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志玲 《吉林医学》2011,(33):7099-7099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行前臂小血管吻合的手术方式及操作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行动静脉内瘘术进行血液透析患者的小血管吻合临床资料,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前臂小血管吻合术的不同手术方式的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总结小血管吻合术的最佳手术方式。结果:桡动脉和头静脉侧端吻合术较端端吻合的成功率高,且并发症较少,两种吻合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前臂小血管吻合术应以桡动脉和头静脉侧端吻合为临床首选的吻合术式。  相似文献   

2.
朱珏 《吉林医学》2012,33(30):6545-6546
目的:比较自体血管前臂动静脉内瘘术(AVF)端侧吻合术与端端吻合术的方法,评估术后的内瘘通畅率,吻合口直径及透析流量。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自体血管前臂AVF患者,其中端侧吻合术35例,端端吻合术35例。结果:端侧吻合组的手术成功率为97.1%,高于端端吻合组的85.7%(P<0.05);3个月通畅率为94.2%,高于端端吻合组的77.1%(P<0.05);术后3个月吻合口口径及透析血流量均高于端端吻合组(P<0.05)。结论:自体血管前臂AVF采取端侧吻合术是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陆磊  郭治宇  张浩 《浙江医学》2017,39(19):1675-1677
目的探讨侧侧吻合术建立的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因终末期肾病行首次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患者67例,将行侧侧吻合术建立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的33例患者设为观察组,行端侧吻合术建立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内瘘的3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术后6周动静脉内瘘可使用率)、2年通畅率、2年后吻合口流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2年通畅率、2年后吻合口流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6.06%vs.23.53%,P<0.05)。结论侧侧吻合术建立的鼻烟窝动静脉内瘘具有端侧吻合术建立的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内瘘相同的功效及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推荐作为血液透析患者首次动静脉内瘘手术的首选。  相似文献   

4.
廖丹  张林  李红  肖欢 《西部医学》2011,23(12):2353-2355
目的探讨头静脉、桡动脉三种不同吻合方式动静脉内瘘术的优缺点及其并发症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328例动静脉内瘘术患者术中采取端侧、端端、侧侧手术方式的成功率、内瘘并发症,并做相关数据的统计学处理。结果动静脉内瘘手术成功率92.9%,均能达到维持性血液透析标准,端端吻合术组与侧侧吻合术组吻合口口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端端吻合术组与端侧吻合术组吻合口口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端侧吻合术组吻合口血流量与其他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内瘘堵塞23例(7%),血栓形成是动静脉内瘘阻塞的主要原因,高血压组和(或)糖尿病组与其他组比较,其内瘘失败率明显增高(10.6%和3.5%),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内瘘手术连续缝合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应作为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首选。血栓形成仍是动静脉内瘘堵塞的主要原因,应注意防范。高血压肾病组及糖尿病肾病组手术成功率相对较低,应把握手术技巧,并于术前充分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臂动静脉造瘘端侧吻合术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臂近腕关节处头静脉与桡动脉的端侧吻合术,为64例患者建立动静脉内瘘,作为慢性透析患者的维持性血管通路。结果:64例均一次吻合成功,出血少,术后当时能触及明显血管震颤,闻及清晰血管杂音。60例使用良好,发生血栓形成4例,假性动脉瘤1例,无感染、窃血综合征。结论:在前臂近腕关节处以头静脉与桡动脉端侧吻合方式建立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应用于血液透析,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上肢远端3种动静脉内瘘术的优缺点。方法:对终末期肾病患者90例分别施行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端端吻合术、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端侧吻合术和前臂动静脉内瘘端端吻合术,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90例术后早期未出现并发症,均能达到血透标准,鼻烟窝内瘘端端吻合组的吻合口口径小于鼻烟窝内瘘端侧吻合组和前臂内瘘组(P〈0.05),鼻烟窝内瘘端侧吻合组和前臂内瘘组两组的吻合口口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吻合口血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临床上需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端侧吻合对患者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动静脉内瘘吻合手术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3月-2013年4月我院19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端端吻合术,实验组行端侧吻合术,比较两组病例手术成功率及术后疗效。