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对《伤寒论》辨治眩晕症的条文进行了探讨。《伤寒论》认为眩晕症可分为阳虚水泛、阴阳离绝、胆火上扰、寒湿在中、清阳不升、阳明腑实、正虚邪恋等证,治疗时分别以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和真武汤、附子汤、小柴胡汤、茵陈术附汤、大承气汤和微辛轻清透邪之药治疗。  相似文献   

2.
茯苓四逆汤方出张仲景《伤寒论》由茯苓,人参,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功能温阳补阴,利水化湿,笔者宗其方义,治疗劳淋案,心悸水肿案,水肿心悸案,阳虚感冒案,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提示性脉症”的辨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景在《伤寒论》条文中论及的某些脉症,如“舌上干燥而烦”之“烦”,“发热”之“热”,“脉静”之“静”等,在后人的研究中多照文推论,以“字”解病,致使概念含糊,释义不一。通过结合临床及《伤寒论》原文本义对上述“脉症”进行分析探讨,认为此类脉症是仲景借以提示某一病证的病机、病变程度及预后而附加的,为“提示性脉症”,并非疾病之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对“脉症不应”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医家在遇到“脉症不应”的情况时多沿袭明代张景岳的理论,对脉或症进行“从舍”,然而反观大医家张仲景的著作,却以“脉症不应”之处为辨证之关键,强调“脉症合参”,认真分析脉症不应之理。通过研究张仲景脉症并重的思想,对“脉症不应”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圣济总录》心悸方用药规律。方法:使用方剂配伍信息综合挖掘系统(V1.0)统计药物频次及药类频次,并使用病药关联规则及病证药关联规则分析心悸方证与药之间的相互联系。结果:根据用药规律分析得出,心悸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以本虚为主,主要表现为心气虚,治疗以补气安神为原则,常用药物有人参、茯苓、远志、炙甘草、防风、天竺黄等,同时病证不同,选择的药物不同。高频药物配伍主要为茯苓-炙甘草,麦冬-炙甘草,人参-炙甘草等。结论:通过对《圣济总录》心悸方的系统分析研究,可了解治疗心悸病的基本思路,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相须、相使”是《本草经》所论中药“七情”中的两种配伍关系。李时珍解释说:“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如人参、甘草、黄柏、知母之类”;“相使者,我之佐使也”,通常以黄芩、大黄和黄芪、茯苓为例。  相似文献   

7.
小建中汤是一张平补阴阳、益气养血的良方,能温中焦、健中气、调补脾胃。张仲景在原文中并没有明确说明“甘味之药”就是小建中汤。但后世医家通过对张仲景著作的分析、方剂的研究及临床实验研究,提出了以小建中汤为主的“甘药”防治肝病。其中,曹颖甫尤其重视用小建中汤防治肝病,其对《金匮要略》中有关小建中汤的条文有独到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苓桂术甘汤方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为痰饮病所设的著名方剂,《金匾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书中与之相关条文有三:《伤寒论》第67条云:"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相似文献   

9.
老师方证对应,即“有是证用是方”的治疗方法,是中医临床经典著作《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一大特点,也是医圣张仲景对中医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大家知道,张仲景不仅首创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而且广搜博采,验证筛选了汉代以前流传于世的数百首高效经验方,准确地记载了每一首经验方的典型的适应证。临床上若能正确地实行方证对应,实质上是在重复张仲景当年的治病实践,疗效自然非同凡响。张仲景之后,深谙方证对应之道的著名医家,代不乏人。如近代名医曹颖甫著的《经方实验录》便是方证对应的典范之作,读之如饮上池之水,百读不厌。江尔逊老…  相似文献   

10.
《针灸大成》卷九"治症总要"为杨氏临床经验总结,包括内、妇、儿、外、头面五官、肢体经络及气血津液病症。全篇151条条文中有98条条文对病因病机做出分析,是杨氏诊治的重点所在。以论述五官病症、肢体经络病症、肝胆病症、脾胃病症、妇科病症最为详尽,体现杨氏临证治疗的特点,是针灸临床治疗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1.
桂枝茯苓丸来源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由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药五味药组成。功能活血化瘀,缓消症块。传统用于妇女少腹宿有症块,按之腹痛  相似文献   

