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目的]探索抑癌基因P53的功能及表达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及不同分期、分级和病理类型间的意义.[方法]设置对照,分别应用Western Blot法和LSAB法测定32例子宫内膜癌P53的功能及表达.[结果]子宫内膜癌组P53功能异常和过度表达分别为28.1%、15.6%,显著高于对照组8.8%、0%(P<0.05);在腺癌组中,100%低分化、13.3%中分化和0%高分化者P53功能异常,3者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在早期组中,100%浆液性癌的P53过度表达显著高于腺癌4.3%(P<0.05).[结论]抑癌基因P53异常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在乳头状浆液性癌恶变过程中可能发生早且起着一个中心作用,在腺癌中与肿瘤的恶性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2.
抑癌基因PTEN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了解抑癌基因PTEN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 ,探讨其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测定PTEN蛋白在 77(子宫内膜样腺癌 72 ,子宫浆液性癌 5 )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和 2 5例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 ,并比较PTEN表达变化与组织学类型、手术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子宫肌层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及患者年龄等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表达缺失率为 6 0 % ,与正常子宫内膜相比 (0 % )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0 0 0 ) .子宫内膜样腺癌中PTEN的失表达率为 6 4 % ,而子宫浆液性癌为0 % ,二者差异显著 (P =0 .0 0 4 8) .PTEN的失表达率随内膜癌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P =0 .0 0 34) ,但与手术临床分期、肌层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及患者年龄等因素无关 (P >0 .0 5 ) .结论 :抑癌基因PTEN是在子宫内膜癌发生过程中占重要地位的突变基因 ,PTEN基因的失表达与子宫内膜癌 ,特别是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抑癌基因p5 3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37例子宫内膜癌、2 0例子宫内膜腺瘤样增生、18例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2 8例正常子宫内膜标本的抑癌基因 p5 3的表达。结果 p5 3表达阳性率 :子宫内膜癌为 48.6 5 % ;子宫内膜腺瘤样增生为 10 % ,显著低于子宫内膜癌 (P <0 .0 1) ;单纯性增生子宫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均为阴性。子宫内膜癌病理组织学分级G1级 p5 3阳性表达率为13.33 % ,显著低于G2级 6 6 .6 7% (P <0 .0 1) ;而G2级又低于G3级 p5 3阳性表达率 (80 % ) (P <0 .0 5 )。在子宫内膜癌的手术分期中一期p5 3阳性表达率为 32 % ,显著低于二期以上的 83 .33% (P <0 .0 1)。子宫内膜癌局限于子宫内膜组p5 3阳性表达率为 9.1% ,低于癌侵润肌层组的 5 0 % (P <0 .0 5 )。p5 3表达阳性的子宫内膜癌患者 3年、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表达阳性的患者 (P <0 .0 1)。结论 抑癌基因p5 3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起作用 ,与子宫内膜癌生物学行为相关 ,对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判断及治疗的选择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 (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 ,PCNA)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PCNA在 42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PCNA增殖指数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学分级及手术分期相关 ,晚期 (Ⅲ、Ⅳ )患者PCNA指数明显高于早期 (Ⅰ、Ⅱ )患者 (P <0 .0 5 ) ,组织学Ⅲ级者PCNA指数明显高于Ⅰ、Ⅱ级者 (P <0 .0 1) ;PCNA高表达者 (增殖指数≥ 30 % )预后明显差于低表达者 (<30 % )。结论 PC NA可作为判断子宫内膜癌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抑癌基因P53、癌基因C-erbB-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子宫内膜癌中的存在状况及意义.方法:用p53、C-erbB-2和PCNA抗体对50例子宫内膜癌和20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手术标本进行S-P免疫组化检测,分析表达率与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P53、C-erbB-2和PCNA在子宫内膜癌组中的表达分别为54%、56%和72%,均高于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组.p53、C-erbB-2和PCNA均随内膜癌的恶性程度增高而呈增高趋势,P53和PCNA的Ⅲ级表达明显高于Ⅰ级(P<0.01).