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胡成燕 《安徽医学》2014,35(12):1648-1650
目的探讨双心医学模式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焦虑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方法以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焦虑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双心医学模式进行心理干预,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Zung抑郁/焦虑自评量表(SDS/SAS)评分、B型脑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电图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BNP、LVEF以及SDS、SAS评分均有改善,而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焦虑患者进行躯体疾病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干预,在心理问题得到治疗的同时,可以取得更好的整体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双心医学”又称为“精神心脏病学”,是研究心脏疾病与心理疾患相关性的学科。双心医学模式改变了传统单纯的生物医学治疗模式,把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服务融合在一起,医护人员共同解决患者同时存在的躯体痛苦和精神心理创伤。如今“双心问题”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重视。在目前召开的第二十二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暨亚太心盟科学大会上,就呈上一席“心脏与心理”的“饕餮盛宴”,再次把双心医学的热议推向高潮。本报为此特邀国内双心学界知名专家,让他们带领大家共同走进“双心”世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心医学模式在冠心病、高血压病合并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住院的冠心病、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评分,符合条件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双心医学模式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SDS评分、B型脑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电图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BNP、LVEF以及SDS评分均有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冠心病、高血压病合并抑郁患者在进行躯体疾病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干预,可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随着“双心”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双心”中的心理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以至于“双心门诊”的患者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我们心内科医生全面分析、综合判断,给予患者身体和精神心理方面的双重治疗,让患者早日回归社会。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位患者,我们来看看他是心理因素在作怪还是真的需要植入冠脉支架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5.
随着双心医学模式不断发展,心脏疾患伴随心理障碍这一现象被广泛关注.情志因素可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与心血管系统的关系密切,因此,研究情志因素与胸痹相互作用的机制,对双心医学的发展及双心疾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琦玲  胡大一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6):3134-3136
双心医学关注的是心血管疾病和心理障碍,此两种疾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已成为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双心医学倡导在关注心血管疾病的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疾患,使之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目前尚未引起医学界的普遍重视,双心疾病的患者数量逐年增多,因此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尤为重要。为使医学人文融入临床,提高人们健康水平,本文介绍了双心医学的三道干预防线,有助于双心疾病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分配与利用。  相似文献   

7.
朱宁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8):2172-2175
双心医学的概念正逐渐为心血管医生所认识,为患者所接受。然而仍有不少综合医院的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不足,在消耗大量医疗资源后,患者及其家属身心疲惫仍未解决患者的病痛,甚至引发医闹、医暴。本文结合临床实例进行解析,展示了双心疾病的双向相关、相互促进,严重影响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的事实,强调认识双心医学的重要性,以及老年人的退行性改变、双心疾病的鉴别及处理,以期使患者回归正常的生活,恢复其社会角色,达到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满状态。  相似文献   

8.
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简称“长城会”)是多领域、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心血管盛会,也是我国目前心血管病学界最盛大的学术会议之一。11月初在北京召开的第17届“长城会”汇集了6400余名国内外专家及代表,它带来的前瞻性心血管病治疗趋势备受学术界和医院管理者关注。“双心”医疗模式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韩英曾说,心脏科和心理科医生联合医治患者是具有前瞻性的科学医治模式。在当今社会,只有重视身心医学发展,以整体、全面、辨证的观点来研究疾病才能适应并促进医学的发展。近年来,顺应此形势的“双心(心脏、心理)医学”模式已得到社会各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双心医学模式在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心理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120例冠心病、高血压合并抑郁、焦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双心医学模式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血压、Zung抑郁/焦虑自评量表(SDS/SAS)评分、B型脑钠肽(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皮质醇、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TNFα/IL-10比值.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血压、SDS评分、SAS评分、BNP、JNFα LVEF均有改善(P<0.05~P<0.01).治疗后2组患者的IL-10水平均有升高,观察组升高更明显(P<0.05);血皮质醇在治疗后均有降低,观察组降低更显著(P<0.05).结论: 双心医学模式治疗可提高冠心病、高血压伴心理障碍患者的整体临床疗效,其内在机制可能与血皮质醇作用以及体内促炎、抗炎机制平衡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10.
祖国医学认为心具有主血脉和主神志的功能。心之疾病可出现神志方面的问题,而神志反之也可影响心的功能。这与现代双心医学治疗理念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临床中慢性心力衰竭与焦虑抑郁相互影响,从而增加心衰发病率及再住院率,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基于中医学"心"的生理功能特点及现代双心医学理念,临床上注重形神共治,通过益气、温阳、养阴、活血、利水、化痰等法治疗心衰的同时将调肝、安神贯穿治疗始终,同时不忘心理疏导,双心同治。  相似文献   

