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和华法林用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72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利伐沙班组86例,利伐沙班20mg/d,肾功不全者15mg/d;华法林组86例,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将INR控制在2.0~3.0。结果:利伐沙班组发生栓塞3例,占3.49%;出血2例,占2.33%。华法林组发生栓塞4例,占4.65%;出血9例,占10.47%。两组间血栓栓塞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利伐沙班组出血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P?0.05)。结论:利伐沙班与华法林抗凝治疗效果相当,可明显减少栓塞事件,而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华法林,该药既有效又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和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用于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264例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分为3组,利伐沙班组88例,述比加群酯组88例;华法林组88例,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将INR控制在2.00~2.50.结果 卒中或血栓栓塞事件在利伐沙班组发生2例(2.27%);达比加群酯组发生3例(3.41%);华法林组发生4例(4.55%).出血事件在利伐沙班组发生7例(7.95%);达比加群酯组发生6例(6.82%);华法林组发生13例(14.77%).3组间卒中或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和达比加群酯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P<0.05),但利伐沙班组与达比加群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OAC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比较,在降低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和血栓栓塞事件方面,治疗效果与华法林相当,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华法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在预防非瓣膜性房颤脑卒中的安全性。方法:102例非瓣膜性房颤病人随机分为华法林组(N=50)和利伐沙班组(N=52),华法林组调整剂量将国际标准化时间调整为2.0~3.0之间,肾功能不全者及低体重酌情减少剂量。结果:随访1年,华法林组卒中发生率8%,利伐沙班组发生率为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组轻微出血发生率14%,利伐沙班组为1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致命性出血发生率华法林组发生率8%,利伐沙班组未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在防治脑卒中方面不劣于华法林,而致命性出血发生率更低,利伐沙班可以作为替代华法林用于心房纤颤病人发生栓塞的预防。  相似文献   

4.
黄芳芳  汤云霞  翁少翔 《浙江医学》2018,40(11):1199-1201,1225
目的利用食管超声对高龄心房颤动伴血栓形成患者经不同强度华法林与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后作血栓检出率及安全性比较。方法选取确诊有左心房血栓形成的非瓣膜性高龄房颤(75~80岁)患者54例,随机分为低强度华法林抗凝组(低强度组),标准强度华法林抗凝组(标准强度组),利伐沙班抗凝组(利伐沙班组),每组18例。观察期为12个月。比较3组患者左心房血栓检出率、血栓栓塞事件率及严重出血发生率。结果12个月时低强度组左心房血栓检出率22.2%,标准强度组检出率22.2%,利伐沙班组检出率16.7%,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强度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6.7%,标准强度组发生率为11.1%,利伐沙班组发生率为11.1%,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强度华法林组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为16.7%,标准强度华法林组为27.8%,利伐沙班组为11.1%,低强度组与利伐沙班组比较,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强度组的出血发生率高于低强度组以及利伐沙班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低强度华法林与利伐沙班抗凝在高龄房颤伴血栓形成的患者治疗中,两者治疗左心房血栓的疗效确切,出血风险无增加,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利伐沙班对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预防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1年1月萍乡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收治的174例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利伐沙班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每组58例。利伐沙班高剂量组口服利伐沙班20 mg/d,中剂量组口服利伐沙班15 mg/d,低剂量组口服利伐沙班10 mg/d,自治疗起随访12个月观察效果。记录随访期间3组的栓塞、出血发生情况,比较3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变化,统计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组总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组总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比较,不同时间点间的PT、APTT、TT、INR有差异(P <0.05),3组的PT、APTT、TT、INR无差异(P >0.05),3组的PT、APTT、TT、INR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3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后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酐、尿素氮、尿酸比较,不同时间点间的ALT、AST、肌酐、尿素氮、尿酸无差异(P >0.05),3组的ALT、AST、肌酐、尿素氮、尿酸无差异(P >0.05),3组的ALT、AST、肌酐、尿素氮、尿酸变化趋势无差异(P >0.05)。3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利伐沙班20 mg/d、15 mg/d、10 mg/d在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中总栓塞发生率及总出血发生率相当,均具有良好的抗凝疗效,对肝肾功能影响小,安全性良好,推荐低剂量利伐沙班用于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对比利伐沙班与华法林用于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1年12月—2013年12月该院就诊的128例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4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利伐沙班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华法林进行治疗。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将INR控制在2.0~3.0。比较二组患者的INR达标率,血栓栓塞发生率,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IN R达标率为81.25%,对照组患者为53.13%,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血栓栓塞发生率为4.69%,对照组为6.25%,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出血发生率为1.56%,对照组为15.6%,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死亡率1.56%,对照组为3.13%,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利伐沙班用于防治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与华法林相比具有较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利伐沙班能提高患者IN R的达标率,有效降低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及出血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预后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在老年慢性心房颤动(CAF)患者抗凝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该院收治的214例老年CAF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107)和对照组(n=107)。对照组予以华法林治疗,观察组予以利伐沙班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心功能指标[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T、APTT、TT均长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长于对照组,两组FIB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O、CI和LVE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54%(7/107),低于对照组的15.89%(17/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与华法林治疗老年CAF患者均可取得良好疗效,但利伐沙班在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心功能及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均优于华法林。  相似文献   

8.
