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肺的保护作用。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8只:假失血性休克对照(Control)组,休克(Shock)组,IL-10+Shock(IL-10)组。测定各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pH值,二氧化碳分压(PaCO2),肺湿/干重比值,测定血清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性粒细胞比例及肺通透性指数,采用ELISA法测定灌洗液上清液及血清中IL-1I、L-6、TNF-α含量。结果与Shock组相比,IL-10组PaO2和pH值升高、PaCO2降低(P<0.01),IL-10组大鼠肺湿/干重(W/D)、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上清及血清中IL-1I、L-6、TNF-α含量均低于Shock组(P<0.01)。结论给于IL-10能够抑制IL-1I、L-6、TNF-α激增并减轻失血性休克大鼠的肺部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
白鹏举  武华 《当代医学》2013,(12):28-29
目的探讨参附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后早期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A组)、失血休克模型组(B组)和参附治疗组(C组)。采用ELISA测定血清中IL-1β、IL-6、IL-10和TNF-α的浓度。结果 B组和C组血清IL-1β、IL-6、IL-10和TNF-a明显高于A组(P<0.01);B组和C组大鼠相比较,血清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增加,IL-10的含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参附可有效降低失血性休克后炎症因子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熊果酸对脓毒症大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HMGB1/TLR4/NF-κB通路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7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熊果酸低剂量组(20 mg·kg~(-1))、中剂量组(40 mg·kg~(-1))、高剂量组(80 mg·kg~(-1)),每组15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制备大鼠脓毒症模型,术后立即及8 h后尾静脉注射给药。造模后24 h处死大鼠,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评估肺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检测肺组织匀浆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s 4,TLR4)、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的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中MDA、HMGB1、TLR4、NF-κB表达显著增加,SOD活性下降,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熊果酸各剂量组大鼠肺组织病理明显改善,MDA、HMGB1、TLR4、NF-κB表达显著降低,SOD活性升高,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显著下降(P<0.01或P<0.01)。结论:熊果酸可能通过抑制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发挥对脓毒症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袁园  吴晓东  龙安予 《中医学报》2019,34(3):555-558,580
目的:观察熊果酸对脓毒症大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HMGB1/TLR4/NF-κB通路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7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熊果酸低剂量组(20 mg·kg~(-1))、中剂量组(40 mg·kg~(-1))、高剂量组(80 mg·kg~(-1)),每组15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制备大鼠脓毒症模型,术后立即及8 h后尾静脉注射给药。造模后24 h处死大鼠,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评估肺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检测肺组织匀浆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s 4,TLR4)、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的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中MDA、HMGB1、TLR4、NF-κB表达显著增加,SOD活性下降,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熊果酸各剂量组大鼠肺组织病理明显改善,MDA、HMGB1、TLR4、NF-κB表达显著降低,SOD活性升高,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显著下降(P0.01或P0.01)。结论:熊果酸可能通过抑制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发挥对脓毒症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乌药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和可能机制. 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联苯双酯组以及乌药醇提物组. 各组分别于末次给药后测定血丙氨酸转氨酶( ALT )、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水平;处死大鼠后制备肝匀浆,分别检测 SOD和 MDA水平;HE染色法观察大鼠肝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核因子-κB ( NF-κB)及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1β( IL-1β)表达. 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乌药醇提取物组大鼠血清中ALT、AST、MDA水平显著降低,血清SOD活性及肝组织SOD活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乌药醇提取物组肝组织中IL-1β及NF-κB、TNF-α表达降低. 结论乌药醇提取物可提高急性酒精中毒性肝组织的 SOD 活性,增加抗氧化能力,并可降低肝细胞炎症因子,可能对酒精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元宝枫油对一次性力竭运动大鼠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影响,为元宝枫油用于预防运动损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30只健康SD雄性大鼠根据体质量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A组,正常饮食+每天生理盐水灌胃),力竭组(B组,正常饮食+每天生理盐水灌胃)和元宝枫油力竭组(C组,每天元宝枫油0.21 mL/kg灌胃),6周后进行一次性力竭游泳运动,测定大鼠血清中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测定肌肉匀浆中丙二醛(MDA)、还原性谷胱甘肽(GSH)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结果 力竭运动后,B组与A组相比,血清中CK、LDH水平及IL-1β、TNF-α、IL-10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IL-10/TNF-α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腓肠肌中MDA水平显著升高(P<0.05),GSH水平与GSH-PX活性显著下降(均P<0.05),SOD活性与CAT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B组相比,血清中CK、LDH水平及IL-1β、TNF-α显著下降(均P<0.05),IL-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0/TNF-α比值显著上升(P<0.05),腓肠肌中MDA水平明显下降(P<0.05),GSH水平及SOD、CAT、GSH-PX活性均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 元宝枫油可明显减轻力竭运动引起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对骨骼肌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GYY4137对精索静脉曲张(VC)大鼠附睾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假手术+GYY4137组、VC组、VC+GYY4137组。