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目的]观察蛭龙通络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前瞻性的研究方法将诊断为AECOPD的70例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3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蛭龙通络方治疗。治疗14d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红细胞压积(HCT)、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前PH、PaO2、PaCO2、HCT、ESR、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aO2明显升高(P〈0.05,P〈0.01),PaCO2明显降低(P〈0.05),HCT、ESR、CRP明显降低(P〈0.05,P〈0.01),治疗组PH明显升高(P〈0.05),各项指标改善程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蛭龙通络方以"通络"方法抑制炎症,改善通气及血流,结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方法,对治疗AECOPD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痛风患者,并进行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的测定及观察治疗前后的变化,以探讨痛风泰颗粒剂对痛风的抗炎机理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痛风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5例以痛风泰颗粒剂合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戴芬)75mgqd治疗,为期7天;对照组25例,给予戴芬75mgqd治疗,为期7天,观察药物对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IL-1β、IL-8以及ESR、CRP、UA、关节情况的影响。结果两组外周血细胞因子治疗前后均有异常表达,治疗后异常水平均有下降,治疗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两种细胞因子的下调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治疗前后,治疗组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自身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自身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ESR、CRP、BUA差异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痛风泰颗粒剂治疗痛风,能够影响外周血异常细胞因子表达,对痛风患者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均有一定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药内外兼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并高尿酸血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外敷法兼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并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数字表法将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生活调整、饮食控制及碱化尿液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加味四妙散口服及四黄散加味外敷治疗,对照组予口服秋水仙碱及别嘌醇片等西医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尿酸(UA)、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变化及关节红肿疼痛改善情况,治疗观察2周。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UA比较,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P<0.05);Scr和BUN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CRP、ESR比较,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中药内外兼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和高尿酸血症安全有效,并在降低UA、ESR、CRP方面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彝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80例共3型,寒湿型(60例),湿热型(60例),肝肾亏虚(60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给予口服彝医自拟方(粑粑花,野芦子,火把花,九子不离母,遍地等)加减治疗;对照组服用英太青。疗程均为20 d。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度)及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白细胞(WBC)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33%,对照组70.00%,2组比较(P〈0.01)。治疗20 d后,2组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度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2组治疗后血中CRP、ESR、WBC指标均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且治疗组血中CRP、ESR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彝医自拟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痛风茶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选择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基础治疗加别嘌醇片口服,100 mg/次,3次/d;观察组采取基础治疗加痛风茶饮用,1袋/次,3次/d,两组均治疗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侯积分、不良反应情况、血尿酸(UA)、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的变化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6周、12周各项症状积分均有所降低(P均<0.05),两组治疗后6周各项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观察组治疗后12周各项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6周、12周UA、ESR、CRP水平均明显下降(P均<0.05),但两组治疗后6周UA、ESR、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观察组治疗后12周UA 325.47±18.73μmol/L、ESR 13.82±3.36 mm/h、CRP 3.33±3.29 mg/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6周、12周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水平均有所好转(P均<0.05),但两组治疗后6周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观察组治疗后12周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00%(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痛风茶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效果确切,能有效降低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UA、ESR、CRP、高黏血症状态,从根本上改善患者嘌呤代谢紊乱,使用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英夫利西单抗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0年3月~2011年9月在本院诊治的7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35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单纯给予甲氨蝶呤口服治疗;实验组则再给予英夫利西单抗静脉滴注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实验室指标和临床观察指标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上应用英夫利西单抗辅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的氟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其对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将60例U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观察组口服80mg氟伐他汀缓释片,对照组口服40mg氟伐他汀胶囊,疗程3个月。