孙小强  李姮  张香玲  何峰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1):3841-3845
目的 观察达比加群酯联合替格瑞洛对老年心房颤动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天津医科大学第四中心临床学院收治的100例老年心房颤动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将100例老年心房颤动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达比加群酯组和华法林组,每组50例。华法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华法林、替格瑞洛口服。调整华法林剂量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0~3.0。达比加群酯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达比加群酯、替格瑞洛口服。达比加群酯110 mg,2次/d;替格瑞洛90 mg,2次/d。两组均随访1年。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3、12个月测定凝血指标,记录出血事件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 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INR、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PT、INR、TT、APT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Fib、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和时间在PT、INR、TT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前,两组PT、INR、TT、APTT、Fib、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12个月时,达比加群酯组PT、INR、TT、APTT低于华法林组,Fib、D-二聚体高于华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2/50)比6.0%(3/50);χ2<0.001,P=0.999〕。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出血事件。达比加群酯组出血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5,P=0.026)。结论 对于老年心房颤动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达比加群酯联合替格瑞洛能有效预防血栓事件,且与华法林相比具有较低的出血发生率,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治疗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46例NVA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3例。观察组给予达比加群酯治疗,对照组给予华法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PT、TT、APTT均长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T、TT、AP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1%(3/7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55%(15/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治疗NVAF患者的效果相当,但达比加群酯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华法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利伐沙班治疗老年非瓣膜性房颤(NVCF)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住院治疗并诊断为老年非房颤性房颤患者共90例,根据病情予以抗凝治疗,分为2组,每组45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华法林口服抗凝,观察组予以利伐沙班口服抗凝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指标结果变化情况;比较2组出血事件(包括皮肤黏膜出血、黑便血尿、呕血、内脏及颅脑出血)和栓塞事件(包括心脏附壁血栓、脑栓塞、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2组INR、TT、D-D、FB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INR、TT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D-D、FBG改变不大;观察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栓塞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伐沙班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降低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对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后应用不同剂量利伐沙班的抗凝效果及其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湖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50例经RFCA治疗的房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剂量组(n=75)和标准剂量组(n=75)。低剂量组给予15mg利伐沙班,标准剂量组给予国际推荐量20mg利伐沙班。比较两组的抗凝效果[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肾功能[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肌酐(creatinine,Scr)、血尿酸(uric acid,UA)]、肝功能[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心功能[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血清炎性标志物[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及出血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INR均显著升高(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cy、hs-CRP、FIB、D-D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与标准剂量组比较,低剂量组降低更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BUN、Scr、UA、AST、ALT水平及LVEDD、LVESD、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的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标准剂量组(P<0.05)。结论 术后给予房颤患者RFCA低剂量利伐沙班,其抗凝效果不劣于标准剂量,低剂量利伐沙班有利于术后炎症反应的减轻,降低出血发生率,具有更安全、明显的临床效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复律后阵发性房颤的再发率、持续性房颤的发生率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心房利钠肽(ANP)水平及左心房内径(LAD)的影响,探讨缬沙坦的抗房颤作用及机制。方法 90例高血压合并初发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45)和对照组(n=45)。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缬沙坦降压治疗,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降压治疗,治疗周期1年。