12.
“反馈效症”一词主要脱胎于《伤寒杂病论》,为张仲景无形中建立的一种异常精确的反馈体系。中医在治疗疾病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反应,对诊断和治疗的正确性作出判断,根据系统的反馈,为临床提供决策。本文整理了其源流、基本概念和分类,提出了具体应用方向,以期为正确治疗患者抢占先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崔云教授治疗少弱精子症常用对药与角药理法方药经验。 方法 通过采集与分析崔云教授治疗少弱精子症的临床病例,在充分认识病因病机的基础上,对崔云教授诊治少弱精子症常用对药与角药进行归纳,总结崔云教授诊治少弱精子症常用对药与角药经验,对其用药思路及用药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并举案例予以佐证。 结果 崔云教授认为少弱精子症的病因与肾、肝、心、脾、肺等脏腑以及气血和湿热浊毒关系密切。治疗上针对其病机特点,选取“肝肾同治”“悦心安神”“疏肝(补肾)和胃”“金水相生”“调和气血”“解毒祛浊”等对药与角药来改善精子质量。常用对药与角药有“女贞子-旱莲草”“柴胡-续断”“生地黄-山药-山茱萸”“五味子-茯苓”“远志-石菖蒲”“大枣-黄芩”“生谷芽-生麦芽”“山楂-五味子”“麦冬-五味子”“黄芪-党参-丹参”“当归-川芎”“地榆-虎杖”“贯众-升麻-豨莶草”等。崔云教授治疗少弱精子症理论上善于创新,以肝肾为中心进行脏腑辨治,临证运用对药与角药谨守病机,扶正祛邪,通补相济,涩利兼施,用药温而不燥,滋而不腻,于平凡中寓深意,理、法、方、药经验独到。 结论 崔云教授治疗少弱精子症的常用对药与角药理法方药学术经验深刻、独到,值得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张仲景对“脉症不应”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多医家在遇到"脉症不应"的情况时多沿袭明代张景岳的理论,对脉或症进行"从舍",然而反观大医家张仲景的著作,却以"脉症不应"之处为辨证之关键,强调"脉症合参",认真分析脉症不应之理。通过研究张仲景脉症并重的思想,对"脉症不应"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 disease,AD)是目前常见的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该病的发病率正处在一个持续上升的阶段,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因此对该病的治疗方案也有很多。随着对自噬研究的深入,发现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自噬可以对AD产生影响并且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AD症状。开心散由唐代孙思邈创立,由人参、远志、茯苓、石菖蒲4味药组成,该方补泻兼施,以补为主,主要治疗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疾病。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以及对其药物成分的深入研究,发现其在改善学习记忆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同时发现了开心散的药物成分可以通过影响自噬相关蛋白对AD进行调节。其中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自噬通路是这4味药发挥作用的主要通路。因此,该文通过查阅中外文献并进行整理分析,对开心散调控自噬防治AD做出综述,为阿尔茨海默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活血化淤法是祖国医学针对“血淤”一症制订的治疗法则。临床应用由来已久,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内经》一书中,就有一些关于“血淤”的论述。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用辩证论治将“活血化淤”的治疗经验,从理、法、方、药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总结。以后的历代医家,在著书立说中,对“活血化淤”都有程度不同的创新和发展。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进一步总结了当时“活血化淤”的临床经验。认为“血淤”是形成许多疾病的原因。并提出了八个以“活血”和“逐淤”为名的方剂,通治五十余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周郁鸿教授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药处方的整理、分析,总结周教授治疗ITP的组方用药规律。 方法 整理筛选2010年1月—2015年12月间,周郁鸿教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治疗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处方1 102首,其中男性46人,女性71人,以中医传承系统(V2.5)软件为平台,专人录入,双人审核,建立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分析方法,统计中药使用频次,分析中药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核心药物组合及新处方。 结果 对处方进行分析,中药使用频次前五位的是仙鹤草、黄芪、茜草、茯苓、紫草。组方用药关联规则分析,前五对分别是“黄芪,仙鹤草”“茜草,仙鹤草”“炙甘草,仙鹤草”“黄芪,茜草”和“茯苓,炒麦芽”。中药药对规则分析,前五对分别是“当归,黄芪”“党参,仙鹤草”“炙甘草,仙鹤草”“白术,仙鹤草”“酸枣仁,仙鹤草”。中药用药关联度分析,前五位分别是“黄芪,牡丹皮”“白芍,紫草”“茯苓,水牛角”“黄柏、旱莲草”“白芍,芦根”。挖掘出30个4~5味中药的核心组合,在此基础上得到9首新处方。 结论 周郁鸿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经验丰富,临床上她多使用益气滋阴、补益气血、调理肝脾,清热凉血、滋阴凉血及温补脾肾中药。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中有很多关于“脉症不应”的论述,如色脉不应、形脉不应、脉与阴阳不应、脉与四时不应、脉与其他症状不应等。然而,考察整部《黄帝内经》,不但只字未提“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的问题,而且认为脉与症都是疾病本质的真实表现,不能随意舍去。应“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将脉象与各种症状综合分析,究其“脉症不应”之机制,以准确辨别疾病的新久,推测其轻重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关联规则,挖掘糖尿病真实临床症状与药物之间的关联关系。方法:通过成都中医药大学数字医药研究所研发的中医大数据平台,提取符合纳入标准的719例“糖尿病”真实临床医案中的症状、用药信息,构建临床病案数据库,采用频数统计及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挖掘相关症药关系。结果:糖尿病高频症状为乏力、口渴、形体消瘦;常用药物为麦冬、知母、茯苓;挖掘出尿多—知母、形体消瘦—知母、多食易饥—石膏、麦冬等症药强关联规则。结论:应用数据挖掘方法,总结糖尿病真实临床症药分布规律,为糖尿病中医真实临床症药条目构建与优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研读、分析《伤寒论》中与痞证相关条文,厘清痞证的病因病机、类证鉴别及辨证治疗,并进一步探究张仲景遣方用药特点,以裨益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