对比分析两组疗效、血清hs—CRP以及血脂谱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hs—CRP、血脂水平均有所下降,观察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uA早期口服氟伐他汀缓释片,能明显抑制uA的炎性反应,降低血清hs—CRP及血脂水平,降低心脏事件发生率,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五味甘露药浴颗粒治疗急性痛风关节炎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采取随机、平行、对照研究。72例急性痛风关节炎患者,随机应用五味甘露药浴颗粒和双氯氛酸钠,或仅用双氯氛酸钠,每组36例,疗程1周。通过观测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ESR、CRP、血尿酸,以及临床指标关节疼痛、肿胀、压痛、关节功能指标进行疗效评估。安全性指标为局部皮肤反应。结果①治疗前后组内比较,试验组以及对照组治疗后的ESR、CRP、血尿酸水平均显著性低于治疗前;治疗后组间比较,ESR、血尿酸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的临床指标关节疼痛、肿胀、压痛、功能,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关节肿胀、疼痛、压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关节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单一临床指标疗效组间比较,试验组的关节肿胀、疼痛、压痛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而关节功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综合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显著性优于对照组(P〈0.05)。④试验组患者无局部不良反应。结论五味甘露药浴颗粒治疗急性痛风关节炎疗效确切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关节腔内注射治疗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甲氨蝶呤联合复方倍他米松关节腔内注射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10月~2010年10月,我院纳入类风湿关节炎病例98例,按随机原则将所有观察对象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治疗组采用关节腔注入甲氨蝶呤10 mg/周,复方倍他米松7 mg/d;对照组采用关节腔注入甲氨蝶呤10 mg/周,小剂量(≤10 mg/d)强的松。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关节肿胀数、压痛数、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及类风湿因子(RF)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关节肿胀、压痛减少数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ESR、CRP、RF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不良反应发生2例(4.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6例(12.2%),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甲氨蝶呤联合复方倍他米松关节腔内注射应用与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具有高效、安全、不良反应少、耐受性佳等优势,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预后情况,可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的优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银质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银质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6例处于疾病相对静止期的AS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银质针治疗,对照组采用柳氮磺胺吡啶口服及西乐葆胶裳对症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后病情整体评分(Bath AS global score,BAS—G)、巴氏AS疾病活动性指数(Bath AS disease activity index,BASDAI)、血沉(erythrosedimentation,ESR)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除BASRI外,所有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BAS—G、BASDAI、ESR和CR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银质针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目前常规的西药治疗方案,且毒性及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在痛风性关节炎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确诊为痛风性关节炎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按1:1比例随机抽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空腹肘静脉血,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两组血清中hs-CRP的浓度,同时进行白细胞(WBC)、尿酸(UA)及红细胞沉降率(ESR)的检测.结果 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与健康体检者相比较,hs-CRP、WBC、UA及ESR均明显增高(P<0.01);且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hs-CRP较间歇期明显增高(P<0.01);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接受治疗1周后,其hs-CRP显著下降(P<0.01).结论 血清中hs-CRP可用于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治疗效果的监测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药固肾泄浊汤配合耳穴压豆治疗对早期痛风性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早期痛风性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别嘌醇组(对照组)、药穴组(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口服别嘌醇治疗,药穴组采用中药固肾泄浊汤配合耳穴压豆治疗,观察两组血清UA、BUN含量的变化及临床症状的改善。结果:药穴组与别嘌醇组两组均能有效降低血尿酸、血尿素氮(P〈0.01,P〈0.05),但药穴组优于别嘌醇组(P〈0.05);药穴组临床疗效优于别嘌醇组(P〈0.05)。结论:中药固肾泄浊汤配合耳穴压豆治疗对早期性痛风疗效明确,较单纯别嘌醇治疗可明显降低血尿酸、血尿素氮,改善临床症状,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益气补肾痰瘀活化方治疗UA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 将纳入的64例UA患者按标准对照1∶1比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以阿司匹林、单硝酸异山梨酯、美托洛尔为治疗药,治疗组加服益气补肾痰瘀活化方汤药,按疗程服用.结果 临床主症与兼症积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1),心电图改善对照组65.62%,治疗组87.5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清CRP值下降水平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心脏事件发生率下降水平优于对照组(P< 0.01).