观察2组阵发性房颤复律后的再发率和持续性房颤的发生率,并检测2组治疗前后hs-CRP、IL-6、TNF-α、LAD及ANP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房颤再次发作7例(15.6%),略低于对照组(14例,31.1%);治疗组转为持续性房颤2例(4.4%),略低于对照组(5例,11.1%),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hs-CRP、IL-6、TNF-α、LAD及ANP水平,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用缬沙坦治疗,能够降低炎症因子及ANP水平、减小LAD,有降低阵发性房颤的再发率及持续性房颤发生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吴静  徐亮  杜华  王运茹 《疑难病杂志》2012,11(8):575-577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行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选择72例ACS行PCI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5例)首次顿服阿司匹林300 mg,而后100 mg/d;联合组(37例)首次顿服阿司匹林和硫酸氢氯吡格雷各300 mg,而后阿司匹林100 mg/d+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d。2组疗程均为6个月。分别在用药前及用药后10d、30d检测hs-CRP和TNF-α;在用药前、用药后30d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小板计数(PLT);观察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10d、30d 2组患者hs-CRP和TNF-α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6个月内联合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7%vs 22.9%,P<0.05);治疗前后30d 2组患者PT、APTT和PL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6个月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2%vs 8.6%,P>0.05)。结论氯吡格雷治疗ACS可显著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联合阿司匹林抗炎作用显著强于单用阿司匹林,且不增加患者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低强度华法林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脑栓塞高风险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2015年1~6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脑栓塞高风险患者92例,采用数字表随机法分为两组,A组46例给予低强度华法林(1.6<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治疗,B组46例给予标准强度华法林(2.00.05);A组患者的出血发生率为8.70%,明显低于B组的2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强度华法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预防作用与标准强度华法林基本相同,但用量明显减少,用药安全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F)患者高凝状态指标的检测及抗栓治疗后的变化情况。方法:取临床基本情况匹配的窦性心律患者35例为对照组,非瓣膜性AF患者(慢性AF)45例,随机分入华法林组(26例)和阿司匹林组(19例)。分别测定PT/INR/FIB/APTT,vWF,D-Dimer,t-PA:Ag,PAI-1:Ag等项目。结果:PT/INR/APTT/FIB等常规血凝学指标在AF组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AF组D-Dime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42),且有栓塞事件者高于无栓塞事件者(P=0.010)。AF组t-PA:Ag,PAI-1:Ag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但与栓塞事件无明显相关。华法林抗凝治疗后D—Dimer,显著下降(P=0.004)。阿司匹林组服药后指标改变不显著。结论:常规血凝学项目PT/INR/APTT/FIB不能作为评价AF高凝状态的指标。建议D-Dimer,t-PA:Ag,PAI-1:Ag作为AF高凝状态的指标,且D-Dimer与预后相关;D-Dimer也是抗凝治疗效果监测的良好指标。阿司匹林不能改善血凝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在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PCI术后抗栓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08月~2018年08月收治的冠心病合并房颤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患者10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术后两组均给予三联抗栓药物治疗6个月,之后双联抗栓药物治疗至12个月,其中试验组给予利伐沙班治疗,对照组给予华法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PCI前后凝血功能,同时观察血栓栓塞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试验组比较,对照组aPTT、PT升高更显著(P<0.05)。两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在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PCI术后抗栓治疗中的疗效与华法林相当,而出血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低强度华法令对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预防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确诊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145例随机分为华法令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2.0(低强度,72例)和INR2.1~3.0(标准强度,73例)两组,给予抗凝治疗。观察两组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低强度组血栓栓塞年发生为1.4%,标准强度组为0.4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强度组出血年发生率为5%,标准强度组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无严重出血。结论低强度华法令能降低非瓣膜病房颤血栓栓塞发生率,出血发生率低,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血清尿酸(UA)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入选2012年12月-2013年6月该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108例,持续性房颤50例,阵发性房颤58例,对照组为同期门诊体检窦性心律、既往无房颤病史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清UA 、hs-CRP等相关指标,比较各组间血清中UA、hs-CRP水平的变化及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房颤组血清UA 、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持续性房颤组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两者呈正相关。结论血清UA 、hs-CRP水平的升高参与了房颤的发生及维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