11.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心血管疾病终末期表现,是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CHF是原发性心肌损害和长时间容量和(或)压力超负荷使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发生异常改变,从而导致心脏充盈或射血功能受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焦虑、抑郁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见的精神并发症,近年来,其患病率越来越高,且还在不断增加。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焦虑、抑郁、认知障碍等心理障碍的患者被称为“双心”患者。研究显示,焦虑、抑郁与慢性心力衰竭的不良预后息息相关。基于“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提出的双心治疗,兼顾患者器质性疾病与心理疾病,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焦虑、抑郁的“双心”患者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不良预后。本文就双心医学的研究背景、诊治进展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作为冠心病的重要治疗方法,目前已在心血管内科常规开展。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常并发焦虑、抑郁,这对术后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近年来,医师越来越关注心理因素对心脏疾病的影响,并提出心理干预及运动疗法等。西医常规治疗应用抗焦虑抑郁药物可缓解患者的精神症状,但对心血管有潜在不良反应。中医认为,术后夹痰夹瘀是焦虑抑郁的病机所在,故疏肝的同时也应理气化痰、活血消瘀。中医在治疗PCI术后焦虑抑郁方面具有易于接受、副作用小及费用低等优势,但目前仍缺乏中医系统化诊疗的标准,且临床也缺乏中医结合双心医学的研究,故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生命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化.井为新兴的社会-心理-生物综合医学模式所取代,医学也不是一种单纯的科学技术,而是高科技与人文科学的高度结合体。而这种结合体最佳体现的双心医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曾接诊1例出现心理问题的重症患者现将诊治经过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冯高科  易欣  吕永楠  耿晶  蒋学俊 《医学研究杂志》2020,49(1):175-177,180
目的 评价“双心医学”教学模式在医学生临床教学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3级5年制两个本科生班为研究对象,将两个班级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教学和临床实习,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教学和临床实习基础上增加双心医学临床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心血管专业实习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双心医学教学效果评价,包括双心医学理论考试、临床实践考试以及带教老师对学生进行临床带教评分。结果 对照组纳入45例,实验组纳入46例,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结束时双心医学理论考试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91.39±5.40分 vs 73.82±7.71分,P<0.01)。双心医学实践考试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在各个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学生临床带教评分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在各个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双心医学”培养模式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弥补学生双心医学知识体系不足,提高学生的双心医学知识和临床应用实践。  相似文献   

15.
一、疾病概述心脏康复是指应用药物、运动、营养、精神心理及行为干预戒烟限酒五大处方综合性医疗措施,使心血管疾病患者获得正常或者接近正常的生活状态,降低再发心血管事件和猝死风险,尽早恢复体力和回归社会。心脏康复融合了心血管医学、运动医学、营养医学、心身医学和行为医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急性期、恢复期、维持期以及整个生命过程中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综合医疗干预和风险把控,涵盖心血管事件发生前预防和发生后治疗与康复,是心血管疾病全程管理和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双心医学”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伴抑郁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60例慢性心力衰竭伴抑郁障碍病例纳入本次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
  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双心医学”干预模式,对研究结果相关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观察组PHQ-9评分(7.162±0.694)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273±0.75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C反应蛋白(CRP)以及B型钠尿肽(BNP)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慢性心衰患者临床治疗中开展“双心医学”干预模式有利于缓解其负性情绪,纠正不良心理状态,实现心理层面以及心血管病理生理层面的双重治疗,患者预后得到有效改善,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前研究表明,在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中,抑郁焦虑均有较高的发病率,并且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心衰再住院率及死亡率升高等不良结果密切相关.其主要机制可能在于二者生理病理联系和潜在的相互作用.试从中医"心主神明"及西医"双心医学"等相关理论出发,探求慢性心衰与抑郁焦虑的关系,通过回顾和整理目前中西医基于双心医学模式治疗心衰合并抑郁焦虑的方案和手段,深化对其发病机制的理解,探讨中医防治双心疾病的优势及不足,为中医药治疗双心疾病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2009年第二十届长城会双心论坛隆重召开,会场气氛热烈而秩序井然。与以往不同的是一,在此次大会上不仅亮点频出、笑声不断,而且与会专家和台下听众不断进行即时交流,就目前双心医学领域所存在热点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关于科技推动社会进步,医学带动文明进程的系列讨论与思考中,双心医学也在快速发展中跃入人们视线,“双心”已经成为我们临床医生尤其是心血管医生无法回避的话题。本期特邀2009第二十届长城会双心论坛主持人刘梅颜教授对此次大会“双心”研究及其进展作以总结和介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双心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心血管内科的住院患者150例,分两组进进行分别护理,实验组给予双心护理,比较观察最终的护理效果。结果:经过双心护理的患者对护理满意程度比较高,预后情绪状况也较好。结论:双心护理是临床护理中值得广泛使用的护理方式,有助于患者身体和心理全面恢复,消除患者负面情绪效果良好,应该大力推广,促进医疗护理水平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双心疾病是对心血管疾病及心理疾病的统称,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心血管疾病与心理疾病之间往往相互影响,而现代医学分科的过分细化,使得双心疾病患者往往得不到明确的诊断与治疗。因此西方的"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1]越来越被大家关注和认同。与此同时,中医以"整体观念"与"辩证论治"为基本原则,在治疗双心疾病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