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对42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定疗效:本组病例恢复良好9例(21.4%),轻度残疾16例(38%),重度残疾12例(28.6%),植物生存3例(7%),死亡2例(4.8%)。结论早期诊断与合理治疗是改善外伤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理、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总结28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和治疗结果,并对患者GCS评分与预后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病例痊愈13例(46.4%),轻残7例(25%),中残4例(14.3%),重残3例(10.7%),死亡1例(3.6%)。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cos)判断预后标准,痊愈患者与轻残患者GC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中残、重残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死亡患者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外伤性脑梗死多为颅脑外伤导致的脑血管痉挛、血管损伤、血栓形成、颅内压增高及脑灌注压降低等原因引起,好发于基底节区,临床表现依梗死灶的部位和范围的大小而有不同,患者GCS评分越低,预后越差,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重型颅脑外伤术后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CA Vm)和血液流变学诸指标的变化规律,探讨两者联合检测对外伤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重型颅脑外伤术后患者104例和健康体检者40例,用脑血管多普勒(TCD)检测MCA Vm,同时测定全血低切黏度(LWBV)、全血高切黏度(HWBV)、血浆黏度(PV)和纤维蛋白原(Fi)含量,对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重型颅脑外伤组术后第1天,MCAVm、LWBV、HWBV、PV和Fi含量明显升高,第3天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术后第1、3、5、7、14天的MCA V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者术后5个时间点MCA Vm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高于非脑梗死者(P〈0.05)。ROC曲线对预测重型颅脑外伤术后外伤性脑梗死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血浆Fi含量尤为灵敏,TCD检测大脑MCA Vm联合血浆Fi含量测定预测外伤性脑梗死的灵敏度为97.8%,特异度为53.1%。结论脑血管痉挛和血液流变学异常是颅脑外伤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危险因素,参与外伤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TCD检测MCA Vm联合血浆Fi含量测定可明显提高外伤性脑梗死预测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4.
方钿德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8):233-234
目的探讨标准外伤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度颅脑损伤并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重度颅脑损伤并外伤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标准外伤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随访6个月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56.7%,显著高于对照组(1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重残、植物状态和死亡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可提高重度颅脑损伤并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后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诊治经验.方法 对21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外伤后脑梗死发生时间<2d 4例,2~3d 14例,>3d 3例;单侧额颞顶叶大面积梗死8例,双侧多发梗死1例;单侧基底节梗死4例,颞枕部梗死4例,额颞叶梗死1例,颞顶叶梗死2例,小脑梗死1例;梗死病灶面积直径0.5~2.0 cm 3例,2.1~4.9 cm 3例,≥5.0 cm 16例;非手术治疗5例,开颅手术治疗16例.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标准,预后良好4例,中残7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3例.结论 外伤性脑梗死治疗效果与原发病情有关,儿童外伤性梗死预后较好,颅脑损伤合并大血管梗塞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外伤颅内血肿并发大面积脑梗死的早期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总结分析24例经头颅Cr、MR证实为重度颅脑外伤并发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资料及相应的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其中13例同时行梗死侧去大骨瓣减压术,另11例于首次手术1~3天内再次行梗死侧去大骨瓣减压术。按GCS标准判断预后,8例恢复良好(33.3%),中残4例(16.7%),重残3例(12.5%),植物生存2例(8.3%),死亡7例(29.2%)。结论:重度颅脑外伤颅内血肿患者极可能并发大面积脑梗死,病死率极高。主要确诊手段是常规CT、MR检查,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对外伤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接受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资料。结果:本组患者28例,其中男17例,女11例,平均年龄(49±18)岁。入院时按Glasgow昏迷评分(GCS)〉10分1例;5~10分21例;3~4分6例。术后3个月时按Glasgow预后评分(GOS)评定疗效:良好10例(35.71%),中残5例(17.86%),重残5例(17.86%),植物生存1例(3.57%),死亡7例(25%)。GCS评分≤5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GCS评分〉5的患者(P〈0.05)。结论:去骨瓣减压术是治疗外伤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GCS评分5分以上颅脑损伤患者,在出现不可逆缺血损害前,席早期行去骨瓣减压并砸腩膜成形术等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8.