建立大鼠VC模型,取附睾组织HE染色,观察附睾组织病理变化;检测附睾组织内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IL-1β、IL-6及TNF-α蛋白表达水平;Real-time PCR法检测IL-1β、IL-6及TNF-α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VC组HE染色显示附睾结构紊乱,管腔直径减小,附睾管内异常脱落的精子聚集成团;MDA水平显著升高,SOD活性显著降低(P<0. 05);Western Blot及Real-time PCR示IL-1β、IL-6、TNF-α蛋白及mRNA水平显著上调(P<0. 05)。与VC组相比,GYY4137治疗组HE染色显示附睾损伤明显改善;MDA水平显著降低,SOD活性显著升高(P<0. 05);Western Blot及Real-time PCR示IL-1β、IL-6、TNF-α蛋白及mRNA水平显著下调(P<0. 05)。结论:VC大鼠附睾组织损伤、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水平显著增加,而GYY4137能通过下调MDA水平,增加SOD活性,下调IL-1β、IL-6及TNF-α水平,减轻VC大鼠附睾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减轻附睾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失血-内毒素二次打击模型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变化,以及人参二醇皂苷(PDS)对其影响。 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组)、失血性休克组(H组)、失血-内毒素双打击组(HL组)、地塞米松预治疗组(HLD组)及PDS预治疗组(HLP组)。在失血性休克首次打击的基础上,用内毒素作为第二次打击复制大鼠难治性休克模型,6 h后处死动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TNF-α和 IL-6的含量。结果:血清TNF-α和IL-6含量,H组、HL组 与S组比较均明显升高,但以HL组尤为明显 (P<0.01,P<0.001),而HLP组和HLD组的TNF-α含量和IL-6含量则明显地低于HL组(均P<0.01)。 结论:在失血性休克基础上给予内毒素可显著地提高TNF-α和IL-6的血清水平;PDS和地塞米松有类似的抑制TNF-α和IL-6的释放,保护失血-内毒素二次打击大鼠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低温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后早期炎症反应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通过观察全身降温和局部降温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家兔血清IL-1β、IL-6、IL-10、TNF-α水平的影响,研究探讨全身降温和局部降温是否能抑制创伤后早期炎症反应,从而防治创伤后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的发生.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常温组(Ⅰ组)、全身浅低温组(Ⅱ组)、全身中低温组(Ⅲ组,)、创伤局部降温组(Ⅳ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1β、IL-6、IL-10、TNF-α含量.结果Ⅱ组、Ⅲ组、Ⅳ组血清IL-1β、IL-6、TNF-α的含量低于相应相点Ⅰ组血清IL-1β、IL-6、TNF-α的含量(除T4时相点Ⅲ、Ⅳ组血清IL-6含量高于Ⅰ组血清IL-6含量外);而血清IL-10的含量高于相应时相点Ⅰ组血清IL-10的含量.结论系统低温和创伤局部降温能抑制创伤后早期炎症因子的表达,增加抗炎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创伤后早期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蠲痹汤加味对大鼠膝骨性关节炎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蠲痹汤加味组和氨基葡萄糖组,每组15只,通过木瓜蛋白酶注射法建立膝骨性关节炎大鼠模型。造模结束后,蠲痹汤加味组和氨基葡萄糖组分别给予蠲痹汤加味和氨基葡萄糖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灌胃8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9(IL-9)、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的水平,评估关节活动范围和关节滑膜厚度。【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IL-1β、IL-6、IL-9、NO、MDA、MMP-3水平明显升高,SOD、TGF-β1、TIMP-1水平明显降低,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关节滑膜厚度增加(均P 0.05);与模型组比较,蠲痹汤加味组大鼠血清TNF-α、IL-1β、IL-6、IL-9、NO、MDA、MMP-3水平明显降低,SOD、TGF-β1、TIMP-1水平明显升高,关节活动范围增加,关节滑膜厚度减小(均P 0.05)。【结论】蠲痹汤加味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和抑制软骨基质的降解,从而发挥防治KOA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研究方法LiPA(Line Probe Assay)分析VacA等位基因的表达,了解幽门螺旋杆菌致病机理的理解。方法从三个不同城市87位进行胃镜检查患者的胃粘膜中培养出幽门螺旋杆菌,提取DNA,用LiPA方法分析VacA等位基因。结果(1)87位患者以sic(88.5%)和m2a(63.2%)分布为主,未发现s1b和s2;(2)混合菌株感染率为41.4%,远远高于西方国家,其中上海的混合感染率最高(62.5%),与北京(41.0%)和南宁(20.8%)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3)北京、海、南京三个不同城市s1、m等位基因亚型分布率存在差异;(4)溃疡病和非溃疡病患者m1和m2的分布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我国幽门螺旋杆菌多重菌株感染率较高,不同的m基因型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无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6):77-79
目的探讨对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进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在2010年1月~2017年9月收治的73例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治疗,对患者术区肿胀消退、术后伤口感染、伤口愈合、牙龈再附着、术后复发、骨质改建、骨质修复等情况随访观察。结果 73例患者术后肿胀消退时间为1~4 d。73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伤口感染,伤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牙龈再附着情况好,术后均未见复发。术后未见并发症。骨质改建效果好,骨质修复的效果因影像学资料过少,缺乏客观依据,暂不下有效结论。结论对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进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术后患者的恢复情况良好,值得在临床治疗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4.
