤维化有关的细胞主要涉及肝星状细胞,信号通路主要与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JAKs-STAT信号转导通路、MAPK信号转导通路、PI-3K-AKt/PKB信号转导通路等有关。目前由于作用靶点尚未明确,单一靶点的药物存在局限性,而中医药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肝纤维化防治的热点,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和特色。  相似文献   

9.
张奉莲  刘建 《医学综述》2013,19(3):425-427
肾脏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肾脏病发展为终末期肾病的共同通路,其发生机制十分复杂,目前研究发现其与多种细胞及细胞因子有关。近年来,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与肾纤维化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学者重视,其不仅与肾小球硬化密切相关,同时还参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形成。因此,对ERK信号通路的深入研究,可以为人们研究肾脏纤维化的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TGF-β_1/Smad信号转导通路对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间质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进展为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通路,以肾间质中细胞及胶原成分集聚增多、伴有肾小管萎缩或扩张、变形及肾小管和间质毛细血管的丧失为特征[1]。近年的研究发现,TGF-β1/Smad信号转导通路在肾纤维化的发生、发  相似文献   

11.
正慢性肾功能不全(chronic renal insufficiency,CRI)是由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疾病长期存在,引起的慢性肾实质的进行性损害,其主要特征为肾脏功能减退、形态萎缩,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等~([1-2])。目前现代医学治疗早、中期CRI以保护肾脏功能为目的,延缓疾病进展,但进入终末期肾病就只能以透析或肾移植等维持生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广西地区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方法:采用临床调研的方法,收集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门诊、病房及血透室的慢性肾衰竭患者100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运用医学统计学的方法,研究慢性肾衰竭的中医各证型分布规律。结果:在10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中,正虚证型以脾肾阳虚证患者最多(38.0%),其次为脾肾气虚证(26.0%),气阴两虚证和阴阳两虚证患者接近(15.0%),肝肾阴虚证最少(7.0%)。邪实证型以湿热证患者出现频率最多(51.0%),湿浊证及血瘀证次之,分别占43.0%和49.0%,水气证和风动证较少(35%)。在中医各虚证证候与肾功能衰竭各期的关系统计中,脾肾气虚证主要见于肾功能代偿期、失代偿期及衰竭期,在尿毒症期降低(P0.05);脾肾阳虚证中尿毒症期为最多,代偿期、失代偿期和衰竭期均较少(P0.05);气阴两虚证主要见于失代偿期、肾衰竭期和尿毒症期,代偿期较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阴虚证散在见于肾功能衰竭各期中,无明显差异;阴阳两虚证主要见于肾衰竭期和尿毒症期,尿毒症所占比例较大(P0.05)。在中医正虚与邪实兼夹的分布中,纯虚证未兼挟邪实者以脾肾气虚证为最多;湿浊证在脾肾亏虚证中出现最多,湿热证在气阴两虚证中出现最多,水气证在脾肾阳虚证出现最多,在肝肾阴虚证出现最少,血瘀证主要在脾肾阳虚和脾肾气虚证出现最多,风动证在各虚证中较少见,缺乏统计学意义。慢性肾衰竭不同证型之间的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证型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将为今后的临床中医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主要与促红细胞生成素(EP0)分泌不足、铁代谢紊乱、氧化应激和微炎症状等相关,目前主要采用补充外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铁剂的治疗方案,临床存在血红蛋白达标率低。患者依从性差的问题,且药物所致心血管事件.感染等并发症多。祖国医学认为该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阻碍新血生成,补肾健脾泻浊是中医治疗肾性贫血的主要方法。现代研究表明,中药通过促进内源性促红素释放,协同外源性促红素补充提高疗效,减轻氧化应激和微炎症,改善营养状况等多靶点途径促进血红蛋白合成,纠正贫血,且中药治疗补血面不滞血,副作用少,价格相对低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益肾补脾泄浊化瘀法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口服海昆肾喜胶囊和羟苯磺酸钙,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治疗。结果:两组进行比较,血清肌酐、尿素氮及中医证候水平,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益肾补脾泄浊化瘀法联合羟苯磺酸钙在降低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提高肾功能水平,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方面确有良效。  相似文献   

15.
汤水福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CRF)病程较长,病机复杂多样,可概括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肾两虚,标实则有水湿、湿热、浊毒、瘀血,治疗注重泄标实,尤善用通络法,主要包括活血化瘀通络、虫类搜剔通络、软坚散结通络、益气扶正通络,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CRF)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结合现代科技,西医对肾淀粉样变性病的认知取得较大进展。中医对该病论述相对较少,但据其临床症状,结合诸多学者对该病所累积脏腑的认识及经验,认为本病多责之于脏腑虚衰,以脾肾亏虚为本,兼夹寒、痰、瘀等致病因素,进而形成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治疗上运用中医理论,从“虚”论治,审察病机,扶正祛邪,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慢性肾脏病一体化西药治疗及慢病随访管理基础上,加以温阳化瘀方治疗脾肾亏虚血瘀型慢性肾脏病3期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脾肾亏虚血瘀型慢性肾脏病3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西医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各31例,两组均予以肾脏病一体化西药治疗及慢病随访管理,中西医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温阳化瘀方,疗程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客观指标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尿总蛋白/尿肌酐及主观指标中医证候积分、SF-36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客观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有改善,中西医治疗组较西药治疗组血清白蛋白[(44.05±3.25)g/L比(41.65±3.75)g/L,P<0.05]、血肌酐[(128.68±25.46)μmol/L比(143.55±25.10)μmol/L,P<0.05]、肾小球滤过率[(51.83±12.04)mL/min比(42.95±9.58)mL/min,P<0.05]、尿总蛋白/尿肌酐[(686.65±457.10)mg/g比(971.81±619.41)mg/g,P<0.05]均明显改善;主观指标:与治疗前比较,中西医治疗组[(13.42±4.23)分比(21.84±4.37)分,P<0.05]、西药治疗组[(19.23±3.90)分比(21.61±4.29)分,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显著下降,中西医治疗组较西药治疗组改善更明显[(13.42±4.23)分比(19.23±3.90)分,P<0.05];与治疗前比较,中西医治疗组[(627.95±104.10)分比(487.78±125.18)分,P<0.05]、西药治疗组[(557.94±92.71)分比(507.08±100.68)分,P<0.05]治疗后SF-36生活质量总评分均明显上升,中西医治疗组较西药治疗组改善更明显[(627.95±104.10)分比(557.94±92.71)分,P<0.05];62例慢性肾脏病3期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与SF-36生活质量总评分负相关(P<0.05)。结论西药治疗联合慢病随访管理基础上辅以温阳化瘀方,可以更好地减少尿蛋白、提高血清白蛋白,延缓肾功能进展,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张琪教授为全国首批"国医大师"之一,从事中医临床及科研工作60余年,擅长治疗慢性肾病.张教授认为肾病引发的蛋白尿,脾肾虚衰是根本病机,脾肾亏虚所挟水湿、湿热是主要病理产物,脾肾气阴两虚、寒热错杂是病机演变的基本特征,以培脾固肾为治疗大法,选用升阳益胃汤、利湿解毒饮、清心莲子饮及参芪地黄汤辨证治疗各种肾病蛋白尿,临床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Diabetic kidney disease has now become the leading cause of end-stage renal disease. Podocytes are an important filtration barrier of the glomerulus, and their dama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ccurrence and progression of glomerular sclerosis and DKD.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the protection of podocyte damage in diabetic kidney disease from the aspects of anti-oxidative stress, activating autophagy, and regulating signal pathways, in order to further deepen the modern material basis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reatment of DK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