结论 益气补肾痰瘀活化方治疗UA患者临床疗效显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12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以奈普生胶囊、别嘌醇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治疗。两组连服2个月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χ^2=3.987,P〈0.05)。两组治疗后关节疼痛积分、压痛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和P〈0.01);血尿酸(BUA)、血沉(ESR)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含量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治疗组TG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四妙止痛汤配合熏洗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给予四妙止痛汤配合熏洗治疗,对照组30例给依托考昔片(安泰信)口服,疗程均为10天。结果:治疗组临床愈显率为96.7%,对照组愈显率为83.3%。两组关节疼痛、肿胀在治疗第5天和第10天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WBC较治疗前降低(P〈0.05),BUA、ESR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的BUA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四妙止痛汤配合熏洗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较好的止痛消肿疗效,并能降低血尿酸。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正清风痛宁缓释片治疗回纹型风湿症疗效,探讨回纹型风湿症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优势。方法:60例回纹型风湿症病人分为治疗组正清风痛宁缓释片治疗(32例)、对照组羟氯喹治疗(28例),两组分别用正清风痛宁缓释片、羟氯喹治疗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炎性指标、疼痛程度评分及发作频率有无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发作频率及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ESR、CRP升高例数较治疗前下降,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总体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正清风痛宁缓释片治疗回纹型风湿症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功能不全的关系。方法:选择AMI患者48例(AMⅠ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20例(UA组)和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0例(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CRP,AMI组检测入院后第1、3、7天的CRP(第1、3、7天的CRP对应CRP1、CRP3、CRP7),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各检测1次CRP。根据临床症状体征(Killip分级)和1周后心脏超声心动图评价AMI后心功能状态,以Killip分级将AMI患者分为两个亚组(KillipⅠ级组即心功能正常组和Killip〉Ⅰ级组即心功能不全组)。结果:血清CRP在冠心病各组均升高,AMI后不同时间的CRP1、CRP3、CRP7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的CRP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MI组CRP1、CRP3、CRP7升高(3次总体有差异,P〈0.05),分别以CRP3最高,达峰值。AMI后心功能不全组CRP1、CRP3、CRP7高于AMI后心功能正常组(P〈0.01、P〈0.01、P〈0.05分别对应CRP1、CRP3、CRP7)。结论:冠心病发生、发展有炎症反应的参与,观察CRP水平对于AMI后病情监测和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痛风患者不同阶段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37、IL-1β及IL-18水平,探讨IL-37在痛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20例初发痛风患者(痛风组,急性发作期和完全缓解期)、20例高尿酸血症患者(高尿酸血症组)及20例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血清中IL-37、IL-1β及IL-18的水平,比较痛风组患者急性发作期和完全缓解期各指标的表达差异,以及痛风组患者急性发作期及完全缓解期与其他两组各指标的表达差异;同时分析急性发作期患者IL-37水平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IL-1β和IL-18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痛风组患者急性发作期的IL-1β和IL-18水平均显著高于完全缓解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L-37的水平仅略高于完全缓解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痛风组患者急性发作期IL-37、IL-1β及IL-18水平均高于高尿酸血症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完全缓解期仅IL-37水平高于高尿酸血症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痛风组患者急性发作期的IL-37水平与其ESR、CRP、IL-1β、IL-18水平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IL-37可能作为一个抑炎因子参与了痛风的炎症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不同方法治疗兔椎间隙感染的疗效,探讨椎间隙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椎间隙内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建立椎间隙感染兔模型;将经临床表现、X线、MRI检查、C反应蛋白(CRP)以及红细胞沉降率(ESR)检测证实椎间隙感染兔36只随机均分为3组:前路病灶清除联合抗生素治疗组(SAT组)、先锋霉素Ⅴ治疗组(AT组)、未治疗组(NT组)。治疗后对总体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NT组体温、ESR及CRP异常,临床症状恶化,病死率高(66.7%),治愈率低(16.7%);AT组体温、ESR及CRP恢复慢或不恢复,临床症状缓解慢,病死率高(50.0%),致残率较高(16.7%),治愈率低(33.3%);SAT组体温、ESR及CRP恢复快,临床症状缓解迅速,治愈率高(91.7%),病死率低(8.3%)。SAT组和AT组治疗效果均高于NT组(P <0.01和P < 0.05)。结论: 前路手术具有病灶清除彻底,减压充分,临床症状缓解迅速,体温、ESR及CRP恢复快,病理转归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益气补肾活血方治疗60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活动性R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组)和对照组(西药组)。2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观察主要症状和体征(关节肿胀指数、关节疼痛指数、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疼痛水平视力对照表数值等)的变化情况;并检测ESR、CRP、Ig、RF等实验室指标。结果:治疗组的疗效在每个疗程均优于对照组(P〈0.05),其临床总有效率在治疗后2、4、6周分别为76.67%、93.33%、93.33%,与对照组的40.00%、86.67%、90%相比较,尤其是在前2周占明显优势。两组自身前后对比,ESR、CRP、Ig、RF均降低或恢复正常(P〈0.01)。在中医证候及实验室指标改善方面,两者作用相当(P〉0.05),但是在临床活动性症状、体征改善特别是消肿止痛时间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该法能有效改善RA患者免疫指标的紊乱,降低ESR、CRP等活动性指标,并能较快的缓解患者肿僵痛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控制病情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