研究结果提示: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P53和C-erbB-2基因蛋白的过度表达或突变及PCNA的过度表达有关;P53、C-erbB-2和PCNA之间可能有相互协同作用;P53、C-erbB-2和PCNA表达反映了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及增殖情况,因而可作为子宫内膜癌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PCNA和Ki-67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和Ki-67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10例正常子宫内膜、3 0例单纯性增生、3 0例复杂性增生、3 0例非典型增生和47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CNA和Ki-67的表达。结果 PCNA和Ki-67标记指数 (LI)在非典型增生组高于正常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和复杂性增生组 ,子宫内膜癌组高于非典型增生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PCNA和Ki-67LI均与子宫内膜癌分化程度、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肌层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P <0 .0 5 )。结论 PCNA和Ki -67LI的检测可作为判断子宫内膜癌生物学行为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癌p53蛋白和PCNA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PCNA和 p5 3蛋白表达在子宫内膜癌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PCNA和p5 3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PCNA和 p5 3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学分级和手术分期相关 ,随肿瘤组织学分级和分期的升高 ,PCNA指数和 p5 3蛋白表达阳性率均增加 ;p5 3蛋白表达阳性者PCNA指数高于阴性者 (P <0 0 5 )。结论 PCNA和 p5 3基因可能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发展 ,PCNA指数和 p5 3蛋白可作为预测子宫内膜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癌和子宫内膜增生症中多种癌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癌基因、抑癌基因和抗转移基因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癌和子宫内膜增生症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SP法 ) ,对 6 6例子宫内膜腺癌和 30例子宫内膜增生症组织切片中的 p5 3、p2 1、c erbB 2、nm2 3基因产物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子宫内膜腺癌中 p5 3、p2 1、c erbB 2基因阳性率分别为 6 8.18%、71.12 %和 72 .73 % ,均高于子宫内膜增生症的 40 .0 0 %、2 0 .0 0 %和 46 .6 7% (P <0 .0 5~P <0 .0 0 5 )。腺癌中有 6 0 .6 1% (40例 )同时有多种基因表达 ,而nm2 3抗转移基因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分级有密切关系 (P <0 .0 1)。结论 :多种基因异常表达是判断子宫内膜腺癌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9.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 3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P1 6蛋白进行检测 ,探讨P1 6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表达的意义。结果显示 :30例宫内膜癌组织中P1 6蛋白表达率为 50 .0 0 % ,低于癌旁正常宫内膜组织的 1 0 0 .0 0 % (P <0 .0 1 )。高分化癌P1 6蛋白表达高于中、低分化癌 (P <0 .0 1 )。结果表明 :P1 6蛋白表达与宫内膜癌发生及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原位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和P16基因蛋白的表达 ,探讨其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早期癌变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对 33例子宫内膜癌、4 1例子宫内膜重度不典型增生和 2 0例轻度不典型增生进行PCNA和P16基因的原位标记。结果 PCNA阳性表达强度随子宫内膜病变的病理分级而增强 ,其强阳性表达率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但两者与轻度不典型增生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 (P <0 .0 1) ,P16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率以子宫内膜轻度不典型增生为最高 ,两组不典型增生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分别与内膜癌比较差异均显著 (P <0 .0 1,P <0 .0 5 )。阳性表达部位子宫内膜轻度不典型增生均为胞浆 ,部分子宫内膜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为胞核或核浆。