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橘荔散结丸对子宫肌瘤雌、孕激素受体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橘荔散结丸对子宫肌瘤患者子宫肌层及瘤体组织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影响。方法选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15例仅服用橘荔散结丸3个月以上又手术治疗的患者子宫肌瘤及子宫肌层ER、PR水平,选择15例未曾服用相关中西药物而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做对照。结果2组肌瘤组织EP、PR的水平均高于子宫肌层组织(P<0.05),而对照组EP、PR显著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降低子宫肌瘤患者子宫肌层及其瘤体组织中的EP、PR水平可能是橘荔散结丸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橘荔散结丸对子宫肌瘤组织和子宫肌层组织雌激素受体(ER) α、β亚型表达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方法]将40例患者分为2组,服用橘荔散结丸治疗后有手术指征且要求手术者20例为治疗组,未曾服用中西药物治疗而要求手术者20例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两组子宫肌瘤组织及周围正常子宫肌层组织的ERα、ERβ的表达水平.[结果]两组子宫肌瘤组织和子宫肌层组织均存在ERα、ERβ表达,且子宫肌瘤组织中ERα、ERβ的表达水平高于子宫肌层组织(P<0.01),同时发现ERα在子宫肌瘤组织与子宫肌层组织中表达水平高于ERβ(P<0.05);而治疗组子宫肌瘤组织ERα、ERB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子宫肌层组织ERα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子宫肌层组织ERβ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子宫肌瘤的发生与ERα、ERβ在子宫局部的表达相关;降低子宫肌瘤患者肌瘤组织中ERα、ERβ水平及子宫肌层ERα水平可能是橘荔散结丸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橘荔散结丸各有效部位对子宫肌瘤细胞孕激素受体亚型(PR-A)、表皮生长因子(EG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对人体的子宫肌瘤细胞进行原代培养,运用现代技术提取橘荔散结丸,将不同浓度的橘荔散结丸各有效部位作用于子宫肌瘤细胞24h后,分别采用酶联免疫法、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人子宫肌瘤及周围正常子宫平滑肌细胞中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变化及其与雌、孕激素受体的关系.方法 选择30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子宫肌瘤组(S组)为手术切除的子宫肌瘤组织,对照组分别为子宫肌瘤周围邻近肌层组织(A组)及远离子宫肌瘤5 cm的正常平滑肌组织(B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酶复合物(SABC)法检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EGFR的表达,并对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3组子宫组织中,ER及EGFR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子宫组织中,PR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增生期和分泌期子宫组织中ER、EGFR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肌瘤的生长与子宫肌瘤组织细胞ER、EGFR的表达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病患者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 (P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活性的变化。方法  62例患者中子宫腺肌病 3 2例 (腺肌病组 ) ,无症状子宫肌瘤 3 0例 (肌瘤组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腺肌病组在位子宫内膜、病灶 (包括异位内膜及其周围子宫肌层 )和肌瘤组正常子宫内膜及肌层ER、PR、EGFR、VEGF的表达。结果 腺肌病组异位内膜组织ER、PR的表达较在位内膜低 (P <0 .0 5 ) ;腺肌病组异位内膜及其周围的子宫肌层EGFR的表达较肌瘤组正常子宫肌层组织明显增加 (P <0 .0 1) ;VEGF在腺肌病组中表达明显高于肌瘤组正常子宫组织 (P <0 .0 1)。结论 腺肌病患者异位内膜组织ER、PR的表达低 ,可能是其对治疗反应差的原因 ;EGFR对腺肌病的发病有一定作用 ;腺肌病异位内膜及其周围肌层VEGF表达增强 ,提示腺肌病子宫血管生成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子宫肌瘤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阳性表达率,探讨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法(SP)测定40例子宫平滑肌瘤和相应子宫肌层组织的ER、PR、PCNA的表达.结果 子宫肌瘤组织中ER、PR阳性率分别为62.5%、70%;相应子宫肌层组织中ER、PR阳性率分别为40%、42.5%,两组ER和PR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肌瘤中PCNA表达水平,无论在增殖期或分泌期,高于相应肌层组织,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ER、PR、PCNA均是反映子宫肌瘤的生物学行为的指标,研制ER、PR、PCNA的拮抗剂,使子宫肌瘤萎缩或凋亡,有望成为治疗子宫肌瘤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消瘕丸对大鼠乳腺增生(Mammary Gland Hyperplasia:MGH)动物模型的影响,阐明其作用机理。【方法】以外源性激素诱导大鼠建立乳腺增生病模型,观察其对乳腺的组织形态、乳头大小的影响及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大鼠乳腺组织雌激素受体(estrone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消瘕丸治疗组能抑制乳腺组织增生,以高剂量组效果最显著,血清中SOD活性升高(P<0.01)、MDA含量降低(P<0.05);ER、PR的表达明显减弱,(P<0.01,P<0.05)。