结果实验组手术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通畅率高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吻合口径(AVFD)、透析血流量(AVFB)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术成功率高、效果显著,可作为前臂AVF术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鼻烟窝动静脉内瘘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1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鼻烟窝处以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方式建立动静脉内瘘并作为其血管通路.结果:透析血流量达到200ml/min以上,最终成功率为100%.第3个月及第6个月的通畅率均达100%.结论:当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初次建立动静脉内应尽量选择鼻烟窝动静脉内瘘,而端侧吻合的手术方式也是值得推荐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性肾衰患者进行前臂动静脉内瘘术的方法及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对53例老年糖尿病性肾衰患者,行前臂中远1/3处桡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或端端吻合术。结果:端侧吻合术21例,端端吻合术32例。瘘口全部通畅,满足血液透析要求。结论:选择前臂中远1/3处的部位行桡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或端端吻合术,大大提高了老年糖尿病性肾衰患者动静脉内瘘术的成功率、减少患者多次手术的痛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的手术方法并总结其临床效果.方法 自1998年1月至2009年1月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行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术752例,其中鼻烟窝处动静脉内瘘术378例,前臂动静脉内瘘术353例,上臂动静脉内瘘术18例,下肢动静脉内瘘术3例.结果 手术成功率98.4%,使用时间3个月至10年,绝大部分患者透析效果满意.结论 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术是长期血液透析的最佳方法,鼻烟窝处动静脉内瘘术是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术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1.
张智敏  吴凡  周伟  石晓云  程圣英 《四川医学》2009,30(10):1537-1539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手术方法以及内瘘失功常见原因及其处理。方法回顾性统计1992年12月-2007年12月以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血透患者586例,分别选择自体前臂动静脉内瘘、鼻咽窝动静脉内瘘、移植血管内瘘、人工血管移植内瘘等手术方法。结果586例患者完成统计,共计内瘘手术672例次,前臂及鼻咽窝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共611例次,(90.9%),内瘘失功77例,〉2次内瘘手术77例。结论前臂及鼻咽窝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手术方式,贵要静脉经皮下隧道与桡动脉吻合内瘘术及自身大隐脉移植动静脉内瘘为血液透析患者提供了一条新的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尿激酶在已有血栓形成的血液透析用前臂动静脉内瘘的作用,提高二次同侧动静脉内瘘手术成功率。方法在前臂动静脉内瘘形成血栓时,血液透析无法进行,必须及时开通动静脉内瘘。在进行同侧二次动静脉内瘘手术中,向离断的头静脉中注入尿激酶10万U,同时夹闭头静脉20 m in以上,开放静脉夹,见头静脉断端有血液溢出,然后再行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术。结果 21例手术患者,其中14例剪断头静脉时,其远端血栓存在,无血流溢出,向头静脉内注射尿激酶10万U后,夹闭头静脉20 m in以上,有血栓随血流流出或血液溢出,再行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术,21例全部成功,内瘘复功半年以上100%。结论同侧二次前臂动静脉内瘘手术中局部使用小剂量尿激酶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且很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尿激酶在已有血栓形成的血液透析用前臂动静脉内瘘的作用,提高二次同侧动静脉内瘘手术成功率。方法在前臂动静脉内瘘形成血栓时,血液透析无法进行,必须及时开通动静脉内瘘。在进行同侧二次动静脉内瘘手术中,向离断的头静脉中注入尿激酶10万U,同时夹闭头静脉20 m in以上,开放静脉夹,见头静脉断端有血液溢出,然后再行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术。结果 21例手术患者,其中14例剪断头静脉时,其远端血栓存在,无血流溢出,向头静脉内注射尿激酶10万U后,夹闭头静脉20 m in以上,有血栓随血流流出或血液溢出,再行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术,21例全部成功,内瘘复功半年以上100%。结论同侧二次前臂动静脉内瘘手术中局部使用小剂量尿激酶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且很安全。  相似文献   

14.
