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江容 《中国医药导报》2011,8(16):183-184
目的:探讨交通事故伤导致严重挤压综合征患者的急救护理。方法:针对14例车祸伤导致挤压综合征的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加强脏器和全身功能的保护,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结果:治愈10例,死亡4例。结论:通过针对性的急救护理措施,可大大提高挤压综合征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朱婷  赵燕莉 《甘肃医药》2013,(12):946-948
挤压综合征是指肢体被严重挤压或肌肉丰满的肢体被挤压一小时以上(如大腿),而后引起一系列的病理改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蛋白尿、高钾血症,少尿甚至无尿等急性肾衰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根据挤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特点,统计分析了我科17例挤压综合征患者,列举了常见的5种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最后得出严密观察病情、加强专科护理、进行恰当合理的心理干预是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抢救挤压综合征急性肾功衰7例护理钟淑英(广西区南溪山医院肾病科)关键词挤压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高血钾症;护理挤压综合征是肌肉组织严重埋压所致的肌缺血、肌红蛋白尿和肾损害的高危病症,死亡率高[1],在护理中有几个重要环节对挽救患者生命极为重要。现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地震后严重挤压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方法:对汶川地震后收治的7例严重挤压综合征患者,采用持续床旁血液净化治疗(CBP),通过改良对减压伤口渗液量的估算等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及加强多脏器功能的观察与护理,改善预后。结果:2例治愈,4例病情好转,1例死亡。结论:对严重挤压综合征患者,尽早行CBP并积极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护理,可大大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李晓玉 《右江医学》2008,36(5):644-645
挤压综合征多由于地震、矿井塌方、车祸、战争等原因,外界物体压迫肢体、躯干而引起,其临床过程凶险,如不及时抢救,预后极差。据国外文献报道,死亡率可高达65%,常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其中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最高。因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我科近期收治了2例挤压综合征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经积极抢救,1例好转,1例死亡,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探讨重症医学科对挤压综合征的重症患者实施的护理干预措施.通过正确实施肾替代或肾支持技术中的护理,伤肢护理,休克护理,心理护理及营养支持等综合护理措施,可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地震中的伤害会有3%~20%为挤压伤,其中相当一部分将发展为挤压综合征。Bulut等研究表明,地震后挤压综合征死亡率高达21%。因此,在救援过程中对挤压伤病员应该给予高度的关注,防止挤压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挤压综合征是创伤的严重并发症,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达50%~70%[1].笔者所在科室在2005年2月至2008年10月共收治17例挤压综合征患者,经及时急救及护理取得了较好结果.现将急救护理配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分析成都军区总院收治的汶川地震致挤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治疗方法 及其顸后,总结救治经验.方法 通过调查问卷对成都军区总院收治的汶川地震致挤压综合征患者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其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治疗时机、治疗方式、转归及并发症等.结果 成都军区总院在2008年5月12~30日共收治地震伤员1 070人,其中挤压综合征患者17例,发生率为1.6%.挤压综合征患者无明显性别差异,有明显的年龄分布特点,94.1%的患者集中于20~59岁.52.9%的患者接受了1次或1次以上的筋膜切开术,47.1%的患者直接进行了截肢术,最终的保肢率为17.6%.8例患者出现少尿型肾功能障碍,其中4例接受透析治疗,2例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例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并死亡.结论 挤压综合征患者应尽早被送至非震区的综合性医院救治.早期恰当的内、外科干预可有效降低此征的死亡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10.
挤压综合征是指肢体或躯体的软组织广泛受到重物长时间的挤压所致,是煤矿生产中多有发生、伤情复杂、变化较快,对肾功能损伤严重.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的高度肿胀、肌红蛋白尿、高钾血症,最终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综合征群,如治疗和护理不当死亡率较高.目前护理人员了解本病的临床护理,有效地防止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抢救病员生命有重要意义.现将护理体会浅谈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2010年8月2日,我科收治1例车祸致双下肢挤压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经应用封闭式负压引流(VSD),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和精心护理后,达到了满意的效果,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挤压综合征(crush syndrome)是指人体四肢或躯干肌肉丰富部位,遭受重物挤压或长时间的压迫,肌肉组织大面积变性坏死,有毒的代谢产物吸收入血,出现肢体肿胀、运动障碍、高钾血症、肌红蛋白尿、急性肾衰竭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随着国家基础建设的扩大,交通运输的发展,各种重物压砸及交通碾压事故导致的挤压综合征也越发频繁,如果救治不及时,轻则造成患者肢体残缺,重者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合理的急救护理有助于挽救患者生命和减少伤残。近年来我院救治了挤压综合征患者12例,通过对其进行早期积极的救护,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邱昌建 《海南医学》2011,(18):48-50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RRT)治疗挤压综合征的方法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本院收治入院的60例挤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两组,对照组30例,行常规综合治疗;实验组30例,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治疗10d后,对两组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进行对比;随访1~2个月,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病死率。结果治疗10d后两组相比,实验组的患者各项生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早期治疗挤压综合征可以显著改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生化指标,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和病死率,值得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地震后发生挤压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措施.方法在325例地震伤患者中,有35例并发挤压综合征,按其性别、年龄、伤后就诊时间、治疗过程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获救时间、诊治延误及年龄均是挤压综合征发生的高危因素.35例地震伤并发挤压综合征患者均行彻底切开减压,6例痊愈,2例遗留功能障碍,27例截肢.结论 对地震伤后挤压综合征伤情高度重视和准确判断,早期诊断,及时充分减压,是对地震伤并发挤压综合征最主要的预防与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讨论中医辨证治疗挤压综合征.方法 根据诊断进行辨证治疗.结论 挤压综合征的死亡率极高,以往可达50%,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是能作出早期诊断与及时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6.
温月  林丽  温怡 《西部医学》2009,21(4):681-682
目的总结挤压综合征合并气性坏疽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护理体会。方法以“标准预防”和“接触隔离预防”为标准,为13例患者实施连续性血液净化的救治,通过加强治疗过程中的安全防护管理,正确处理医疗污物,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加强治疗中的观察及护理,加强患者心理健康宣教等有效的护理措施,来保证治疗护理的有效进行。结果13例患者无一例死亡,亦无医院交叉感染发生。结论对此类患者早期诊断,实施有效的隔离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挤压综合征广泛存在于自然灾害、创伤及交通事故中,主要表现为低血容量休克、急性肾损伤、高钾血症、酸中毒等,其中急性肾损伤是挤压综合征患者病死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挤压综合征相关急性肾损伤的治疗包括早期补液、对症治疗及肾脏替代疗法等,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国内外针对挤压综合征相关急性肾损伤的治疗尚无标准方案,因此明确发病机制及制定有效治疗方案可能是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挤压综合征相关急性肾损伤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地震导致的挤压综合征一旦出现了多器官功能衰竭(mnltiple organ failure,MOF)则预后非常差,死亡率极高[1].对挤压综合征及时和有效的救治是目前急救医学临床医师所面临的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用挤压膀胱的方法解除淋巴结核术后尿潴留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我科行淋巴结核切除术后发生尿潴留的患者共62例,随机将患者分对照组28例,观察组34例,分别进行听音乐及流水声等一般护理和挤压膀胱法护理解除尿潴留。结果解除尿潴留的成功率观察组为100%(34/3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14%(1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除尿潴留的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挤压膀胱法可以有效的解除患者尿潴留。  相似文献   

20.
地震导致的挤压综合征一旦出现了多器官功能衰竭(mnltiple organ failure,MOF)则预后非常差,死亡率极高[1].对挤压综合征及时和有效的救治是目前急救医学临床医师所面临的难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