【结论】消瘕丸治疗乳腺增生的机理可能与其抑制ER、PR的表达,降低MDA含量增加SOD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王瑾蔚  蒋树娟  张羽 《现代医学》2009,37(4):268-270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病灶及其在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Evision二步法)分别检测38例子宫肌瘤(肌瘤组)的肌瘤病灶和在位内膜及30例子宫腺肌病(腺肌病组)的腺肌病病灶和在位内膜中ER、PR的表达水平.结果 肌瘤组和腺肌病组病灶的ER、PR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在位内膜组织;肌瘤组中ER、PR表达均符合增生期高于分泌期的变化规律,腺肌病组ER、PR除在位内膜PR外均丧失周期性变化规律.结论 子宫肌瘤的发生与雌、孕激素水平及其受体含量的周期性变化有关,腺肌病病灶ER、PR的低表达和缺乏周期性变化及相应在位内膜ER也丧失周期性变化的特点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药穴位敷贴疗法对实验性乳腺增生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SD(远交群)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穴位敷贴组,每组10只。采用雌激素诱导法复制大鼠实验性乳腺增生模型,以中药穴位敷贴治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各组大鼠乳腺组织细胞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分布或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ER、PR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穴位敷贴组ER、PR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中药穴位敷贴疗法可能通过下调乳腺组织ER、PR表达,从而起到抑制乳腺增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Ki-67、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肌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2例子宫肌瘤标本和52例瘤旁正常子宫肌层标本中Ki-67、ER及PR的表达情况,分析Ki-67、ER及PR的表达与子宫肌瘤的相关性。结果正常子宫肌层与子宫肌瘤组织中ER、Ki-67的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肌瘤组织中PR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子宫肌层(P<0.05)。子宫肌瘤组织中PR、ER、Ki-67的表达与肿瘤数量及部位无显著相关性(P>0.05)。肿瘤直径>5 cm的子宫肌瘤与肿瘤直径<5 cm的子宫肌瘤组织中PR、Ki-67的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5 cm的子宫肌瘤组织中ER的表达显著高于肿瘤直径<5 cm的子宫肌瘤(P<0.01)。结论 PR可能参与了子宫肌瘤的发生和发展,ER与子宫肌瘤的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11.
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作用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米非司酮治疗后子宫肌瘤患者的肌层、肌瘤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ER,PR)的表达的变化,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作用机捌。方法20例患者从月经第1天起给予米非司酮12.5mg/d,连续90d,停药后立即手术;对照组为同期手术的36例未服用米非司酮的子宫肌瘤患者。米非司酮组患者于用药前后分别行盆腔妇科检查和B超测定子宫和最大肌瘤体积;两组手术后子宫标本均采用ER,PR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肌层、肌瘤组织的ER,PR表达。结果①米非司爵组治疗后子宫体积和最大肌瘤体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1)。②对照组子宫肌瘤组织.中ER,PR表达均高于肌层组织(P〈0.01)。③米非司酮组子宫肌瘤组织中ER,PR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1)。④两组肌层组织中ER,PR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效果明显,其治疗子宫肌瘤的机理可能是降调肌瘤局部的高ER,PR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人子宫肌瘤组织、相应肌瘤包膜外肌层组织及正常子宫肌层中硫酸基转移酶1A1(SULT1A1)、雌激素受体亚型(ERα、ERβ)、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并分析其相互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子宫肌瘤组织、相应肌瘤包膜外肌层组织及10例正常子宫肌层组织中SULT1A1、ERα、ERβ和PR的表达,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肌瘤包膜外肌层组织及正常子宫肌层组织中SULT1A1蛋白的含量明显高于子宫肌瘤组织中含量(P<0.05),子宫肌瘤组织中ERα、PR蛋白表达明显高于肌瘤包膜外肌层组织及正常子宫肌层组织(P<0.05)且与SULT1A1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 ERα、PR是子宫肌瘤发生、发展的促进因素,SULT1A1可能是子宫肌瘤发生过程中的抑制因素.  相似文献   

13.
血清激素水平和子宫ER、PR含量与子宫肌瘤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子宫肌瘤、瘤旁组织及肌层组织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 (PR)表达和子宫肌瘤复发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 ,检测 3 0例子宫肌瘤患者子宫标本肌瘤、瘤旁组织及肌层组织ER、PR的表达 ,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外周血中血清雌激素 (E2 )、孕激素 (P)、促卵泡生成素 (FSH )、黄体生成素 (LH)、垂体生乳素 (PRL)及雄激素 (T)水平 ,健康育龄妇女 3 0名作为对照。结果 肌瘤组织ER、PR表达显著高于瘤旁组织及肌层组织 (P <0 .0 1,P <0 .0 5) ,瘤旁组织PR表达显著高于肌层组织 (P <0 .0 5) ;研究组与对照组外周血性激素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外周血E、P在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与子宫组织ER、PR强表达有关 ,行子宫肌瘤挖除时应同时切除瘤体周围的肌层组织  相似文献   

14.
