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云:“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又在《金匮要略》中日:“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中四药合用,温阳健脾以治其本,祛痰化饮以治其标,标本兼顾,疗效颇佳。笔在临床中运用该方多获良效。兹介绍四例病案如下。  相似文献   

2.
陈修园曾云:“医门之仲景,即儒门之孔子也”。张仲景是我国东汉末年的伟大医学家,历代尊之为“医圣”,其不朽巨著《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之祖”,是中医必读的经典。正如张仲景本人在自序中所云:“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之源。”  相似文献   

3.
眩晕作为《伤寒杂病论》中的常见症状,其病因各异,病机复杂,分析《伤寒杂病论》中眩晕有关的条文,按照病机将眩晕分为风火相煽,三焦饮停,膀胱气化阻遏、水湿停聚,阴阳两虚、清空失养,阳气郁闭过重,阴竭阳脱、阴阳离绝六个类型论述,以探讨张仲景对眩晕的辨证论治规律及理法方药特点,眩晕病机复杂多变,病性有阴阳虚实之分:实证多是水湿痰饮为患,虚证多责之脾肾阳虚、精血亏虚。张仲景对于眩晕一证主要从痰饮立论,采用三焦辨证方法治疗痰饮型眩晕,重视中焦脾胃的运化作用,创立了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真武汤等多首治疗痰饮型眩晕的经方。  相似文献   

4.
赵淑平 《基层医学论坛》2013,(13):1734-1735
支饮是中医病名,属于痰饮病的一种。"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一种继发性病因,作为病名其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痰饮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包括所有的痰证和饮证,而狭义的痰饮病则仅指饮证中的一种类型,即《金匮要略》所述四饮中的痰饮。支饮亦属于四饮之一,张仲景根据水饮停积的不同部位,把饮证  相似文献   

5.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相似文献   

6.
水饮证治,最早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仲景将其分为“水气”和“痰饮”两大门类。所谓水气者,乃指人体内之水液代谢失常,不循常道,潴留阻遏,影响气机运行而产生的种种病变。如《伤寒论》40条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162条云:“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356条云:“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相似文献   

7.
试论《伤寒论》六病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说《伤寒论》六病的意义,首先要明确"伤寒"的涵义,《素问·热论》谓:"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云:"伤寒有五。"张仲景在原著《伤寒杂病论》的太阳病中,分别论述了中风、伤寒、温病、风温以及痉、湿、眒等外感病证,由此可见该书所论的伤寒,是包涵各种外感及流行病在内的广义伤寒。既然伤寒包涵多种外感流行病,那么,仲景为什么只在太阳病中,分别作简单的论述,而不对各种外感病作深入的跟踪研究呢?  相似文献   

8.
肾气丸是张仲景所创立的补肾名方,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中运用肾气丸一方治疗寒湿脚气、虚劳腰痛、痰饮、消渴、女子转胞五种疾病,堪称"异病同治"经典。根据《金匮要略方论》原文中肾气丸的运用讨论"异病同治"理论。  相似文献   

9.
<正> 《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被历代医家奉为中医临证的经典著作,直到现在仍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的辨证和治疗。《伤寒论》是以六经辨证为纲,《金匮要略》则以脏腑辨证为纲,当然也涉及到气、血、津液、八纲及六淫等的辨证,所以本书第一篇总论以脏腑经络先后病名篇,而且有五脏风寒积聚病篇,痰饮病有水在五脏之异,水气病有五脏水之  相似文献   

10.
中医古代文献中无病毒性肝炎的病名(以下简称肝炎)。中医文献中‘黄疸’,‘胁痛’与肝炎有一定联系。《素问·平人气象论》云“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曰黄疸。”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指出“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桔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  相似文献   

11.
半夏泻心汤系汉·张仲景治疗痞证的主方之一.《伤寒论》149条(赵本)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心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金匮·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云:“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由于原文叙证简单,未言病机,故后世医家对此阐发,各有见解,以致后学者临证时莫衷一是,难以把握。本文试从以下两方面谈谈  相似文献   

12.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笔者通过对经文的学习,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现就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论治进行相关阐述,不妥之处,望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13.
痰饮,是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输布失司形成的病理产物,张仲景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病治篇》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成为后世医家治疗痰饮病的总则。本篇通过分析痰饮病机,阐述“温药和之”经义的精髓,梳理出了痰饮病治疗思路,概括为“温阳助运,扶正培元”“温化宣通,疏调气机”“燮理阴阳,和之平衡”三方面,以期为现代临床痰饮病论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旋复代赭汤出于《伤寒杂病论》,原文曰:“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张氏用本方治疗伤寒汗、吐、下后,表解,因中阳虚所致心下痞、噫气不除之证。其实,它不仅单纯用于外感热病后中阳虚阻之证,同时对于内伤杂病由于中气虚弱、痰湿偏胜、肝气上逆而致的反胃呕吐、呃逆、脘痛、痞胀、噫气、痰饮、哮喘、梅核气等汪,如果加减适宜,亦每获显效。  相似文献   

15.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首见于《伤寒论》。第一百零七条云:“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原为太阳病失治,误治,邪热内陷所致之“坏病”而设。《医宗金鉴》直接将此条列入“辨坏病脉证并治篇”。并在该条文下注云“伤寒八、九日,邪不解表不尽,不可下也。若下之,其邪乘虚内陷。在上者,轻则胸满,重则结胸。胸满者,热入于胸,气壅塞也。在中者轻则烦惊,重则昏狂。烦惊谵语者,热乘于心,神不宁也,在下者,轻则小便不利,重则少腹满痛。小便不利者热客下焦,水道壅塞也。邪壅三焦则荣卫不利,水无去路,则外渗肌体,故一身尽  相似文献   

16.
中医辨证论治的大师张仲景的原著《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与杂病两大部分,后人把伤寒部分专辑为《伤寒论》,以论治外感病为主;杂病部分专辑为《金匮要略》,以论治杂病为主。从此《伤寒杂病论》一分为二,变成两部经典著作。中医常说的四大经典,张机独占半壁,为中医临床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学中医者必读之课本。故作者以"杂病"冠  相似文献   

17.
半夏泻心汤始载于东汉·张仲景著述的《伤寒论》一书。由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组成。其149条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相似文献   

18.
苓桂术甘汤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具有健脾化湿、通阳化饮之功效,原为治疗痰饮的主方。笔者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谨守病机,扩大应用范围,临床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举例如下。1肝硬化腹水黄某,男,52岁,农民。2003年月10月2日就诊。腹部胀大二月余,伴乏力,食少,食后腹胀,下  相似文献   

19.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临床上常见的妇科疾病。朱玲教授结合多年临床实践,认为PCOS肾脾阳虚、痰饮内停的病机特点与痰饮的病机本质同理,按其发病部位,可称之为“胞饮”;在张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理论指导下,运用《金匮要略》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简称肾苓汤)温阳化饮,化痰祛湿,调经助孕,疗效显著,为临床治疗PCOS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0.
传,《辞源》曰:“转也,授也,谓以此之所受,转受之于彼也”。《伤寒论》论太阳病之传,首见于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太阳病病邪传与不传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其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传?又在什么样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