结论 细胞的过度增殖和P16基因的表达异常 ,可作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早期癌变的诊断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及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 2 ,P16,P53 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EAH)与内膜癌变 (EC)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对 33例子宫内膜癌 ,35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30例单纯性子宫内膜增生 (ESH)组织进行PCNA和bcl 2 ,P16,P53 基因蛋白定位、表达程度、对比差异 ,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 EC组和EAH组PCNA ,bcl 2均有阳性表达 ,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其表达强度由中到强阳性 ,但这两种在EC和EAH组中表达与其在ESH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P16基因随细胞分化程度下降 ,ESH组阳性率 93.33% ,EAH和EC组分别为 74 .2 8% ,6 3.6 4% ,ESH组明显高于EAH组 (P <0 .0 5 )与EC组 (P <0 .0 1) ,而后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其定位ESH组基因表达均在细胞浆 ,而EAH和EC组基因表达见于细胞核或核浆共同表达。P53 基因在ESH组无阳性表达 ,EAH组阳性率 2 2 .86 % ,EC组阳性率 5 4.5 5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PCNA ,bcl 2 ,P53 表达在子宫内膜增殖性病变、细胞恶性转化的进程中呈递增趋势 ,而P16趋于递减 ,提示细胞的过度增殖和增殖 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失衡在子宫内膜恶性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其异常表达可作为子宫增生性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观察胃癌和胃癌前病变中的幽门螺杆菌 (Hp)感染情况 ,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抑癌基因 p5 3、癌基因Bcl 2的表达情况 ,探讨Hp感染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尿素酶试验、Warthin starry银染色检测Hp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 5 3例胃癌、5 6例胃癌前病变和 10例大致正常胃粘膜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抑癌基因 p5 3、癌基因Bcl 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胃癌组Hp感染率为 5 6 .6 % ,胃癌前病变组Hp感染率为 6 6 .1% ,均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组(2 0 .0 % ,P <0 .0 1) ,而胃癌组与胃癌前病变组Hp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 ;胃癌和胃癌前病变组中 ,Hp阳性患者Hp感染与PC NA、p5 3、Bcl 2阳性表达及阳性分级呈正相关 (P <0 .0 1) ;在胃癌和胃癌前病变中 ,Hp感染与多基因共表达有相关性 (P <0 .0 1)。结论 Hp在胃癌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已引起广泛的关注 ,但其确切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结果提示 ,Hp感染者具有更多的肿瘤生物学行为 ,包括胃粘膜上皮细胞增殖加速、抑癌基因p5 3的失活及癌基因Bcl 2的激活 ,Hp可能是这一演变过程的促进剂。Hp感染在胃癌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胃泌素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及其对肿瘤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放免法检测32例大肠癌血清及癌组织胃泌素含量。免疫组化标记癌组织有癌近旁黏膜胃泌素、P53蛋白、PCNA表达。结果:癌组织胃泌素与P53蛋白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0.4666,P<0.01),且二者均与肿瘤PCNA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0.8483,r=0.5668,P<0.025)。二者共同表达肿瘤PCNA较各自增高。P53蛋白表达与血清、癌组织胃泌素水平升高有关。癌近旁黏膜P53蛋白表达组较未表达组PCNA表达强度增高(P<0.05),但与血清胃泌素水平无关。结论:大肠癌胃泌素、P53蛋白独自或共同表达均可提高大肠癌增殖活性;癌近旁黏膜增殖状态与P53基因突变有关,但与胃泌素表达及血清胃泌素水平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大肠腺瘤-腺瘤恶变-腺癌演进过程中细胞凋亡与p53,PCNA的表达状况,探讨其内在联系,方法:利用DNA缺口末端标记技术,PCNA,p53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p53与凋亡双重染色技术,原位观察大肠腺癌,腺瘤恶变区,腺瘤非恶变区及管状绒毛状腺瘤(分别为34,27,27及27例)标本中凋亡细胞和PCNA,P53阳性表达细胞密度及分布,以非肿瘤大肠粘膜(6例)作为对照。结果:腺瘤非恶变区凋亡细胞密度分别高于腺癌,管状绒毛状腺瘤及非肿瘤粘膜(P均<0.01),腺癌及腺瘤恶变区P53蛋白阳性细胞密度分别高于管状绒毛状腺瘤(P均<0.01)和腺瘤非恶变区(P均<0.01)及非肿瘤粘膜(P分别<0.01),腺癌PCNA阳性细胞密度分别高于腺瘤恶变区(P<0.05),管状绒毛状腺瘤(P<0.01),腺瘤非恶变区(P<0.01)及非肿瘤粘膜(P<0.01),而腺瘤恶变区亦分别高于后3组(P分别<0.01),双染原位观察P53蛋白与凋亡细胞的分布发现:P63低表达区凋亡细胞分布则有增加趋势。结论:P53突变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促进大肠癌的形成,而当突变型P53蛋白表达增加时,PCNA表达亦增加,提示P53突变的肿瘤具有较高的增殖活性,其中腺癌增殖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5.