子宫肌瘤中ER、PR和IGF-1受体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子宫肌瘤及周围正常子宫平滑肌细胞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的变化及其与雌、孕激素受体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IGF-1R的表达,并对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子宫肌瘤细胞中ER、PR、IGF-1R的表达明显高于子宫肌层细胞的表达。结论:子宫肌瘤的生长与子宫肌瘤组织ER、PR、IGF-1R的表达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水平及肌瘤大小的影响。方法将郑州颐和医院妇科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72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前未接受任何激素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前接受米非司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肌瘤组织中ER、PR、EGFR水平以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肌瘤组织中ER、PR及EGFR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2%比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肌瘤患者接受米非司酮治疗有利于降低肌瘤组织中ER、PR及EGFR表达水平,缩小肌瘤体积,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孕激素 (P)和表皮生长因子 (EGF)对子宫肌瘤生长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 ,定量分析子宫肌瘤患者的子宫肌瘤组织及子宫肌组织内孕激素受体 (P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细胞增殖相关抗原 (Ki- 6 7)的含量。结果 :(1)PR、EGFR和Ki- 6 7在子宫肌瘤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子宫肌组织。 (2 )PR、EGFR在子宫肌瘤组织中的表达分泌期显著高于增生期 ,但在子宫肌组织中无变化 ;Ki- 6 7在两种组织中的表达分泌期明显高于增生期。 (3)子宫肌瘤组织中PR、EGFR与Ki - 6 7呈正相关。结论 :P和EGF在子宫肌瘤生长中起重要作用 ,EGF可能作为P介质起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机制.方法:80例有手术指征的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手术前不给予米非司酮,观察组术前口服米非司酮10 mg/d,连服90 d;检测观察组用药前后子宫大小及血浆激素水平,同时观察两组手术患者子宫肌瘤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水平.结果:观察组用药90d,子宫肌瘤体积较用药前明显缩小(P<0.05),激素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观察组行子宫切除术者少于对照组(P<0.05),肌瘤组织中PR、EGFR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ER仍有较高的强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低肌瘤组织中PR、EGFR水平可能是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与子宫肌瘤的关系.方法 子宫肌瘤患者38例(肌瘤组),正常妇女32例(对照组),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IGFBP-3、雌激素(E2)、孕激素(P)浓度,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肌瘤患者子宫肌层和子宫肌瘤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阿拉瑞林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异位病灶的抑制作用 ,研究其对正位与异位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 (PR)的影响。【方法】 2 7只采用外科诱导法建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随机分成模型对照组和阿拉瑞林(alarelin)治疗组 ,模型组在同等条件下观察 4周 ,阿拉瑞林组以alarelin 30 μg(kg·d) -1皮下注射 4周 ;治疗结束后 ,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 过氧化物酶连接法 (SP)行正位与异位内膜ER、PR测定。【结果】阿拉瑞林组大鼠正位和异位子宫内膜生长活动受抑制 ,异位病灶体积较治疗前明显缩小 (P <0 0 1) ,异位内膜抑制率为 (6 8± 44 ) %;正位子宫内膜的ER较模型对照组明显下降 (P <0 0 5 ) ;正位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ER与异位内膜抑制率呈一定的负相关 (r =- 0 4 0 7,P <0 0 5 )。而对异位子宫内膜的ER、正位与异位子宫内膜PR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阿拉瑞林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其对正位子宫内膜的抑制作用可能通过ER介导 ,而对异位子宫内膜的抑制作用与异位内膜局部总的ER、PR可能无直接关系 ;检测正位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ER水平对阿拉瑞林的疗效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培养细胞的雌、孕激素受体 (ER、PR)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水平的影响。方法 :测定并比较不同浓度米非司酮干预的子宫肌瘤细胞上的ER、PR、EGFR水平。结果 :(1)米非司酮干预后ER表达量无明显改变。 (2 )PR和EGFR在分泌期高于增生期 ,PR和EGFR在 1.0 μmol·L- 1 和 10 μmol·L- 1 组表达量明显下降 ,与 0 μmol·L- 1 和 0 .1μmol·L- 1 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而 1.0 μmol·L- 1 和 10 μmol·L- 1 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1)米非司酮通过下调PR、EGFR而不是ER来抑制肌瘤的生长。 (2 )米非司酮下调子宫肌瘤PR、EGFR的作用存在剂量阈值。 1.0 μmol·L- 1 的米非司酮是抑制子宫肌瘤细胞PR和EGFR表达的阈值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