张永松 《吉林医学》2014,(20):4532-4532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动静脉内瘘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接受动静脉内瘘两种术式的患者(钛轮钉吻合、端—侧直接吻合)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内瘘功能及并发症。结果:钛轮钉吻合手术耗时低于端—侧吻合,但其内瘘血流量及通畅程度不如后者。且其狭窄及血栓形成率显著偏高。结论:端—侧直接缝合吻合术后内瘘畅通维持状态及血流量显著高于钛轮钉吻合,虽然其手术耗时较长,但依然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优先选择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术的术式选择与血管保护的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2009年对20例患者分别选择前臂头静脉及桡动脉内瘘端端术(14例)和端侧术(6例)建立动静脉内瘘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均一期成功,术后内瘘通畅良好.动静脉内瘘使用3个月,使用仍良好.结论 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的术式保持了桡动脉的连续性,避免了因缺乏桡动脉血供导致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温玉  敬春兰 《西部医学》2011,23(1):98-100
目的探讨肾衰患者建立长期用血液透析通路而施行头静脉桡动脉吻合内瘘手术术式。方法回顾分析12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行头静脉桡动脉吻合内瘘术的临床资料,A组为端侧吻合术,B组为端端吻合术,并比较两种术式的优缺点。结果A组临床应用64例68次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内瘘术,其中60例仅1次手术,有4例因血管炎症或血管栓塞先后施行2次手术。术后近期内因血管内堵塞未能使用者2例,另有2例因血管流量不足而放弃使用,60例使用良好,动静脉内瘘使用1个月~4年,最长已穿刺达500余次,仍使用良好。B组64例66次头静脉桡动脉端端吻合内瘘术,其中62例仅1次手术,有2例因血管炎症或血管栓塞先后施行2次手术,13例术后患者常感手部发冷或无力,较重者感手部疼痛及麻木,检查时发现手背浮肿或紫绀,5例经常发生心力衰竭。结论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内瘘手术连续缝合操作简便,吻合成功率高,效果确切,并发症少,是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道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施行桡动脉头静脉端侧显微外科吻合内瘘手术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桡动脉头静脉端侧显微外科吻合内瘘术21例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结果临床应用62例62次桡动脉头静脉端侧显微外科吻合内瘘术,2例因头静脉口径细小术后内瘘通血量不足,未能使用,1例术后内瘘闭塞后失去随访,59例使用良好。动静脉内瘘使用3个月~4年。结论动脉头静脉端侧显微外科吻合内瘘手术吻合成功率高,效果良好,并发症少,是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在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拟手术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51例,术前对拟手术侧血管状况行超声评估,若不符合标准,改为对侧评估。结果术前评估51例,其中3例因肥胖或皮肤瘢痕形成,临床无法确定手术血管,直接行超声评估。6例拟手术侧前臂血管状况不符合标准,改为评估对侧;3例双侧前臂血管状况不符合标准,而未予手术。12例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插管或有血栓史的患者,中心静脉均未存在狭窄或闭塞。体表描记符合标准的桡动脉、头静脉走行48例。结论超声可用于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前评估,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聂新平 《中外医疗》2016,(36):37-39
目的 探究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不同动静脉内瘘术式的效果.方法 整群选取对该院2012年1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52例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现其中吻合口的直径和血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端侧吻合术较优,端侧吻合术吻合口的直径、血流量依次为(6.03±0.29)mm、(743.20±152.70)mL/min,优于端端吻合术的(4.66±0.71)mm和(545.90±132.70)mL/min(P<0.05);手术成功率和内瘘的成熟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端侧吻合术并发症6.67%明显较低(端端吻合术为1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端侧吻合术的整体情况优于端端吻合术,因此值得在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动静脉内瘘手术的过程中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20.
刘宝娟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0):370-370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血液透析的血管途径。目前,选择桡动脉做侧端或端端吻合两种术式。 1 吻合部位与方式的选择 一般选择左侧进行桡动脉与头静脉吻合手术,主要是为患者尽可能提供方便。例如,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患者可以用右手就餐、饮水等,手术后以右手为主从事操劳较为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