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黄帝内经》是一部卷帙浩繁的古代医学论文总集,乃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其思想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气象、医药等十分广阔的领域。《黄帝内经》运用整体思维、变易思维、相成思维全面地诠释"气交"理论,认为万物皆禀天地之气而生,自然万物是一个连续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遵循天人一体观,"气交"理论揭示了生命活动规律以及天地自然变化对生命生理变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论五行理论在《黄帝内经》建构中的作用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行理论是研究五行的概念内涵、特性、事物五行属性归类及其相互关系,并用以解释宇宙万物之间广泛联系的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认识宇宙万物相互联系,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黄帝内经》在构建其医学理论时,运用了五行这一哲学概念及相关理论采阐述与人体生命相关事物或生命活动本身的奥秘、构建医学理论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全面地运用于说明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辨证、治疗等医学问题,为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建构奠定了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成书于《史记》之后《七略》之前的几十年期间,其主要内容的建构汲取了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受到了秦汉诸家思想的影响极为深刻。这一时期的"重生"、"重民"、"重阳"、"重土"、"天论"、"天人合一"等思想,以及《淮南子》、《春秋繁露》、《史记》等重要著述都对《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的构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至于这一时期的天文历法知识乃至医药学成就,更是其理论构建时必须吸纳的基本材料。  相似文献   

4.
古代唯物主义认为"气"是最原始的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最小的单位,并把自然界万物的变化归结于气机升降变化的影响。因此,在中医学中气机升降在生理、病理、辩证、治疗、选方用药上均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黄帝内经》奠定了气机升降的最初理论基础,是后代理论发展延伸的源头,其理论内容有着重要意义值得我们学习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形成的天文学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运六气理论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强调了“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医学观念,在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时,充分运用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成果,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所有生物一样,生命活动及疾病变化与自然阴阳寒暑变化同步,并具有与自然气候规律同步的节律.阐述《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形成的天文学背景,从侧面反映了《黄帝内经》“人与天地相参”的科学性,对深入探索《黄帝内经》的自然科学内涵及人体生命规律,以及指导临床防病治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医哲学是古代中国哲学与传统医学相融合的宝贵结晶。中医哲学对祖国传统医学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作为医家之宗的《黄帝内经》,把古代中国哲学尤其是道家的气论和具体医学内容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哲学中的气学理论。兼顾"道"与"器"一体的时而无形时而有形的"气",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支撑和临床依据是无法或缺的。它作为一种理论奠基和方法运用广泛的存在于《黄帝内经》中,在道器气一体的世界观影响下形成了对于自然万物、生命现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相关的方法论体系。在新时代,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对中医哲学及方法论的探究不论是对中国哲学还是中医药事业的创新与发展都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成书虽然晚于《史记》,但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仅仅29个医学案例约1.1万字的内容,就与《黄帝内经》在征引医学文献名谓、行文格式、问对体例、医学术语、精气—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疾病传变规律、"治未病"理念、"病人为治病之本"的观念、用"整体观念"阐述医学知识、10岁的年龄段划分、重视"胃气"在疾病预后变化中的意义、"杂合以治"的治病理念等12个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根据其中所传载的医学信息,提示司马迁及其此后时代的医学成就已经为《黄帝内经》理论的构建和成书准备了充足的文化基础、哲学基础、思维基础、方法学基础,尤其是构建医学理论时所必需的临床实践基础。只要认真地研读其中的内容后就有一种可以从中找到《黄帝内经》的影子之感,紧随其后的几十年成书也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理论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下文简称《内经》)的成书,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在对人体生命医学理论的阐发上有着明显的尚阴倾向:道家以阴性的"道"为宇宙本原,《内经》以阴精为生命的本体;道家强调"涤除玄览"的认知之道,《内经》崇尚虚静的医学思维方式;道家以寡欲清心为养生之道,《内经》主张"志闲少欲""积精全神"的养生方法。  相似文献   

9.
哲学是《黄帝内经》医学体系的灵魂,气学思想又是《黄帝内经》哲学思想的核心。纵观《黄帝内经》气学理论,传统认为《黄帝内经》所持有的"气一元论"思想并不明确,而是以真气论呈现的气本体论和天地阴阳之气的二元论思想。真气系生命的主宰,无阴阳、升降、清浊之性;《黄帝内经》藏象理论中的"肾气""经气""藏真"的概念皆是真气的具化。  相似文献   