吴琼 《实用全科医学》2007,5(3):226-227
目的探讨老年人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TIH)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0岁以上254例老年人颅脑损伤患者中132例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多出现在伤后3d以内,本组伤后24h内出现29例(21.9%),在72h内出现18例(89、4%),在3~7d内出现14例(10.6%)。以老年人多见,本组占同期老年人颅脑损伤的51.9%。病死率高达30.3%。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对老年人颅脑损伤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迟发性颅内血肿要及时作出诊断,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是降低病残率和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自1995年8月-1999年12月收治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DTICH)22例,占同期颅脑外伤住院患者的2.0%。CT复查证实DTICH至受伤时间为7小时-7天,3天之内者19例(86.4%),非手术治疗5例恢复良好,开颅清除迟发血肿17例,10例恢复良好,2例中残,1例重残,死亡4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寻求恰当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我院住院的外伤性脑梗死56例病人的诊断与治疗情况。结果外伤性脑梗死56例中,小面积梗死(小于3cm)25例(44.64%),中面积梗死(3~5cm)18例(32.14%),大面积梗死(5cm以上)13例(23.21%)。手术治疗20例,颅骨牵引颈部制动6例,保守治疗30例。治疗:良好38例(41.45%),中残12例(21.42%),重残2例(3.57%),植物生存1例(1.79%),死亡3例(5.36%)。结论认真观察脑外伤病人的病情,及时复查脑CT,早期发现外伤性脑梗死并早期恰当治疗,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并发脑梗死的诊断与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42例颅脑损伤后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按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随访3个月至1年,预后良好12例(28.6%),中残12例(28.6%),重残10例(23.8%),植物生存者3例(7.1%),死亡5例(11.9%),存活37例。结论对于颅脑损伤后并发脑梗死的患者,给予积极预防、早期诊断及治疗,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颅脑外伤后并发脑梗死的发生机制,探讨早期预防、救治的措施。方法与结果总结32例经影像学证实为颅脑外伤并发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按格拉斯哥结果分级(GOS)判断预后的标准,恢复良好12例,中残5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8例。结论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死亡率高。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保证,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外伤性脑梗死临床分析及防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分析颅脑外伤后并发脑梗死的发生机制,探讨早期预防、救治的措施。方法与结果 总结32例经影像学证实为颅脑外伤并发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按格拉斯哥结果分级(GOS)判断预后的标准,恢复良好12例,中残5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8例。结论 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死亡率高。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保证,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39例颅脑外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靳清 《重庆医学》2008,37(16):1802-1803
目的 分析颅脑外伤后并发脑梗死的发生机制,探讨早期预防、救治的措施.方法 总结自1997年1月至2003年1月收治颅脑外伤并发脑梗死39例临床经验.结果 按格拉斯哥(GCS)结果分级判断预后的标准,治愈17例,中残5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9例.结论 作者认为提高对颅脑外伤并发大面积脑梗死的认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保证,及时手术、术中、术后进行正确预防和治疗,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和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颅脑外伤后并发脑梗死的发生机制,探讨早期预防、救治的措施。方法 总结自1997年1 月至2003年1月收治颅脑外伤并发脑梗塞39例临床经验。结果按格拉斯哥结果分级判断预后的标准,治 愈17例,中残5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9例。结论认为提高对颅脑外伤并发大面积脑梗塞的 认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保证,及时手术、术中、术后进行正确预防和治疗,将有助于改善 患者的预后和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分析合并脑水肿偏头痛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类偏头痛发作的认识.方法 报告我院2013年12月收治的1例(国内首例)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合并弥漫性脑水肿病例资料,结合国外文献报道的19例,进行临床资料总结.结果 20例患者均合并脑水肿,男∶女=1.2∶1;平均发病年龄(16.0±10.2)岁,其中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8例(40%),散发性偏瘫型偏头痛8例(40%),有先兆偏头痛4例(20%).常见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依次为瘫痪15例(75%),失语13例(65%),意识障碍12例(60%),视觉异常8例(40%),感觉障碍7例(35%).11例(55%)存在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结论 伴发脑水肿的偏头痛患者临床表现复杂,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程度重、持续时间长,应争取早期诊断和治疗,并重视间歇期的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22例脑梗塞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给予丹红注射液和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对照组(60例)给予维脑路通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率64.5%,总有效率83.9%,对照组显效率45%,总有效率70%,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2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脑醒死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戴桂良   《中国医学工程》2009,(4):268-270
目的分析影响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其预防和早期识别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09年6月入我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经颅多普勒判断脑血管痉挛发生,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本组91例患者共31例(34.1%)发生脑血管痉挛,其中轻度痉挛9例(9.9%),中度痉挛16例(17.6%),重度痉挛6例(6.6%)。而损伤类型、GCS评分、蛛网膜下腔出血及Fisher分级均是影响脑血管痉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挫裂伤或硬膜外血肿者、中重度颅脑损伤者、合并SAH者及SAH严重者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可能性高;有相应危险因素的颅脑损伤患者应予重视,防止脑血管痉挛发生或进行早期识别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9.
钟桂香  张英芬  杨洪亮 《医学综述》2009,15(16):2538-253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其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相关性。方法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轻型35例、中型36例、重型25例,均采空腹静脉血3 mL,分离血清,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对hs-CRP进行检测;选取3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方法同上。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hs-CR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2周后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各组间血清hs-CRP含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患者hs-CRP含量与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结论hs-CRP作为一种炎症标志物,在脑梗死的形成和进展中起关键性的作用,能反映脑梗死病情的严重程度,对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判定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5年1月~2009年7月1887例神经内科病人进行分析。结果在1887例神经内科病人中,发生医院感染198例,感染率10.5%;感染多发于脑卒中患者,以脑梗死、脑出血为主,其构成比分别占45.12%和18.78%;感染部位主要以呼吸道为主,构成比61.6%,其次为泌尿道,构成比9.79%。呼吸道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与病人的年龄、基础病、住院卧床时间、侵入性操作有密切关系。结论神经内科医院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疾病的治疗进程和预后,应对主要危险因素进行重点监控和预防,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