p16、p53和c-erbB-2蛋白在胃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扬  陈丽英  高美钦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3,37(3):266-268,276,F003
目的 研究抑癌基因 p16、p5 3和癌基因 c- erb B- 2在胃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进一步探讨胃癌发生发展的机制。 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p16、p5 3和 c- erb B- 2蛋白在胃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 结果  p16蛋白在正常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中表达呈下降趋势 ,异型增生和胃癌中 p16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正常胃粘膜 (P<0 .0 5 ) ,p16蛋白表达降低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相关性 ;p5 3蛋白在胃癌中表达显著高于异型增生 (P<0 .0 5 ) ,并且与胃癌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 (P<0 .0 5 ) ;c- erb B- 2蛋白阳性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 (P<0 .0 5 )。 结论 p16、p5 3和 c- erb B- 2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协同促进的作用。检测 p5 3和 c- erb B- 2对判断胃癌的恶性程度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与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和内膜癌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子宫内膜癌50例及不典型子宫内膜增生、复杂型子宫内膜增生和单纯型内膜增生各15例,进行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检测。结果p53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52%,不典型子宫内膜增生表达20%,复杂型子宫内膜增生及单纯型子宫内膜增生表达均为阴性,三者之间差异显著(P<0.01)。PCNA在子宫内膜癌表达100%,不典型子宫内膜增生表达为80%,两者显著高于复杂型子宫内膜增生47%及单纯型子宫内膜增生40%(P<0.05)。本实验发现p53和PCNA与内膜癌分化程度、转移扩散有关(p<0.05),与临床分期、肌层浸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p53蛋白和PCNA同时在内膜癌的高度表达,其患者预后较差,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p53和PCNA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扩散、转移有关;p53和PCNA联合检测可以作为子宫内膜癌预后判断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蛋白hMSH2及抑癌基因蛋白P53表达在子宫内膜癌发生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2例子宫内膜癌、12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及6例正常子宫内膜中hMSH2蛋白及P53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秩和检验和χ2检验及确切概率法统计分析。[结果]hMSH2蛋白在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04%、25.00%和33.33%,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P53蛋白在子宫内膜癌和子宫内膜增生过长阳性表达率45.65%和50.00%,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16.67%,但3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hMSH2蛋白表达阳性与阴性子宫内膜癌组,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90%与26.47%,两种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碱基错配增多导致的基因突变积累可能是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18.
①目的探讨CD105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以及CD105、PCNA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的关系。②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6例子宫内膜癌及21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CD105、PCNA的表达情况。③结果CD105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间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且与子宫内膜癌的手术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随着PCNA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的增强,CD105的表达亦增高(P<0.05)。④结论CD105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关;血管生成可能促进肿瘤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初步探讨Pokemon表达与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不同类型EC组织中Pokemon表达与p53突变的关系,为寻求基因治疗的有效靶点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收集四川大学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病理科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的子宫内膜存档石蜡标本共98例(其中EC 58例,正常内膜组织20例,非典型增生内膜组织2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每例切片中Pokemon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分析Pokemon和突变型p53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Pokemon在正常内膜组织、非典型增生内膜组织、EC组织的阳性率分别为25.00%(5/20)、60.00%(12/20)、93.10%(54/58),表达程度逐渐增强(P均<0.05);Pokemon在Ⅱ型EC组织的阳性率97.14%(34/35)高于Ⅰ型的阳性率86.96%(20/23)(P=0.018);Pokemon在Ⅲ~Ⅳ期、Ⅱ型及Ki-67增殖指数≥50的内膜癌组织中表达程度较高(P=0.012、0.023、0.029);Ⅱ型EC组织中,Pokemon和突变型p53的秩和相关系数rs=0.669(P=0.000)。结论 Pokemon的高表达引起突变型p53表达上调,可能是Ⅱ型EC的致癌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20.
赵明珠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5):598-599,603
目的:探讨卵巢癌中C-erbB2基因、p53基因的表达情况及p53蛋白表达与PCNA的相关性。方法:对比2008年1月~2009年1月应用免疫组化SP三步法检测的40份卵巢癌组织、10份正常卵巢组织中C-erbB2基因、p53基因的表达情况及PCNA计数。结果:卵巢癌组织中存在C-erbB2基因与p53基因的异常表达,阴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卵巢组(P<0.01),p53蛋白表达阳性与阴性两组间PCNA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阳性组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C-erbB2基因、p53基因的异常表达与卵巢癌的发生有关,其异常表达强度与肿瘤的分化及患者的预后有关,临床联合检测C-erbB2基因、p53基因的表达情况及PCNA计数,有助于准确判断卵巢癌的恶性程度及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