10.
稷下争鸣与《黄帝内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帝内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建构的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它集道、法、儒、墨、名、阴阳、农、兵等各家思想精华,是我国古代唯一保留至今的完整的自然科学理论巨著。是什么样的文化氛围、具有怎样文化素质的一群医家成就了《黄帝内经》?它为中医理论注入了什么样的文化特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在其流传过程中,形成了《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等不同的传本,《黄帝内经》与其别传本,常常在对同一个字的书写时,或写作古字,或写作今字,此乃给今人学习《内经》带来一定困难。将《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相校,集录因书写或古字或今字而造成的异文材料,辨识解决有关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12.
自先秦到明清外感病因学理论经历了数个不同发展时期。《内经》《难经》这两部经典著作总结当时及以前的医学理论,为外感病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外感病因学在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中迅速发展,并在隋唐年间有所变化,但此时以伤寒为病因的地位仍未改变。外感病病因学的发展突破于宋金元,对传染病有了部分认识。明清时期,随着疠气学说的提出,外感六淫说和疠气学说共同构成了中医外感病因学,令中医外感病因学全面完善。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世流传时间最早、篇幅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部医学科学著作。它是中国先民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生活实践和解剖实践的经验总结。它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营卫血气、精、神、津液、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奠定了具有辨证思维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并为中医药学尔后发展打下了牢固基础。几千年来,《黄帝内经》建立起来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和丰富多彩的医疗方法在保证中华民族繁衍昌盛过程中,不断的受到了临床实践的严格检验,同时也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理化体系。文章从针灸手法、辨证用药、医学教育等方面论证了中医科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彭子益的医易思想集中体现于著作《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中,可概括为"依河图之理,构建人体气化圆运动模型",该模型以"天人合一"为构建原理、以"中气为轴、四维为轮"为模型框架、以"相火升降浮沉周流全身"为运作机制,体系完整,自成一家。其理论渊源主要有三,即河图、《黄帝内经》和黄元御。河图的"五行生成说"、《黄帝内经》的"藏象学说"和"脾不主时"说、黄元御的"一气周流"说均对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它整理了先人们积累的丰富的医疗经验,升华为理性认识,形成系统的医学理论,并且进一步驾驭医疗实践,建立中医学临床规范,使中医学基本上跳出了经验医学的窠臼,成为中国传统科学中探讨生命规律及其医学应用的系统学问。文章究其经文,探讨《黄帝内经》对晕针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外诊法》辑集了包括《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等23种医学著作中关于诊法的内容,其中《黄帝内经》占一半以上。该书在众多医家中选择了张志聪等人的注解,体现了对《黄帝内经》理论的独特解读方法,即:在选文方面初具规模和系统,内容简要精辟;注文的质量较高,解读重在实用;在诊法方面,诊察由外及内,汲取了《黄帝内经》的精华,奠定了后世关于四诊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医情志理论形成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均有研究。《现代中医情志学》在继承传统情志知识的基础上,将现代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相关知识有机地融入于其中,使传统的中医情志理论具有了"现代性"特征。研究医学学科的任何知识都是要以服务于临床实践为宗旨的,该书全面体现了这一主旨,而19个常见病症的示范则更能凸显其实践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中医对偏枯的认识是在不断论争中完善的。在《内经》中偏枯也称为偏风,后世也称为偏瘫或半身不遂等。《内经》中强调了偏枯具有神志清醒、肢体弛缓不用、肌肉萎缩、肢体疼痛的症状特点。后世在《内经》理论基础上又提出了麻木不仁和不知痛痒的症状,使中医对偏枯的论述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9.
脏腑精气阴阳理论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讨论了脏腑精气阴阳理论体系的构建。其构建的理由主要是现行脏腑气血阴阳理论体系存在问题较多 ,某些藏象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脱节以及藏象理论创新发展的需要 ;其构建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历代文献的有关论述 ,尤其是《内经》的脏腑藏精、精化为气等理论以及临床上脏腑精气阴阳病证的客观存在 ;其构建的理论支撑主要有结构与功能结合的藏象理论、藏动相合的精气理论以及古代哲学气分阴阳思维对藏象理论的渗透等。同时 ,讨论了脏腑精气阴阳的生理学体系和病理学体系的框架结构 ,以及在构建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某些重要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0.
首先透过文献资料整理分析,阐明"迎随"在《黄帝内经》里的真意,举出后世医家著作的引文加以佐证,以充实完善《黄帝内经》针刺调气理论;从针向迎随补泻法的定义、来源等谈起,指出其与《内经》中"迎随"的本意不符,也不能纯粹将其看做是针刺调气补泻手法,而是利用其优点,为针刺调气理论和临床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