扩张兔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动态观察扩张兔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选用2--3kg新西兰大白兔64只,分为2大组,快速扩张组和常规扩张组,每组32只,每大组再分为4组,为扩张完成后即时、1周、12周、24周组。每组8只,其中4只为实验组,另4只植入扩张器不扩张作为对照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皮扩张后经历--由扩张刺激引起的创伤至完全修复的过程。扩张后即时真皮中成纤维细胞大量增生,功能由静止转向活跃,胶原纤维碎裂成片,弹力纤维部分断裂,炎症细胞浸润;扩张后1周常规扩张组基底膜连续性基本恢复。显示成纤维细胞合成功能活跃。扩张后12周、24周,成纤维细胞趋于稳定、形态狭长,部分胶原排列紊乱,部分有似癜痕样改变。结论:扩张刺激可致兔皮肤创伤。扩张后真皮不可完全修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芹黄素对大鼠缺血视网膜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30只Long-Evans大鼠用动脉结扎法造成视网膜缺血模型,其中治疗组20只腹腔注射芹黄素,对照组10只注射溶媒二甲基亚酚。用视觉电生理仪检查视网膜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芹黄素治疗组视网膜功能恢复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芹黄素能促进大鼠缺血视网膜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神经压迫。方法对1980~1998年再手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分析再手术原因,再次手术前影像学检查,观察病理变化以确定再手术方法。结果对11例随访6个月~1年,优7例(68.4%),良3例(36.8%),差1例(2.8%)。结论初次手术前详细查体和分析X线片,术中用导尿管和神经剥离探查,尽量避免髓核遗留,手术范围不宜太大,尽量减少对软组织和脊柱结构的破坏,避免形成硬膜囊与神经根粘连而致单纯形疤痕。  相似文献   

17.
浅谈影响放疗摆位精度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以经验交流的方式,阐述影响放疗摆位精度的各种相关因素,以最大努力去消除或减少放疗摆位误差,提高放疗摆位的精度,同时达到与放疗界其他同行的共勉的愿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总结该院1999年-2001年间收治的十二指肠损伤7例临床经验。结果:合并其他腹部脏器损伤86%(6/7),单纯十二指肠损伤14%(1/7)。损伤部位以十二指肠降部为多占71%(5/7),水平部和球部各占14%(1/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8%(2/7)、病死率14%(1/7)。结论:掌握十二指肠损伤的特点,早诊断、早手术、术中认真探查,掌握好检查指征,选择合理恰当术式,加强术后管理,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变化率的测定对细菌性肺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住院治疗的细菌性肺炎患者72例,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治疗有效组(有效组)47例和治疗无效组(无效组)25例,对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中的降钙素酶原变化及影响肺炎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有效组治疗后3天及治疗后7天的降钙素酶原显著低于无效组的患者(P<0.05);年龄>65岁、心功能≥3级、COPD、糖尿病、肺部双侧受累(X线示)、菌血症、感染性休克和3天内降钙素酶原变化率<30%是影响细菌性肺炎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感染性休克、肺部双侧受累、3天内降钙素酶原变化率<30%及心功能≥3级是影响细菌性肺炎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测定降钙素原变化率对细菌性肺炎的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尿液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尿液 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观察 ,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方法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和尿液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观察 180例正常人尿标本加入正常人血标本后 ,不同 pH值 ,不同时间内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 [结果 ]pH <5 .5以下时 ,随着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溶解现象明显。 1h后观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h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H <5 .5时对红细胞计数影响较大 ,易致红细胞发生溶解现象 ,出现假性血红蛋白尿 ,对血尿和血红蛋白尿很难区分 ,给临床诊断造成不便 ,更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